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讲座听后感_第1页
教学讲座听后感_第2页
教学讲座听后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特给力的研修吴忠豪教授国际视野下的语文课程改革听后有感张世华 第一,吴教授始终在积极倡导一种“生本课堂”,虽然这个词他在报告中一次也没有提及过,但是他所例举的大量的课堂实例,反映了他的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就是当前的课堂,尤其是许多的公开课、优质课评选,实际上都是将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秀场”,是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的展示,而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许多教师设计的问题探究,是从成人的角度去做的,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正如孩子们耳熟能详的那首古诗床前明月光,虽然简单朗朗上口,大多数专家、权威读物推荐,但是又有几个孩子能真正体会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腔愁绪呢?吴教授倡导语文课程改革,虽然不是一

2、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致力于课程改革的教育专家能够注重“以学生为本”,那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毕竟我们是离孩子们最近的一个群体,教育改革即需要我们将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同时也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专家们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课程改革虽然是上位的问题,但是如果有来自最基层的实践经验的支撑,其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也是一句空话。二、吴教授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曾几何时,我们曾经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对于人性的人文关怀;然而这些年来,我们越来越觉得,语文课的“高耗低效”问题实在太突出了

3、,正如专家所言:我们拿出2000多个课时,来学习语文,却仍有很多孩子不喜欢,不过关。原因何在?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语文课程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式的课程形态是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的诉求是不对称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的诉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且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吴教授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的诉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且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材编写上,应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

4、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这里所谓的表达、读写结合并重等,以及吴教授例举的更多的国外语文教学的模式,我认为就是更多的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应该这样理解工具性是皮,人文性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工具,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其次才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三、没有解决的实际问题。吴教授倡导语文教师应该有课程意识,但又一而再的说明课程改革是上位的问题,不是语文教师份内的事情。但是,毕竟语文教师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而不可能等到专家、政府将真正的课改推行以后再回到语文教学当中来,那么,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当下,在课程改革没有成功之前,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努力,去不断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当前在语文教改中存在的种种弊病,语文教师应该怎样面对,怎样去做。四、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存在致命的弊病。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局面,是应试教育的直接形式,而试卷这种形式,也只能检测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就直接误导了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更多的注重写的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听说。实际上,听说是读写的基础。人类在认识、运用文字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了完整的言语,同时我们日常交流的最基本方式也是听和说,所以如何在评价中加入读、听、说的成分,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