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_第1页
成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_第2页
成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_第3页
成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_第4页
成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标 迈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战略 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平台 路径 成都模式的继承和提升 目标 迈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新趋势 :多极化和多元化 沿海带动到内陆开放 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型 4 极化: 世界一体化程度提升 - 世界城市体系大幅扩张, 998年 55个增加到 2008年 130个。 - 欧美城市主导的局面逐步扭转,新兴经济体迅速提升,尤其是 中国城市从 1998年 2个增加到 2008年 4个 。 极化和多元化 等级 城市 A+ 伦敦、纽约 A+ 巴黎、东京、悉尼、新加坡、香港、 北京、上海 A 米兰、 孟买、 马德里、 莫斯科、 多伦多、 科伦坡、 布鲁塞尔、 布宜诺斯艾利斯 、首尔 沙、雅加达、圣保罗、 苏黎世、 墨西哥城 、都柏林、阿姆斯特丹、中华台北、罗马、 伊斯坦布尔 、里斯本、芝加哥、法兰克福等 0510152025303540美洲 欧洲 大洋洲 亚洲 中东 非洲 老牌国家 新兴国家 1998年 2008年 5 元化:从“产品输出 知识和文化输出”转向 - 伴随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逐步替代,世界城市网络从传统的制造、物流和金融网络转向科技和文化网络,城市上升路径多元化。 - 内陆世界城市比重提升。以海运为核心的大规模物流体系转向以空运为核心的高价值物流体系,世界城市网络从沿海向内陆延伸。 极化和多元化 核心节点 次中心节点 专业节点 全球制造网络 芝加哥 休斯顿 苏州 纽约 斯图加特 东莞 全球物流网络 伦敦 鹿特丹 丹戎帕拉斯 纽约 上海 孟菲斯 全球金融网络 伦敦 香港 班加罗尔 纽约 迪拜、上海 昆山 全球科技网络 硅谷 台北 班加罗尔 北京 都柏林 全球文化网络 巴黎 米兰 威尼斯 洛杉矶 布达佩斯、北京 惠灵顿 6 国的世界城市:数量增长,模式单一 极化和多元化 全球权威: 1998 - 从经济规模和国土多样性看,在未来 2030年中国还将出现 10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世界城市? - 分布失衡:与亚欧其他国家及美洲相比,中国内陆国际化显著滞后。 经济体 2008年 亿 $) 1998年008年美国 11 17 欧盟 1 46 日本 1 中国 4 7 - 竞争力堪忧:中国城市在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但宜居吸引力却在下降,在文化、知识输出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 国的世界城市:数量增长,模式单一 极化和多元化 ? 英国 经济学家 :最权威的世界宜居城市评选 8 沿海带动到内陆开放 2009年 10月温家宝总理在西博会上:要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经济增长极。 京津冀城镇群 长三角城镇群 珠三角城镇群 成渝城镇群 功能要求 国家开放新重点 现代产业聚集区 模式要求 国家转型试验区 生态文明先行区 部大开发进入到新阶段 9 铁建设和 “ 4万亿”投资正在打破梯度格局 - 史无前例的国家高铁体系正在快速展开,从而大大降低西部的流通成本和时间:成都 4小时可至中西部省会, 8小时到达沿海省会。 - 国家 4万亿投资 1/4用于灾后重建,使四川成为内陆资金洼地。 沿海带动到内陆开放 京津冀地区 长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 环北部湾地区 欧亚大陆桥 中亚、西亚、欧洲 成都 西藏 西安 武汉 贵阳 昆明 兰州 南亚、东南亚 10 部最具实力的中心城市 - 城市经济总量最大、人均最高。 - 国际开放进程最快:国际贸易、服务外包、外资机构数量领先。 - 市场规模最大:拥有西部最大的城市经济腹地。 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00000020000000400000006000000080000000100000000120000000140000000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沈阳市大连市长春市哈尔滨市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宁波市广州市合肥市厦门市济南市青岛市郑州市武汉市长沙市重庆市成都市贵阳市昆明市西安市兰州市市域 区 都与部分主要城市指标对比 全球服务外包新兴城市 50强中的中国城市 城市群名称 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 人) 亿元) 人均 元) 中原城市群 972 8611 21679 成都平原城市群 129 5766 18428 武汉城市群 140 5557 17697 长株潭城市群 073 6934 17024 关中城市群 293 3487 15207 重庆城市群 235 4123 12742 中西部城市群规模指标对比 11 部最具实力的中心城市 - 辐射西部的航空枢纽:西部规模最大、联系格局最均衡,联系最广泛的空港。 - 服务腹地的陆路枢纽:不同于昆明、乌鲁木齐等沿边门户型枢纽或是西安、重庆等通道型枢纽,成都跨区域的中转和通道作用较弱。 全国机场吞吐量对比( 2008) 西部四大机场对外客流联系对比 12 特的城市功能体系 - 文化、创新和消费功能处于服务业的主体。 - 不同于重庆、西安等城市对国家嵌入力的单一依赖,成都还有大量依靠内生动力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和多元产业体系。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成都和沪津行业区位商对比 天津 上海 成都 0%10%20%30%40%50%60%西安 重庆 成都 杭州 生活消费品 化工医药 冶金建材 装备机械 电子仪器 13 界级的优质腹地资源库 - 世界级的自然人文腹地:多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国最美旅游区与世界生物基因库。 - 国家级的科技资源和尖端产业腹地。 绵阳(电子、国防科技) 德阳(重大装备) 西昌航天 成都(电子、航空航天、国防科技) 攀枝花(特种金属) 部分城市周边世界遗产数量对比 产业腹地薄弱 自然人文高度富集 产业腹地薄弱 人文资源富集 产业腹地发达 资源腹地薄弱 14 年传承的山水田林格局 - 先有都江堰后有成都城,都江堰及成都平原灌区系统是成天府之国独特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缔造者,也是世界水利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重要遗存。 - 人工生态体系融合了 数千年的 文化传承,滋养出环境优美的东方式田园,形成 “山、水、田、林”四大生态本底要素,创造了一个具有极强人文和风貌标识性的生活环境。 山: 我国主要生态环境过渡带 水: 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 林: 川西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田: 全国的 7块优质耕地之一 15 乡统筹的六年先行实践 - 思想基础:道教文化、农耕文化、工商文化、府河文化的交融,实现了农耕传统、道教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 制度基础: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等六个方面的一体化架构。 - 经济基础:有效控制了城乡差距,成都是 2002年以来有效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少数大城市之一。 2003年 起点 2007年 全域成都 2004年 提出三集中 把农民身份转变建立在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转变上,积极推进 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建立健全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开展 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 登记等,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加快推进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 六个一体化 ”。 16 独辟蹊径的大城市成长路径 - 独特的禀赋条件、独特的成长路径使成都成为西部最有条件实现跨越发展的城市,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领跑者。 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型 西部最具实力的中心城市 独特的发展动力机制 世界级的腹地资源条件 千年传承的山水田林格局 城乡统筹的六年先行实践 捕捉文化、生态、创新等优势资源与全球新经济趋势相吻合的空前机遇,实现面向全球的高端功能跨越。 充分发挥天人合一的生态传统和城乡一体的发展基础,探索生态和谐和城乡统筹的发展道路,实现模式创新。 落实国家战略新要求 17 界:形成以文化和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功能体系 - 成都不是上海、天津和深圳,它更类似于北京、杭州和巴黎。 - 从西部的“两枢纽、三中心”到国际的“两枢纽、两中心” 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型 信息枢纽 交通枢纽 金融中心 科技中心 教育中心 现有西部 定位 未来国际定位 文化休闲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 国际商务枢纽 洲际门户枢纽 策略导向 参照巴黎、米兰、北京和杭州,打造成都面向全球的核心职能 整合 “ 一枢纽两中心的传统优势 ” ,充分利用生物基因和尖端产业资源 将金融服务扩展至商务服务,提升区域控制力与国际影响力 从辐射腹地走向联系欧亚,成为东亚与欧洲的洲际门户 18 界:形成以文化和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功能体系 - 扩大开放,增强 国际商务控制力和交通联通能力 ; - 创新驱动,提升 知识创造力和尖端制造力 ; - 文化引领,培育 国际文化影响力和消费吸引力 。 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型 战略功能斱向 功能发展重点 国际文化休闲中心 休闲旅游: 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旅游组织、时尚消费、酒店服务、餐饮娱乐 文化产业: 传媒娱乐、影视动漫、竞技体育、文学与艺术品创作、文化博览 创意产业: 创意设计、创意工业品制造、创意农业种植、创意农产品制造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服务: 生物技术、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农业技术、高等教育 尖端制造: 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重大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精密仪器 国际商务枢纽 金融: 银行、保险、投资管理、交易市场 商业贸易: 高档消费中心、大型商贸中心 区域总部: 区域企业总部、国际企业大区运营中心 运筹服务: 法律、广告、审计、策划等专业服务中心、商务后台服务 洲际门户枢纽 国际客运枢纽: 洲际客运门户(航空) +区域客运枢纽(综合) 国际货运枢纽: 洲际物流门户(航空、铁路) +区域物流枢纽(综合) 19 园:构筑生态宜居、城乡和谐的发展模式 - 道法自然的有机城市 :尊重以都江堰为源头的平原生态水网,回归“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实施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保障成都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作用。 - 古今辉映的现代田园 :把乡村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城乡在空间、功能、设施等方面的多元融合,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功能整体化和布局结构网络化,建立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有机生长、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 - 绿色健康的宜居典范 :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充分的发展机会,独特的生活环境、多元的文化氛围,避免城市生活成本的过快上涨,满足本地、西部甚至国际性的人才流动、创业和商务的多种需求。 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型 20 代:打造智能迅捷、绿色集约的设施平台 - 开放普惠的知识型基础设施 :打造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行低成本的网络普及,增加文化设施的供给量。 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型 - 轨道主导、快慢结合的绿色交通系统 :全面控制和降低小汽车出行比例,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在中心城区倡导轨道 +步行主导的方式,在郊区形成轨道 +公交的方式,在乡村地区推广公交 +非机动车的模式。 - 循环节约、智能控制的市政处理体系: 提升资源集约和循环利用的水平,建设多系统集成处理的智能控制终端,改变传统系统分离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21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 2030 2050 指标属性 经济水平领先 发展水平 人均 元 8000 20000 35000 预期性 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比重 % 55 70 80 预期性 国际高度开放 国际影响力 国际游客数量 万人次 /年 200 600 1000 预期性 大型国际会议数量 个 /年 50 100 200 预期性 国际控制力 国际航空旅客吞吐量 万人次 /年 150 700 4000 预期性 著名跨国公司设立各类总部(家) 个 5 10 20 预期性 区域功能协调 产业梯度 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全省比重 % 20 10 80 预期性 乡村公交通车率 % 30 80 100 约束性 生态田园永续 绿地水平 森林覆盖率 % 38 40 45 约束性 城镇人均绿地面积 15 20 25 约束性 水体维护 水网密度 km/ 束性 水面率 % 5 8 10 约束性 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 80 95 100 约束性 交通迅捷低碳 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分担率 /轨道交通客运比率 % 20/2 40/20 50/50 约束性 运行效率 高峰时段城市平均行车时速 km/h 20 25 30 预期性 单位客货运输周转量能源消耗 升 /100吨公里 9 7 5 约束性 资源循环高效 用水集约 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 元 75 55 27 约束性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80 90 95 约束性 能源集约 能源利用效率 % 35 45 50 约束性 清洁能源利用比例 % 95 100 100 约束性 垃圾回收利用率 % 25 50 70 约束性 新增建设用地中整理土地的比例 % 10 40 60 约束性 路径 成都模式的继承和提升 同构发展走向东西兼顾 消费中心走向组织中心 体制领先走向功能一体 转单中心圈层的空间资源配置方式 23 模翻倍的人口承载压力 成都 都 昆明 贵阳 西安 郑州 武汉 深圳 北京 上海 0%10%20%30%40%50%60%70%80%90%100%成都 重庆 昆明 贵州 西安 郑州 武汉 广州 深圳 北京 上海 省外迁入 省内迁入 - 位于人口胡焕庸线上,是人口稀疏区中最适宜人居的中心城市。 - 目前人口来源限于省内,已经成为西部人口增速最快的城市。 24 模翻倍的人口承载压力 - 2007年四川进入人口回流拐点。 - 保持现有速度, 2040年总人口 2000万,城镇人口 1500万。 - 达到北京过去十年速度, 2040年总人口 2500万,城镇人口 1800万。 82358208816981278138806080808100812081408160818082008220824082602 0 0 0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四川常住人口y = = 120114011601180120012201240126012801300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成都人口增长预测 25 以逾越的工业积累阶段 - 工业化不充分:市域非农产业比重仍然显著低于京津沪等东部中心城市,甚至落后于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 - 2000年以来成都经历了一个传统产业推动的再工业化过程。 - 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成都短时期内无法跨越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并重的发展阶段。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天津 成都 重庆 武汉 西安 2000业结构变化 一产 二产 三产 服务推劢 工业推劢 均衡发展 0%2%4%6%8%10%12%14%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黑色金属冶压化学原料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医药制造非金属矿物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冶压皮革毛皮制品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电力蒸汽热水2001 2008成都工业总产值结构变化 26 第一,强化区域地位,从消费中心走向组织中心 第二,协调东西关系,从同构扩散走向快慢分工 第三,深化城乡统筹,从体制领先走向功能一体 在巨大的人口压力和阶段约束下,成都落实“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必须要实现发展路径的三个转变 27 海开放时期:腹地对成都价值在于人口规模和消费需求 消费中心回归组织中心 历史时期 城市地位 发展劢力 成都和腹地的关系 自秦至唐 “扬一益二”的商业都会 “天府之国”的丰饶腹地 腹地贸易需求推劢 巴蜀之地的传统中心 与首都地区的密切联系 1949至 1978 西南中心 交通枢纽与省会资源 国资嵌入推劢 后方工业基地 国家推动的工业嵌入 1978至今 1999 西南中心 腹地生活需求与省会资源 腹地消费需求推劢 工业地位下降 经济全球化与制造业沿海化 2000年以来 西南中心 西部大开发下的国家投资 外资嵌入推劢 新兴的内陆开放城市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推动 - 成都曾腹地的物流商贸中心。 - 重庆开埠和三线建设时期,成都区位从门户转变为末端,区域组织作用下降。 - 成都发展的两条线索:消费功能依托腹地需求,生产功能依托外部嵌入。 28 都对于腹地的组织作用总体不强 消费中心回归组织中心 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武汉 长沙 南宁 桂林 重庆 成都 昆明 西安 兰州 西宁 银川 乌鲁木齐 4 6 8 10 12 14百万人次西部主要城市 2007年国际旅游人次 - 从物流、商贸和金融等生产服务看,四川省内多心组织,成都并非唯一的龙头。 - 从文化交往和旅游服务看,成都的国际影响力远远小于腹地条件不如自己的西安、桂林等地。 29 家转型时期:腹地是成都实现跨越的战略性资源所在 - 在拥有巨大产业腹地的上海和香港还在逐步过渡到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的时候,科技、文化和生态腹地已经可以助推成都一步跃迁为世界文化和创新中心。 - 而这些核心资源并不在成都,而在成都之外:科技和高端产业方面成都和腹地形成互补;文化和生态资源则腹地强于成都。 消费中心回归组织中心 资源评级 成都 成都 +腹地 相对关系 国家级 科技资源 科技人员规模全国城市第 4, 院士数量全国城市第 8 成都 +绵阳院士数量 , 接近全国城市第 4, 西部第 1 成都和腹地互补 产业资源 国家信息产业 国家民用航空基地 国家电子工业基地 国家航空航天基地 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国家国防尖端科技基地 成都和腹地互补 国际级 文化资源 2处世界遗产 , 4处国家风景名胜区 5处世界遗产 ( 仅次于北京 ) , 10处国家风景名胜区 腹地 成都 生物资源 天府之国的农业基地 世界生物基因库 腹地 成都 30 托两大门户组织两大区域扇面的核心 消费中心回归组织中心 成都 长江黄金水道、内生产业发展的制造业腹地 西藏及川西世界级生态旅游区 大香格里拉世界级生态旅游区 峨眉山 青城山 九寨黄龙世界级生态旅游区 雅安 国家级尖端产业区,德阳三大动力、德绵核能装备、成绵航空工业 31 西资源差异是成都空间的基本特征 - 东部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密集区,西部是山水田林的文化资源密集区;东部是大企业疏导的主要方向,西部是教育科研疏散及休闲功能发育的主要地区。 同构发展到快慢分工 交通资源密集区 文化生态资源密集区 32 层蔓延、同构扩散的发展模式和资源本底条件不相符 同构发展到快慢分工 功能上东西同构,西部地区成为近年来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 形态上圈层蔓延,对西部山水田林格局造成极大破坏 农业社会单心聚集 快速工业化的东部繁荣 三线建设的东部崛起 33 化和消费将成为成都新一轮跃迁的核心功能,西部发展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同构发展到快慢分工 东北部:教育科研、文化创意、现代农业 西南部:区域商贸、现代产业 中关村 海淀山后 昌平大学城 怀柔影视基地 798艺术区 通州高科技产业区 亦庄高科技产业区 大兴高科技产业区 国际级的人文生态资源在西部 田园城市发展的精华和关键在西部 34 东部快成都 :区域生产组织中心 和交通资源结合,发展物流商贸、总部基地、职业教育、产业基地 模式:规模化扩张,实现发展中的保护 西部慢成都 :国际文化交往平台 和自然文化腹地结合,发展基础研究、文化创意、旅游服务,培育休闲之都,彰显田园精华 模式:旧瓶装新酒,实现保护中的发展 国际职能 国家职能 区域职能 国际客流枢纽 高端消费 旅行服务 主题 公园 高端度假区 旅游组织 职教 基地 基础研究 自然文化腹地 国际客流枢纽 产业腹地 物流枢纽 中心城区 近郊区 远郊区 近郊区 远郊区 国际物流枢纽 高新产业 一般制造基地 尖端装备基地 创意工业 外商务 贸易园区 区域商务 创意街区 会展中心 影视 基地 艺术家村 奥体中心 空港都市区 制造业聚集区 文化旅游中心 文化旅游中心 区域创新和商务服务区 高铁站点 顾东西,构建快慢成都两套发展体系 35 大城市带大农村”的辐射效应不强 - 虽然成都在城乡制度改革上全国领先,城乡收入差距保持稳定甚至有所缩小,但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并不小,农民增收缓慢。 体制领先走向功能一体 上海 杭州 广州 昆明 北京 温州 昆山 成都 城乡收入差距比值 36 乡统筹模式过于单一 - 城乡功能联动关系尚未真正建立,工资性收入比重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外流。 体制领先走向功能一体 城乡带动模式 功能机制 空间模式 案例 中心带动的超大城市模式 高度依赖中心城功能外溢 高度单中心 北京 、 上海 工业带动的沿海模式 乡镇工业化推动农村收入提高 ,对中心城的功能依赖较小 高度扁平的多中心网络 苏州 、 温州 、 泉州 多元推动的杭州模式 中心城推动 、 工业 、 农业和农村服务业等多元的发展共同推动城乡统筹 一主多副的多中心网络 杭州 农业 、 旅游推动的三亚模式 完全不依赖中心城市和工业 , 以农业 、 旅游推动农民收入增长 缺乏中心网络 三亚 37 大城市带大农村”的辐射效应不强 - 城乡功能组织高度依赖于中心城,市域差距日渐拉大,三圈层农民收入与一、二圈层差距显著,成为制约成都城乡统筹的关键。 体制领先走向功能一体 2008年分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38 “大城市带大农村”到“多中心带动多功能” - 成都的选择:培育新的外围功能中心,将中心城推动与外围中心带动的农业产业化、乡村服务化相结合,打破单心的圈层配置,形成多心网络。 - 市域农业产业化中心进一步向外围地区转移,带动农业主产地区的产业化升级,尤其是在西南方向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在崇州、邛崃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 培育外围的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利用市域西部广泛分布的历史古镇和自然景区,都江堰和大邑则有条件成为国际性的旅游与文化功能中心。 体制领先走向功能一体 39 扭转圈层蔓延的空间模式,构建与生态本底相吻合的城乡形态 扭转封闭内向的功能模式,构建面向区域开放的功能体系 扭转单心聚集的体系模式,构建面向全域统筹的一体化格局 转单中心圈层的固有模式 世界:差异化的城乡统筹分区 战略 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平台 41 心理念:从以城市为核心的均质扩散转向以都江堰为核心的梯度控制 成都环路与北京环路比较图 成都环路与北京环路比较图 42 三种城田组织方式重构城乡空间形态 问道青城山、 拜水都江堰 城在田中 城田相融 园在城中 43 成“青山绿水绕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风貌 北风竹林住宅水建筑竹林植物与池塘农田 场镇林盘林盘断面模式图 林盘平面模式图 多个林盘组合模式图传统营建经验 依水建村、依水建城,形成田园林盘的生态布局模式 林盘单元结构模式 : 生态功能与休闲功能集于一体的生态边界 核心层是实体的建筑及院坝,是村民休息生活的的私密场所 ; 保护层是虚体的树林,遮阴挡风保水固土,为核心层提供安全的庇护和营养物质,如适宜的温度和鲜活的氧气 ; 外表层是环绕林盘的水渠溪流,与外界交换储藏着生命的能量 ; 是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 44 心理念:从中心 产业环 连接铁路集装箱枢纽站、普兴公铁联运枢纽和第二机场国际货运港等重要设施的物流通道。 向东跨越龙泉山:对接产业腹地,打造成都战略性产业高地 ,形成以装备制造和高新电子为主的产业拓展带。 向西深入农业腹地:带动广大农村,构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组织轴。 东西交通区位差异规定了东西功能类型的选择。 但同时,要实现具有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田园城市,必须构建东西联系,将西部发展纳入区域交通体系。 45 心理念:从中心 服务环 连接高铁东站、双流机场国际客运港和两大旅游门户地区的客流通道。 向东提升龙泉驿:培育区域性生产组织和商务服务功能 ,优化东部空间品质,促进城市向东跨越。 向西直抵龙门山:联动人文生态腹地,通过构建两大机场的直达联系,培育山前国际旅游服务和文化休闲带,将城市后花园转变为区域大前厅。 46 成面向国际和面向区域的八大战略性区域 快成都 3大生产聚集区 +1大战略预留区 - 北部国际综合运筹区 - 南部国际商务高新区 - 东部装备制造研发区 - 第二机场尖端制造发展区 47 成面向国际和面向区域的八大战略性区域 慢成都 4大文化提升区 - 中心城文化发展区 - 温江 - 都江堰 - 大邑 48 界分片整合,形成 6类地区 15个基本单元 绿色生态地区( 2) 橙色旅游地区( 2) 紫色创新地区 蓝色生产地区( 4) 红色中心地区 黄色农业地区( 5) 以城镇组群替代等级体系 为城镇联动提供指引 山前地区的横向跨界 农业地区的跨界整合 :县城区位居中,可以带动山区,无法带动平原(如新津作用) 东部地区的跨界整合 :确保生产和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提出功能指引、组织模式指引、规模控制指引、土地利用指引和基础设施指引 49 口与功能发展的方向 功能和人口发展的方向 生态型地区 生态保育,风景旅游,休闲养生 人口总量缩减地区,内部转化 旅游型地区 旅游服务,集散组织,山前基地 控制常住人口数量,为大规模的旅游流动人口预留充足的设施容量 农业型地区 农业产业化,劳动密集,集输商贸 人口总量控制地区,内部转化 创新型地区 科教文卫,创意孵化,会展营销 城市人口聚集区,高端人才植入 工业型地区 装备制造,资本技术密集,工业新城 大规模城市人口聚集区,大量产业人口植入 预留型地区 区域物流枢纽,产业拓展储备 50 地制宜,寻求介于聚集 适应不同功能发展要求 构建多种体系组织模式 生态型地区 镇村据点 旅游型地区 点轴簇群 农业型地区 核心集聚 创新型地区 网络簇群 工业型地区 规模化组团 51 组织构架 等级体系 功能体系 生态型地区 镇村据点 总量缩减,内部转化,向村镇集中,据点发展 重点提升两类村镇,具有生态旅游特色的小镇,具有中心服务区位的小镇 旅游型地区 点轴簇群 总量控制,形成以城、镇组织周围林盘、大集中 控制城的规模,提升旅游特色镇,有序置换提升周边林盘的功能 以城作为旅游组织节点 特色镇作为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