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 (2019八上龙湖期末)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春天的人民公园,花红柳绿,满眼的珠光宝气 , 游客们无不感到繁华和欢悦。B . 围绕反对“四风”,重点整治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服务不主动、不贴心、纪律性不强、“为官不为”、上推下卸、殚精竭虑、办事效率低等问题。C . 读书的确是个不折不挠的过程,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历练,你才能脱胎换骨 , 取得一片新天地。D . 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 , 引人注目。2. (2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B . 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植果树、马铃薯和莜麦,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杏树。C . 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引进专业人才,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D . 昨天,许多代表在休息室里热情地同他交谈,鼓励他勇于面对眼前的困境。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 (2019九下亳州模拟)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悬泉瀑布,_。(郦道元三峡)阡陌交通,_。(陶渊明桃花源记) 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_,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落红不是无情物,_。(龚自珍己亥杂诗)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_,_”的诗句来表达他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胸襟和至死不悔的决心。(2) 默写文天祥过零丁洋的颈联_,_。 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4. (4分) (2019八下台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hn_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安塞腰鼓)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pio_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恐龙无处不有)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yng_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zo_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登勃朗峰)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5. (5分) (2019九下江都模拟) 综合实践活动。 (1)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2) 学校志愿者行动队到某小区发放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单时,看见一位小伙子正把几节旧电池扔到草坪上,你赶忙上前劝阻。针对小伙子下面这句话,请你结合(相关链接)中的知识对其进行规劝,规劝时语言得体,内容恰当。 相关链接:电池主要成份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被遗弃的废电池腐烂后,其重金属成份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小伙子说:小毛孩管什么闲事!我只是扔个破电池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说:_(3) 九三班小文同学因家中临时有事,想给班主任梁老师写一份请假条,请你帮他完成这个任务。 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6. (8分) (2019七下番禺期末)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 , 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注释】尧殛(j)鲧(gn)于羽山:传说鲧因治水不力而被尧帝处死。滹沱(h tu):一条大的河流,在河北省西部。该河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1) 对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B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C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D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2)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B . 棹数小舟 棹:划船C . 其泥岁东流 岁:年D . 此理必然 然:这样(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尔辈不能究物理。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4) 甲乙两文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7. (12分) (2019七上柯桥期中)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王子猷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注释】因:于是,就。 (宿):一宿,一晚。 造门:登门。(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白雪纷纷何所似_俄而雪骤_夜大雪,眠觉_人问其故_(2)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便夜乘小船就之B . 时戴在剡/学而时习之C . 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起彷徨D . 公欣然曰/四望皎然(3) 用“/”给文章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5) 根据文章意思回答下列各题。 甲文谢道韫的故事主要表现作者对“_”之情。乙文中对名士王子猷言行的描述,主要表现主人公“_”的为人风格。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8. (9分) (2019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习惯之恶“习惯了就好了”,相信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听过类似的话。它貌似是“包治百病”的“心灵鸡汤”,但很多人未曾察觉,这碗“鸡汤”很多时候也是一碗“迷魂汤”。上周,一则新闻刺痛了很多人的心。在广西一些贫困山区,中小学生不吃早餐、冬天穿凉鞋成为一种“习惯”,当地家长和教师对此也习以为常。如果不是有媒体的报道,很多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生活的人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今天仍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竟然连温饱都无法保证。虽然客观来说,报道中提到的情况只存在于少数地区,放在全国来讲并不普遍。当地家长和教师对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习以为常,是因为无力、无奈。但是,一些有关部门和群体是否也要对此逐渐“习惯”起来?如果媒体“习惯”了,不再为孩子们鼓与呼;如果当地政府“习惯”了,不再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尽责;如果社会公益人士“习惯”了,不再为孩子们奉献一份爱心如果我们逐渐“习惯”于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的艰辛与苦难,这难道不是一种恶行?著名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指因不思考、无判断、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恶。那么,是什么直接导致了人的平庸?在笔者看来,是习惯。这里所说的习惯,不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小习惯,而是更多地指向因为缺乏思考与判断,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弊病和危机的熟视无睹,对弱势群体和公众权益的麻木不仁,这就是“习惯”之恶。对于“习惯”之恶,权力部门、社会公器尤须戒惧。“贵州一高校学生因寝室藏麻将被下红头文件警告”“一辆面包车挤21名小学生,家长明知危险却无能为力”,等等,仔细审视最近发生的一些热点教育新闻,其中蕴藏的深层次问题,很多都有“习惯”之恶的鬼魅身影。试问,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对相关问题有清醒的认知和省察,而不是因循于习惯,忽略自身责任,放任自身权力,也许就能防患于未然,也许就不至于造成不良后果,也就不会给自身招致舆论危机。“习惯”之恶,经常体现在习惯于潜规则。此前,“中国学者论文被英国出版公司大规模撤稿”一事经国内外主流媒体曝光后,再次引发各界对国内学术风气的质疑。据媒体报道,英国这家出版公司给出的理由是这些论文出现“伪造同行评审的痕迹”。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根源于不合理的激励驱动机制。一些研究成果也许学术价值不高,但只要能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将有助于作者获得学位、工作机会或申请经费等。不难发现,这类伪造行为在相关利益群体内已经形成了潜规则,不少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操作手法。试问,倘若不是有关各方对这种“习惯”之恶的不察或选择性忽视,何至于伪造行为泛滥成灾,造成今日如此恶劣的影响?考察“习惯”一词的来源可以发现,习惯原本写作“习贯”,指“习于旧贯”。很多人在时间的消磨和制度的制约下,对很多原本不习惯的事物和现象变得“习惯”起来。尤其是对一些长期存在、从来如此的东西,更是不加以思考,不寻求改变。对此,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早就做出了有力的诘问:“从来如此,便对么?”习惯是改变的天敌,是改革的“绊脚石”。习惯是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的重要成因。中国教育要走向优质、公平、公正,中国社会要走向和谐、繁荣、稳定,正视、摒弃、革除“习惯”之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选自人民网)(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段从“习惯了就好了”这句生活中常听到的话谈起,以“迷魂汤”为喻,形象地暗示了本文论述的观点,激发了读者的兴趣。B . 第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由“广西一些贫困山区,中小学生不吃早餐、冬天穿凉鞋”的新闻报道,引发了作者对有关行政部门“习惯之恶”的质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C . 第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鲁迅的狂人日记的观点和某些主管部门不作为进行对比,再一次论证了因循习惯的恶果。D . 本文思路清晰,论证有力。首先提出对“习惯了就好了”的质疑,然后深入剖析了形成“习惯”之恶的原因,最后论述了解决“习惯”之恶的重要性。(2) 下列事例不属于“习惯之恶”的一项是( A . 北京一名初中学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被骂“多管闲事”。B . 我们有的学生在饭堂就餐后,不听从团委志愿者的提示,餐后的垃圾随地乱丢。C . 有的同学不喝白开水,长期把喝饮料当成生活的标配,结果导致骨质疏松,在一次体育课上受伤骨折。D . 安徽一家医院职工的家被征收,单位下发红头文件,责令其限期搬迁,否则将其停职。(3) 面对贫困山区孩子不吃早餐,冬天不穿鞋的“习惯”,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 9. (16分) (2018九上杭州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飘逝的风筝徐国平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1) 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请概括表述。 (2) 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划线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3) 小说中的男孩是次要角色,文末才出场,他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