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幼儿师范语文美育研究-幼儿师范语文教学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幼儿师范语文美育研究-幼儿师范语文教学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幼儿师范语文美育研究-幼儿师范语文教学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幼儿师范语文美育研究-幼儿师范语文教学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幼儿师范语文美育研究-幼儿师范语文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 分 类 号: 密级: 公开 学校代码: 10636 四川师范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幼儿师范语文美育研究 许太江 学 生 类 别 教 育 硕 士 培 养 单 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指 导 教 师 李 凯 余 虹 职称 教授 专 业 名 称 学科教学语文 研 究 方 向 幼儿师范 语文教学 论文完成 日期 2011 年 2 月 10 日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 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 李 凯 余 虹 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 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 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 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供 检索; 2)为教学、 科研 和学术交流 目的,学校可以将公 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 有关 网 络 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幼儿师范语文美育研究 教育硕士 学科教学 语文 专业 研究生 许太江 指导教师 李凯 余虹 摘 要 : 美育 是以审美情感培养为核心、从开发个体感性能力出发、通过促进个体审美发展、以实现“完满人性”的教育。 美育 在学前教育阶段 的基础性地位 , 对幼师生美育素养的培育和幼师语文美育的实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论文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幼师 语文美育的内涵 、 意义 及 实施 策略 , 为 充分显现 幼师 语文课程的美育特征, 发挥幼师 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 提供了切实可行的 方法 。 全文 共分三章, 第一章 通过 对幼师 语文美育的内涵 进行了探讨, 明确 了 幼师语文美育 的方向 , 丰富 了 对 幼 师语文美育 的理解,揭示 了 幼师语文美育 相对于小学、中学、大学等其它形态的学 校语文美育的独特内涵。 第二章阐述 了 幼儿师范实施语文美育 在 适应 幼师生未来职业需要 、 克服现行幼师语文课程的局限 和 彰显幼师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 等方面的意义 。 第三章 探讨 了 幼儿师范实施语文美育的教学策略 , 阐述了 以感受审美形象为出发点 、 以锻炼幼师生审美能力为着力点、以涵养“美的人生”为根本目标 、 将“多重对话”贯穿语文美育的始 终等 四项原则和在备课中发掘 美、 在授课中生成美的一些主要方法。 关键词: 幼儿师范 语文教学 美 育 at by It is be be to in to in to to in to up a to of in of to to in of to of in in in on at a in in in I 目 录 引言 . 1 第一章 幼儿师范语文美育的内涵 . 3 第 一 节 从 “美育 ”概念出发把握幼师语文美育的内涵 . 3 第二节 从 “语文美育 ”概念出发把握幼师语文美育的内涵 . 6 第三节 从幼师语文实践出发把握幼师语文美育育的内涵 . 9 第二章 幼儿师范实施语文美育的意义 . 11 第一节 适应 幼师生 未来职业需要 . 11 第二节 克服 现行幼师语文课程 的局限 . 13 第三节 彰显 幼师语文课程的 独特 优势 . 14 第三章 幼儿师范实施语文美育的教学策略 . 17 第 一 节 幼儿师范实施语文美育的基本原则 . 17 第 二 节 幼儿师范实施语文 美育的教学方法 . 20 结束语 . 28 参考文献 . 29 致谢 . 32 1 引 言 马克思说 : “ 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 自由自觉的创造,既是美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所以,美的理想也就是教育的理想,美育与素质教育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指向学生全面的 、生动的、愉快的、创造的、个性的、 和谐的发展。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对美育问题的重视,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1795 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在书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 审美教育 ” 的概念,从此开启了审美教育的研究。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针对当时寓美育于德、智、体三育之中的主张提出异议,认为美育既寓于三育之中,又高于三育之上,并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建国初期,教育方针提倡德、智、体、美以及综合技术教育,实际上是将审美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中。但时过不久,由于左的思想的冲击,特别是十年 “ 文革 ” 的浩劫,造成了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包括审美素质的空前下降,美育实际上被取消了。进入 80 年代,美育再度进入教育实践和研究视野,在 1999 年 6 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美育正式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取得与德、智、体三育并重的地位。 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蔡元培已将 “ 语文美育 ” 列入其美育图谱。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学科美育思想自蔡先生提出后,一直少有 阐述和响应。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 “ 美学热 ” 兴起,才续上了蔡先生为之倾尽心血的美育薪火,学科美育跟着热了起来。 随之, 语文美育登上语文教育的前台, 更是在语文课程标准极力高扬的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旗帜下茁壮成长。经过近 30 年的研究,人们在 语文美育的内容、 特点、 功能及其与 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恶性的升学竞争不仅使学科教学演变为无休无止的题海战、疲劳战,更演变为各科教师抢夺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拉锯战、消耗战。由于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是一个缓慢积淀的过程,很难取得立竿见影 的应试效率,所以语文教师注定沦为这场混战的失败者,语文注定沦为这场战火的重灾区。 离开了兴趣的激发、性情的舒展、灵感的活跃, 语文 教育 何以安身 ? 幼师语文教育 由于 没有应试 和 升学的压力, 在 教材选择 、 课程设计 等方面 存在着 很 大的自由空间 , 这 无疑是 实施美育的 巨大 优势。 美术、音乐、舞蹈、体育 马克思 经济学哲学手稿 M人民出版社 ,2002:57 2 等课程处于 “ 专业基础 ” 课程的重要地位,其丰厚的美育资源更可与语文美育相辅相成。美育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地位,更是对幼师生美育素养的培育和幼师语文美育的实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但是,由于幼师 语文课程定位不准,受重视程度不够,导致 教师缺乏 教学热情、不思进取、懒于变革。 加之,在课程特性、教学重点、教学方式等问题上认识不清 ,导致教学模式陈旧,大多数教学还停留在讲讲读读、读读讲讲的阶段,多年来没有 改善 。 其结果是学 生 厌 学,教师 厌 教,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长期以来,由于幼儿师范家族规模小,幼师语文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幼师语文教学研究平台较少,没有独立的公开刊物等方面的原因,公开发表的幼师语文教研论文很少,其中直接关涉语文美育的文章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幼师语文美育进行一些系统的探讨。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为: 通过消化吸收现代哲学 、美学、文艺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成果,借鉴同行们在语文审美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重新认识幼师语文的课程定位、课程特性、教学重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内涵,探索 语文美育视野下的幼师语文教学策略 ,从而在克服幼师语文教学疲软局面的基础上,充分显现幼儿师范语文课程的美育特征,充分发挥幼儿师范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适应 幼师生未来 职业需要。 3 第一章 幼儿师范 语文美育的内涵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为“幼师语文美育”,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必须弄清“美育”和“语文美育”两个上位概念。 由于“幼师语文美育”的概念是首次提出 ,直接研究成果有限,所以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幼师语文美育的意义、内容、方法、走向等问题,必须广泛吸收美育和语文美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吸收幼师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 一 节 从“美育”概念出发把握幼师语文美育的内涵 在美育作为一种学科或一种活动的界定上,学者们有过多种看法。叶朗教授在他新近出版的美学原理中列举了六种:( 1)美育是情感教育;( 2)美育是趣味教育;( 3)美育是感性教育;( 4)美育是艺术教育;( 5)美育是美学理论和美学知识的教育;( 6)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叶教授进而指出:在这些看法中,第六种 看法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其他五种看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没抓住根本。接着,叶教授对六种看法一一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美育是以发展完满人性为目标的人文教育。 叶教授对于第二、四、五、六种看法的分析评价,笔者完全赞同。例如:说趣味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项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说美育不限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也包括了美育以外的内容;说美育本质上不是理论和知识的教育,而是引导受教育者在感性的、情感的活动中体验人生意趣、提升人身境界的教育;说美育和德育密切联系,它们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但无论就性质 来说还是就功能来说,美育和德育都是有区别的,不能互相替代。 对于第一、三种看法和叶教授的观点,笔者认为,它们都根源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只是各自的关注点不同。笔者的努力,就是试图沟通三种看法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关于美育的界定。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 “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又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和谐。” 这段话中的“四个促进”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席勒从康德那里继承来的知情意 叶朗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402 席勒 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108 4 三分法,其主要内容是 :将人格素质分为理智、意志、情感三个方面;向上与真、善、美对应;向下与认识、实践、审美对应。进而得出结论:席勒最早确立了美育与体育、智育、德育相并列的独立地位;美育即情感教育。杨恩寰教授主编的审美教育学即持这种观点 。 不过,在上面引用的“四个促进”那段话中,席勒并未将美育表述为“促进情感的教育”。相反,他所强调的是:培养我们的感性,以使它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和谐。由此,又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结论:美育即感性教育。而且,这一观点又正好与德文 译为“埃斯特惕克”) 的基本含义“感觉”“感性 ”相一致。杜卫教授在其美育论中即持这种观点。 他 认为 : 席勒提倡美育 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的感性在以理性为 主导的文化和教育中 得到保护和发展 , 让 人重新获得 理性 和 感性 的 平衡 与 协调 , 重建 完整 和谐的人格 。 因此 ,现代性美育 “ 其本义是感性教育 ” , 就是在 进行 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 (如想象、直觉、感知、情感等 ) 进行教育。 叶朗教授关于“美育是以发展完满人性为目标的人文教育”的观点,则是通过一步一步地清理席勒的论述而阐发出来的: 席勒 认为 凡 人都具有“人的状态” 和 “人的人格” 两种基本因素,前者 表现为人的感性、 内容 和 现象 ,构 成“感性冲动” ;后者 表示 人的 理性、 形式 和 自我 ,构 成“理性冲动” 。 感性冲动要求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使人成为一种物质存在;理性冲动要求感性内容获得理性形式 , 使千变万化的现象见出和谐和法则。 这两种冲动的和谐统一就实现了人性的理想境界 “完满人性” 。但要达到这一境界还必须借助第三种 力量 才能 实现, 即 “游戏冲动”。 作为一种审美状态, 游戏冲动克服了 理性和感性 各自 的片面性 , 让 人 在美的观照中 “ 脱开了需要的强迫” , 实现了生活和形象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 的统一 、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达到“完满人性”。 通观上述三 种观点可以看出,它们都根源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只是各自的表述方式或关注点不同而已。 杨恩寰将“陶冶情感”又表述为“陶冶性情”,何为性情呢?他说:“性情,是人之所固有的感性欲望和情绪 也就是感性冲动(席勒)。” 这里,“性情” 杜卫 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54 席勒 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77 杨恩寰 M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69 5 与杜卫对“感性”的理解是一致的 。杜 卫认为 感性是 “ 一个贯通了肉体 与 精神的个体性概念, 它以情感为核心,突出 表现为个体的直觉体验能力, 因而 美育被 很多 学者界定为情感教育。” 这里 ,杜 卫 明确表示感性诸要素“以情感为核心”。 可见,“美育即情感教育”和“美育即感性教育”的内涵是基本一 致的,只是不同的表述侧重点不同:杨教授强调感性诸要素中情感的核心地位,突出的是美育以情动人的特性;杜教授强调取消理性专制恢复感性权利,突出的是美育的现代性意义。 同时,从三位教授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教授、杜教授常常讲生活和形象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反复讲“完满人性”“人的全面发展”。而叶教授呢,也十分重视情感、感性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譬如他在解释“审美能力”时说:“审美能力就是审美感兴能力,审美直觉能力。也就是对无限丰富的感性世界和它的丰富意蕴的感受能力。在瞬间的审美直觉中,情景融合,生成审美意象,伴随着就是审美的愉悦。” 可见,杨教授、杜教授在界定美育概念时关注点在美育的直接目的,叶教授的关注点在美育的最终指向。 综合三位教授的论述,笔者将美育的概念界定为:美育是以审美情感培养为核心,从开发个体感性能力出发,通过促进个体审美发展,以实现“完满人性”的教育。 “审美发展”是西方学者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提出的与 “认知发展” “道德发展” 相对应的概念:美国学者加德纳认为它是一种“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发展;英国学者瑞德认为它是个体“情感认知力”的发育成长;英国学 者威特金认为它是“对世界的欣赏力”的发展。叶朗教授在他新近出版的美学原理中认为,“审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培育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将“审美活动”与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的这一潮流,笔者称之为“审美的教育化”。 对于“美育”概念做这样的清理,虽显繁琐但却十分必要。因为只有对“美育”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才能明确“幼师语文美育”的方向,那就是: ( 1)肯定审美情感培养的核心地位;( 2)肯定开发个体感性能力的现代意义;( 3)肯定个体审美发展现对于认知发展、道德发展的独立地位;( 4)高扬美育的人 生价值。 杜卫 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58 叶朗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410 6 第二节 从“语文美育”概念出发把握幼师语文美育的内涵 最早使用语文美育概念的,是中国近代美育的首倡者和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蔡先生非常清晰地描述过美育的图谱 ,语文美育赫然名列其中。 美育 家庭美育 社会美育 学校美育 音乐美育 美术美育 运动美育 学科美育 语文美育 数学美育 物理美育 化学美育 生物美育 历史美育 地理美育 在蔡先生的美育体系中,语文美育是学科美育之一种,而学科美育这一重要概念正是他最早提出并大力倡导的。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学科美育思想自蔡先生提出后, 一直少有阐述和响应。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美学热”兴起,才续上了蔡先生为之倾尽心血的美育薪火,学科美育跟着热了起来。语文美育随之登上语文教育的前台, 更是在语文课程标准极力高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旗帜下茁壮成长。国内关于语文审美教学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章和学位论文发表于各大教育教学刊物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权威数据库,也有不少专著出版,但均以中学语文占主导。这些研究,或从宏观上研究语文美育的概念、性质、任务和策略,或从汉字、对联、诗词、朗读、儿童文学、文言文教学、爱情教育 等某一领域、某一角度研究语文美育问题,极大地丰富了语文美育的理论与实践。 通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蔡元培 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154 7 一 、语文美育的功能。 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关注活生生的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发展 ; 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 。 这就将语文美育功能从“审美能力”拓展到 审美态度、审美趣味等更为丰厚的人文内涵上。 二、 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美育的范围 不仅在 语文教材 中,还在师生 活 动中 ,语文美育的契机不仅在文质兼美的教材更在活生生的人。 在本研究中,笔者将 语文教材的美 称为“语文的美”,将 师生活动的美称 为“美的语文”。 三 、语文美育的特点。 主要是 形象生动性;情感愉悦性;自由创造性;个性鲜明性;和谐统一性。其实,但凡探讨美育特点的著述都或多或少地会涉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如杨恩寰在其审美教育学中就将美育特点表述为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 四 、语文美育同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 例如怎样 把情感训练与 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将 形象思维训练 与 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 如何处理好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关系 ? 在此基础上, 以美育为中心来组织语文教学 ,从而实现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的培养的统一。相对于仅仅将语文美育作为 智育之辅助手段的通常做法,这无疑是大胆的创见、根本的改变。 至于什么是语文美育,这仍是一个处在不断探索中的问题。 张永昊、周均平在其专著语文审美教育论中,列举了六种关于语文美育本质的代表性观点: 一 、 “无关”说:认为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无关,在语文教育中强调审美教育只能造成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无助于语文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这一观点,是历史上从教育方针中根本删除美育的余毒在语文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 、 “从属”说:认为语文美育从属于语文德育和智育,是它们的工具或陪衬。这一观点,是美育本质“工具论”在语文教育领 域的具体反映,其基本特点是“借美育人”。 三 、 “方面”说:认为语文美育和语文德育、智育一样,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方面。这一观点,是美育本质“自律论”在语文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其基本特点是“立美育人”。 四 、 “文学”说:认为语文美育就是文学教育,因为文学是语文教材中最大比例的内容,是典型的美的形态。这一观点,是美育本质“艺术教育论” 在语文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五 、 “等同”说:认为语文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就是语文教育。这一 8 观点,片面夸大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每一门学科得 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所以将语文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实际上就取消了语文学科,也就取消语文美育。 六 、 “应用”说:认为语文美育是美学理论在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这一观点,容易导致以美学知识的普及代替审美活动的开展。 广泛借鉴语文美育的研究成果,扬弃以上几种观点的局限,吸取其合理因素,我们认为,语文美育是以美育论和教学论为理论指导,以审美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发掘语文教材之美(称之为“语文的美”)和生成师生活动之美(称之为“美的语文”)为基本内容, 从开发个体感性能力出发,通过促进个体审美发展,以实现“完满人性”的教育 。 对于“语文美育”概念的这一界定,有助于我们从语文同行的研究中吸取宝贵的思想资源,以丰富我们对“幼师语文美育”的理解,促进我们对于“幼师语文美育”的建构。主要表现在: 一 、 语文美育的内容:一是发掘“语文的美”,二是生成“美的语文”。 二 、 语文美育的功能:即促进个体审美发展,包括培养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趣味三个方面。 三 、 语文美育的特点:即 “以情感为核心的感性教育”。 所谓“感性”,从客体方面看,就是“形象生动性”;从主体方面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等,是一个 贯通了肉体 与 精神的个体性概念 。 在语文美育中强调感性,最基本的就是将审美鉴赏建立在纯真 、 敏锐的感觉力基础上 ,笔者称之为“真实的审美趣味”。 在“感性”的诸要素中,“情感”始终是联接其它诸要素的中介,又是推动审美心理活动展开的动力。可以说,审美教育就是靠情感打开受教者的心灵大门,使其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正因为如此,人们通常将“情感愉悦性”看做美育最核心的特性。 在语文美育中强调情感,就是要从抽象的文字中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生成鲜活的“意象”。 四 、 语文美育的目标:即实现“完满人性”, 也 就是实现生活和形象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从横向看,这种“完 张永昊 ,周均平 M青岛海洋大学出 版社 ,2008:12 9 满”主要体现为“ 自由创造性”“个性鲜明性”“和谐统一性”;从纵向看, 这种“完满”是一个不断提升生活品味、创新人生境界、让生命绽放异彩的过程,笔者称之为涵养“美的人生”。 五 、 语文美育同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但不能彼此取代,其结合方式既可以如童庆炳提出的“以美育为中心来组织语文教学”,也可以如王国武所说的“利用语文知识作为载体,渗透到语文知识教学(即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作品等)的全过 程”从而实现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的培养的统一。用新课标的表述,就是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第三节 从幼师语文实践出发把握幼师语文美育育的内涵 “幼师语文美育”是一个相对于小学、中学、大学等其它形态的学校语文美育提出的概念。它理所当然地包含了语文美育的全部内涵,并因其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的特点而获得自身独特的内涵。笔者认为,其独特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 、 充分体现幼师生未来职业需要。幼师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适应职业需要是确立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主张幼师语文美育充分体现幼师生未来职业需要,就是要幼师 语文美育促进幼师生逐步养成适应幼儿园教育需要的审美素养,如 好奇心、爱心以及语言的 趣味性、激励性、音乐性等。 二 、 充分体现幼师学生好表现的天性。幼师学生具有好表现的天性,表现又是审美的关键环节。所以,主张幼师语文美育充分体现幼师学生好表现的天性,既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又抓住了组织审美化教学活动的关键。供学生 “表现”的舞台,应贯穿于课内、课外、作业、活动中等各个环节,可以是开展各类比赛(如朗诵、演讲等),也可以是把语文课与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结合起来(如情境讲述、指偶表演、课本剧编排等),使之在表现中增 强兴趣,在表现中优化个性。 三 、 自觉地消化吸收“新课程”的理念。 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造和生成新内容的过程,这正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张华在其专著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在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教师创作课程事件或创生课程的过程。”“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创造并解释课程事件,由此达到内容的不断 10 转化与意义的不断建构,这正是教育的本质。”“换句话说,学会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会如何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与学生共同创生课程。” 可见, 在 “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 过程也正是美的创造和体验的过程。与“审美的教育化”潮流相对应,笔者称之为“教育的审美化”。所谓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启发教育,正是这一潮流的具体表现。 四 、 注意融合 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程资源。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导活动,综合课程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态。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特定情境下,将讲述、音乐、舞蹈、美术、角色表演融为一体,以形感人,以情动人,以美辅德、成德,以美启智、养智、优智,以美促进身心发育。因此,主张 幼师语文美育融合 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程资源,不仅有助于幼师 课程审美教育资源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幼师生的审美需要、审美态度、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幼师生整合幼儿教育课程资源、组织幼儿园综合课程的能力。 张华 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9111 第二章 幼儿师范实施 语文美育的意义 第一节 适应 幼师生 未来职业需要 幼师语文美育有助于 提升 幼师生审美素养,以适应其未来职业需要 。 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抽象思维在开始发展;情感占优势,认识过程常有很大的情绪性。在学前期,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美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催化剂, 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着促进作用 。 幼儿教师 作为幼儿的启蒙者,作为幼儿美育的组织者 和实施者 ,其自身的 审美素养 对幼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至关重要。 审美素养是由审美需要、审美态度、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等诸种因素所构成的一个综合素质体系,是人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养成的,是一个不断提升的动态系统。 幼师语文美育有助于幼师生审美素养的形成,其作用不亚于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专业课程。语文课 程 对学生美的鉴赏能力 的培育, 有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 和深远意 义, “ 可能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 至超过了音乐、美术课。” 幼师语文美育的功能可以辐射到“审美素养”这一概念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角度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 、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好奇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成长的原动力。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保持一颗童心,对世界充满兴趣和敏感。语文美育尊重艺术初感,尊重个性体验,有助于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 二 、提升爱心和爱的能力。幼儿尤其需要在精心呵护中成长,爱心和爱的能力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心理品质。语文美育给爱的天性一个继续发展的机会,在爱的体验中,爱的需要、爱的能力和爱的自觉性可以得到保 护和培养,在情感的释放与升华中,内心世界的审美态度得以形成。 三 、形成独特的教学语言魅力。在幼儿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的语言魅力是实现其主导作用的关键。语文美育 有助于形成幼师生 独特的教学语言魅力 ,即 幼儿教师的语言 的“三性” 。 趣味性 以 形象感动人。 这 就 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生动 、形象 、有趣 。既不 苏灵扬 J科) ,1981(9):28 12 能 过于 “ 儿童化 ” , 如把 汽车说成 “ 嘟嘟 ” , 又 不能 过于 “ 成人化 ” , 如把 早晨的 景色描 述为 “ 雄鸡报晓 ” 。 趣味性要求 教师的语言 应该贴近幼儿心理,使语言充满 活力 。 例 如 ,在 进行 故事 教学 的时候, 用 又粗又涩的声音 来 扮演鸭 爸爸 ; 用阴郁沉闷的怪声 来 表现老巫婆 等 ,这样就 很容易 把幼儿带入 童话世界, 让 交流 和教学顺利 进行 并充满活力 。 激励性 以情感激发人。 鼓励和支持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的语言应 充满爱心和情意, 具有激励性 。 在 幼儿遇到问题 无法解决 、 感到灰心 的时候 ,教师 就应该用积极的语言 鼓励 幼儿, 引导 他们 去探索 , 比 如 “ 再想想,就可以 想出来了。 ” “ 试 一 试 , 即使 失败了也 不要紧 呀! ” “ 这件事应该 不会难 倒你的。 ” 。 这些 话 对 于就要 失去信心的幼儿 而言 , 毫无疑问 是一种支持的力量,从而变 坚定 他们 完成任务的信心 。 在 幼儿有自己的发现时,教师 应该 及时 的 鼓励他们,使用诸如 “ 你真行 ” 、 “ 嗯,真不错 ” 、 “ 你的想法 真 特别! ” 等语言 。这些 话 能 极大地 鼓舞 幼儿 ,还能 激 起 进一步 表现的欲望。 音乐性 以旋律鼓舞人。 韵律 优美、 节奏明快 而 富 于 诗意的语言 能够 产生画龙点睛的 效果 。 比 如 当 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 的时候 , 不妨对他们说 : “ 右边是鞋 妈妈 , 左 边是鞋爸爸,妈妈 和爸爸 是 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 ” 在教叠衣服时, 可以说 : “ 扣子 钻 扣眼,袖子 抱胸前 , 身子 弯弯腰, 帽子 点点头 。 ” 四 、 培养 幼师生 组织实施幼儿美育的能力 。 幼师语文美育还可以配合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的教学,促进幼师生对幼儿美育的意义、特点、任务、实施等问题的理解,并结合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培养其组织实施幼儿美育的能力。 譬如,如何适时引导幼儿 针对幼儿园中的植物、动物、图画、手工作品等展开对话,启发他们欣赏幼儿园生动优美的环境,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幼儿园环境美化? 如何利用幼儿的天真好奇,借助自然景物的色彩 、形态、声响, 选择恰当的、能为幼儿理解的艺术语言,引导幼儿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来 观赏 大 自然 ?如何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借助艳丽的色彩、动感的形象、明快的节奏、 有趣 的故事, 展示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光荣, 促进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知和热爱? 如何针对不同体裁、内容和风格的幼儿文学作品,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 ,熟练 驾驭幼儿文学教育资源,让幼儿通过听、看、说、动作、表情等方式,感受、体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影响? 如何在 自愿 、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反映 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行为和语言 ,发展其审美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13 以上几点,也可以被视为幼师语文美育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 克服 现行幼师语文课程 的局限 基于美育在幼儿教育中居于至根至本的重要地位,基于幼儿教师的审美素养在幼儿美育的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幼儿师范的语文课程定位、课程特性、教学重点、教学方式等方面,就应该既不同于中学语文,也不同于大学语文,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 充分显现幼儿师范语文课程的美育特征,充分发挥幼儿师范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从而提高幼师生审美素养,使幼儿师范语文课程更加贴近幼儿教育和幼师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依据上述基本认识,笔者认为现行幼师语文课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课程定位不准确。中等幼儿师范将语文定位于“文化基础课”(或称公共基础课),高等幼儿师范将语文定位于“通识课程”。这样的定位,使语文课程未能紧扣幼儿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以美辅德、成德,以美启智、养智、优智,以美促进身心发育”这一基本特征,使语文课程未能贴近培养幼师生语文美育素养这一基本职业需要。据此,笔者认为幼儿师范语文课程应同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一样,定位于“专业基础课程”(或称“学科课程”)。 二 、课程特 性不鲜明。基于课程定位的偏差,中等幼儿师范的语文课程与中学语文类似,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基本特性,高等幼儿师范与大学语文类似,以文学鉴赏和文化修养为基本特性。笔者以为,幼儿师范语文课程应站在适应幼儿教师职业需要的高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为基本特性。 三 、语文教学重点不恰当。同样是基于学科定位的偏差,中等幼儿师范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类似,侧重于语文 知识 技能的 发展 ,高等幼儿师范的语文教学类似于大学语文,侧重于文本 鉴赏批评 。笔者认为,幼儿师范的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 造能力为主线,侧重于审美活动的展开。 四 、语文教学方式不贴切。由于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特性不鲜明,教学重点不恰当,致使幼儿师范语文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偏差,如: 重认知轻情感;重讲授轻互动;重 机械的、理性的分析,轻诗意的、审美的感悟;与幼儿语言经验疏离;对 民族语言文字缺乏敏感和热爱等。 14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几方面的分析,都是与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相比较而言的,其目的在于突显各自特性。这既不排斥中学语文、大学语文所应有的美育内涵,也不排斥幼师语文在语言技能、人文积淀等方面的功能。 第三节 彰显 幼师语文课程 的 独特 优势 一、 更有利于贯彻美育的非功利性原则。 审美教育没有智力教育那样的说理性,也没有道德教育那样的严肃性,也就是说不带有任何的强迫性。这是因为审美教育主要靠审美对象的魅力的诱惑、吸引,因而,受教育者常常是出于一种审美需要,完全摆脱了物质欲念的追求,不夹杂个人功利的目的,专注于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从而处于一种精神的“自由状态”。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升学率的压力无疑构成了语文教学美育正常开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幼师语文教育没有升学压力,不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更有利于美育的开展,正如张雪辉老师所说:“幼师语文教育没有 应试、升学的压力,课程与教材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自由度,学生有诸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本来就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天优势。” 这里提到的“先天优势”,虽然是就“素质教育”而言,但同样适合于美育,因为它们共同指向学生全面的、生动的、愉快的、创造的、个性的、和谐的发展。 二、 多种艺术课程资源与语文美育相辅相成。 艺术是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因而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领域。艺术文化作为审美文化的核心和规范形态,对审美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审美意识的完善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直接依赖于艺术精神的导引,依赖于艺术活动的 哺育。具体来讲,审美态度的建立、审美能力的发展、审美趣味的养成,都离不开艺术美的熏陶。在幼儿师范学校,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课程处于“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学生在个体审美发展方面具有为普通高中生所不具有的优势,尤其是她们在广泛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审美感兴能力、审美 杨斌 M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46 张雪辉 J2006(5):32 15 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对于语文审美活动的开展是一笔极其丰厚而宝贵的资源。 幼师生对舞蹈、音乐和美术等专业必修课往往兴趣较浓,而且在音、美、舞等方面拥有普通高中生不具有的特长,因此,把语文课程与这些专业课程进行学科渗透,不失为一种有 效的方法。例如可以让擅长音乐的学生试着给诗经中的某些篇目谱曲,并歌唱出来,这样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学习诗经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诗的内涵。在讲故事的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配乐,并寻找一些图片或者实物辅助说的内容,还可以进行即兴的故事表演等。在讲儿歌时,让学生把语文、音乐、美术、舞蹈等课上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通过语言表演、幼儿舞蹈表演、音乐创作、美术手工展示、游戏情景等方式展示出来。在创作多种体裁作品时,可以要求学生辅之以手工制作、音乐、图画、舞蹈动作等,即运用语文、音乐、美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