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_第1页
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_第2页
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_第3页
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_第4页
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大学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卫生综合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由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2年7月7日通过。I考试性质卫生综合考试是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卫生学(包括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内容)等3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卫生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II考查目标卫生综合考试涵盖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卫生学等3门专业课程。要求考生(1)准确地掌握该三门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熟悉职业环境、自然环境和食品中主要的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点及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这些危害的原则和方法。(3)能灵活运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4)掌握各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实际问题。5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熟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6掌握卫生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变量类型、统计学中常用的总体、样本、概率等基本概念。7掌握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并能理解各统计参数的实际意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卫生综合代码353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流行病学30卫生统计学30卫生学40试卷题型结构1)卫生综合代码353名词解释70分(14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选择题50分(25小题,每小题2分)简答题120分(6小题,每小题20分)分析计算题60分(3小题,每小题20分)考查内容一、卫生学本部分大纲根据仲来福主编卫生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一)绪论1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对象、范围、任务。2健康的定义、内容、影响健康因素。3卫生工作战略目标与三级预防策略。(二)人类与环境1人类的环境环境的定义和构成;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公害及其公害病的基本概念;我国的环境卫生问题。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进入人体的途径、吸收、分布、代谢、贮存和排泄。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程度的因素;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衡量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3环境污染的防治组织措施、规划措施和技术措施。(三)生活环境和健康1空气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大气常见的污染物,如SO2、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空气污染的预防措施。2水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卫生要求和标准。水污染的来源;水的生物和化学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水源选择及其卫生要求。水的净化和消毒的原理、常用的净化剂和消毒剂;有效氯、余氯、加氯量的概念。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其他消毒,如煮沸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和碘消毒。3地质环境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概念及其特点。地方性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的流行概况及其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的发病情况及主要临床表现。常见土壤污染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四)食物与健康1营养素和能量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参考摄入量和来源。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参考摄入量和来源。糖类的生理功能;膳食纤维的分类、来源及其生理作用;糖类的参考摄入量和来源。人体对能量的需要、参考摄入量和来源。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钙、铁的吸收与利用、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碘、锌、铜、硒的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B族维生素、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的危害,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2合理营养合理营养和食物营养价值的基本概念;粮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类、蛋、肉、禽、鱼、奶类的营养价值。营养调查包括的内容;膳食调查的方法、结果评价。膳食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一般人群膳食指南。3特殊人群的营养孕期营养对妇女健康的影响;母体营养对胎儿与婴儿的影响;孕期的营养需要;乳母的营养需要。婴幼儿的营养需要;母乳喂养的优点,婴幼儿合理膳食原则。儿童的营养需要;青少年的营养需要;儿童青少年合理膳食原则。影响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因素;老年人营养需要;老年人合理膳食原则。4营养与疾病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肥胖的发病原因,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及其防治。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痛风饮食的治疗原则。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营养因素;膳食预防原则。肿瘤预防的膳食指导原则。5病人营养病人营养工作的内容。医院膳食的分类;基本膳食、试验膳食、治疗膳食的适用对象。肠内、外营养的基本概念、禁忌症和并发症。6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食物中毒的定义、特征与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河豚、麻痹性贝类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含氰苷类食物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四季豆中毒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砷化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7其他常见的食品卫生问题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与特性、毒性和预防措施。N亚硝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食物来源、毒性和预防措施。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使用原则和卫生问题。防腐剂、抗氧化剂、护色剂、甜味剂、增味剂和着色剂的定义。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安全问题和安全评价。(五)职业环境与健康1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和分类。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条件;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职业病的特点、诊断原则和依据;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常见的几种职业禁忌症。职业健康监护和健康教育。2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铅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作用机制;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解毒药物及其机理。汞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常见接触机会和毒理;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解毒药物及其机理。急性中毒的原因和临床表现。苯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苯的接触机会和毒理;急、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处理措施;急性中毒的原因和禁用的药物。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和进入途径;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主要毒作用表现。苯胺和三硝基甲苯的急、慢性中毒的毒作用机制、临床表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特殊解毒方法及其机制。常见刺激性气体的种类;影响刺激性气体对健康损害程度和部位的因素;刺激性气体中毒(包括肺水肿)的机制、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的急救措施。常见窒息性气体的种类;窒息性气体的概念、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的中毒机制及其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的急救和治疗措施(包括特效解毒的方法和机制)。农药的概念、分类及管理;农药中毒的预防。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毒理,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职业中毒的预防原则和具体措施。3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概念。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其分类,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对健康的影响。我国尘肺的发病情况和防尘措施。矽尘的接触机会,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X线表现、诊断和常见并发症。煤工尘肺的概念、病理改变。硅酸盐肺概念,石棉肺的病理改变及X线表现特点;石棉的致癌性。棉尘病和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4物理因素及其危害高温作业的概念、类型及接触机会;高温条件下人体的散热方式;高温作业对健康的影响;高温所致中暑的分类、发病机理、急救和治疗。防暑降温措施。噪声有关的基本概念,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和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的发病过程,早期听力损伤的特点及其可能机制。影响噪声危害的因素;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振动有关的基本概念;手臂振动病及其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影响振动危害的因素。控制振动危害的措施。射频辐射有关的基本概念,射频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射频辐射防护。电离辐射的概念、接触机会;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及其机制。放射病的临床分型和表现。影响电离辐射危害的因素;电离辐射防护。二、流行病学本部分大纲根据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一)绪论1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2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任务;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3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分类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的种类;5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6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二)疾病的分布1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率和比率;比;比例;率、比和比例的正确使用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残疾失能指标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定义及适用范围2疾病流行的强度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的定义3疾病分布的形式人群分布特征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时间分布特征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地区分布特征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二)描述性研究1现况研究概念;现况研究的目的;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2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实施的步骤确定研究的对象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调查表编制;调查变量的规定;调查员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现况研究的优缺点3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生态学研究的目的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资料分析方法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生态学谬误(三)队列研究1概述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目的队列研究的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2队列研究的实例3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确定队列大小影响队列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样本计算公式;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资料收集与随访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4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基本整理表人时的计算暴露人年的计算、动态人群的人年计算;寿命表发计算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效应的估计相对危险度(RR);RR的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5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常见偏倚的种类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常见偏倚的预防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6队列研究的优缺点(四)病例对照研究1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2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病例与对照不匹配病例与对照匹配频数匹配;个体匹配;匹配过头的概念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病例交叉研究;单纯病倒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3实例4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一般步骤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资料的收5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整理数据的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不匹配分层资料分析;分级暴露资料分析;匹配资料的分析。指标比数比OR;相对危险度RR;归因分值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6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混杂偏倚7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8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六)实验流行病学研究1概述发展简史;定义;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的区别研究的基本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2研究设计与实施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的主要原则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确定实验现场样本大小的确定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I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样本大小的计算(非连续性变量样本大小;连续性样本大小)随机化分组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设立对照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盲法的应用单盲;双盲;三盲2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排除;退出的定义、原因(不合格、不依从、失访的定义及处理)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效率、治愈率;N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3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定义;原理;基本特征;设计基本原则;用途;应注意的问题4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定义;原理;研究设计方法,分组方法、样本计算、干预。5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七)筛检1概述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筛检实施原则筛检的伦理学问题2筛检试验的评价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估算样本量;整理评价结果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1)真实性定义;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3)预测值定义;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3筛检效果评价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生物学效果评价病死率,死存率,死亡率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4筛检中的偏倚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八偏倚及其控制1研究结果的变异性变异的概念;种类(生物学变异和测量变异、随机变异和系统变异;个体水平的变异性、群体水平的变异性);各种变异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研究的真实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概念;偏倚的概念;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的概念3研究的偏倚选择偏倚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选择偏倚出现的原因信息偏倚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信息偏倚出现的原因混杂偏倚定义;判定原则;因果关系分析中的混杂偏倚(继发关联;真接因果关联的歪曲)(九)病因与因果推断1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2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及应用;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包括设立对照的必要性及如何保证对照的有效性3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统计关联;因果关联4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终止效应;关联的“特异性”(十)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1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制定预防策略的必要性和依据策略制定的三个步骤;制定策略的必要性;制定策略和措施的依据(形势分析,应对分析,循证保健)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农村卫生工作指导思想在宏观水平制定预防控制的策略2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人类健康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加入WTO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生物恐怖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老龄化;艾滋病与结核病3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4疾病的三级预防定义及实施;双向策略定义;健康促进与保护内容5疾病监测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疾病监测的种类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交流及反馈疾病监测系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行为监测和第二代监测的定义及使用范围(十一)传染病流行病学1简介传染病和传染流行病学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全球和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迁。2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和宿主;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4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5计划免疫及其评价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计划免疫方案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免疫管理评价(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6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三、卫生统计学本部分大纲根据方积乾主编卫生统计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一绪论1卫生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定义卫生统计学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内容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和评价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健康统计;卫生服务统计。2统计工作的步骤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3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变量及变量类型数值变量、分类变量无序分类、有序分类、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与样本、概率。4学习卫生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L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表频数表的概念及编制方法,频数分布的两个特征,频数分布的类型,频数表的用途。2集中趋势的描述用于描述一组变量值的集中位置指标是平均数,它是集中位置的特征值,代表该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常用的平均数有均数是算术均数的简称,总体和样本均数的表示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均数的两个重要特征,均数的应用;几何均数表示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几何均数的应用;中位数和百分位数意义、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用频数表法,应用。3离散程度的描述在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中,只有将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比较全面地分析所研究的事物,说明离散程度常用的指标有极差符号,定义,优缺点;四分位数间距符号,意义,优缺点;方差意义,符号,计算公式,优缺点;标准差意义,符号,计算方法,应用;变异系数亦称离散系数,符号,计算方法,应用。(三)正态分布1正态分布又称GAUSS分布,其概念,分布图形,分布特征,标准正态变量U值。2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3标准正态分布及标准正态分布表。4正态分布的应用。(四)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1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均数抽样误差的概念,标准误的符号、计算公式及其意义。2T分布T变量,T分布的基本概念,T分布的特征,与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界值的意义,T界值表的用法。,3总体均数的估计总体参数估计的两种方法,总体参数区间估计的两种方法,总体均数区间估计各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和原理,可信区间的涵义,可信区间的两个要素区别与联系,可信区间与可信限和参考值范围的区别。4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假设检验的意义和一般步骤建立假设的依据,选定检验方法的根据,选定计算统计量公式的依据,确定概率P的意义。5T检验和U检验T检验和U检验的应用条件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T检验的目的、步骤和方法。配对设计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比较的T检验配对设计类型、假设检验目的、检验步骤和方法。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检验目的、统计量的计算公式。成组设计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的T检验资料类型、检验目的、检验步骤。成组设计的两大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理论根据和检验目的、统计量的计算公式和确定P值。6方差不齐时两小样本均数的比较。两样本方差的齐性检验齐性检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T检验T检验的目的和步骤。7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第一类I型错误与第二类II型错误的意义,表示符号,当N确定后,二者之间的关系,检验效能的意义。18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问题要有严密的抽样研究设计;选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应符合其应用条件;正确理解差别有无显著性的统计意义;结论不能绝对化;报告结论时注意报告检验统计量值,注明单、双侧检验、确切P值等事项。9可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关系可信区间亦可用于回答假设检验的问题分为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二种情况;可信区间比假设检验可提供较多信息。报告结果时,应同时给出检验统计量值,注明单、双侧检验,确切P值和可信区间,以表示完整的分析。(五)方差分析1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根据研究目的和设计类型将总变异分解成几个部分,用离均差平方和表示各变异的程度,计算出统计量F值、借助F界值表,确定P值,按照P值大小作出推断结论。总变异、组内变异、组间变异的意义,三者问的关系;总自由度的分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2成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分解成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总自由度亦分成相应二部分;分析计算步骤。3配伍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用无重复数据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分解成处理组变异,配伍组变异和随机误差三部分,总自由度也分解成相应的三部分;分析计算步骤4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又称多重比较,其意义和目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两种情况及适用的统计方法多个样本均数间每两个均数的比较SNKQ法检验步骤多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均数间的两两比较1最小显著差法LSD法侧重减少第二类错误,检验统计量T的计算和检验步骤;2DUNNETTT检验适用于G1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的均数差别的多重比较。5变量变换变量变换的目的,几种常用的变量变换及其用途。(六)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1常用相对数率、构成比构成指标、比相对比、的意义、特点;2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3标准化法标准化法的意义和基本思想,标准化率调整率常用的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的使用条件和计算方法;4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动态数列的意义,常用的分析指标。(七)二项分布与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1二项分布的概念和应用条件。二项分布的意义,应用的三个条件,二项分布的概率、累计概率、图形及其均数和标准差;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样本率的分布;2二项分布的应用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查表法和正态近似法;样本率和总体率比较;两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3POISSON分布的概念及应用条件POISSON分布的意义,POISSON分布的概率、图形、特性和均数与方差、应用条件;POISSON分布的可加性和正态近似。4POISSON分布的应用总体均数的估计查表法和正态近似法;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3两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应用条件和计算检验统计量U值时的两种情况应用POISSON分布时的注意问题。(八)检验21四格表资料的检验(两样本率比较)四格表资料的意义,检验的22基本思想、四格表专用公式和校正公式的使用条件;2行列表资料的检验2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比较、双向有序分类资料的关联性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3列联表资料的检验2列联表的意义,RC列联表和22列联表检验的步骤及检验时的注意2事项;4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使用条件,本方法的基本思想;5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检验2对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检验是检验的应用之一,本应用的步骤和注意事2项。(九)秩和检验1非参数统计的概念非参数统计的意义,非参数检验的优点与不足之处;2配对设计差值的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配对法)符号秩和检验的方法步骤、基本思想(配对比较符号秩和T的分布及其统计意义),配对比较正态近似法的应用条件;3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原始数据两样本比较的方法步骤(查表法和正态近似法),频数表资料(或等级资料)的两样本比较方法步骤(查表法与正态近似法);WILCOXON两样本比较的基本思想;4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本方法的步骤,统计量H值的校正;等级资料的比较;5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NEMENYI法)本检验法的检验目的,各样本例数相等时检验的方法步骤,各样本例数不等或不全相等时检验的方法步骤。(十)回归与相关1直线回归直线回归的概念,求直线回归方程,直线回归方程的图示,直线回归方程中两个系数A、B的意义,回归系数B假设检验中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直线回归中总体回归系数、个体值Y的容许区间的估计,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和注意的问题;2直线相关直线相关的概念意义、性质、要求的资料分布、相关分析的任务,相关系数的意义、计算和假设检验方法(T检验与直接查表法),总体相关系数的区间估计;3直线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直线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包括在资料要求上和应用方面。它们的联系指同一组资料计算出和R与B符号一致,且二者的假设检验是等价的,即T值相等,以及可以用回归解释相关;决定系数的意义;4曲线直线化曲线直线化的意义,曲线拟合的步骤;5等级相关等级相关的意义,等级相关分析适用的资料类型,等级相关系数RS的意义,等级相关分析的步骤和RS的校正;6秩回归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十一)多元线性回归与LOGISTIC回归1多元回归的概念,模型偏回归系数,复相关系数,校正复相关系数,剩余标准差,确定系数的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步骤(参数估计,回归方程配合程度检验,自变量的选择)。2LOGISTIC回归的模型结构,参数估计及自变量筛选方法。(十二)常用统计图表1统计表统计表的意义、结构、种类,制作统计表的原则和基本要求。2统计图统计图的种类,制图的基本要求,各种统计图的应用条件与要求。(十三)实验设计1实验研究的特点及分类实验研究的特点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随机分配处理因素或水平;实验研究的分类;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2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步骤及注意事项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意义及作用、随机抽样、随机化分配(常用方法);对照原则意义、对照形式(常用);重复原则意义,样本例数估计见后(135节);3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配对设计,交叉设计、配伍组设计;4样本例数的估计确定样本含量的意义、确定样本含量时应具备的条件、确定样本含量的应用范围,几种常用实验研究中样本例数估计方法(两样本均数比较、配对试验和交叉试验、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两样本率比较、配对分类资料、估计总体均数的样本含量、估计总体率的样本含量);5一致性检验的意义及KAPPA统计量的计算(十四)调查设计1调查研究的特点和统计设计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其中统计设计的要点;2调查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制订调查计划是为了更完整、准确的搜集资料,应解决的问题是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