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马工程)》配套PPT教学课件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8573391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7.33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2-01-16 上传人:考**** IP属地:山西
30
积分
关 键 词:
美学原理(马工程) 美学 原理 工程 配套 PPT 教学 课件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马工程)》配套PPT教学课件,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工程,配套,PPT,教学,课件
内容简介: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生,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二、教学目的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本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象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三、教学内容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导论主要使学生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四、教学方式基于本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视讲授内容和课堂情况,适时讨论,并利用多媒体手段与网络资源以确保教学效果。五、考核方式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一)教材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月版。(二)基本参考文献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4苏联里芙希茨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985年版。5波兰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6美国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彭锋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七、教学参考课时与安排以18周36计划教学课时为准,大致安排如下。可根据教师与学生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周次教学内容课时1导 论 第一、二节22 第三、四节23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第一、二节24第三节25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第一、二节26 第三至五节27第三章 形式美28第四章 技术美29第五章 社会美210第六章 自然美211第七章 艺术美212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213第二、三节214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215第二节216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217第十一章 美育218课堂考查或考试2八、教学内基本容与要求导论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现当代演变三、中国美学四、马克思主义美学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三、美学相邻学科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2.教学基本要求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3.本章推荐书目1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4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等关键词,了解中外思想史上关于审美本质的相关论述、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重点理解审美的本质,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辨析人的审美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差异。3.本章推荐书目1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根源一、研究审美经验根源的方法论前提二、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三、审美经验的发生四、审美经验的发展第二节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一、审美心理结构二、审美积淀三、审美感受特性第三节 审美心理要素一、感觉二、知觉三、想象四、情感五、领悟第四节 审美经验模式一、审美体验二、审美注意三、审美心理距离四、审美移情五、完形心理第五节 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一、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二、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三、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2.教学基本要求辨析审美经验、审美心理结构、审美积淀、审美感受、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领悟、审美注意、审美心理距离、审美移情、完形心理等关键词,了解审美经验的根源、审美感受特性、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审美经验模式、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概况,重点理解审美经验的发生和审美心理结构的构成,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审美经验活动及其构成现象。3.本章推荐书目1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三章 形式美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一、色二、形三、声四、质五、味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一、对称与均衡二、调和与对比三、比例与尺度四、节奏与韵律五、多样与统一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一、形式美的普适性二、形式美的商品化三、形式美与时尚2.教学基本要求辨析美的形式、形式美、内形式与外形式等关键词,了解形式美的自由历史、形式美的变迁,重点理解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和基本规律,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形式美与形式审美现象。3.本章推荐书目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洪天富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3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章 技术美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技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一、技术范畴二、技术的美学视域第三节 技术美与功能美一、技术美的独立二、功能美第四节 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一、设计是一种文化整合二、技术规定性与形式自由度2.教学基本要求辨析技术美、功能美、设计美学等关键词,了解技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技术美与功能美的特定内涵,重点理解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技术美与技术审美现象。3.本章推荐书目1法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德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宋祖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吴火、徐恒醇主编:技术美学与工业设计,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五章 社会美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一、社会美的范围二、社会美的特征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人物美一、社会交往中的美二、人物美第三节 日常生活与节庆狂欢一、日常生活中的美二、节庆狂欢中的美2.教学基本要求辨析社会美、实践、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节庆狂欢等关键词,了解社会交往与人物美、日常生活美与节日欢庆美的美学界定,重点理解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社会美与社会审美现象。3.本章推荐书目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六章 自然美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一、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美的两种内涵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一、如画模式二、比德模式三、宇宙本体四、天成境界第三节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一、自然界的天然美二、人生社会的天然美三、艺术品的天然美2.教学基本要求辨析自然美、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天然美等关键词,了解自然美概念的两种基本内涵、自然美的基本特性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重点理解自然美的四种代表性模式,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自然美与自然审美现象。3.本章推荐书目1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加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杨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4蔡锺翔:美在自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七章 艺术美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五、“艺术的终结”第二节 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一、装饰的人文意义二、劳作技艺化三、生活的节奏韵律四、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2.教学基本要求辨析艺术美、美的艺术、现代性、人生艺术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关键词,了解艺术与现代性的关系、“艺术的终结”问题、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重点理解艺术的审美特性,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艺术美与艺术审美现象。3.本章推荐书目1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4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二、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第二节 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一、优美与崇高的历史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第三节 崇高在现代的意义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二、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2.教学基本要求辨析优美、 崇高、审美贫困、审美共同感等关键词,了解优美与崇高的历史及其相互转化、崇高在现代的意义,重点理解优美与崇高的审美本质及其特征,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优美与崇高审美现象。3.本章推荐书目1 英博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德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一、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本质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特征三、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崇高的关系第二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一、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的本质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的特征2.教学基本要求辨析悲剧、悲剧审美、喜剧、喜剧审美等关键词,了解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的概念内涵、本质与划分、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崇高的关系、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与滑稽、幽默的关系,重点理解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的特征,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悲剧与喜剧审美现象。3.本章推荐书目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2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张隆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美学原理(马工程)》配套PPT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85733913.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