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1 新人教版选修5_第1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1 新人教版选修5_第2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1 新人教版选修5_第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1 新人教版选修5_第4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1 新人教版选修5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 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 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 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 系统 2 作用 灾前预警 灾中跟踪 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3 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 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二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 遥感 RS 技术的特点 观测范围广 信息获取量大 获取速度快 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 尺度看 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 可从多波段 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 从 时间尺度看 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 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 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 经济 军事 生活等各个方面 重点用于水灾 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 信息集成与分析 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 具有空间定位 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 灾害评估与预报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 动态监测 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 灾害损失调查 灾情评估等 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 RS 与 GIS 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 高效的服务 RS 是数据获取手段 搜集 获取原材料 海量信息 GIS 是数据分析手段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 得出结论 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 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 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 高效的服务 四 自然灾害的防御 1 非工程性防御 1 概念 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 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 教育等途径 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 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 工程性防御措施 1 概念 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 改变自然灾害系统 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2 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 防止或减轻 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 疏排水工程 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防 止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 措施 防风固沙 防止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 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 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 挡墙等支挡物 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 提 高抗灾性能 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 排灌站 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 保证人畜 作物的正常需水 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 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3 工程性防御措施 和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硬件 和 软件 的差别 联系 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 只有相辅相成 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一 灾前准备 1 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 储备救灾物资 2 2 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 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1 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救灾的物质基础 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2 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 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 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 10 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天津 哈尔滨 沈阳 合肥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成都和西 安 3 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 近年出现专业救援队 二 灾中应急 1 概念 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2 主要目的 尽可能地挽救生命 保护财产安全 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 灾害应急的范围 非常广泛 一般应包括对交通 通信 供水 排水 供电 供气 输油等生命线 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 火灾 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 有 毒物质储存设施 水坝 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 以此来维护交通 通信系统的安全 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 确保抢险救灾人员 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 畅通等 4 灾中应急行动 中最关键的环节 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5 救灾应急预案 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 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 作 使灾情减到最少 目的 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 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 有条不紊 高速高效 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 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 灾后恢复 1 灾后恢复的目的 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 2 救济灾民的形式 政府救济 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3 我国的防灾抗灾 救灾工作方针及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 防灾抗灾工作方针 以预防为主 防 抗 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 依靠群众 依靠集体 生产自救 互助互济 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 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 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 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 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 震前 防震准备 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2 震中 避震 1 黄金 12 秒预警时间 是跑还是躲 瞬间抉择 2 室内避震 伏而待定 就地躲避 利用三角空间 蹲或趴下 护住头部 3 室外避震 尽量到开阔的空地 降低重心 护好头部 3 震后自救与互救 1 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 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2 保护好呼吸系统 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 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 最重要的一点 二 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 防洪准备 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 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 划船等技能 三是准备逃生物资 2 洪水应急 措施 尽量逃向高处 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 大树 山丘和高坡等 如果不能逃脱 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 树干等漂浮物 尽量不让身体下沉 等待 救援 警惕和防止被毒蛇 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 洪水中的救助 3 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 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 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 为重要 三 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 尽快回家 隐蔽在室内或地下 或野外的低洼处 滑坡 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山区 半山区的村庄 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 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切忌 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要特别注意保护 好头部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 可根据现场地形 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 不 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 道 以及河道弯曲 汇合处 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 如果遇到大雾天气 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如果遇到沙暴天气 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 如风镜 口罩等 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经典例题 2005 年高考广东卷 2004 年 12 月 26 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 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 回答 1 2 题 1 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A 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B 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 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D 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2 对海啸灾害 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A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 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 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D 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解析 1 海啸从成因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形成的海啸 海底地质作 用引起的地震海啸 印度洋海啸属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大地震形成的海啸 2 对海啸灾害 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有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等 此外 开展预防海啸灾 害的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不容忽视 海啸防灾减 灾是一项系统工程 除了监测 预报预警 评估等工作 外 还包括教育 立法 保险等措施 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协调行动 应采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 经验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海啸防灾减灾的普及教育宣传 同时逐步制定与海啸防灾减灾配套的相关法律 法规 并在海啸严重地区进行海啸防灾减灾演习 减少海啸损失 答案 1 BD 2 AD 能力训练 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 20 世纪后 50 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作出的统计 根据表格判断 1 3 题 年代 1950 19591960 19691970 19791980 19891990 1999 重大自然灾害次 数 2027476382 经济损失 亿美元 折算为 1998 年水 平 385690124219295385 1 关于 20 世纪后 50 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 正确的叙述是 A 由于战争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B 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 死亡的人数也越多 C 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增大 D 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大 发达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 2 20 世纪后 50 年的自然灾害中 危害范围最大的是 A 暴雨造成的水灾 B 台风形成的风暴潮 C 全球变暖造成的干旱 D 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震 3 关于 20 世纪后 50 年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正确的论述是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 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机率 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经济发展快 气象灾害对这类地区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因此增大 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增多 诱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有时会诱发地质灾害 A B C D 李同学为撰写有关地质灾害分布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到网络查资料 他发现下表所列国家都是地质 4 灾害频发的国家 请回答 4 题 代号 国家冰岛伊朗土耳其墨西哥美国印度印尼新西兰中国日本 4 表中哪些国家位于环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A B C D 从 2006 年 4 月 日夜间开始 受蒙古气旋南部偏西风的影响 我国内蒙古地区中西部 西北地区中东 部和华北北部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浮尘天气 这是自 年以来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最大范围的 强浮尘天气 其中 次是强沙尘暴 据此回答 5 8 题 5 沙尘暴属于 A 气象灾害 B 海洋灾害 C 地质灾害 D 天文灾害 6 本次浮尘天气大都出现在夜间 原因是 A 风力较大 沙尘容易吹起 B 夜间湿气大 沙尘容易被吸附在地面附近 C 建筑工地大都在夜间施工 导致浮尘扩散 D 夜间上升气流少 主要是下沉气流 使沙尘从高空降 落 7 吸入沙尘量过多容易引起肺部疾病 特别是对儿童危害最大 主要原因是 A 儿童抵抗能力差 B 儿童个子矮 吸进去的都是大颗粒的扬尘 C 沙尘对成年人几乎没有影响 但对儿童影响非常强烈 D 儿童贪玩 在野外停留的时间长 吸入的浮沉多 8 浮尘天气期间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打开窗户 让空气流通 以吹散尘土 沙尘天气人们要尽量减少出行 城市建筑工地也要注意提前做好防风降尘工作 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驱散浮尘 A B C D 2006 年第一号热带风暴 珍珠 CHANCHU 于 5 月 9 日 20 时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以东 550 千米左右的 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形成 15 日 2 时进一步加强为强台风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 12 级 45 米 秒 强台 风 珍珠 经我国南海北上 18 日凌晨 2 时 15 分左右在广东省饶平到澄海之间登陆 进入福建省境内后 逐渐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受台风影响的各地政府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福建 广东 浙江等省紧急转 移人口一百多万 据此回答 9 11 题 9 上图为台风中心经过我国东沙群岛的某气象站时测量到的的风速变化示意图 则台风中心接近该气象 站的时间为 A 5 时 B 11 时 C 17 时 D 21 时 10 当台风于 5 月 18 日凌晨 2 时 15 分左右在广东省登陆时 A 处于 18 日的范围大约相当于全球的四分之三 B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且属于西半球 D 孟买正是烈日当空 11 从 5 月 14 日到 18 日 广东 福建等地受一股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 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形成强劲的东北风 将迫使台风向左偏转 B 加剧南方的干燥 C 华南地区上空的冷空气有助于削弱强热带风暴的势力 D 形成大量的对流雨 12 读下面两幅图示 分析回答 5 1 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与其他地区相比 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 的特点 2 右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 3 综合所学知识 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 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 5 列举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措施 不少于三项 13 2005 年 11 月 8 时 49 分 38 6 秒 江西九江 瑞昌间发生 5 7 级地震 截至 26 日 11 时 55 分 九江 县死亡 6 人 伤 247 人 倒房 8000 余间 损房 2 9 万余间 瑞昌死亡 6 人 受伤 130 余人 倒房 500 余间 湖北有 2 人死亡 材料二 江西九江地震示意图 1 地震发生时 九江 南昌 长沙震感较轻的是 主震震级 填 相同 或 不同 2 这次地震从成因上说属于 地震 从震级和破坏程度来说 属于 地震 3 在教室里当地震发生时 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A 听说地震 夺路逃命 B 遵守纪律 坚持上课 C 下楼不及 纵身跳楼 D 双手抱头 有序撤离 4 下列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 飓风 B 地震 C 火山 D 滑坡 参考答案 1 C 2 C 3 D 4 C 5 A 6 D 7 B 8 B 9 C 10 B 11 C 12 1 旱涝 关联性 2 地震 3 气候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