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MW汽轮发电机组电除尘器粉尘排放浓度诊断与分析_第1页
800MW汽轮发电机组电除尘器粉尘排放浓度诊断与分析_第2页
800MW汽轮发电机组电除尘器粉尘排放浓度诊断与分析_第3页
800MW汽轮发电机组电除尘器粉尘排放浓度诊断与分析_第4页
800MW汽轮发电机组电除尘器粉尘排放浓度诊断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1 页 共 35 页 第一部分 电除尘器粉尘排放浓度诊断与分析 1 引言 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期工程两台 800轮发电机组,配备有两台 2650 25 54临界直流锅炉。每台锅炉配备 3 台 2 128 9 6 6 01型双层六电场静电除尘器。自 2000 年投入运行至今已七年,烟尘排放浓度不能达到国家环保要求。保证电除尘器稳定运行,需通过各种试验分析来诊断设计、制造、安装、运行中存在的故障或缺陷,以进行优化调整和改进,提高除尘效率,使粉尘排放浓度达到国家标准。受绥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东北电力 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对 1 号炉电除尘器进行除尘效率试验。 测试标准 a.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3223 2003; b.电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 13931 2002; c.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16157 1996。 2 设备状况 机组 、 锅炉 电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工程为 2 800轮发电机组,配有 2 台型号为 次中间再热直流锅炉,由俄罗斯塔干罗格锅炉厂生产。 机组于 2000 年 6月投产。 炉主要参数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见表 2 表 2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额定蒸发量: 2650t/h 主蒸汽温度 545 给水温度 277 再热蒸汽入口压力 3 86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2 页 共 35 页 再热蒸汽出口压力 3 62 热蒸汽流量 2131 5 t/h 主蒸汽压力 25电除尘器 1 号锅炉配有 3 台型号为 3 2128 9 6 6 01 的双层双室六电场电除尘器,通过电除尘器 除尘后的烟 气经高度 270m 内径 钢管烟囱排入大气。 电除尘器技术特性 型号: 3 2128 9 6 6 01; 入口烟气温度: 132 139 ; 烟气流速: m/s; 除尘效率: 99 %; 电场高度: 9 m 电场数: 6 个; 流体流动阻力 300 噪声水平: 80 入口烟气量: 4600000 m3/h( 3 台 ) ; 入口烟气含尘量: 14 23g/ 高压硅整流变压器: 72 台; 低压配电柜: 45 面; 整流变压器电源额定电压: 380 V; 整流 变压器电源额定频率: 50 整流变压器额定整流平均电压: 55 5/33 3 /方式); 整流变压器额定整流最大电压: 80 8/50 5 /方式);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3 页 共 35 页 整流变压器额定整流平均电流: 600 整流变压器电源消耗功率: 24 2 2 3 电除尘器结构 ( 1) 阳极系统(每层) a、 极板有效高度: 9000mm b、 极板宽度: 640mm c、 电场长度: 6*640=3840mm d、 极间距: 350mm e、 通道数: 2*32 f、 振打方式:侧部挠臂锤振打 ( 2) 阴极系统(每层) a、 阴极小框架:高度方向分 4 个, 2m 左右 1 个 b、 阴极线:角钢芒剌 c、 线距: 160mm d、 每电场: 23 根 e、 振打方式:顶部提升,侧部挠臂锤振打 ( 3) 壳体 a、 纵向柱距: 6*6000=36000mm b、 横向柱距: 2*11800=23600mm c、 高度:下层立柱 9500层立柱 10750承在下层顶梁的箱形结构上 (上、下层进口喇叭高度 9000口喇叭高 8500d、 上层顶梁:箱形(宽 *高) 端部 970700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4 页 共 35 页 中部 1940700mm e、 下层顶梁:底箱形上部锥形(宽 *高) 端部 97060070630角三角形 中部 1940600940*1630腰三角形 f、 隔层结构:在下层顶梁位置布置上层灰斗,每室 6 个,外侧一个对应 6 个通道,其余 5 个各对应 5 个通道,最里 1 个通道对应灰斗的一个侧壁,引导到下层隔墙之间。灰斗的下口即为 1 个下层通道。 g、 下层灰斗:每室布置 2 个,每电场 1 个,每台除尘器共 24 个。 3 测试内容 试项目 3 1 1 电除尘器进出口烟气温度; 3 1 2 电除尘器进、出口烟气含湿量; 3 1 3 电除尘器进、出口烟气动压、静压、全压; 3 1 4 电除尘器进、出口烟气流速; 3 1 5 电除尘器进、出口标准状态干烟气流量; 3 1 6 电除尘器进、出口纤维滤筒烟尘质量; 3 1 7 电除尘器进、出口标准状态下干烟气采样体积; 3 1 8 电除尘器进、出口烟气含氧量; 3 1 9 电除尘器进、出口烟道过量空气系数; 3 1 10 电除尘器飞灰比电阻 ; 3 1 11 电除尘器进、出口标准状态下烟尘浓度; 3 1 12 电除尘器进、出口烟气含氧量; 3 1 13 电除尘器驱进速度 ; 3 1 14 入炉煤采样; 3 1 15 锅炉主要运行参数记录; 3 1 16 电除尘器一二次电流电压运行记录。 计算(分析)项目和计算公式 3 2 1 过量空气系数计算公式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5 页 共 35 页 22121O 式( 1) 3 2 2 烟气含湿量计算公式 %100B 式( 2) 式中: %; 度为 的饱和水蒸气压力(由饱和水蒸气压力表查得), 球温度,; 球温度,; 过湿球温度计表面的烟气压力, 地大气压力, 气静压, C 系数(取决于通过湿球温度计球部的空气流速,当流速高于 2.5 C 值可以认为接近一个常数,约等于 6)。 3 2 3 标准状态下干烟气的含尘浓度计算公式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6 页 共 35 页 310 式( 3) 式中: 尘的含尘浓度, 3 准状态下干烟气采样体积, L ; m 所采得的烟尘量, 12 式( 4) 式中: 1m 采样前滤筒质量, 2m 采样后滤筒质量, 3 2 4流速与流量公式计算。 73 式 ( 5) 600 式 ( 6) 273( 1 式 ( 7) 式中 : 烟道中烟气平均流速 m/s; 皮托管校正系数;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7 页 共 35 页 烟气动压平方根平均值 烟气温度 ; A 测量截面面积 烟气流量 m3/h; 标准状态下的干烟气流量 m3/h; 烟气中的水蒸汽含量体积百分数 %; 测点处烟气静压 当地大气压 3 2 5 电除尘器本体漏风率计算公式 %100222 ou t O 式( 6) 式中: 电除尘器漏风率, %; 除尘器出口断面烟气平均含氧量, %; 除尘器进口断面烟气平均含氧量, %; k 大气中含氧量,根据海拔高度查表得到。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8 页 共 35 页 3 2 6 电除尘器本体阻力计算公式 式( 8) 式中: P 电除尘器本体阻力, 温气体浮力的校正值, 式( 12) 式中: a大气密度,3 通过电除尘器气体的密度 , 3 g 重力加速度, 2 H 出入口测试位置的高度差, m 。 3 2 7 除尘效率计算公式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9 页 共 35 页 %1 0 0m q qq m 式( 10) 式中: 除尘效率, %; 口烟尘量, 口烟尘排放量, 3 2 8 过量空气系数折算到 时烟气污燃物排放浓度计算公式 式( 13) 式中: C 折算后的烟尘 2 C 实测的烟尘 2 放浓度, 3 实测的过量空气系数; 规定的过量空气折算系数, 。 3 2 9 驱进速度计算公式 = 11 ) 式( 11)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10 页 共 35 页 式中: m/s m3/h % 入炉煤煤质分析 1号炉入炉煤质分析见表 3。 表 3 煤质分析表 序号 项目名称 符号 单位 设计煤种 试验煤种 1 收到基水份 收到基灰份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kJ/2400 237420 5 空气干燥基水份 收到基碳 收到基氢 收到基氧 收到基 氮 0 收到基硫 测试仪器 4 1 3012 自动烟尘(气)测试仪; 4 2 3012 干湿球烟气含湿量测试仪; 4 3 气分析仪; 4 4 热电偶温度计。 4 5 4 6 靠背式皮托管, 4 7 试验仪器均经法定部门检验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前后进行了校准。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11 页 共 35 页 5 测点布置和测试方法 烟尘测试 5 1 1测点的布置 a. 1 号炉配有 3 台电除尘器每台有 2 个烟道,合计 6 个烟道。编号分别为 11111 b. 分别在每个出口垂直矩形烟道上,布置六个测孔,每个测孔 4 个测点,共 24个测点,水平测试截面面积 道截面测点布置见附图 1 c. 分别在入口垂直矩形烟道上设置了两组水平测孔,入口上部 布置 8 个测孔,每个测孔 3 个测点,共 24 个测点,水平测试截面面积为 入口下部布置 8 个测孔,每个测孔 3 个测点,共 24 个测点,水平测试截面面积 为 道截面测点布置见附图 1附图 1 烟道系统测点布置见附图 1附图 1 5 1 2采样方法 在电除尘器出口烟道进行采样,并在相同工况下至少重复进行三次有效测试,取平均值。采样方式为多点移动内部采样,采样方法为皮托管平行测速等速采样,采集尘量并记录标准状态下干烟气采样体积 尘过滤装置采用滤筒法,选用玻璃纤维滤筒,采尘前将滤筒编号后放入烘箱烘干 2 小时,烘干温度为 105 110,然后取出放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再用精度为万分之一的天平称出滤筒的质量 作好记录(采尘后的滤筒以同样的方法称得质量 通过公式( 3)、公式( 4)计算烟气含尘浓度。 烟气温度测试 在电除尘器出口烟道断面同时进行烟气温度测量,将热电偶温度计的感应探头靠近烟道中心的几个测点处,待温度数值稳定后读数。 烟气含湿量测试 采用干湿球法,使烟气在一定的速度下流经干、湿球温度计,根据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和测点处烟气的压力,通过公式( 2)计算。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12 页 共 35 页 烟气流量测试 测试电除尘器出口烟道断面上每一个测点的烟气动压、静压和烟气流速以及烟气温气温度,经计算得到标准状态 下干烟气流量 电除尘器本体压力降测试 在电除尘器进、出口两侧测试断面同时测试各点动压、静压、全压,并测出大气和烟气的密度。通过公式( 7)、公式( 8)计算。 电除尘器本体漏风率测试 采用氧平衡法,即测试电除尘器进、出口断面烟气中含氧量,并通过公式( 6)计算。 烟尘污染物分析方法 烟尘污染物分析方法见表 表 烟气污染物分析方法 序号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 1 烟尘 16157 1996 重量法 2 烟气黑度 林格曼黑度法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飞灰特性分析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13 页 共 35 页 5 8 1 现场测试比电阻值见表 表 1 号炉电除尘器现场比电阻测试记录表 测试位置 温度() 比电阻 ( . ) 一本体左 (1150 10 8 一本体右 (1142 10 8 二本体左 (1117 10 8 二本体右 (1116 10 8 三本体左 (1146 10 8 三本体右 (1157 0 8 注 :测试时间为 11 月 13 日至 11 月 14 日 5 8 2实验室飞灰比电阻、化学成分分析、分散度分析见表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14 页 共 35 页 表 实验室飞灰比电阻测试结果 测试温度( ) 比电阻( 17 109 100 1011 110 1011 120 1012 130 1012 140 1012 150 1012 160 1012 180 1012 200 注:取样时间与现场比电阻同步。 表 5 飞灰化学成份分析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15 页 共 35 页 项目 符号 单位 试验煤种 二氧化硅 % 氧化二铝 3 % 氧化钛 % 氧化二铁 3 % 化钙 化镁 化钾 % 化钠 % 氧化硫 % 飞灰的分散度 粒度 ( m) 分散度( %) 60 50 40 30 20 10 5 3 粒子驱进速度计算 6 当地气象参数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16 页 共 35 页 地面平均气温: 地面 102.0 7 测试条件 7 1 试验是分别在 100%负荷、 100%负荷停 5、 6 电场和 70%负荷情况下进行的。试验期间机组负荷平均为 800100%负荷), 600 70%负荷)。运行稳定,主要运行参数见 附表 1; 7 2 试验期间电除尘器运行正常,各电场二次电流电压运行记录见附表 2; 7 3 试验期间保证足够的用煤,锅炉燃煤煤种保持不变; 7 4 试验期间锅炉没有吹灰、排污; 7 5 电除尘器的振打装置和供能设备运行正常; 7 6 试验期间锅炉燃煤煤种保持不变,负荷变化不允许超过要求负荷的 5%。炉膛出口含氧量在机组负荷为 800保持在 3% 在机组负荷为 560保持在 5% 7%。 1号、 2 号、 3号引风机分别手动调节至 50%左右。 8 测试结果 1号炉电除尘器粉尘浓度试验结果 汇总见附表 3; 1号炉电除尘器除尘效率试验结果汇总见附表 4; 1号炉电除尘器本体漏风试验结果汇总见附表 5; 1号炉电除尘器入口流量试验结果汇总见附表 6; 1号炉电除尘器入口上、下部流量分布试验结果汇总见附表 7; 1号炉电除尘器除尘效率试验计算见附表 8 。 9 诊断与分析 9 1 100%负荷时标准状态下干烟气流量为 3850000m3/h;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17 页 共 35 页 70%负荷时标准状态下干烟气流量为 3220000m3/h; 大于设计值。 9 2 100%负荷时标准状态下平均烟尘排放浓度(折算为 = 为 70%负荷时标准状态下平均烟尘排放浓度(折算为 = 为 243.5 g/ 100%负荷停 5、 6电场时标准状态下平均烟尘排放浓度(折算为 = 为 g/ 均大于 100 g/标。 9 3 100%负荷时本体压力降平均为 265 70%负荷时本体压力降平均为 237 均小于 300 满足设计要求。 9 4 100%负荷时本体漏风率平均为 70%负荷时本体漏风率平均为 与其他 802%)比较漏风率较大。 9 5 飞灰比电阻现场实测值平均为 108 实验室值为 1011 1012 飞灰比电阻实测值小于实验室测试值三个数量级。飞灰的比电阻随着烟气的湿度、温度、烟气的硫分等因素的变化产生波动。通过对中国电力环境保护研究机构对国内数十家燃煤电场飞灰的比电阻特性进行的调查统计资料的分析对比,以及国外某些研究报告 的分析对比,实测比电阻值低于实验室测试值是可能的。在除尘器允许范围内。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18 页 共 35 页 9 6 100%负荷时除尘器效率平均为 70%负荷时除尘器效率平均为 100%负荷(停 5、 6电场)时除尘器效率平均为 均小于 99%。达不到设计要求。 9 7 实测状态下驱进速度( 100%负荷时)为 ; 实测状态下驱进速度( 70%负荷时)为 。 参考文献 表 序号 名称 作者 出版日期 1 电除尘器 性能测试方法 13931 2002 2002年 12月 1日 2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国家环境保护局) 1989年 5月 3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 4681 91 1992年 8月 1日 4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223 2003 2004年 1月 1日 10 改造方案 1. 实测工况: ( 1)处理烟气量: 6,400,000 m3/h; ( 2) 烟气 平均 温度: 140 (116176 ,中间一台温度低, 2侧 2 台温度高 ); ( 3) 进口 平均 浓度: 9g/原设计 14 ( 4) 出口平均浓度: (折算为 = ;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19 页 共 35 页 ( 5) 粉尘比电阻: 108 ( 6) 漏风率: 2. 气流分布 (1) 测试结果,上层除尘器烟气量约是下层烟气量的 。 (2) 热态测试结果,三台除尘器烟气量偏差较大,分别是: 2305671 m3/h,2066705m3/h, 1972829 m3/h。 运行情况 (1) 变压器,有响声,应做变压器耐压试验,电缆耐压试验。 (2)控制系统技术比较落后。 (3)二次电压、二次电流较低, 3040流 300400 (4)停炉检查,阴、阳极清灰效果较好。阴、阳极无明显变形。很少断线。 (5) 振打装置良好。 (6)振打周期调整后合理。 综上分析造成电除尘器除尘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为 工况下流量 6400000 m3/计流量 4450000m3/h ,流速为 s,烟温高于设计值,上下层烟气分配不均,三台电除尘器之间烟气量分配不合理,流场分布不均,本体漏风大。 3. 建议改造方案 由于 工况流量 6400000m3/h 高于 设计流量 4450000m3/h,烟气流速大,烟气量分配和分布不均匀,是造成电除尘器 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本次改造主要从降低烟气流速、使烟气分配和分布均匀等方面考虑。详见第 32 页第四部分整改方案本体部份。 第二部分 电除尘器振打特性试验诊断与分 析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20 页 共 35 页 1 概况 绥中电厂 1#炉 800组自俄罗斯引进,至今已使用 7 年。 每台机组配用三台 340双层双室六电场电除尘器。上层每室 32 通道;下层单室 26 通道,另 6 个通道两端封闭,作为上层电除尘器下灰通道,同极距 350场高 9 米。 每排极板由 6 块 9 米高 640C 形板组成,有效长度为 3840板下部由螺栓与振打杆连接,振打杆端嵌入 T 型受击板。 阳极振打装置是侧向底部挠臂锤振打,锤为整体形振打锤,由短臂用三个螺栓与传动轴紧固连接,虽已使用 7 年,未见振打轴窜位,锤打击砧板变形也不大,尚未见砧板与振打杆间的松动。 电晕极系统为垂直框架,内分四层,每层框架内有 21 根电晕线,四层共 84 根,单根电晕线长约 左右,极间距为 160 电晕极振打是顶部传动三层侧向振打。 振打制度调整经研究设定三种方案,原振打制度为一个方案,根 据现场不可调整的振打电机转数,仅设两个新的振打制度,用三个方案比较粉尘浓度排量,以确定最佳振打制度。 2 测试目的 通过振打加速度试验,了解阳极排与阴极振打加速度,振打传递性能,以检查振打各环节情况,查找振打装置及被振打阳极板排和电晕极存在的问题; 通过振打特性试验,以选出粉尘最低排放浓度的最佳振打周期。 3 试验标准 按照合同约定,采用中国的有关标准及技术规定。 主要采用标准如下: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除尘器的振打系列通用技术条件 除尘器阳极和阴极振 打加速度测定方法 除尘器技术条件 煤电厂电除尘器运行维护管理导则 514煤电厂电除尘器 13931除尘器的性能测试方法 16157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4 测试断面与测点布置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21 页 共 35 页 本次实验测试位置取第二电场、第五电场阳极板、电晕极进行测点布置,阳极板取 14 个点,电晕极取 6 个点,具体位置布置见图 1 和图 2。 阳极振打位置 图 点布置图 阴极振打位置 图 5 测试仪器 本次振打实验使用的仪器为扬州无线电二厂生产的压电式加速度测试仪,型号为: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22 页 共 35 页 6 测试条件 振打试验是在无负荷状态下静态条件下进行的试验 7 测定结果 打加速度试验结果 极排振打加速度测定 在 3 号电除尘器二、五电场各测一排阳极板,每排测首尾两块板,每块板上布 7个测点(测点布置见图 1,试结果见表 1、表 3 和表 5)。田实测数据可见:阳极板排振打加速度分布均匀,最小振打加速度 195g、 196g,均已足 够使板面清灰。但由于本台电除尘器有六个电场,前面电场捕集颗粒较粗,越往后电场板面捕集粉尘颗粒越细,使其振落所需振打力就应加大,因此对五、六电场捕集粉尘颗粒已很细,而本台电除尘器六个电场振打装置的设计完全相同,有不合理的因素。 极振打加速度测定 测试对象取框架下面 2 层,受最下面一个挠臂锤振打时的振打加速度,在二,五电场各取一个框架(测点布置见图 2,测试结果见表 2、表 4 和表 5)。 由于采用垂直框架,且框架内又分四层,使单根电晕线长度在 左右,这样受振打后,电晕线振动频率较高,而加速度又与频率 平方成正比,因此电晕线振打加速度较大,又因为电晕线不长,因此在受振后,电晕线横向震动较小,不易引起异极距过大变化而导致电晕线断线。 表 1 3 号除尘器 5 电场振打加速度测试记录 被测系统 绥中电厂 1 号炉 5 电场阳极振打 测试仪器 压电式加速度测试仪 扬州 头安装方式 栓 上限频率 10位 G(1g=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23 页 共 35 页 次数 测点 51 460 421 398 341 295 285 248 2 448 438 387 321 289 260 219 3 449 410 385 433 299 290 238 平均值 452 423 390 432 398 278 235 次数 测点 51 418 376 400 338 280 210 210 2 409 389 398 345 275 242 198 3 431 390 390 318 263 233 178 平均值 419 385 396 333 273 229 195 测试人员: 江长晖等 4 人 测试日期 2007午 表 2 3 号除尘器 5 电场阴极振打加速度测试记录 被测系统 绥中电厂 1号炉 5电场阴极振打 测试仪器 压电式加速度测试仪 扬州 头安装方式 栓 上限频率 10位 G(1g=次数 测点 5 1 241 255 271 218 2 258 261 280 241 3 261 266 266 230 平均值 253 261 272 230 次数 测点 5 1 222 199 2 211 204 3 199 200 平均值 210 201 测试人员: 江长晖等 4 人 测试日期 2007 午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24 页 共 35 页 表 3 3 号除尘器 2 电场阳极振打加速度测试记录 表 4 3 号除尘器 2 电场阴极振打加速度测试记录 被测系统 绥中电厂 1 号炉 2 电场阳极振打 测试仪器 压电式加速度测试仪 扬州 头安装方式 栓 上限频率 10位 G(1g=次数 测点 21 452 400 381 371 308 299 276 2 449 418 378 354 318 289 250 3 438 416 366 338 321 280 249 平均值 446 411 375 354 315 290 258 次数 测点 21 408 386 376 300 268 234 199 2 418 378 380 298 271 251 200 3 422 364 360 308 270 248 189 平均值 416 376 372 303 270 244 196 测试人员: 江长晖等 4 人 测试日期 2007午 被测系统 绥中电厂 1 号炉 2 电场阴极振打 测试仪器 压电式加速度测试仪 扬州 头安装方式 栓 上限频率 10位 G(1g=次数 测点 2 1 228 251 268 239 2 231 267 271 251 3 241 277 261 238 平均值 233 265 267 243 次数 测点 2 1 210 231 2 199 200 3 222 214 平均值 210 215 测试人员: 江长晖等 4 人 测试日期 2007午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25 页 共 35 页 计算公式 r = 2121 r 相对均方根差 测点加速度值 m/s2 a 被测截面上测点的平均加速度值 m/s2 n 被测截面上的数 表 5 计算结果 1炉 5电场阳极 1号炉 5 电场阴极 1号炉 2电场阳极 1号炉 2电场阴极 60 280 452 271 78 199 189 199 相对均方根差 0 25 0 12 0 22 0 09 振打加速度判定标准规定 r 打加速度为分布均匀。 按 除尘器阳极和阴极振打加速度测定规定方法,在阳极板和阴极线选择代表点测试;测定阳极板和阴极线的振打力度适中。该除尘器振打系统振打力符合标准、 满足工况要求。 打制度调整试验结果 本次试验对振打周期调整设定三个方案,第一方案为原振打制度,另设二套振打制度调整方案。根据三种不同振打制度跟踪排放浓度,确定最佳振打制度。 振打制度调整安排及跟踪排放浓度记录见表 60。 8 诊断与分析 一台除尘器不同 电场采用完全相同结构与同样设计参数的振打锤显然是不适宜。 电除尘器前部电场捕集粉尘颗粒粗,使其从板面上脱落所需振打力越大,可见对不同电场所需的振打锤大小应有所改进。 本台电除尘器五、六电场极板捕集粉尘要比前面电场细得多,使其板面粉尘脱落需要振打力要大得多,因此,还是采用大的振打锤对清灰效果会有很大改善。 最佳状态可选用新型分电场振打清灰传动系统(可见文献 1)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26 页 共 35 页 打击砧板是使阳极板面回的振打加速度的源泉,锤打击砧板的相对位置好不好,对其影响极大,应该做到锤打击砧板时达到上下对中,左右不倾斜接触。 从现 场检测来看,本台除尘器制造安装质量良好,基本能达到上述要求,但还是有少数锤打击砧板时左偏或右偏(见附图 2 打制度对除尘效率影响很大,本台电除尘器虽已采用间歇振打制度,不同电场二次振打间隔时间已不一样,一电场 打一次,越往后振打间隔越长,但还不合理。本次试验采用 3 种方案进行对比,第二种方案为最佳方案,比原方案可降低粉尘排放浓度 10mg/如果将一电场振打间隔时间由 钟缩短至 2 3 分钟,而第六电场最好采用振打间隔时间 6 小时左右,且是 轮流振打效果会更佳。 个电场采用相同的电晕线也不完全合理,特别对排放浓度控制要求很高的情况下,更是不适宜。 对不同电场进口粉尘浓度差异很大沿气流方向越往后电场进口粉尘浓度越低。 对前面电场粉尘进口浓度高,要求电晕线电流高,以提高捕尘效率,此时采用角钢芒刺型电晕线是合适的。 而第五、六电场进口粉尘浓度已很低,而主要矛盾已变成应不让粉尘从电场穿透,角钢芒刺形电晕线是尖端放电,三维放电,存在漏电场,有可能使粉尘从电场穿透而逸出,且后面又不再有电场捕集,因此这时最好采用线状电晕线,(平面放电、二维电场、不 存在漏电场,电晕电流密度分布又较均匀)这时可大大减少直接穿透电场的粉尘。 9 整改建议 议五、六电场加大振打锤重量,可增大 50%左右; 议每次检修时,都应认真检查,调整锤与砧板相对位置,以达到左右对中,上下对中,左右不倾斜接触。 议进一步优化振打制度,将一电场振打间隔时间由 钟缩短至 2 3 分钟,而第六电场最好采用振打间隔时间 6 小时左右,且是轮流振打。 议五、六电场在明年小修时把角钢芒刺线更换成麻花星形线(目前使用的垂直小框架更换比较方便,很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表 序号 名称 作者 出版日期 1 侧向振打清灰存在问题分析与改进方案 新型分电场振打清灰传动系统 陈康元 中国发电 2004年第 6 期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27 页 共 35 页 第三部分电除尘电气试验诊断与分析 1 引言 绥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工程安装俄罗斯 2 台 800轮发电机组,是我国投产运行单机容量较大的火力发电机组。 1 号机组于 1999 年 4 月 20 日分部试运, 2000年 6 月 22 日完成 168h 试运行投入生产;其中电厂电除尘设备是随机俄供设备,每台炉有三台除尘器,每台除尘器有 24个电场,分上下两层,每层有双室 6个电场。该除尘设备从投 运起,除尘效率一直达不到设计要求,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设备运行的故障率高,运行效果一直不好,给设备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因此为保证发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必要对电除尘电气设备进行改造。 2 设备参数: 除尘技术特性 入口烟气温度: 132 139 烟气含尘量: 14 23g/烟气速度: s 除尘效率: 99% 电场高度: 9m 一个阳极板数量: 6 个 电场数量: 6 个 流体流动阻力: 300除尘器最大出力: 4450000m3/h 极板间距: 350 极板数量: 792 块 阴极板数量: 696 块 流变压器设计参数 电源额定电压: 380V 电源额定频率: 50定整流平均电压: 55 5/33 3 /方式) 额定整流最大电压: 80 8/50 5 /方式) 额定整流平均电流: 600源消耗功率: 24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28 页 共 35 页 3 电晕放电的伏安特性试验 电除尘器的伏安曲线是检查电场和电源设备的重要手段,其运行效率和对粉尘比电阻的适应性,也常常由运行电压和电晕电流的变化情况反映出来。我们于 10月分别测定了电除尘器的冷热态伏安特性 试验。 验目的 电除尘器的运行效率,粉尘排放浓度对比电阻的适应性,常常由运行电压和电晕电流的变化情况反应出来,所以测定热态伏安特性是电除尘器的性能必要的试验项目之一 验标准与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国家和部颁标准。 主要采用标准如下: 13931 电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 61 燃煤电厂电除尘器运行维护管理导则。 010 的规定 绥中电厂除尘器的运行规程 验项目: 正二次电压表; 动高压供电设备, 每升压 5录一次数据( ,升至电除尘器放电点; 制伏安特性试验曲线,见附表 10。 验测点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29 页 共 35 页 位置及内容见图 3。 图 3 伏安特性试验示意图 在 72 台高压除尘设备,逐台进行校准及测定。 验结论 在锅炉自然通风的条件下 ,于 2007 年 09 月 29 日 19:30 至 9 月 30 日 1:00 做电除尘的冷态试验 .,其试验数据及曲线见伏安特性实验数据 1 态试验条件和时间 在机组负荷稳定的情 况下,于 2007年 10 月 14日 14: 00至 16: 00做电除尘的冷态试验 .,其试验数据及曲线见伏安特性实验数据 1 据试验数据的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a)仪表显示有小的误差。 b)二次电流电压低都达不到设计值 c)二次电压升压快;且到达一定值后随着电流的增加电压不再增加 d)火花检测精度不够,有假闪络现象。 e)空载与负载的伏安特性曲线差距大。 f)第五,第六电场的整流变压器的伏安特性均出现拐点,且曲率第六电场比第五电场的大。这表明发生了反电晕现象。 据试验数据的整理,我们进行了 如下的初步分析: 有的电场条件是一样的,必须达到基本一样的伏安曲线。目前空载伏安曲线很不好,初步判断为电场内部问题和控制系统问题可能性较大。因为高压电缆出问题的可能性不大,高压电缆问题一般就是击穿。同理,变压器出问题的可能性也不大。但可在停炉检修其间,进行修复。空载问题没解决,除尘效果显然不会好。 1 号炉电除尘器运行诊断分析与论证报告 第 30 页 共 35 页 载伏安曲线的低电压、大电流现象和有部分的拐点现象?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综合几种因素来判断 。从 试验的实际情况来 看,空载特性不是很理想。 工况比电阻从 比电阻 检测报告看 ,属于中高比电阻粉尘;从电除尘器内部的实际勘察情况看,五六电场的积灰厚度比较明显。因此,可以判断 空载特性的不理想,中高比电阻及尾部电场积灰严重共同造成了 负载伏安曲线的低电压、大电流现象和有部分的拐点现象。 4 改进方案 在经过多次查找原因并根据试验数据的整理和整理,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意见: 仍需做整流变压器和高压电缆的耐压试验,以确定是否更换变压器 电厂的除尘整流设备是随机俄供设备,都是早期设计的产品,其运行时间较长,而且可靠性差,故障率高,参数低,电压电流都达不到设计值。但仅凭伏安特性曲线还不 能确定变压器性能的好坏,仍需做变压器和高压电缆的耐压试验,以确定是否更换变压器。做高压电缆(从变压器的出口到电除尘终端盒)的耐压试验来检验电压是否消耗在高压电缆上。同时做变压器的耐压试验,即给变压器加 果合格 ,可继续使用 ,否则需要更换。而二次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