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论文关于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派瑞松布药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观察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外耳道炎论文关于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派瑞松布药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观察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外耳道炎论文关于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派瑞松布药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观察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外耳道炎论文关于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派瑞松布药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观察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耳道炎论文关于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派瑞松布药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观察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要 目的 观察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布药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 策略 选择本院xx年6月xx年6月66例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患者采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派瑞松布药治疗,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硝酸咪康唑霜(达克宁霜)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 观察组痊愈22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作用(P 0.05)。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双侧或单侧耳内奇痒、耳闷、溢液及轻度听力下降,其中11例患者伴有头痛和耳痛;查体显示外耳道有绒毛状附着物,部分附着于鼓膜表面,颜色可为黑色、浅*、灰褐色、*等,7例患者外耳道壁皲裂、结痂,痂皮表面均附有菌丝,所有患者均取外耳道皮屑或分泌物涂片培养确诊为霉菌性外耳道炎。 1.3 治疗策略 1.3.2 对照组治疗策略:本组33例患者处理策略同观察组,滴耳剂滴耳后,用达克宁霜行外耳道布药,1次/d;疗程同观察组。 1.4 疗效判定 痊愈:患者自觉耳痛、耳痒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查体显示耳内无流脓、皮损现象,耳道皮肤、鼓膜恢复正常,涂片真菌培养检查阴性;显效:患者自觉耳痛、耳痒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查体显示耳内流脓基本消失,涂片真菌培养检查阴性;无效:患者自觉症状无好转或加重,耳内流脓,涂片真菌培养检查阳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改善。 1.5 统计学策略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痊愈22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作用(P 0.05)。详见表1。 3讨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霉菌性外耳道炎的发生是由于外耳道局部皮脂分泌减少或人为清洁不当、不良的挖耳习惯等使用局部环境发生转变,出现了易于真菌生长的条件3,再加之外耳道温暖潮湿、幽深狭窄,是真菌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在挖耳时,一旦外耳道壁被擦伤后血液或液体渗出为真菌的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培养液,而真菌菌丝及孢子的快速生长和繁殖会加重外耳道及鼓膜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炎症日益严重,霉菌性外耳道炎可引起耳痒、头痛等严重不适,还会导致听力下降4,严重者还可致鼓膜穿孔。从真菌涂片检查结果显示,引发霉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真菌为曲霉菌,还有毛霉菌、根霉菌、青霉菌等。对于霉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疗以局部给药治疗为主,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可以快速杀灭真菌。 耳内镜下对外耳道进行清洗,可去除外耳道真菌与菌丝,对外耳道堆积的干痂进行清除,避开了真菌与菌丝在干痂下继续生长和干痂下的真菌残留。在外耳道清洗后给予派瑞松外耳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