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精神重建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究——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文化重组现象透视-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精神重建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究——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文化重组现象透视-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精神重建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究——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文化重组现象透视-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精神重建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究——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文化重组现象透视-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精神重建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究——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文化重组现象透视-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 1: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 2014 年 5 月 28 日 论文题目 基于精神重建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究 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文化重组现象透视 作者姓名 论文答辩日期 学科专业方向 夏祖瑞 2013 年 11 月 30 日 教育管理 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发表学术论文 (题目,刊名 ,时间,社会影响 ) 论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 工作 ) 出版专著 (名 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 称、出版社、出版时间 ) 获奖项目 (名称、等级及时间) 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 ,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 内 容 摘 要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既具有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而发展、变迁的共性,同时,又会因其构成或具体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一所学校能够存在、能够持续发展,与学校文化息息相关。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教育活动和育人氛围是学校文化的具体呈现。 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意识到,要适应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打造学校文化。不少学校从美化校园、树立形象、创建品牌等举措入手,试图建设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但如果这种建设未扎根于学校与师生的精神世界,只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成为一种标签,那么这样的建设不可能给学校带来长足的发展,这样的文化不可能形成一种文化力量。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使学校文化理论必须建立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之上,让文化真正回到师生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中。以往许多研究仅仅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思考精神文化,将其局限于单 纯社会道德建设的视野之中,排除了对精神文化的本体论研究。本文试图从关注精神、关注生命成长的角度对现行学校文化的现状、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整个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表征当前学校文化流弊之针砭。 第二部分,剖析学校文化误入歧途之原因。 第三部分,呈现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文化重组现象。 第四部分,探讨基于精神重建的学校文化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师生心灵,重视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操作中, 学校文化建设 要 从关注“效率”到关注“生命”, 关注师生工作、学习的心理健 康调适和教育,提升师生幸福和快乐的指数,成就师生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价值感。 参考文献 连续出版物 1程斯辉 重五轻倾向 J2008(5) 2成尚荣 度构建 ” J2011( 20) 3郭娜 谢翌 习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J2006(11). 4季平苹 J2004(2). 5李凤堂 则及主要内容 J010( 10) . 6林坚 J2007( 4) . 7刘良华 J2006(5). 8刘雅春 J 1996( 3) . 9孟繁华 J 2002( 1) . 10肖川 J 1999( 11) . 11薜晓阳 J 2003( 3) . 12叶澜 J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 2001( 1) . 13袁振国 J2003(4). 14张宝贵 J, 2007(11). 15臧动 本理念、目标与策略 J 材教法 , 2005( 5) . 专著 16阿尔文托夫勒 M京:新华出版社, 1996. 17程 红兵 书生校长的教育行动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 . 18杜威 M民出版社, 1990( 2) . 19范国睿 M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0金东日 M津大学出版性,2003. 21罗伯特 G欧文斯 M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22 卢梭 论教育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 23苏霍姆林斯基 M津人民出版社, 1981( 3) . 24苏霍姆林斯斯基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 25王邦虎 M 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6王全乐,郑军平 M河北大学出版社, 2012( 8) . 27 邬志辉 M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8项红专 M 江大学出版社, 2010( 8) . 29 谢 维和 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0萧宗六 . 学校管理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6) . 31 叶澜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M 海三联书店, 1999. 32殷陆君 M 川人民出版社, 1985( 4) . 报纸文章 33成尚荣 N. 中国教育报, 2005( 6) . 34姚国华 . 制度是躯壳,文化是灵魂 N. 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6( 9) . 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行) Z 200117 号 专家推荐理由 专家签字: 单位推荐意见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精神重建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究 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文化重组现象透视 论文作者: 夏祖瑞 指导教师: 陈 彬 教授 学科专业: 教育管理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3 年 11 月 of in to as a of or y _ 2013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 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 华中 师范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 ,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 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 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 ,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半年;一年;二年发布。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I 内 容 摘 要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既具有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而发展、变迁的共性,同时,又会因其构成或具体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一所学校能够存在、能够持续发展,与学校文化息息相关。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教育活动和育人氛围是学校文化的具体呈现。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意识到,要适应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在竞争 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打造学校文化。不少学校从美化校园、树立形象、创建品牌等举措入手,试图建设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但如果这种建设未扎根于学校与师生的精神世界,只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成为一种标签,那么这样的建设不可能给学校带来长足的发展,这样的文化不可能形成一种文化力量。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使学校文化理论必须建立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之上,让文化真正回到师生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中。 以往许多研究仅仅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思考精神文化,将其局限于单纯社会道德建设的视野之中,排除了对精神文化的本体论研究。 本文试图从关 注精神、关注生命成长的角度对现行学校文化的现状、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整个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表征当前学校文化流弊之针砭。 第二部分,剖析学校文化误入歧途之原因。 第三部分,呈现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文化重组现象。 第四部分,探讨基于精神重建的学校文化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师生心灵,重视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操作中, 学校文化建设 要 从关注“效率”到关注“生命”, 关注师生工作、学习的心理健康调适和教育,提升师生幸福和快乐的指数,成就师生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价 值感。 关键词:学校文化 精神文化 生命 is of it is of of It it of it in It is to s of in to in we to of of to by up if is in of a a go of a or in a is is of to To be on of to on of of of to of to of is of a on of to of to it to in of of of as 1 目 录 内 容 摘 要 . I . 、绪 论 . 1 (一)研究的 缘起 . 1 (二)文献的解读 . 1 1、国外关于学校文化研究的综述 . 2 2、国内关于学校文化研究的综述 . 2 (三)本文的旨趣 . 3 (四)路径的撷取 . 3 1、 研究方法 . 3 2、技术路线 . 4 二、当下学校文化流弊之针砭 . 5 (一)形式化 . 5 (二)脆性化 . 7 (三) 功利化 . 8 (四)物质化 . 9 (五)碎片化 . 10 (六) 躯壳化 . 11 三、学校文化误入歧途之归因 . 13 (一)漠视生命 . 13 (二)误解教育 . 14 (三)肢解自主 . 15 (四)曲解文化 . 16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案透视 . 17 (一)文化建设的历程 . 17 1、实施“精进 +致力”的精致管理 . 18 2、建设“精神 +美化”的精美校园 . 18 3、形成“精心 +雅行”的精雅德育 . 18 4、构建“精炼 +高效”的精效课堂 . 18 5、打造“精选 +妙趣”的精妙艺术 . 19 2 (二)文化建设的成果 . 19 1、精致管理 凸显“三感” . 19 2、精美校园 彰显“三性” . 21 3、精雅德育 呈现“三自” . 22 4、精效教学 体现“三式” . 23 5、精妙艺术 显现“三力” . 25 (三)文化建设的反思 . 26 1、构建一个让人感动崇敬的生动灵魂,萌生精神之根。 . 26 2、搭建一方展示个性的舞台,寻求生命之根。 . 27 3、寻找一点过程的支撑,培育发展之根。 . 28 五、学校文化之灵魂重构 . 30 (一)高扬生命之帆 . 30 1、尊重生命 . 30 2、回 归生活 . 31 (二)回归教育之本 . 32 1、关注师生工作、学习的心理健康调适和教育 . 32 2、提升师生幸福和快乐的指数 . 33 (三)指明成长之路 . 33 1、 成就师生的归属感 . 33 2、提升师生的成就感 . 34 (四)升华文化之用 . 34 1、让学校文化成为鲜活的教育读本 . 34 2、让学校文化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 . 35 结束语 . 36 参考文献 . 37 附 录 . 39 致 谢 . 42 1 一、绪 论 (一)研究的缘起 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存在方式,也是生活其中的学校成员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是支撑学校存在、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具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下学校的一切活动,物化为学校的一草一木所折射出的学校精神特质和育人氛围。 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教 师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是教育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不同的时代和教育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被赋予新的内容。 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意识到,要适应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改造传统的学校文化。不少学校从美化校园、树立形象、创建品牌等举措入手,试图建设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但如果这种建设未扎根于学校与师生的精神世界,只停留在做表面文章,成为一种标签,那么这样的建设不可能 给学校带来长足的发展,这样的文化也不可能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目前一些学校 在 走“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路, 学校文化 建设 基本上是 布置 文化环境或 设计 文化活动 。 学校文化 虽然 丰富了, 但 不能 给 把 学生带来 幸福和快乐。 生命哲学应成为 学校文化理论建立的基础,学校 文化 要 真正回到 师 生自己的精神生活中。 以往许多研究仅仅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思考精神文化,将其局限于单纯社会道德建设的视野之中,排除了对精神文化的本体论研究。 本文试图从关注精神、关注生命成长的角度对现行学校文化的现状、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并结合个案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在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方面起步较早,涉及的范围 也比较广泛,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但是由于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其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可能与我国有一定的差异。近年来,我国的学校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研究局限于只是在如何创新上做文章,而如何运用核心的文化精神引导师生发展,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探讨不够深入。本文可以丰富国内研究,发挥实践操作的导向作用。 (二)文献的解读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学校文化由来已久。国内外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与文献。 2 1、国外关于学校文化研究的综述 在西方,“文化”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 世纪到公元前 5 世纪 的希腊。西方的校园文化传统,大体可归至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学校文化的源头。将文化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历史,在西方可以上溯到 19 世纪上半叶。 1843 年,德国学者 C F克莱姆写了普通文化史一书,10 年后,又出版普通文化学,拉开了文化学研究的序幕。在西方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 (早在 1932 年就在其著作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到过学校文化 ,并将学校文化称之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随后学者们又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有的认为学校文化是 “ 意义之网 ” 、 “ 意义体系 ” ,有的认为是一种 “ 生活方式 ” 众说纷纭。 2、国内关于学校文化研究的综述 在我国,学校文化最初是作为校园文化提出来的。伴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文化热,校园文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进行研究,并在理论上给以深层次的探讨,在实践中加以有效的利用。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概念”第一次提出来,起源于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1986 年 4 月举行的第 12 届学代会上,为竞选学生会主席,提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倡议。随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举办了“ 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文化艺术节”或“校园文化建设月”等活动,引起了共鸣。“学校文化”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形势。我国教育界有以传统校园文化观点进行的研究,如葛金国的校园文化导论、王邦虎的校园文化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逐步向学校文化转变。郑金洲在 教育文化学 中, 从组织学、文化学 入手, 探讨学校文化以及学校亚文化;范国睿 在 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 中 ,从组织文化 的角度,探讨 学校组织文化;俞国良 在 学校文化新论 中,认为要从 心理学和组织氛围的角度,研究学校文化这些论述出现了与国际趋 势相一致的地方,即开始 认识到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十五以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学校文化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文化重建成为热点中的热点。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与以往的和隐性课程、学校工作、班级文化、校长工作艺术等糅合在一起的不同,研究的内涵在深入,外延在不断拓宽。刘桂兰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 2006 年)研究建设、 3 变革学校文化策略;张宝贵的关于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问题(教育发展研究 2007 年 11B),研究如何用先进文化推动学校发展;汤林春的以 城乡文化融合促进学校文化创新(人民教育 2008 年 7 期)研究非对抗性的现代城市文化与传统农村文化冲突中,以预防和转化为基本策略,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与学校文化创新。但仔细阅读发现,很多研究只是在如何创新上做文章,而如何运用核心的文化精神引导学生发展,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探讨不够深入。 (三)本文的旨趣 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尤其是随着国家教育均衡战略的推进,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物质建设、硬件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学校开始注重从外部建设转向内部建设,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从局部能力的提高转向综合实力的增强。家长希望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学校直接面对社会和市场的选择,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校形象等越来越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更为强烈的要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研究,为实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精神动力支持,就变成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试图站在学校精神文化重构的战略高度,针对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实践及其反思为载体 ,探索回归学校精神基础的学校文化构建策略。 (四)路径的撷取 1、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翻阅相关的报刊、书籍、报纸、杂志并通过互联网络等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起点和定位。 ( 2)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成果,修正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 3)比较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把不同类型的学校文化建设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异同点,探索深化研究的切入点。 ( 4)个案研究法。结合一所学校的实际,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为整体层面上 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提供范例。 4 2、技术路线 论题可行性考虑 论题本身可研究性 个人具备研究能力 所在地域具有研究所需客观条件 相关理论基础 学校文化建设现状及 存在的问题 学校文化建设 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基于精神重建的学校文化 建设策略 研究方法 基于精神重建的学校文化 的个案透视 5 二、当下学校文化流弊之针砭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发生改变,体现在学生培养上,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学校的根本使命由原来的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变为向青少年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学校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学校的反映。 加强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目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一些共性的弊病。 (一)形式化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已成为各级学校的共识,很多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办学品 位的重要举措,学校呈现出文化建设的热潮。但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犯了形式主义。 在首届全国小学教育国际论坛上,资深教育专家、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当前,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其一是物表化,很多学校建得富丽堂皇,但只是一些建筑、图案,并没有真正成为师生生活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没有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其二是文本化,各种学校都建立了很多规章制度,但制度只停留在文本层面,没有真正地成为规范学校成员行为的动力。其三是标语化,许多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都能“说话”,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但这些标语 只是挂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甚至行动方向与标语内涵南辕北辙。 中国人是好面子的,在许多情况下,置面子比 “ 里子 ” 于重要得多的位置,于是,做表面文章在不少地方、不少场合、不少事情上不仅成为一种任务,甚至已演变为一种习惯。数年前,某地一被百姓称为 “ 县长工程 ” 的万只养 猪 场被曝只有一头猪,另一地方将光秃秃的山头刷上绿漆,以便让来此地视察的领导从远处望去山是绿的。这些听起来愚蠢之极、可笑之极的做法,近些年一直在各地不停上演: 2004年,深圳宝安区沙井镇芙蓉尾山石场在山头刷绿漆,以符合 “ 复绿 ” 要求;去年,陕西渭南华县一些因采石而裸露的石崖被喷上绿色(当地国土资源局矿产办负责人竟称这是学习国内最先进的经验);云南昆明市宜良县公路两侧坟墓竟也被要求刷上绿漆 诸如此类的 “ 形象秀 ” 愈演愈烈,一些地方成为大秀场。这种 “ 秀 ” 与“ 演 ” 其实恰恰是形式主义的典型特征:做给别人看的把戏。 学校文化建设的 “ 形式主义 ” N北京晨报 , 20126 形式主义原指在艺术、文学、哲学上对形式而非内容的着重,甚至把形式强调 形式主义原指在艺术、文学、哲学上对形式而非内容的着重,甚至把形式强调到一种绝对化的程度。 毛主席说过 :“ 形式主义害死人 ” 。 形式主义这种“社会 病”的存在及危害, 每个人 都有切肤之痛,却又都感到难以抵制、身不由己。 这种形式主义也蔓延到学校来。 一是运动式。学校文化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学校出现了文化建设的热潮。 不少学校近年来大张旗鼓地开展 “ 文化建设运动 ” ,有的还不惜重金聘请大学教授为其 “ 策划 ”“ 包装 ” 。运动的动力不是自发生成,而是来源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号召或硬性要求,来源于周边学校的压力。 学校文化建设轰轰烈烈,师生参与热热闹闹,但师生在心理上并没有真正接受,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 二是应景式。 “ 应景 ” 是形式 主义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此词原意为 “ 为了适应当前情况而做事 ” 。或许是因为我们的 “ 情况 ” 太多,让人疲于应付,或许是人们清楚这 “ 景 ” 是有人要看的,或许是有人就是想造 “ 景 ” 给人看,以致目前 “ 为了适应当前情况而做事 ” ,许多都被 “ 为了适应当前情况而做秀、表演 ” 所替代,所以才有了年底 “ 争分夺秒抢完工 ” ,才有了 “ 雷锋 5 号来了 6 号走 ” ,才有了把植树当 “ 节 ” 过等场景 应该肯定的是,出于 高度的责任感 , 不少学校领导 认真 探索和实践学校文化建设。但是, 目前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 以行政手段来提拔、任用、考核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 的学校管 理体制 , 使 一些学校 热衷于 搞 “ 形象工程 ” 和 “ 面子工程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