古代文学常识_第1页
古代文学常识_第2页
古代文学常识_第3页
古代文学常识_第4页
古代文学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 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 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 官 职 谥号 号 来称呼人 2 卑己尊人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 敬词有令父 令尊 等 称自己的母亲时 谦词有家母 家慈 等 3 古代男子年 20 行 冠礼 女子年 15 行 笄礼 以示成年 这时 才能取 字 4 花甲重逢 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 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 141 岁老人的寿联 5 古代兄弟之间用 伯仲叔季 表示排行 伯 表示最大 季 表示最小 6 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 如 从 表示 堂房亲属 关系 先 表示 已去世 7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王公年次记年法 帝王年号记年法 干支 记年法 淳熙丙申至日 采用的是 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 8 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朔 十五叫 望 月末一天叫 晦 9 古人说 点卯 的 卯 相当于现在上午 五 时到 七 时 10 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立春 雨水 惊蜇 春风 11 1998 年是农历戊寅年 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 据此推算 2000 年 是农历 庚辰 年 是属 龙 人的本命年 12 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 五 更 其中 三更 大致相当于地支纪 时法的 子 时 也就是现在的 前天晚上 11 点 时到 第二天凌晨 1 点 时 13 我国古代思想家用 五行 指的是 金 木 水 火 土 五种 物质 14 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 是指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各部的长官均为 尚书 六 部 中主管官吏任免 考核 升降的是 吏部 15 古代授官叫 拜 除 降官贬官叫 谪 左迁 16 汉代郡的长官称 太守 隋唐州的长官称 刺史 宋代州的长官称 刺史 明代府的长官称 知府 17 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 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冀 州 冀 是今河北省的 简称 18 按东 西 南 北 中的顺序 写出 五岳 的名称 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19 白下有山皆绕郭 清明无客不思家 一句中的 白下 指的是 南京 20 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 北 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 北 陕西省 的华阴位于 华山 之北 21 成语 三教九流 中的 三教 是 儒教 佛教 道教 22 传说中的开天辟地 炼石补天 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盘古 女 娲 精卫 23 我国古代礼仪 宴席的四面座位 以 坐西朝东 为最尊 其次是 坐北朝南 再次是 坐南朝北 最下位是 坐东朝西 24 我国古代造字有 六书 之说 六书 是指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25 古代有 七略四库 天子之书 的说法 句中的 四库 指的是 经 史 子 集 26 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 如元宵节 观灯 清明节 踏青扫墓 重阳节 登高赏菊 27 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琴 棋 书 画 28 岁寒三友 指的是 松 竹 梅 29 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 依次是 宫 商 角 徵 羽 30 入则孝 出则悌 孝 指善事 父母 悌 指善事 兄长 31 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箫鼓 渔樵问答 胡茄十八拍 汉宫秋月 阳 春白雪 二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测试题二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测试题 1 1 诗经诗经 所收 305 篇诗歌 按音乐的曲调和性质分为 三部分 其表 现手法是 被视为古代诗歌 主义传统的源头 楚辞楚辞 楚辞 是屈原在楚地民谣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 作品特别是屈 原 离骚 的内容多为神奇想像 辞采华丽 被视为古代诗歌 主义传统的源 头 2 2 乐府诗 乐府诗 乐府 原是 代皇家音乐机关的名称 后来把它搜集整理的诗歌通称为 汉代以后 那些按照 乐府 的诗题和风格创作的诗歌 也称为 乐府 乐府诗 乐府民歌 著名都有汉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 北朝乐府民歌 木兰辞 曹操 短歌行 李白 蜀道难 将进酒 行路难 杜甫 兵车行 岑参 白雪歌 白居易 卖炭翁 等 3 3 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诗歌可分为若干类 按时代分 可分为 按体例分 分为 中国古代的诗歌分为 古体诗 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 近体诗又称 主要是指初唐形成的 词可分为 4 4 律诗与绝句的区别 律诗与绝句的区别 主要在句数上 绝句每首诗只有 句 句押韵和押平声 可以对仗 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每首诗共有 句 除了 句押韵与押平声外 联和 联都必须对仗 5 5 抒情诗 叙事诗 说理诗 抒情诗 叙事诗 说理诗 抒情诗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来 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 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来描述事件 塑造人物 反映社会 生活的 说理诗从广义上讲包含在抒情诗中 它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 理 6 6 词题与词牌 词题与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词题是就 而言的 它是词的内 容的精炼 是一首词的眼睛 词牌是就 而言的 是一首词曲调的名称 是词人根 据音乐 倚声填词 的格律 有固定的字数 句数和平仄 押韵格式 先秦诗歌文学常识先秦诗歌文学常识 7 7 屈原与 屈原与 离骚离骚 屈原 名平 字原 时期 国贵族 我国第一位 诗人 古 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奠基人 离骚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离骚 与 诗经 中的 风 合称 指代诗文或文学才华 8 8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 与北朝的 并称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文学常识 9 9 三曹三曹 三曹 即曹氏父子 曹操的 观沧海 曹丕的 蒿里 行 曹植的 名都篇 白马篇 洛神赋 都很有名 1010 陶渊明 陶渊明 名 字渊明 自号 朝代著名诗人 也是古代第一位 诗人 代表作有诗 归田园居 饮酒 文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唐诗文学常识唐诗文学常识 11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是 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 川 滕王阁序 脍炙人口 12 诗仙诗仙 诗圣 诗圣 人民诗人 人民诗人 李白李白 字 号 李白是伟大的 主义诗人 名作有 将进酒 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越中览古 秋浦歌 静夜 诗 赠汪伦 等 著 李太白集 1313 杜甫 杜甫 字 又称 是伟大的 主义诗人 名作有 三吏 三别 兵车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高 蜀相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 其三 阁夜 登岳阳楼 等 1414 白居易 白居易 字 号 双称 白太傅 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名作 长恨歌 琵琶行 卖炭翁 1515 刘禹锡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 石头城 16 山水诗人王维 孟浩然山水诗人王维 孟浩然 王维王维字 一位大诗人 著名 画家和音乐家 人们 说他 名作有 使至塞上 山居秋暝 孟浩然是王维密友 名篇有 过故人庄 17 边塞诗人边塞诗人 高适 燕歌行 岑 c n 参 sh n 白 雪歌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浙 王之涣 登鹳雀楼 都是名篇 18 小李杜小李杜 李商隐 锦瑟 杜牧 泊秦淮 19 诗中三李诗中三李 宋词诗歌文学常识宋词诗歌文学常识 2020 豪放派词人 豪放派词人 以 为代表 苏轼 字 号 宋著名文学家 散文 诗词 书法都独具风格 词作 名篇有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水调歌 头 中秋 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 字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词作名篇有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永遇乐 京口 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豪放派词的风格 多写对世事变幻和人生际遇的感慨 豪放派词的风格 多写对世事变幻和人生际遇的感慨 2121 婉约派词人 婉约派词人 以 为代表 柳永 宋词人 词作名篇 雨霖铃 寒蝉凄切 李清照 代著名女词人 词作名篇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婉婉 约派词的风格约派词的风格 多写儿女私情 日常生活情态 多写儿女私情 日常生活情态 其他重要词人 其他重要词人 李煜 后主 写亡国哀痛 感情深挚 词作名篇 相见欢 无言独 上西楼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晏殊 宋词人 词风 词作名篇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秦观 宋词人 词风 词作名篇 鹊桥 仙 纤云弄巧 姜夔 宋词人 词作名篇 扬州慢 淮左名都 陆游 陆游 宋爱国诗人 字务观 号 诗作 示儿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古代戏曲文学常识古代戏曲文学常识 2222 元杂剧 元杂剧 标志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已进入成熟阶段 关汉卿 和王实甫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323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 白朴 名作有 墙头马上 关汉卿 号 已斋叟 名作有 窦 娥冤 马致远 名作有 汉宫秋 郑光祖 代表作是 倩女离魂 2424 王实甫和他的 王实甫和他的 本厢记本厢记 王实甫字德信 西厢记 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 爱情幸福 2525 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 以明代汤显祖 牡丹亭 和清代孔尚任 桃花扇 为代表 三 古代散文文学常识三 古代散文文学常识 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 1 1 孔子与 孔子与 论语论语 孔子 名 字 时期鲁国人 家学说创始人 被尊称 为 选自课文有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2 2 孟子与 孟子与 孟子孟子 孟子 名 国时期鲁国人 儒家学说最重要的的传人 被尊 称为 选自 孟子 的课文篇目有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生于忧 患 死于安乐 鱼 我所欲也 寡人之于国也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 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等 3 3 荀子与 荀子与 劝学劝学 荀子 名 国时期赵国人 儒家学说的重要人物 4 4 庄子与 庄子与 逍遥游逍遥游 庄子 名 国时期宋国人 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与老 子并称 5 5 四书 五经 六艺 四书 五经 六艺 四书 是指儒家的四部经书 五经 是指儒家的五部经典 六艺 是指孔子当 年传授学生的六门功课和技艺 古代历史散文古代历史散文 6 6 尚书尚书 春秋春秋 尚书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文献 春秋 是现存的中国第 一部 体简史 简要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约 242 年的重大史实 7 7 左传左传 我国最早的体史书 编写者据说是春秋时期人左丘明 选自 左传 的课文 篇目有 曹刿论战 烛之武退秦师 8 8 国语国语 我国第一部 体史书 因其以记言为主 故称 选自 国语 的课文篇目有 邹忌讽齐王纳谏 勾践灭吴 9 9 战国策战国策 国 体史书 西汉人 整理成书 定名为 战国策 选自 左传 的课文篇目有 唐雎不辱使命 触龙说赵太后 1010 司马迁与 司马迁与 史记史记 司马迁 朝代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 继承父业完成我国第一 部 体 史 史记 史记 共 130 篇 分为 鲁迅称它为 课文中有 陈涉世家 报任安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 等 其他古文其他古文 1111 骈文 骈文 时期盛行 不同于散文 一般四字或六字为一句 又叫 讲 究对偶 词藻 用典和声律 选作课文的名篇有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李密 陈情表 王勃 滕王阁序 等 魏晋南北朝的散文魏晋南北朝的散文 12 诸葛亮 出师表 范晔 y 后汉书 陈寿 三国志 王羲之 兰亭集序 刘勰 文心雕龙 郦道元 水经注 都名垂史册 1313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唐代唐代 和宋代 这八位都是 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质 朴 生动 言之有物的传统 选作课文的名篇有韩愈 师说 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 小石潭记 愚溪诗序 欧阳修 醉翁亭记 伶官传序 苏洵 六国论 苏轼 赤壁赋 石钟山记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等 1414 魏征 魏征 唐代 谏太宗十思疏 杜牧 杜牧 唐代 阿房宫赋 1515 欧阳修 欧阳修 宋代 伶官传序 清代散文清代散文 1616 归有光 归有光 项脊轩志 张溥 张溥 五人墓碑记 姚鼐 姚鼐 登泰山记 龚自珍 龚自珍 病梅馆记 虎丘记虎丘记 袁宏道 蒲松龄 蒲松龄 促织 古代文学常识歌谣古代文学常识歌谣 100100 句 节选 句 节选 唐代文学 唐代鼎盛累如山 初唐四杰 不平凡 王杨卢骆创格律 律诗 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 一路高歌 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 三吏 三别 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 琵琶 长恨 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 高 岑诗歌唱边塞 中唐李贺多奇丽 贾岛 推敲 传世间 晚唐崛起 小李杜 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 阿房宫赋 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 代表作推 柳毅传 宋代文学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词泱泱 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 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 大江东去 气昂昂 爱国诗人辛弃疾 金戈铁马 势高扬 三苏 王曾 欧阳修 继承韩柳写文章 范公作品虽不多 岳阳楼记 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 示儿 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 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梦溪笔谈 小百科 作者沈括美名扬 元明清文学元明清文学 元代散曲分两种 小令 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 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 人物形象最鲜明 其余三家郑马白 还有 西厢 留美名 明清戏剧精品多 桃花扇 及 牡丹亭 注 诗经 共 305 篇 三百 之说是取其整数 指 孔雀东南飞 和 木兰诗 指曹操及曹丕 曹植 即司马迁 指李商隐和杜牧 指郑光 祖 马致远 白朴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古典诗歌常见意象 60 例例 花草类花草类 菊 隐逸 高洁 脱俗 梅 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兰 高洁 牡丹 富贵 美好 禾黍 黍离之悲 国家的今盛昔衰 花开 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 凋零 失意 人生 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追怀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树木类 树的曲直 事业 人生的坎坷 顺利 黄叶 凋零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 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松柏 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 气节 积极向 梧桐 凄苦 柳 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风霜雨雪云类 海浪 人生的起伏 东风 春天 美好 春风 旷达 欢愉 希望 露 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天阴 压抑 愁苦 寂寞 海浪的汹涌 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 狂风 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西风 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雪 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小雨 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烟雾 情感的朦胧 惨淡 前途的迷惘 渺茫 理想的落空 幻灭 暴雨 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霜 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 挫折 江水 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动物类 子规 悲惨 凄惨 鱼 自由 惬意 鸿鹄 理想 追求 猿猴 哀伤 凄厉 乌鸦 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 飘零 伤感 狗 鸡 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 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孤 雁 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鹰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器物类 玉 高洁 脱俗 簪缨 冠 官位 名望 颜色类 颜色类 白 纯洁 无暇 丧事 红 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 希望 活力 和平 蓝 高雅 忧郁 黄 温暖 平和 紫 高贵 利国利民 黑 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英雄 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 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 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草原 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仙境 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天地 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乡村 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朴美好 安逸宁静 城市 市井 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破晓 初现希望 朝阳 希望 朝气 活 力 夕阳 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深夜 愁思怀旧 诗歌鉴赏常用典故诗歌鉴赏常用典故 投笔 弃文从武 鸡黍 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 守边的将士 红豆 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 边境之敌 瑟瑟 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 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 屈身事人 杜康 酒 化碧 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 雁书 雁足 鱼雁 书信 音讯 桑榆 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 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 书信 商女 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 青鸟 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 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 鲤鱼 鲤素 书信 杜鹃 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 隐者 鸿鹄 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 采菊 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三径 隐士居住的地方 雕虫 微不足道的技能 多指文字技巧 风骚 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 劳歌 渭城 阳关 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 南浦 柳岸 送别地 夕阳 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 老年 牧童 淡泊 田园生活 烟波 离别后漂泊无依 青云 高的地位 孤雁 落帆 断鸿 孤独游子 青紫 高官显爵 丁香 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 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 悲秋 青天 清官 落花 伤春 落叶 秋天 黄昏日暮 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 孤蓬 归蓬 孤寂的游子 西楼 望江楼 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雨 悠悠愁绪 梅子 含有风情意味 梅子成熟 少女怀春 诗歌鉴赏口诀诗歌鉴赏口诀 诗中意象无限广 主客相融滋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 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 春草无涯友情芳 燕飞世迁夫妻苦 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 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种种难尽举 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 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 直抒胸臆显爱憎 更兼触景生情意 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 尽吐块垒见真情 侧陪正面静衬动 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 虚实结合更鲜明 双关互文兼对仗 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 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 胸存类型不驳杂 写景寄旨表不群 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 思亲怀乡拟不差 故道长亭别情重 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 舒啸山水访道家 咏史写人堪自比 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 或欲建功或挞伐 对号入座须谨慎 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 读品思评四步法 如今识尽个中味 居高临下六分抓 二 汉字的结构 1 汉字的结构与 六书 1 六书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2 象形 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 即许慎所谓 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如日 月 止 目 人 车 行 牛 瓜 眉 虎 高 夕 犬 女等 3 指事 许慎的定义是 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 仔细观察就 发现意义所在 如 上 下 中 亦 腋 本 末 未 寸 刃 甘等 4 会意 许慎 比类合谊 以见指挥 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 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 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 逐 取 武 及 戒 朝 暮 牧等 5 形声 由两个部分构成 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 叫形符 或意符 另一 部分大致地表音 叫声符 如 江 河 杨 柳等 6 假借 许慎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 只是从现成 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后来习惯了 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如 莫 7 转注 许慎 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 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 系 如 考 老 8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 1 左形右声 如 松 理 越 2 右形左声 如雕 期 鸿 救 3 上形下声 如茅 空 简 4 下形上声 如基 裳 姿 5 外形内声 如园 闾 街 6 内形外声 如辩 闻 雠 9 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 如 视 祁 锦 钦 冯 和 蚀 是右形左声 钊 到 是左形右声 闷 问 是内形外声 闺 阁 是外形内声 孟 是上形下声 笃 筑 竺 是下形 上声 10 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1 形符偏于一隅 修 倏 腾 滕 裁 栽 颖 颍 佞 疆 2 声符偏于一隅 旗 施 徒 徙 3 形符藏于声符中间 赢 羸 辩 辨 哀 4 声符藏于形符中间 裹 衷 戚 5 互相穿插 分合离奇 随 游 赖 11 省形和省声 有少数形声字 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 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 表声作用 如 釜 从金省 父声 雷 从雨 田省声 12 最早成系统的文字 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 包括商代金文 甲骨文 13 文字的演变阶段 1 古代文字 商 金文 甲骨文 周金文 战国西方周秦的 籀 文 属大篆文字 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 古文 秦小篆 秦隶 2 今文字 汉隶 章草 行 书 魏晋真书 楷书 14 隶变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 部首形体的变化 如 人 变为 亻 心 变为 忄 2 简省或讹变 如 春 从艹从 日 屯声 上部讹变 更 从攴丙声 整体讹变 3 混同 是讹变的后果 有些原先不相 同的偏旁 隶变后就混同了 如 服 从舟而不从月 脍 从肉而不从月 16 本义 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 如何探求本义 探求本义 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 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 若撇开 字形 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 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 如诛 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 文献语言 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 如高 三 古书中的用字 1 假借字 凡文献中的用字 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 这个字就 是假借字 2 假借字的分类 1 本无其字 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 人们从现有的文 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 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 A 某些词既然本无其 字 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 有两 种情况 a 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 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 莫 本义是昏暮 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 为本义又造了一个 暮 字 莫 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 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 如 汝 本义是水名 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 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 本无其字的假借 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 为了区别用法 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 辟 本义是刑法 假 借义是避开 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 避 2 本有其字 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 但由于种种原因 书写者没使用本字 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 A 在某 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 本字是规范字 如 早蚤 疲罢 伸信 前面一个是本字 后 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 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 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 把 它视同本字 如 彼匪 B 平时用本字 偶尔用同音字 近音字来代替 如 寤 借为 牾 即写了别字 C 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 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 本字反而 不用或罕用了 如 亡 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 无 只表示求雨的舞蹈 从西周金文开始 有无的无既用 亡 也用 无 先秦古书中 无 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 亡 到后代 基本上 都用 无 字了 3 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 就形成古今字 在前的叫古 字 在后的叫今字 如 莫 暮 4 古今字的形体 1 古字 形符 今字 如 其 箕 取 娶 昏 婚 2 古字改变 形符 今字 如 说 悦 振 赈 没 殁 张 胀 3 古字略加变形 今字 如 大 太 闲 间 陈 阵 4 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 形体上可能无关 如 亡 无 伯 霸 5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 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 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如 正 征 队 坠 或 域 2 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 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如 责 债 益 溢 景 影 3 古字用于表示本义 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 如 解 懈 家 嫁 支 肢 道 导 4 古字用于表示本义 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 如 辟 避 厌 餍 与 欤 6 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 二者有交叉现象 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 工 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 异体字 1 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 意义相同 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2 广义的 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 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 本教材讨论的是前 者 8 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 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如 泪 野 看 2 同是会意 字 而构成成分不同 如 明 弃 3 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 如 烟 歌 村 岭 鞍 4 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 如 春 享 5 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 如 册 别 6 还有一些是古体字 如 礼 无 9 异体字的辨识 1 同出一源 分化后分工明确 如 乌 和 於 原先是同一个字 春 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 二字分工明确 意义不同 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 现在却 不算了 2 虽然通用 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 如 修 和 是通假关系 而不是异体关系 10 繁简字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 简化字 特指 1956 年国务院 公布的 汉字简化方案 所颁布的简化字 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2 繁体字 特指与简 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 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同形字 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 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 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 如 腊 术 适 2 同音替代字 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 或音近 字 如 后後 药 仆 几 谷 3 两字共简为一形 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 如 钟 是 锺 和 的简化字 另外还有 历 复 四 古今词义的异同 1 词义异同的情况 1 有些词古今都用 词义不变 如山 水 雪 母 弟 心 耳等 2 古用今废词 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如 觥 等 3 古今义绝对不同 古代和 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 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 如 斋 本来是动词 指古代祭祀或典礼 前的清心洁身 以示虔诚 魏晋时期有了居室 房舍的意义 4 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 区别 2 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 1 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 如 喽腊 的 喽 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 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 喽 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2 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 如 祲 3 被别的词语所替代 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 物 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 但后代改变了说法 如 倡优 现在用 艺人 演 员 来代替 旧词 倡优 也就死亡了 3 古今词义的差别 1 意义的多少不同 一个词有本义 有引申义 一个词的古今意 义的多少 往往会产生变化 有的旧义消亡了 有的新义产生了 如 池 在古代意义是 a 护城河 b 池塘 现代意义是 a 池塘 b 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 古今相比 池 的意义一增 一减 另外还有 国 防 家 列 怜 仇 除 仅 书 信 将等 2 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如 售 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 指把商品卖掉 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 是卖 再 古义是侧 重行为的数量 是两次是第二次 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 是 又 3 词义的轻重和感情 色彩不同 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如 恨 的古义轻 是遗憾 不满 今 义重 是仇恨 忿恨 怨 的古义重 是恨的意思 今义轻 是埋怨和不满 还有一些词在 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 如 谣言 古义是中性的 今义是贬义 另外 下流 古中今贬 吹嘘 古褒今贬 谤议 古中今贬 爪牙 古褒今贬 锻炼 古贬今褒 4 词义所指的名物制 度不同 如 布 古指麻布 葛布 今指棉布 坐 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 臀部压在脚后根上 今指臀着席位上 4 词义变化的类型 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 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 词 义的扩大 词义的转移三类 5 词义的缩小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 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 坟 古 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 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 臭 古义是气味 今义是难闻的气味 另外还有 亲戚 宫 禽 丈夫 丈人 等 6 词义的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 焚 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 今义泛指一 切焚烧 另外有 响 色 河 江 裁 等 7 词义的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词义中心转移 而甲乙事物之间又 有一定的联系 如 封 古义指积土成堆 今义指封闭 另外还有 走 脚 狱 诛 货 等 年龄称谓考年龄称谓考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 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将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文并加以承传 0 岁 孩提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2 岁 孩提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 孩提包 或 提孩 的 韩愈诗中就有 两家 各生子 提孩巧相如 句 孩提 指 2 3 岁的儿童 8 岁 总角 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 形状如角 因而也用 总角 来代指 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 总 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 幼年就相识的好 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 在头顶各扎成一 个结 形如两个羊角 故称 总角 童龀 ch n 龀 说文 中有 男八月生齿 八岁而龀 女七月生齿 七岁而龀 的说法 可以看出 孩子乳牙脱落 长出恒牙 称为 龀 童龇 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 有说成 髫龀 的 如 后汉书 董卓传 其子孙虽在髫龀 男皆封侯 女为邑君 9 岁 九龄 为 9 岁 13 岁 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初夏还不 是盛夏 比喻人还未成年 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 豆蔻年华 十三 为 13 岁 15 岁 及笄 笄 j 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 15 岁以后 就把头发盘起来 并用簪子绾住 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 即年满 15 岁的女子 及笄 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 束发 扎结头发 古人男 20 岁束发而冠 女子 15 岁束发而笄 表示成年 男女成 年的标志分别为 加冠 加笄 志学 为 15 岁 志学之年 因为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 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 为政 所以后 代称 15 岁为 志学之年 束发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 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 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 扎成一束 16 岁 二八 为 16 岁 20 岁 加冠 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 表示已成年 加冠 指男子二十岁 又 弱冠 结发 束发 扎结头发 古人男 20 岁束发而冠 女子 15 岁束发而笄 表示成年 男女成 年的标志分别为 加冠 加笄 弱冠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 以示成年 但体犹未壮 故称 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 古代男子 20 岁叫作 弱 这时就要行 冠礼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 即 年满 20 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 岁 而立 而立之年 因为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 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 为政 所以后代称 30 岁为 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立 立身 立 志 之意 始室 三十岁 礼记 内则 三十而有室 始理男事 40 岁 不惑 不惑之年 因为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 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论 语 为政 所以后代称 40 岁为 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不 惑 不迷惑 不糊涂 之意 50 岁 艾 古称五十岁的人为 艾 礼记 曲礼上 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 知天命 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 又 知天命 半百 知命 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 知天命 之意 知命 是 知天命 的缩略语 知天命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 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 为政 所以后代称 50 岁为 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 因为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 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 为政 所以后 代称 50 岁为 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 又 知天命 半百 54 岁 六九年 即五十四岁 60 岁 耳顺 耳顺之年 还历之年 花甲之年 均指 60 岁 因为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孔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 从心所欲 论语 为政 所以后代称 60 岁为 耳顺之年 高龄 敬辞 称老人的年龄 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 从甲起 六十年成一周 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 我 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 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 地支十二 十天干和十 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 通常就叫作 六十花甲子 也称 花甲 把这种记时 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 就以 年届花甲 或 花甲之年 来指人到 60 岁了 花甲 指 六十岁 用干支纪年 错综搭配 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 指 60 岁 还历之年 指 60 岁 下寿 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下寿 指 60 岁以上 耆 qi 古称六十岁的人为 耆 耆 q 艾 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 岁 还历寿 61 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 60 年为一轮 61 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 候 故称 还历 70 岁 从心之年 因为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 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