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4_第1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4_第2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4_第3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4_第4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 4 一、导入 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 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习第 1 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 1 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 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 2 段。 (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 2 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 3 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 ,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 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 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 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习。 (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 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 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 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 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 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 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 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 学生自由发言。 如: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 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 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 动。 (多媒体显示 )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 (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 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 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 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 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