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9课《荷塘月色》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9课《荷塘月色》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9课《荷塘月色》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9课《荷塘月色》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9课《荷塘月色》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大意;2.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分析作者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的主旨;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 ,著名 、 、 、 ,原名 ,号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四、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第1课时:一、文章的结构及大意是:第一部分(第 段):写 第二部分(第 段):写 第三部分(第 段):写 二、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眼: 脉络: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三、本文的线索有明、暗两条,请找出来并简单归纳明线: 暗线:第2课时:一、诵读、鉴赏第4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二、诵读鉴赏第5段: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及妙处。三、诵读、鉴赏第6段:1、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2、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七、合作探究:1、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2、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3、当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4、理解课文中的情与景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颤动(zhn)乘凉(chng)独处(ch)的妙处(ch)B酣睡(hn)参差(c) 袅娜(nu) 蓊蓊郁郁(wng)C. 点缀(zhu)倩影(qin) 皱缬(xi) 梵婀玲(fn)D. 惦着(din)羞涩(s) 宛然(wn) 踱着步(d)2.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属于议论的一句是( )A、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C、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D、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3. 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说明作者的宁静和喜悦只能是暂时的,他不可能真正超越于现实。B、“这是独处的妙处”,是说明作者能在独处中和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保持某种距离,他终于彻底求得了精神的超脱和解放。C、作者于文中采用了联想手法,借此来表达他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D、结尾时的环境是寂静孤独的,暗示现实是无法超脱的,同时也使文章的结构前后完整。二、积累文化知识1、“田田”:形容 的样子,出自古乐府 中的“ ”。2、“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诗歌出自 朝乐府诗 。3、“六朝”是指 、 、 、 、 、 ,因先后建都于 (今南京),合称为“六朝”。三、语言表达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