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暑假专题(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 鲁教版 知识精讲_第1页
高一化学暑假专题(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 鲁教版 知识精讲_第2页
高一化学暑假专题(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 鲁教版 知识精讲_第3页
高一化学暑假专题(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 鲁教版 知识精讲_第4页
高一化学暑假专题(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 鲁教版 知识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高一化学暑假专题 二 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高一化学暑假专题 二 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 鲁教版鲁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暑假专题 二 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 教学目的 1 熟悉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 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 位 性 构 的关系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知识分析 一 元素周期律 1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从 1 递 增到 2 或 8 的周期性变化 2 随原子序数递增 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原子半径呈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3 随原子序数递增 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 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呈从 1 7 O F 例外 负价从无到有 从 4 1 0 的周期性变化 1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2 实质 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 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元素周期表的含义及编排原则 编排原则 将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将原子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 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横行 将不同横行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 顺序排成一纵行纵行 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 关系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示形式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周期 2 族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格 元素周期表由若干个格组成 以 Ag 元素所在的格为例 指出每个格内都标出了哪些信 息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 4 区 找出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区域与非金属元素区域的分界线 指出不同区域元素表现 出来的性质 左侧金属元素表现出 金属性 右侧非金属元素表现出 非金属性 分界线附近元素表现出 既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 又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5 系 镧系 从 57 号元素镧 La 到 71 号元素镥 Lu 原子结构和元素化学性质十分相似 这 15 种元素总称为镧系元素 锕系 从 89 号元素锕 Ac 到 103 号元素铑 Lr 原子结构和元素化学性质十分相 似 这 15 种元素总称为锕系元素 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 在同一周期内的元素 分析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同周期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 1 递增到 2 或 8 2 在同一主族内的元素 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同主族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 电子层数递增 几条重要规律 周期的序数 电子层数 主族的序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非金属元素最高价和最底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 8 原子序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副族和 族最外层只有 1 2 个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2 倍或 3 倍 的元素 位于 2 周期 次外层电子数是 8 的元素位于 3 周期和第 IA IIA 族 其中 H Li Be 除外 用心 爱心 专心 归纳 归纳 原子半径 离子半径的大小如何判断 1 同周期原子半径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稀有气体除外 同周期阴离子半径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阴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同周期阳离子半径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阳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例如 Na Mg Al Si Na Mg2 S Cl S2 Cl 2 同主族原子半径 随着电子层数的递增 半径增大 同主族阳离子半径 随着电子层数的递增 半径增大 同主族阴离子半径 随着电子层数的递增 半径增大 例 Li Na K Rb Cs F Cl Br I Li Na K Rb Cs F Cl Br Fe2 Fe3 Na Na S F Na Mg2 Al3 三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 失电子 的能力 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得电 子 的能力 注 不同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有强弱之分 但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 而是与得失电子的能力有关 2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气的难易程度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3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 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 弱 2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思考 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如何递变的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最外层电子数从 1 递增到 8 尝试根据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 相对强弱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 得电子能力增强 1 探究钠 镁 铝原子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实验方法 比较钠 镁 铝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 比较镁和铝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难易程度 比较钠 镁 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实验结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钠 镁 铝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 氢氧化纳 氢氧化 镁 氢氧化铝的碱性逐渐减弱 2 探究硅 磷 硫 氯原子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结论 Si P S Cl 原子得失电子能力顺序为 得电子能力 Si P SP S Cl 综合以上的对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探究 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从钠到氯元素金属 性逐渐减弱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增强 而氩为性质极其稳定的稀有气体 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 里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在其它周期同样适合 3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的理论解释 同周期的元素 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原子核电荷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随着原子序数的 增加而增多 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原子核对最外 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 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 3 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 1 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 相似性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递变性 从上到下 电子层数递增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和相似规律 同主族元素 由于从上到下电子层依次递增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 强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主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 实例研究 卤素原子 元素符号 F Cl Br I 核电荷数 9 17 35 53 原子半径 依次增大 得电子能力 逐渐减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 逐渐减弱 与 H2的化合能力 逐渐减弱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HF HCl HBr HI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ClO4 HBrO4 HIO4 氧族 氮族等其它非金属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类似于卤素 碱金属元素 关于钠 钾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将一小粒钠加入盛水的烧杯中 将一小粒钾加入盛水的烧杯中 并盖上玻璃片 实验现象 钠与水迅速反应 钾与水更剧烈反应 有火光 实验结论 钾 钠都能与水剧烈反应 钾比钠更剧烈 根据钠 钾的性质 预测 A 族其它元素单质的性质 A 族元素的单质都是银白色 固体 Cs 略带金色光泽 熔点低 密度小 都能与 H2O O2 Cl2等发生化学反应 反应 能力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 a 与 O2反应时 剧烈程度及产物不同 b 与水反应时剧烈程度不同 2M 2H2O 2MOH H2 M Li Na K Rb Cs 用心 爱心 专心 碱金属的递变性 小结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概括起来如图 注意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 若 A B C 三元素位于周期表中如下图位置 则原子半径 C A B 金属性 C A B 原子得电子的性质 C D A B 周期表中的相似规律 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 相邻元素性质相似 对角线规 则 如上图 A 与 D 位置的元素性质相似 总结元素 位 构 性 之间的关系 四 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 确定某些元素的原子结构 2 发现一些化学新元素 3 寻找新材料 1 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交界处寻找半导体材料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从 IIIB 到 VIB 中寻找耐高温 耐腐蚀的材料 3 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 4 寻找合适的超导材料 磁性材料 4 指导探矿 地球上元素的分布跟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1 在地壳中 相对原子量较小的元素含量多 而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元素含量少 2 原子序数是偶数的元素 在地壳中的含量较多 是奇数的元素含量较少 3 地球表面的元素多数呈现高价态 岩层深处的元素多数呈低价态 4 碱金属元素主要富集于 岩石圈的上层 亲石元素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 例 1 元素的以下性质 随着原子序数递增不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是 A 化合价 B 原子半径 C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D 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 D 解析 据元素周期律的内容知 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半径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随着 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而相对原子质量一般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增大的变化趋 势 绝不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点评 应该说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的大小是一致的 而原子质量主 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即主要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则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相对原子质量一 直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就不难理解了 例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 只有一种元素的单质呈液体 B 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都是从自然界中发现的 C 过渡元素不全是金属元素 D 常温 常压下 气态单质的分子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 答案 D 解析 常温 常压下 Br2 Hg 都为液态 A 不正确 周期表中 1 92 号元素天然存 在于自然界中 93 号以后的元素多是通过人工方法合成的 B 不正确 过渡元素全是金属 元素 C 不正确 点评 对元素周期表中的常见元素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应该熟练掌握 例 3 甲 乙两种非金属 甲比乙容易与 H2化合 甲原子与乙阴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 与某金属反应 时 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 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低 能说明甲比乙得电子能力强的是 A 只有 B 只有 C D 答案 C 解析 是判断得电子能力相对强弱常用的三种方法 错在用得电子数目的多少 衡量得电子能力强弱 应比较原子得电子的难易程度 如得电子数目 N F 但得电子能力 NSi 点评 熟练掌握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的依据 注意合理推测 如本题中的置换依 据 用心 爱心 专心 例 4 镁 锂在元素周期表中具有特殊 对角线 关系 它们的性质相似 例如 它们的 单质在过量氧气中燃烧时均只生成正常的氧化物等 下列有关锂的性质叙述不正确的是 A Li2SO4能溶于水 B LiOH 是易溶于水 受热不分解的强碱 C Li 遇浓硫酸不产生 钝化 现象 D Li2CO3受热分解 生成 Li2O 和 CO2 答案 B 解析 由 Mg Mg OH 2 MgCO3 MgSO4的性质推测相应的锂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MgSO4易溶于水 Mg OH 2是难溶 易分解的中强碱 Mg 与浓 H2SO4能发生反应 MgCO3受热易分解是已学知识 点评 本题属信息迁移题 注意题目由已知的 熟悉的到未知的合理知识迁移 模拟试题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45 分钟 一一 选择题 1 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之比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相等 则在周期表的前 10 号 元素中 满足上述关系的元素有 A 1 对B 2 对C 3 对D 4 对 2 已知某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的值是其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 3 倍 且其最高价氧化物的相 对分子质量与其气态氢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 2 35 1 则该元素是 A 碳B 磷C 硫D 氧 3 下列元素中 不属于过渡元素的是 A 汞元素 B 铀元素C 镧系元素 D 铅元素 4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任何原子及其离子 都是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序数 B 在元素周期表中 从 B 族到 B 族的 10 个纵行中 所有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 除氦以外的所有稀有气体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8 D 凡是同种元素的同位素 其各项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都相同 5 X Y 两种元素的原子 当它们分别获得一个电子后都形成稀有气体的电子层结构时 X 放出的能量大于 Y 那么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A X 的还原性大于 Y B Y 的氧化性小于 X C X 的原子序数小于 Y D X 的还原性小于 Y 6 下列粒子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 Na Mg2 Al3 Cl Na Al3 C Na Mg Al S D Ca Rb KD A B B 原子序数 C D B A C 离子半径 D C B A D 单质的还原性 B A C D 二 填空题 11 在下列各元素组中 除一种元素外 其余都可以按某种共性归属一类 请选出各组 的例外元素 并将该组其它元素的可能归属 按所给类型的编号填入表内 元素组 例外元素 其它元素所属类型编号 1 S N Na Mg 2 P Sb Sn As 3 Rb B Te Fe 归属类型 主族元素 过渡元素 同周期元素 同族元素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12 A B C 三种短周期元素中 A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 B 元素原子的最高价 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为 4 C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3 倍 请用 A B C 的元素符号回答 1 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 2 B 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 3 B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