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14《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试行)条文说明(终稿)(2)_第1页
2011-7-14《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试行)条文说明(终稿)(2)_第2页
2011-7-14《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试行)条文说明(终稿)(2)_第3页
2011-7-14《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试行)条文说明(终稿)(2)_第4页
2011-7-14《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试行)条文说明(终稿)(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5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安安全全高高效效现现代代化化矿矿井井 技技术术标标准准 QB AQGXKJQB AQGXKJ 001 2011001 2011 条条 文文 说说 明明 66 前前 言言 本标准是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煤集团 企业标 准 是对国家及行业现行标准 规范 规程 规定的提升和补充 为便于各单位和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 特按 篇 章 节 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 供使用者参考 在使用 中如发现本条文说明有不妥之处 请将意见函告中煤集团 67 目目 次次 第一篇第一篇 总总 则则 70 第二篇第二篇 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矿井地质保障系统 71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71 第二章第二章 煤炭地质勘查煤炭地质勘查 71 第三章第三章 设计阶段地质工作设计阶段地质工作 72 第四章第四章 建井阶段地质工作建井阶段地质工作 76 第五章第五章 生产阶段地质工作生产阶段地质工作 76 第三篇第三篇 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 77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78 第二章第二章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 78 第一节 开拓方式 78 第二节 大巷布置及采区划分 79 第三节 井筒及装备 80 第四节 井底车场主要硐室 80 第三章第三章 井下开采井下开采 81 第一节 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 81 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布置及装备 82 第三节 巷道掘进及装备 84 第四章第四章 工业场地布置及地面设施工业场地布置及地面设施 85 第一节 工业场地布置 85 第二节 行政公共设施 85 第四篇第四篇 矿井主要系统矿井主要系统 87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87 68 第二章第二章 提升系统提升系统 88 第一节 立井提升 88 第二节 斜井提升 91 第三章第三章 井下运输系统井下运输系统 93 第一节 井下煤炭运输 93 第二节 井下辅助运输 93 第四章第四章 通风系统通风系统 94 第一节 矿井通风 94 第二节 主要通风设备 95 第五章第五章 井下排水系统井下排水系统 95 第六章第六章 压风系统压风系统 96 第七章第七章 供配电系统供配电系统 98 第一节 供电电源 98 第二节 输变电 98 第三节 地面供配电 101 第四节 井下供配电 104 第八章第八章 给水排水及采暖供热系统给水排水及采暖供热系统 105 第一节 给水排水 105 第二节 采暖 通风 供热与空调 107 第五篇第五篇 矿井信息化矿井信息化 109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109 第二章第二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 111 第一节 基本要求 111 第二节 安全监控系统 113 69 第三节 生产监控系统 113 第四节 工业电视系统 113 第五节 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114 第六节 地面调度监控中心 115 第三章第三章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115 第四章第四章 通信系统通信系统 116 第六篇第六篇 矿井安全矿井安全 118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118 第二章第二章 防治水防治水 118 第三章第三章 瓦斯治理瓦斯治理 134 第一节 瓦斯抽采 134 第二节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 136 第四章第四章 防灭火防灭火 136 第五章第五章 煤尘防治煤尘防治 136 第六章第六章 顶板灾害防治顶板灾害防治 137 第七章第七章 冲击地压防治冲击地压防治 138 第八章第八章 热害防治热害防治 138 第九章第九章 井下紧急避险井下紧急避险 138 70 第一篇第一篇 总总 则则 第第 1 1 条条本条说明了制定 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 的目的 本标准主要强调矿井安全及预防 包括设计 施工 生产三个阶段 是 在国家及行业现行标准 规范 规程 规定基础上对安全要求的提升 第第 2 2 条条本条各款说明了本标准的编制原则 强调 以人为本 无人则安 的理念 坚持 五高 标准和 四化 方向 坚持 安全 发展 和 绿色发展 的思路和要求 第第 3 3 条条本条说明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 分别从矿井地质保障 开 采设计及地面布置 采掘装备 主要系统设置 综合信息化 矿井安全 六个方面制定了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 第第 4 4 条条本标准主要针对建设规模在 1 5Mt a 及以上的新建井矿井 其它如生产矿井 改扩建矿井 技改矿井 整合矿井等应参照执行 因 为本标准并没有包括矿井所有系统环节和内容 如储量计算 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 技术经济等 因此 本标准未涉及的内容执行国家及行业现 行有关标准 规范 规程 规定 71 第二篇第二篇 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矿井地质保障系统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第第 5 5 条条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地质保障系统 根据现代化矿井机械 化 集约化程度高的特点 有选择性地使用遥感遥测 地质填图 钻探 坑探 物探 化探等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探测仪器 结合探采揭露信息 依托 3S 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平台 建立矿井地质数据库 形成能够精确 描述和高度概括地质体特征与属性 符合地质规律的三维数据体预测模 型 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与开采地质条件保障 3S 遥感 Remote Sensing 地理信息系统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综合勘探探测方法 为查明井田煤炭资源和开发地质条件 根据井 田自然地理与施工地质条件 按照安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而优选的 多种探测技术手段体系 地测资料数据库 利用井田勘查与矿井生产建设各个阶段获得的各 类地质信息 依托 3S 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平台建立的矿井地质数据库 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 以精细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数据为基础 以 矿山信息化技术为手段 建立能精确描述和高度概括地质实体特征与属 性的三维图形显示 动态管理 及时补充矿井勘探 建设及生产中探测或揭露的地质信 息 通过探采对比 验证 实时更新地质数据库 运用高精度三维地质 模型预测预报 指导下一步工作 72 第第 6 6 条条本条明确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建设目标是 建立矿井生产资源 储量条件和开采地质条件可视化系统 形成开采地质 条件量化预测和综合评价技术 实现地测信息资源共享 为管理层决策 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第第 7 7 条条在地质填图 钻探 坑探 物探 化探 测试试验等技术 手段的基础上 依托 3S 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实现地质工作的 动态管理和量化预测 构建地质保障信息平台 第第 8 8 条条本条中的 采集 输入 存储 包括地质填图 遥感遥测 工程测量 钻探 坑探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化学勘探 采掘揭露等多 种技术手段获取的多源地测信息 并结合地质规律和高精度三维地质模 型进行分析判断 为地质预测和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第第 9 9 条条本条明确了矿井地测信息数字化 精细化与自动化建设标 准 第第 1010 条条 本条指出了建立地质体组构可视化系统在目的在于提高地 质预测预报能力 第第 1111 条条 本条各款提出了矿井图纸数字化处理系统在建设矿井地质 保障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煤炭地质勘煤炭地质勘查查 第第 1212 条条 煤炭地质勘查坚持以煤炭及其共伴生资源勘查为核心 以 先进可行的勘查技术方法和勘探探测装备为手段 根据煤炭资源勘查资 料对矿井床开发的外部环境 资源条件 开采地质技术条件 环境和灾 害因素 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和概略研究的原则 第第 1313 条条 所提交的煤炭地质勘探报告不仅符合 煤炭地质勘探报告 编写规范 MT T 1044 2007 的要求 还应做到 73 1 将本单位本次完成的勘探成果与本报告提交前的勘探成果 包括 本单位和由其他单位完成的 进行比对 分析 汇总 提交综合成果报 告 例如 包括钻探 地震 电法 野外调查成果的综合成果报告 2 具备条件时 应将 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与运用 单列一章 放于原规范 MT T 1044 2007 A11 之前 其他部分相应顺延 第第 1414 条条 本条是 煤 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DZ T 0215 2002 第 5 条的归纳与概括 进一步明确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第 1515 条条 本条与 煤 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DZ T 0215 2002 5 5 2 1d 条相同而需要强调的内容 第第 1616 条条 本条与 煤 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DZ T 0215 2002 5 5 2 1a 条相同而需要强调的内容 第第 1717 条条 本条是 煤 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DZ T 0215 2002 5 5 2 1f 条的简化和强调 使煤炭勘探阶段对煤类煤质研究程度更为明 确 第第 1818 条条 本条是 煤 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DZ T 0215 2002 5 5 2 1g 条 5 5 2 1i 条 附录 B 2 7 和 煤炭地质勘探报告编写规范 MT T 1044 2007 A 4 6 中对水文地质勘探要求的归纳和提升 使得勘 探阶段对井田水文地质工作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第 2727 条条 本条明确规定先期开采地段和生产采区均应开展以查明落 差 5m 以上断层 小褶曲 煤层形态和其它地质异常体为主的高分辨率三 维地震超前勘探 第第 2828 条条 本条明确和强调了煤炭地质勘探报告编制内容中应包括高 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及其运用方法部分 第第 2929 条条 本条只说明矿井建设阶段的原则性要求 74 第第 3030 条条 本条规定影响矿井设计的重大地质问题 矿井设计过程中 发现存在影响矿井建设生产的重大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 瓦斯地质 工 程地质等问题时 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勘探工作予以查明 第第 3232 条条 为便于统一管理 本条明确矿井地质勘探应达到的程度 第第 3333 条条 本条明确了煤炭地质勘探除具备基本矿图和专用矿图外 还应根据需要绘制其它图件 1 基本矿图主要有 1 矿区地形地质图或基岩地形地质图 1 10000 1 50000 2 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3 矿区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 4 矿区煤岩层柱状对比图 5 矿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6 矿区主要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7 井田地形地质图或基岩地形地质图 1 2000 1 5000 8 矿井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 1 200 1 500 9 井田地质构造纲要图 1 2000 1 10000 10 井田补充勘探钻孔柱状图 1 200 11 井田分水平 分区 煤岩层对比图 1 200 1 500 12 矿井水文地质图 1 2000 1 5000 13 矿井地质剖面图 1 2000 1 5000 14 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1 2000 1 5000 15 井上下对照图 1 2000 1 5000 16 矿井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 储量估算图 1 2000 1 5000 75 17 井田急倾斜煤层立面投影图及资源 储量估算图 1 2000 1 5000 18 井田分水平地质切面图 倾角大于 25 的多煤层 1 2000 1 5000 19 分区煤层底板 顶板 等高线图 1 1000 1 2000 20 分区水平地质切面图 1 1000 1 2000 21 分区地质剖面图 1 1000 1 2000 2 专用矿图 1 采掘工程平面图 1 2000 1 5000 2 工业广场平面图 1 500 1 1000 3 主要井巷地质素描图 1 200 1 500 4 主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 1 1000 1 5000 5 回风水平地质切面图 1 1000 1 5000 6 采区上 下 山地质剖面图 1 1000 1 2000 7 通过首采区的勘查线剖面图 经过修改的 1 500 1 1000 8 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1 1000 9 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1 1000 1 2000 10 采区煤层立面投影图 急倾斜煤层 1 1000 1 2000 11 采区地质剖面图 1 1000 1 2000 12 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 13 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1 1000 1 2000 14 工作面煤厚等值线图 厚煤层或特厚煤层 15 工作面剩余煤厚等值线图 厚煤层或特厚煤层 16 矿井地温等值线图 深井和构造复杂型矿井 76 17 延深水平地质切面图 18 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 包括老顶在内 1 200 19 代表性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地质构造剖面图 1 1000 1 2000 22 工作面四壁 代表性石门地质素描图 1 200 1 500 第三章第三章 设计阶段地质工作设计阶段地质工作 第第 3434 条条 本条规定了矿井设计部门应提前介入参与和审查煤炭地质 勘探工作 第第 3535 条条 本条明确提出了煤炭地质勘探程度衡量标准和采取的必要 技术手段要求 第第 3636 条条 本条明确了井筒检查孔取心 采样和测试试验项目的要求 第第 3737 条条 为便于统一管理 明确井筒检查钻孔测井 测温 测水流量 全波列与超声成像测试的要求 第第 3838 条条 为便于统一管理 本条明确了斜井井筒检查钻孔施工技术要 求 现行标准中无本条款的完整规定 第四章第四章 建井阶段地质工作建井阶段地质工作 第第 3939 条条 本条是在 矿井地质规程 第 44 条内容的基础上 更加强 调了增补修改地质数据库 运用三维地质模型预测预报地质条件 第第 4040 条条 巷道掘进前必须按照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和 煤矿 防治水规定 采用钻探 巷探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化学勘探等方法 进行瓦斯突出危险性与水害探测验证 并制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水害 的措施 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经有关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 77 工作面采煤前应采用地球物理勘探 钻探 巷探 地球化学勘探等 方法探测验证工作面内断层 陷落柱 含水层 体 瓦斯异常区 并 制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水害的措施 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经有关单 位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回采 第第 4343 条条 本条是在 矿井地质规程 第 48 条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 了掘进过程中的地质工作 第第 4646 条条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新井移交前 必须组成专门小组 按 矿井地质规程 试行 要求编制 建井地质报告 报上一级地 质部门评审 验收 并报新井投产验收委员会批准 同时移交钻探 物 探 三维地质模型 地质数据库以及其它 包括电子版 纸质和实物等 相关的全部地质资料 第五章第五章 生产阶段地质工作生产阶段地质工作 第第 4747 条条 本条款中 生产建设需要 是指安全生产需要和建设管理 需要 第第 4848 条条 本条是在 矿井地质规程 第 59 条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 明确了在采区掘进 工作面掘进与回采 新采区开拓和水平延深过程中 应进行的地质工作 第第 5353 条条 本条是在 矿井地质规程 第 66 条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 了在掘进期间应进行的地质工作 第第 5555 条条 本条强调 地质三书 的编写内容及提交时间要求应按 矿井地质规程 的相关要求执行 78 第三篇第三篇 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第第 5656 条条 本条从矿井开拓系统 采掘设备配备等方面对矿井建设提 出了总体要求 强调减少用人 提高效率 第第 5757 条条 本条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规定了矿井工业场地布置原则 另一方面重点强调了地面建筑设计的原则 第第 5858 条条 因为矿井资源赋存条件千差万别 各不相同 本条规定了 矿井建设规模和井田开拓方式确定的一般原则 本条 第第 5959 条条 本条规定了大巷布置原则 考虑到施工速度及施工成本等 因素 强调除有特殊规定外 大巷尽可能沿煤层布置 第第 6060 条条 本条规定了采煤方法 采煤工艺以及回采工作面个数的确 定原则 同时强调了采煤设备配备的原则 有些矿井回采工作面个数由 于地质条件的限制短时间内可能难以达到 2 个以下 但随着煤炭开采技 术的发展 此条规定应该能够实现 第第 6161 条条 本条规定了掘进工作面个数 掘进设备配备以及掘进矸石 处理的原则 第第 6262 条条 按照集中设置 集中管理的原则 机修车间等辅助生产设 施由矿区统一考虑 矿井只设置大型设备中转临时存放场所 第二章第二章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 第一节第一节 开拓方式开拓方式 第第 6363 条条 本条只是根据地层岩性 建设规模 埋藏深度给出了主 副斜井确定的一般原则 如果井型小于 3 0Mt a 埋藏较浅 同样适合斜 79 井开拓 主斜井埋藏深度是考虑用一条胶带机运输 不考虑中间驱动和搭接 确定的 副斜井埋藏深度是以倾角不大于 6 5 斜长不大于 3500m 确定 的 但影响开拓方式的因素还很多 考虑到立井提升系统比较复杂 环节又多 因此 确定开拓方式总 的原则是 只要条件适合 主 副井尽可能采用斜井 而不用立井 第第6 64 4 条条 本条从生产和安全 需要强调矿井井筒数目不少于三个 第第 6565 条条 本条从安全逃生和缩短建井工期的角度 明确了风井井口 位置选择的原则 考虑正常通风和反风两种情况下均有一个安全出口在 进风井中 故要求进 回风井必须均有安全出口 第二节第二节 大巷布置大巷布置及采区划分及采区划分 第第 6666 条条 本条规定了大巷的一般布置原则 本条第四款强调了复杂 或极复杂水文地质类型的矿井 其中一条大巷要高于其它大巷 主要是 从安全角度考虑 井下一旦发生水患 人往高处走 可争得更多逃生时 间 第第 6767 条条 本条明确了不同围岩类别 采取不同的的支护形式 在实 际施工中 以安全施工和安全使用为前提 根据具体围岩条件采用一种 形式或几种方式联合支护 第第 6969 条条 本条规定了主要巷道断面的确定原则 对以胶轮车为辅助运 输方式的矿井 规定了大巷的最小宽度 第第 7070 条条 应尽量加大采区尺寸及工作面推进长度 以减少巷道掘进 工作量 提高煤炭回收率 但也不是无限制的加大 还应结合煤层自然 发火情况 煤层厚度 装备水平等合理确定 一般情况下 工作面推进 80 长度以满足回采一年左右为好 第三节第三节 井筒及装备井筒及装备 第第 7171 条条 本条从安全 施工 使用等角度规定了立井井筒断面的确 定原则 并规定了最小井筒直径 第第 7272 条条 本条规定了平硐及斜井断面的确定原则 同时规定缓坡副 斜井的净断面宽度和坡度 根据调研 目前实际使用的缓坡副斜井坡度 最大的为 9 但存在空车打滑现象 尤其是巷道有淋水时 巷道坡度最 好不大于 6 5 但考虑车辆性能的改进以及无轨胶轮车作为辅运设备的 优越性 巷道坡度暂定为不大于 7 第第 7373 条条 本条说明了立井井筒采用冻结法施工的适用条件 第第 7474 条条 本条针对不同的围岩条件明确了平硐 斜井的具体支护方 式及施工方法 第第 7575 条条 本条对立井井筒装备中的罐道 托架 梯子间及其防腐要 求作出了明确规定 第四节第四节 井底车场井底车场主要硐室主要硐室 第第 7676 条条 井底煤仓主要起缓冲作用 采用斜井开拓的矿井 尤其是 规模较小或主采煤层层数少的矿井 为了减少转载环节 可不设井底煤 仓 但考虑到运量的不均匀性 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宜配备变频调速装置 且输送能力不小于大巷胶带输送机的输送能力 第第 7777 条条 本条规定采用立井开拓的矿井应设井底煤仓 主要考虑箕 斗提升的不连续性和保证主提升的能力 同时规定了井底煤仓的形式 布置间距和容量 81 1 主要考虑立式煤仓施工相对比较容易 圆形煤仓受力效果好 容 量大 2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规定 两煤仓间净岩柱不应小于其 中最大煤仓掘进直径的 2 5 倍 从施工及受力方面考虑 间距太小不 利于施工 煤仓支护难度加大 为便于操作 本条规定了具体数值 3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规定 井底煤仓有效容量按矿井设 计日产量的 0 15 0 25 倍系数计算 随着井型的不断加大 煤仓容量 按此计算非常之大 不但增加了掘进工程量 浪费了投资 也增大了危 险性 另外从使用角度看 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因此 条文对其进行了 适当的缩小 本款中的 特大型矿井 是指井型为 8 0Mt a 及以上的矿 井 第第 7878 条条 当副井采用缓坡斜井时 从安全上考虑 运行车辆容易撞 坏排水管路 从经济上考虑排水管路长 阻力损失大 管路投资也大 故主排水管路应沿主井井筒敷设或打钻孔直排地面 第第 7979 条条 本条主要强调主井井底撒煤清理应实现机械化 并要求撒 煤进入井下煤流系统 以减少副井提升量和地面脏杂煤处理设施 副井 也应考虑井底排除积水或清理杂物的措施 第第 8080 条条 箕斗装载硐室是井底车场最重要的硐室之一 其位置和层 位选择非常重要 为方便撒煤清理及装载设备的检修 装载系统采用全 上提或半上提方式 第三章第三章 井下开采井下开采 第一节第一节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及采煤工艺 第第 8181 条条 本条说明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强调了矿井应达到的采煤机 82 械化程度 二是规定了矿井全员效率 根据调研情况 针对不同的建设规模规明确定了不同的原煤生产人 员效率指标 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第第 8282 条条 本条说明了煤层的一般开采方法 第第 8383 条条 本条明确规定了缓倾斜及倾斜煤层的采煤工艺 根据调研情况 目前大采高工作面液压支架最大高度为 7 3m 放顶煤工 作面液压支架最大高度为5 5m 据此确定了 缓倾斜煤层各采煤工艺的最大采 高 第第 8484 条条 本条说明了特殊条件下的煤层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 第二节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布置回采工作面布置及装备及装备 第第 8585 条条 本条有两层含义 一是强调安全高效开采 规定了回采工 作面个数 二是为统一技术标准 便于设计及生产管理 对回采工作面 划分为五个类型 第第 8686 条条 本条明确了特大型工作面应具备的条件 同时对其主要装 备标准也提出了要求 第 1 款规定了特大型工作面长度及推进长度 目前我国神东矿区其 工作面长度已达到 300m 以上 最长已经特过 400m 工作面推进长度已 达 5000m 以上 第 3 款强调采用 一矿一面 的模式 第 4 款强调特大型工作面推进长度大 从掘进通风 接替 运输等 需要考虑 特大型工作面上下巷道应采用双巷布置 第 6 款明确了特大型工作面主要采煤装备标准 除满足本款规定外 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83 1 液压支架 主体复合加载型式试验次数不少于 50000 次 电液控 制系统 寿命循环次数不少于 25000 次 2 刮板输送机 配置可靠的液压马达紧链装置 自动 或手动 伸 缩机尾 机头 机尾处设有采煤机的行走限位装置 传动装置具备机械 或电气过载保护装置 刮板输送机整机可靠运行时间不低于 2a 3 转载机 配置整体前移装置 可靠的液压紧链装置 具有自动或手 动伸缩机头 传动装置具备机械或电气过载保护装置 转载机整机寿命 与输送机相匹配 4 破碎机 整机寿命与输送机相匹配 第第 8787 条条 本条明确了大型工作面应具备的条件 同时对其主要装备 标准也提出了要求 第 1 款规定了大型工作面长度及推进长度 实际生产中 此类工作 面技术成熟 设备可靠 便于操作管理 产量高 效益好 第 6 款明确了大型工作面主要采煤装备标准 同时还应满足本条文 说明第 81 条第 6 款对设备性能的要求 第第 8888 条条 本条明确了常规工作面应具备的条件 同时对其主要装备 标准也提出了要求 第 4 款规定此类工作面按照推进长度和煤层赋存条件具体确定双巷 或单巷布置 第 6 款明确了常规工作面主要采煤装备标准 液压支架除满足第二 项要求外 还应满足主体复合加载型式试验次数不少于 50000 次要求 第第 8989 条条 本条明确了薄煤层工作面应具备的条件 对刨煤机工作面 除满足本条规定外 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液压支架 主体复合加载型式试验次数不少于 55000 次 电液控 84 制系统 寿命循环次数不少于 27500 次 2 刨煤机 传动系统具备有效 可靠的过载保护装置 具备跟踪刨 头位置的自动覆盖喷雾系统 3 刮板输送机 整机可靠运行时间不低于 2a 配置可靠的液压马达 紧链装置 自动或手动伸缩机尾 机头 机尾处设有刨煤机的行走限位 装置 传动装置具备机械或电气的过载保护装置 4 转载机与破碎机 要求整机寿命与刮板输送机相匹配 第第 9090 条条 本条各款对边角煤工作面设置标准进行了规定 由于边角 煤赋存情况千差万别 各不相同 不能作出统一的规定 因此 本条仅 对其设置作出原则性规定 第第 9191 条条 本条针对开采条件较差的矿井 对工作面装备及参数不作 具体规定 应根据具体条件 合理确定回采工作面参数 选用合适的采 掘设备 由于煤层赋存条件较差 构造多 因此本条特别强调加强支护 第三节第三节 巷道掘进巷道掘进及装备及装备 第第 9292 条条 本条以减人提效 满足回采工作面正常接替为原则 结合 国家 行业规程规范 对掘进工作面配备数量作出了规定 由于连续采 煤机或掘锚一体机掘进速度快 因此掘进工作面不应过多 第第 9393 条条 本条具体规定了掘进装备的性能要求 第第 9494 条条 本条规定了连续采煤机成套设备的一般适用条件 要求连 续采煤机必须取得矿井安全标志 第第 9595 条条 考虑掘锚一体机或带有临时支护系统的掘进机具有临时支 护功能 所以这两种成套掘进装备适用于煤层顶板较差的地质条件 第第 9696 条条 传统的岩巷掘进多数采用打眼放炮的方式 用人多 效率 85 低 随着综掘机性能的不断提高 岩巷综掘已成为现实 故本条强调岩 巷应积极采用岩巷综掘机掘进 要求综掘机能够切割 f 7 的岩石 第四章第四章 工业场地布置及地面设施工业场地布置及地面设施 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场地布置工业场地布置 第第 9797 条条 工业场地防洪设计的依据是历年洪水位标高 该标高在山 区及河谷是容易收集到的 而在平原或草原地区则比较困难 一般没有 此数据 实际设计中 应根据地形 地貌 结合收集的其它有关资料 详细计算汇水面积 确定洪水位标高 提出安全防护措施 报审批部门 审查批准 第第 9898 条条 本条强调矿井建设要给职工创造一个舒适 优美的生产 生活环境 第第 9999 条条 本条是在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22 87 第 2 3 3 条的 基础上 从消防 使用方便等方面考虑 对场地内主干道 次干道路面 宽度标准进行了适当提高 第第 100100 条条本条规定是为便于安装 维护 检修各种管线而提出的 初期投资略高 但一劳永逸 综合管沟的断面尺寸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故没做具体规定 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公共设施行政公共设施 第第 101101 条条 本条规定了行政 公共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 国家的产业政策 第第 102102 条条 为了满足大规模矿区的防灾救灾要求 设置独立的防 灾救灾系统是必要的 该系统包括防灾救灾指挥中心 仪器装备库 保 健急救站和训练场地等 其面积指标和设备配置可参见国家的有关要求 86 设置 目前我国防灾救灾方面主要有 5 部法律 9 部行政法规 法律包括 突发事件应对法 防震减灾法 防洪法 防沙治沙法 气象法等 行政 法规包括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地震安全性评价 管理条例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 条例 防汛条例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条例等 第第 103103 条条 随着矿区规模的扩大 城镇化的发展 居住区逐步走 向社会化 人员居住相对集中 车辆的利用率不断增加 为了减少厂区 随意停车 便于管理 安全 有序 设置停车场或停车库是必要的 严寒 寒冷地区的雨雪天气时间较长 特别是冬季的风雪天 不便 于停车 最好设停车库或地下停车场 第第 104104 条条 从以人为本 安全 舒适 便于管理等方面考虑 上 下井人员的通道应做成封闭式 在严寒和寒冷地区通廊内考虑采暖设施 采暖温度比行政公共建筑的温度适当降低 第第 105105 条条 办公楼为矿井的主要行政公共建筑 代表一个矿井的 形象 在外观上和装饰上应能体现企业文化 为提高职工 管理人员 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舒适度 四层及以上要求设置电梯 办公楼设计尚应符合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JGJ 67 和 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 的有关规定 第第 106106 条条 本条根据调研资料 明确了矿井视频会议室 调度会 议室 调度监控中心的总面积指标范围 根据矿井的特点 视频会议室 调度会议室 集中控制室 矿井信息中心一般都设在办公楼中 面积指 标有特殊要求时 可根据使用要求调整 第第 107107 条条 职工食堂设计尚应符合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JGJ 87 64 的有关规定 第第 108108 条条 本条各款对任务交待室 浴室 灯房联合建筑的功能 和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第第 109109 条条 为改善单身职工生活环境 提高舒适度 单身公寓建 筑面积指标适当提高 并规定五层以上设置电梯 88 第四篇第四篇 矿井主要系统矿井主要系统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第第 110110 条条 本条强调了应提高主要系统设备的自动化水平 实现 自动控制 减少人工操作 第第 111111 条条 本条强调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应减少煤炭运输的转载 环节 实现带式输送机连续运输 二是除工作面设置一级破碎外 还应 在井下主煤流系统设置二级破碎 降低大块粒度 以减少对胶带的磨损 和堵仓的几率 尤其是起到保护大巷和主井胶带的作用 以实现煤炭运 输系统的安全 条件具备时 井下二级破碎环节可取代地面选煤厂破碎环节 第第 112112 条条 本条强调了的两方面内容 一是为了减少人员 提高 效率 井下尽可能采用一种连续辅助运输方式 二是对采用机械运人的 条件进行限定 第第 113113 条条 本条强调了三方面内容 一是通风系统设置的理念 二是高瓦斯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瓦斯抽采系统 三是巷 道长度过长时 局扇的供风距离及负压受到限制 从安全上考虑必须采 用双巷掘进 第第 114114 条条 本条说明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井下给排水系统应实现自 动化运行 尤其强调当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切换 确保安全 二是强调通过 在井下设置水处理站 可直接将井下水进行处理 不仅实现井下水资源的 循环利用 而且还可减少给排水环节 矿井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是先将井下水排至地面进行处理 再将处理 后的井下水输送至井下用于消防洒水 其缺点是环节多 排水费用高 矿 89 井水在井下处理的方式已在部分矿井得到成功应用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 极复杂矿井 以及围岩条件差的矿井不宜采用此类工艺 第第 115115 条条 本条强调压风系统 不仅要满足正常生产时的设备用 风需要 还要满足紧急避险和压风自救系统的用气量需要 第第 116116 条条 本条从安全的角度强调了井下供配电系统可靠的重要 性 第二章第二章 提升系统提升系统 第一节第一节 立井提升立井提升 第第 117117 条条 本条各款规定了立井提升设备宜采取的布置型式以及 摩擦提升系统首尾绳的配置原则 摩擦提升系统防滑是关键 落地式布置围包角小 防滑性能较塔式 布置差 天轮以及从天轮到摩擦轮段钢丝绳均裸露在外 在北方严寒地 区 冬季宜结冰 容易引起钢丝绳打滑 存在不安全因素 从经济方面 考虑 落地式提升机较塔式提升机质量大 造价高 井架需要定期防腐 处理 运营费用高 但落地式布置型式可以减少施工占用井口的时间 缩短建设工期 本条第一款从安全角度出发 北方严寒地区应优先采用 塔式布置型式 采用落地式布置时 提升系统裸露的钢丝绳应采取保温 措施 第二款主要是考虑井塔抗震性能不及井架而提出的 第第 118118 条条 本条第 1 款强调 1000kW 及以上低速电动机 目前技术 比较成熟 采用直联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传动效率 而且减少了减速器这 一中间环节 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的故障率 1000kW 以下时可配减速器 90 第 3 款强调了特大型或超深矿井副井提升设备的配置方案 由于矿 井井下大型设备较多 副井提升设备一般均较大 在满足副井提升能力 的前提下 装设一套小型交通罐提升设备 投资不会增加很多 但可以 解决升降零星人员 减少大罐笼的运行次数 达到节电降耗的目的 尤 其是对超深矿井来说 效果尤为明显 第第 119119 条条 煤矿地面多绳摩擦式提升系统设计规范 第 2 2 3 条第 1 款规定提升物料时提升系统的加速度和减速度一般可取 0 5 0 7m s2 仅国外设备可取 1 0m s2左右 随着提升机控制技术的发 展 适当提高提升系统的加 减速度已不存在技术问题 另外 煤矿 安全规程 对副井提升的加 减速度有明确的规定 而对主井提升未作 具体规定 适当提高加减速度的取值 可以减少提升循环时间 提高主 井提升能力 第第 120120 条条 钢丝绳的使用年限 煤矿安全规程 第 403 条有明 确规定 摩擦轮式提升钢丝绳的使用期限应不超过 2a 但从目前国内矿 井钢丝绳的使用情况来看 其寿命较短 甚至有的矿井仅使用不到 3 个 月 频繁的更换钢丝绳 不仅影响了矿井企业的效益 而且造成了极大 的浪费 因此合理选择钢丝绳的结构 提高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尤为重要 圆股钢丝绳是线性接触 弯曲半径均匀 受力均等 可用交互捻的方法 制造 绳股受力时呈闭合趋势 三角股钢丝绳弯曲半径不一致 导致应 力不均 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断丝 故仅以同向捻的方法制造 但破断 力较圆股钢丝绳高 通过与国内外钢丝绳生产厂家进行技术交流 认为 圆股钢丝绳尤其是交互捻圆股钢丝绳较适用于深井 而三角股钢丝绳因 为其结构原因会出现扭转 而且井筒越深越明显 因此三角股钢丝绳仅 适用于井筒较浅的矿井 91 同样直径的钢丝绳抗拉强度越高 破断力越大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 下 可以减小提升机的直径 减少工程造价 尤其是在选用低强度钢丝 绳安全系数处于临界状态面临提升机升级的情况下 可适当提高钢丝绳 的抗拉强度 目前 国内抗拉强度 1770MPa 国外抗拉强度 1860MPa 的钢 丝绳已普遍使用 由于圆尾绳在提升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旋转 故尾绳悬挂装置上 均装设旋转器 但旋转器往往不能完全缓解钢丝绳的旋转 特别是井筒 较深时 容易造成尾绳出现扭结现象 发生安全事故 另外圆尾绳直径 较粗时 其柔性较差 在尾绳环处易出现打结现象 因此在井筒较深或 尾绳直径较粗时 应优先采用扁尾绳 第第 122122 条条 煤矿安全规程 第三百九十七条只规定了在过卷高 度或过放距离内应安设性能可靠的 而没有规定缓冲装置的具体型式 防过卷 防过放缓冲装置早些年普遍采用木质楔形罐道 其最大的缺点 就是制动力不易确定 一旦发生过卷事故后恢复起来困难 安全性较差 近几年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 新型钢带式和摩擦式防过卷 防过放缓冲 装置研制成功 并取代木质楔形罐道得到普遍使用 安全性得到提高 第第 123123 条条 本条文规定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电动机电压等级的 选择 二是传动方式的选择 小于 630kW 电动机电压等级的选择只是划 定一相对界线 因为电动机容量在此范围内的 660V 交流传动系统与直流 传动系统相比价格相差不大 与目前国内采用的高压交流传动系统相比 价格相当 但电气性能却提高不少 因而推荐采用低压交流传动系统 电动机容量在 630kW 2000kW 时 直流传动系统的价格优势比较明显 但电气性能及日常维护却不如交流传动系统 因而条文用词是 宜采用 电动机容量大于 2000kW 时 考虑到直流电机的制造 维护以及直流传 92 动系统电气性能方面的原因 所以条文用词是 应 第第 124124 条条 对于最大提升高度 1100m 名义载煤量 20t 60t 的立 井大型箕斗 目前多采用外滚轮式底扇形闸门和侧扇形闸门 根据生产 实践和 JC 系列 立井大型多绳箕斗 MT329 的有关条款规定 对于 外滚轮式底扇形闸门箕斗和 36t 60t 侧扇形闸门箕斗应采用外动力操纵 卸载 对于 20t 32t 侧扇形闸门箕斗可采用曲轨自动卸载或外动力操纵 卸载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GB50215 2005 第 9 2 3 条规定 箕 斗立井的备用箕斗宜存放在井口房内 根据调研结果 大型备用箕 斗存放于井口房 井塔 内 势必造成井口房 井塔 尺寸的增大 因 此 本条文规定主井备用箕斗可存放在井口房 井塔 或其它场所 由 于大型箕斗主要受力件立柱采用的是扁钢 因此存放时应采用吊放 侧 卧并设置临时斜撑加固的方式 严禁立放 平放 对于名义载煤量小于 16t 的中小型箕斗 由于其本体尺寸较小 均 采用整体更换方式 这种更换方式在我国已采用多年 积累了一套成熟 的经验 大型箕斗本体尺寸较大 其工作状态以承受拉力为主 箕斗本 体采用扁钢立柱 为长柔构件 易变形 制造 运输 安装难度较大 整体更换 存放 增加了井口房 井塔 的体积 因此 大型箕斗本体 采用分段制造 各段之间采用高强度螺栓或铰制孔用螺栓联结 分体更 换在井筒内完成对接 第第 125125 条条 监视箕斗载荷 控制箕斗内物料量 是保证主井提升 系统的安全 可靠性的有效手段 然而目前的检测手段 还无法测量箕 斗的有效载荷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将来可以传输至主控系统 第第 126126 条条 目前对于载荷不大的罐笼提升系统 多采用摇台 托 93 罐摇台作为承接装置 大型罐笼提升系统 车辆及大型设备进出罐笼造 成钢丝绳负载变化较大 引起罐笼上下起伏 给进出罐笼带来很大困难 为保证副井提升系统的安全可靠 大型罐笼提升系统的井上 下进出罐 笼两侧承接装置 要同时具有稳罐和承接罐笼的功能 第二节第二节 斜井提升斜井提升 第第 127127 条条 目前带式输送机所用钢绳芯输送带国外实际应用的最 大规格为 ST S7500 国内钢绳芯输送带实际应用的最大规格为 ST S7000 因此本条文第一款确定带式输送机所用钢绳芯输送带带强不宜 大于7500N mm 考虑到目前国内矿井井下用防爆变频器产品规格现状 目前单机电 机功率 500kW 的带式输送机采用低压变频驱动的较多 单机电机功率 大于 500kW 的带式输送机采用软驱动的类型有 CST 调速性液力偶合器 及变频器设于地面的高压变频驱动等 考虑到设备布置 运行工况 运量波动 接头效率等对输送带安全 系数的影响 为保证运行安全 本条文第四款提出钢绳芯输送带安全系 数取 5 7 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即具备均匀给料 采用可控软启 制动 对硫化接头进行专门设计 动态分析等条件 目前输送带断带抓捕器选型尚存在许多技术问题 为防止断带事故 的发生 本条文第六款强调预防为主 采用对输送带实时在线自动监测 措施 为了提高带式输送机的安全性 本条第 6 款增加了 逆止力矩大于 500kN m 时宜设置双逆止器 并对制动器提出了 应具备无级调整 分 级制动功能 第第 129129 条条 斜井提升钢丝绳直径越粗 抗拉强度越高 其单位长 94 度质量越大 柔软程度越差 造成工人摘挂钩困难 不仅工人劳动强度 大 而且易发生安全事故 通过对现场使用情况的调查 本条文对斜井 提升钢丝绳直径和公称抗拉强度作出了规定 第第 130130 条条 副斜井单段提升长度太长 由于缠绳层数的要求 不 仅提升机直径加大 设备造价提高 而且使提升效率大大降低 对于提 升长度超过 1400m 的井筒 可考虑选择分段提升的方案 第三章第三章 井下运输系统井下运输系统 第一节第一节 井下煤炭运输井下煤炭运输 第第 131131 条条 本条准根据目前变频技术既具有良好的软起动性能 功率平衡等特点又具有速度调节的优势 将其列为选择驱动方式时首选 方案 第第 132132 条条 设置井底煤仓 可降低带式输送机运量 保证带式输 送机稳定运行 降低设备投资及运行成本 第第 133133 条条 虽然工作面生产的原煤 或煤矸石 粒度一般小于 300mm 但较大粒度煤 或煤矸石 的存在不仅使地面洗选系统工艺布置 复杂化 还存在堵仓 划伤或撕裂输送带等危害 因此 本标准强调从 源头通过设二级破碎装置来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节第二节 井下辅助运输井下辅助运输 第第 134134 条条 目前制约矿井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辅助运输 鉴于无 轨胶轮车使用方便 环节少 运量大 用人少 效率高 可实现长距离 连续运输 因此 只要煤层赋存条件适合 就优先选用无轨胶轮车作为 井下辅助运输设备 第第 135135 条条 本条主要强调了采用斜井开拓的矿井 当辅助运输采 95 用无轨胶轮车时 应实现从地面至井下的无轨化连续运输 第第 136136 条条 本条主要强调了采用立井开拓的矿井 当井下辅助运 输采用无轨胶轮车时 应实现常规设备 材料从地面至井下的无轨化直 达运输 第第 137137 条条 第第 1 13 33 3 条条 第第1 13 34 4 条条 通过对无极绳连续牵引车 卡轨 车 单轨吊使用情况的调研 分别规定了其适用条件 明确了如果井下巷 道易底鼓或底板条件差 且顶板稳定性较好的缓倾斜煤层 井下辅助运 输采用单轨吊比较合适 第四章第四章 通风系统通风系统 第一节第一节 矿井通风矿井通风 第第 140140 条条 根据调研情况 因通风系统不完善而造成矿井事故的 现象时有发生 故本条文强调矿井通风系统稳定 合理 可靠 并强调 以风定产 绝不允许超通风能力生产 第第 141141 条条 本条主要说明整个矿井通风系统一旦形成 应保持稳 定 确实需要改变时 必须提前制定通风系统调整方案和相关的安全技 术措施 报上一级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第 142142 条条 本条有两层含义 一是如果井下突发水灾 矿井总回 风大巷高于其它大巷有利于安全逃生 二是从简化通风系统角度考虑 应尽量减少联络巷及措施巷 并对废弃巷道及时封闭 第第 143143 条条 本条主要说明 掘进工作面需要临时停工时 必须保 证通风正常 并按规定检查瓦斯 掘进工作面需要长期停工时 必须在 停风后 24h 内进行封闭 恢复掘进通风前 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并按规 定检查瓦斯及氧气浓度 96 第第 145145 条条 煤矿安全规程 第 128 条第三款规定 高瓦斯 煤 岩 与瓦斯突出矿井 低瓦斯矿井中高瓦斯区的煤巷 半煤岩巷和有 瓦斯涌出的岩巷掘进工作面正常工作的局部通风机必须配备安装同等能 力的备用局部通风机 并能自动切换 正常工作的局部通风机必须采用 三专供电 为提高安全程度 本条文规定所有矿井均按 煤矿 安全规程 第 128 条第三款规定执行 第第 146146 条条 本条主要从通风安全和适用方便的角度考虑 对风门 的设置进行了规定 第二节第二节 主要通风设备主要通风设备 第第 147147 条条 由于大多数矿井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负压相 差很大 有的甚至相差 2 3 倍 而通风机高效区有一定范围 无法兼顾 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的通风要求 采用变频调速方式 通过改 变通风机的运行转速 可以使通风机工况点始终位于高效区 从而满足 矿井整个通风时期的通风要求 符合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 第第 148148 条条 对旋式通风机是国内 90 年代中期开发的产品 已在国 内矿井得到广泛应用 虽然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