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_0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转运与转化_第1页
食品毒理学_0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转运与转化_第2页
食品毒理学_0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转运与转化_第3页
食品毒理学_0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转运与转化_第4页
食品毒理学_0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转运与转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二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转运与转化的转运与转化生物膜与生物膜与生物转运生物转运转化转化吸收吸收 分布分布生物转运生物转运吸收吸收(A Absorptionbsorption)分布分布(D Distributionistribution)代谢代谢(M Metabolism etabolism )排泄排泄(Excretion)1. 1.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过程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过程(ADMEADME过程):过程):ADMEADME过程过程消除消除吸收吸收(A Absorptionbsorption)分布分布(D Distributionistribution)代谢代谢

2、(M Metabolism etabolism )排泄排泄(Excretion)1. 1.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过程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过程(ADMEADME过程):过程):ADMEADME过程过程1. 1.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过程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过程(ADMEADME过程):过程):吸收吸收(A Absorptionbsorption)分布分布(D Distributionistribution)代谢代谢(M Metabolism etabolism )排泄排泄(Excretion)ADMEADME过程过程生物转化生物转化l(2)生物转化: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生物转化:化学毒

3、物的代谢变化过程。2.2.相关概念:相关概念:(1)生)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l(3)消除)消除 :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排泄合称为: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消除 。3.3.研究研究 ADME ADME 过程有重要的意义: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基本了解毒作用机制。基本了解毒作用机制。第一节第一节 生物膜与生物膜转运生物膜与生物膜转运一一.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脂双层:基本结构脂双层:基本结构蛋白质:镶嵌、外在蛋白质:镶嵌、外在糖:膜表面糖:膜表面l1.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图生物膜的

4、结构:流动镶嵌模型(图2-1)1. 1.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图(图2-12-1)磷脂分子:形成疏水性的内核磷脂分子:形成疏水性的内核内部形成内部形成1 1个疏水层个疏水层形成形成1 1个疏个疏水内核水内核 只有脂只有脂溶溶性较强的性较强的分子才能通过脂双层分子才能通过脂双层脂双层:脂双层:只有脂只有脂溶溶性较强的性较强的分子才能分子才能通过通过疏水分子疏水分子亲水分子亲水分子二二.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简单扩散简单扩散滤过和水溶扩散滤过和水溶扩散易化扩散易化扩散(一)(一) 简单扩散:简单扩散:1.定义:又称脂溶扩散,是顺浓度梯度差进定义:又称脂溶扩散,是顺浓度

5、梯度差进行的扩散,不需载体。行的扩散,不需载体。大部分的毒物大部分的毒物以以简单扩散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方式通过生物膜。2.2.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l(1)生物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差:)生物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差: 浓度梯度差越大,扩散速率越快浓度梯度差越大,扩散速率越快l(2)脂溶性较强的分子比较容易透过膜。)脂溶性较强的分子比较容易透过膜。l但脂溶性过强的分子容易滞留在膜上。但脂溶性过强的分子容易滞留在膜上。脂脂/ /水分配系数较大水分配系数较大(2 2)外源化学物的脂外源化学物的脂/ /水分配系数: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达到平衡时,一种物质在脂相和

6、水相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溶解度的比值。其在脂相和水相溶解度的比值。脂脂/水分配系数水分配系数=脂相中的浓度脂相中的浓度/水相中的浓度水相中的浓度 除少数脂除少数脂/ /水分配系数极高者,通常水分配系数极高者,通常脂脂/ /水分配系数越大,扩散速率越快。水分配系数越大,扩散速率越快。脂溶性越大,跨膜扩散速度越快。脂溶性越大,跨膜扩散速度越快。2.2.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3)化学毒物必须是非离子型)化学毒物必须是非离子型HAc H+ + A-非离子型,为不带非离子型,为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电荷的极性分子,脂溶性较大。脂溶性较大。不带电荷的小极性分子不带电荷

7、的小极性分子容易通过膜,如水、乙容易通过膜,如水、乙醇、尿素、乳酸醇、尿素、乳酸脂脂/ /水分配系数较水分配系数较髙髙的物质易透过的物质易透过膜而被吸收膜而被吸收K氯仿氯仿是指化合物在氯仿和是指化合物在氯仿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水相中的分配系数lg非非离离子子型型离离子子型型 pHpKa(3 3)化学毒物必须是非电离状态)化学毒物必须是非电离状态有机酸:环境有机酸:环境pH越小,非离子型比例越大。越小,非离子型比例越大。 胃内被吸收(如苯甲酸)胃内被吸收(如苯甲酸)有机碱:环境有机碱:环境pH越大,非离子型比例越大。越大,非离子型比例越大。 小肠内被吸收(如苯胺)小肠内被吸收(如苯胺)lg离离子子

8、型型非非离离子子型型 pHpKa(二)膜孔滤过:(二)膜孔滤过: (1)大部分细胞膜:只能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大部分细胞膜:只能通过相对分子质量100、且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以及某些、且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以及某些非极性分子(如非极性分子(如H2O 、尿素、尿素、O2 、CO2 )。)。l(2)毛细血管、肾小球上的膜:可通过相对)毛细血管、肾小球上的膜:可通过相对分子质量白蛋白(约分子质量白蛋白(约60,000)的分子。)的分子。若外源化学物可溶于水,可随水滤过若外源化学物可溶于水,可随水滤过形成细胞外液。形成细胞外液。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肾小球内皮肾小球内皮细胞孔细胞孔肾小球肾小球不易溶于脂质的外

9、来化合物,利用载体由不易溶于脂质的外来化合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移动的过程。高浓度向低浓度处移动的过程。(三)易化扩散:(三)易化扩散: 不消耗代谢能量。不消耗代谢能量。 三三.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1)需要载体参加;)需要载体参加;(2)可逆浓度梯度转运;)可逆浓度梯度转运;(3)消耗能量)消耗能量 代谢抑制剂可阻止此过程;代谢抑制剂可阻止此过程;(4)对化学毒物有特异选择性;)对化学毒物有特异选择性;(5)转运量有一定极限)转运量有一定极限 转运量可达饱和;转运量可达饱和;(6)同一载体转运的两种化学毒物可相互竞争。)同一载体转运的两种化学毒物可相互竞争。少数情况下,外源化少数情

10、况下,外源化学物与某内源化学物学物与某内源化学物有类似化学结构,可有类似化学结构,可共用载体主动转运。共用载体主动转运。 四四. .膜动转运膜动转运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2)胞吐作用)胞吐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吸收吸收一一. .经消化道吸收经消化道吸收二二. .经呼吸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三三. .经皮肤吸收经皮肤吸收四四. .经其它途径吸收经其它途径吸收一一. .经消化道经消化道吸收:吸收:1.主要在小主要在小肠吸收肠吸收l2.影响外源化学物吸收的因素:影响外源化学物吸收的因素:(1)肠道长度(吸收面积);)肠道长度(吸收面积);(2)胃肠道的)胃肠道的pH值;值;(3)静水层的厚度;)静水层

11、的厚度;(4)主动运输等系统的差别;)主动运输等系统的差别;(5)胃肠菌丛的差别,等。)胃肠菌丛的差别,等。静水层静水层脂双层脂双层静水层静水层2.2.影响外源化学物吸收的因素:影响外源化学物吸收的因素:同时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分子容易被吸收。同时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分子容易被吸收。需通过肠粘需通过肠粘膜的静水层膜的静水层静水层越厚,脂静水层越厚,脂溶性大的物质相溶性大的物质相对越难以被吸收对越难以被吸收一一. .经消化道经消化道吸收:吸收:1.主要在小肠吸收主要在小肠吸收l2.影响外源化学物吸收的因素:影响外源化学物吸收的因素:l3.首过效应:首过效应:二二. .经呼吸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 1

12、.气态物质:气态物质:(1)水溶性大:上呼吸道吸收(如:二)水溶性大:上呼吸道吸收(如:二氧化硫、氯气等)氧化硫、氯气等)(2)水溶性差:肺泡吸收(如:)水溶性差:肺泡吸收(如:O2, CO2 等)等)容易溶于容易溶于血血的物质,容易经肺吸收。的物质,容易经肺吸收。(2 2)水溶性差:肺泡吸收)水溶性差:肺泡吸收经简单扩散透过呼吸膜而进入血液。经简单扩散透过呼吸膜而进入血液。l 影响肺泡吸收速率的因素:影响肺泡吸收速率的因素:(i i)肺泡和血液中物质的浓度)肺泡和血液中物质的浓度( (分压分压) )差差(iiii)血气分配系数)血气分配系数血血/ /气分配系数越气分配系数越高高,经肺吸收速率

13、越,经肺吸收速率越快快。 如:如: O O2 2 、 COCO2 2 、乙醇、乙醇气气血血2.2.气溶胶气溶胶 图图2-52-5(1)颗粒直径为)颗粒直径为5 30m,沉,沉积在鼻咽部积在鼻咽部 纤毛运动推出纤毛运动推出 咽下咽下(2)颗粒直径为)颗粒直径为1 5m,沉积,沉积在肺部气管、支气管在肺部气管、支气管 纤毛运动推纤毛运动推出出 咳出或咽下咳出或咽下(3)颗粒直径为)颗粒直径为1m,沉积在,沉积在肺部肺部 清除效率低清除效率低 沉积沉积 可致可致病病可溶性有毒物质很快被吸收入血引起中毒;可溶性有毒物质很快被吸收入血引起中毒;不溶性颗粒引起尘埃沉着病。不溶性颗粒引起尘埃沉着病。假复层纤

14、毛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张海超:尘肺病(如矽肺)张海超:尘肺病(如矽肺)“那时候每天都要吸入大量的那时候每天都要吸入大量的粉尘,可当初我的身体很棒,粉尘,可当初我的身体很棒,也不知道什么是尘肺,何况这也不知道什么是尘肺,何况这种病有潜伏期呢!种病有潜伏期呢!”张海超说,他曾在郑张海超说,他曾在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先后从事公司上班,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工种。一干就力机等工种。一干就是三年,直到是三年,直到20072007年年下半年,他开始感到下半年,他开始感到身体不适,主要表现身体不适,主要表现为胸闷、咳嗽,他也为胸闷、咳嗽,他也没太

15、在意,一直当做没太在意,一直当做感冒来治,但效果不感冒来治,但效果不好。好。 肺矽沉着症肺矽沉着症矽是矽是硅硅的旧称,从英的旧称,从英文文“SiSi”泊来。泊来。 附:矽肺附:矽肺矽肺,又称硅肺,一种职业病,是人体矽肺,又称硅肺,一种职业病,是人体长期或长期或大量大量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以肺部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一种职业性尘肺病。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一种职业性尘肺病。病状是呼吸短促,胸口发闷或疼痛,咳嗽,体病状是呼吸短促,胸口发闷或疼痛,咳嗽,体力减弱,常并发肺结核症。力减弱,常并发肺结核症。目前尚无理想的治愈方法,该病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理想的治愈方

16、法,该病死亡率极高,潜伏期短则数年,长则潜伏期短则数年,长则20年。年。 矽肺病是进展快、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尘肺病。矽肺病是进展快、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尘肺病。正常肺正常肺肺矽沉着症肺矽沉着症气气血血矽肺的发病机理矽肺的发病机理:石英的溶解度很低,吸入后,能在肺内长期石英的溶解度很低,吸入后,能在肺内长期存留,当它沉积在肺泡中时能很快被巨噬细存留,当它沉积在肺泡中时能很快被巨噬细胞吞噬,石英表面的羟基基团与次级溶酶体胞吞噬,石英表面的羟基基团与次级溶酶体膜上脂蛋白中的受氢体(氧、氮、硫等原子)膜上脂蛋白中的受氢体(氧、氮、硫等原子)形成氢键,改变膜的通透性,使溶酶体内的形成氢键,改变膜的通透性,使溶

17、酶体内的酶释入到胞浆中,引起细胞自溶死亡,尘粒酶释入到胞浆中,引起细胞自溶死亡,尘粒又释放出来,再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吞噬又释放出来,再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吞噬和死亡的过程反复发生。巨噬细胞的死亡是和死亡的过程反复发生。巨噬细胞的死亡是矽肺发病的首要条件。矽肺发病的首要条件。肺矽沉着症肺矽沉着症正常肺正常肺被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出炎症被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出炎症因子,促进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因子,促进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和胶原形成,最终导致肺纤维和胶原形成,最终导致肺纤维化。化。表皮表皮附属物(汗腺、皮脂腺、毛囊)附属物(汗腺、皮脂腺、毛囊)三三. .经皮肤吸收经皮肤吸收 1. 吸收途径:吸收途径:第一阶

18、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二阶段:l 2.两个阶段:两个阶段: 角质层角质层角质层角质层较深层较深层真皮层真皮层较深层较深层真皮层真皮层2.2.两个阶段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外来化)第一阶段:外来化合物透过皮肤表皮角质层合物透过皮肤表皮角质层的过程,为穿透阶段。的过程,为穿透阶段。角质层角质层l脂溶性高者穿透速度快,但与分子量成反比。脂溶性高者穿透速度快,但与分子量成反比。l脂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即同时具有一定,即同时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和水溶性的化合物易被皮肤吸收的脂溶性和水溶性的化合物易被皮肤吸收进入血液。进入血液。 l必须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才易被吸收必须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才

19、易被吸收较深层较深层真皮层真皮层2.2.两个阶段两个阶段(2)第二阶段:由角)第二阶段:由角质层进入表皮较深层和质层进入表皮较深层和真皮,并被吸收入血,真皮,并被吸收入血,为吸收阶段。为吸收阶段。3.3.影响因素:影响因素:(1)人体的不同部位对毒物的通透性:)人体的不同部位对毒物的通透性:l(2)脂溶性物质在皮肤干裂时更容)脂溶性物质在皮肤干裂时更容易被吸收。易被吸收。阴囊阴囊 腹部腹部 额部额部 手掌手掌 足底足底同理:经皮吸收的物种差异等同理:经皮吸收的物种差异等四四. .其他途径吸收其他途径吸收 除上述三种途径外,在毒理学动物实验中有除上述三种途径外,在毒理学动物实验中有时也采用腹腔、

20、皮下、肌内和静脉注射等进时也采用腹腔、皮下、肌内和静脉注射等进行染毒。行染毒。腹腔注射的吸收速率快。腹腔注射的吸收速率快。第三节第三节 分布分布1.分布: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分布: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液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的过程。l2.(1)初始分布:主要取决于器官、组织)初始分布:主要取决于器官、组织的灌注速率。的灌注速率。贮存库或靶器官贮存库或靶器官(2)再分布:受到外源化学物经膜扩散速)再分布:受到外源化学物经膜扩散速率和器官组织对外源化学物的亲和力的影率和器官组织对外源化学物的亲和力的影响响。二二. .毒

21、物在体内的贮存毒物在体内的贮存贮存库: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中蓄贮存库: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中蓄积而浓度较高,但对这些器官组织并未显积而浓度较高,但对这些器官组织并未显示明显的毒性作用,这些器官组织就称为示明显的毒性作用,这些器官组织就称为该外源化学物的贮存库。该外源化学物的贮存库。3.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 脂溶性高的外源化学物,容易蓄积在脂肪脂溶性高的外源化学物,容易蓄积在脂肪组织。组织。 如有机氯农药(如有机氯农药(DDT、六六六)、六六六)、二噁英(二噁英(TCDD)。)。不宜快速减肥不宜快速减肥l这类化学毒物,对肥胖者的毒性比消瘦这类化学毒物,对肥胖者的毒性比

22、消瘦者低。者低。l脂肪迅速动员时,可使血中浓度突然升脂肪迅速动员时,可使血中浓度突然升高而引起中毒。高而引起中毒。1. 1.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化学毒物化学毒物 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化学毒化学毒物物l延长化学毒物的毒作用延长化学毒物的毒作用l不同化学毒物可竞争结合血浆蛋白不同化学毒物可竞争结合血浆蛋白如如DDEDDE与白蛋白结合,将胆红素置换下与白蛋白结合,将胆红素置换下来,血液中游离胆红素上升,出现黄疸。来,血液中游离胆红素上升,出现黄疸。DDEDDE与白蛋白结合,将胆红素置换下来,与白蛋白结合,将胆红素置换下来,血液中游离胆红素上升,出现黄疸。血液中游离胆红

23、素上升,出现黄疸。ie ie血红素血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肝脏解毒、排泄肝脏解毒、排泄胆红素胆红素-白蛋白白蛋白DDEDDE-白蛋白白蛋白 胆素原胆素原2.2.肝、肾作为贮存库肝、肾作为贮存库结合、转化、排泄结合、转化、排泄4.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铅、锶、镉和氟等可在骨蓄积。铅、锶、镉和氟等可在骨蓄积。l与钙相似的物质沉积在骨中。与钙相似的物质沉积在骨中。 l氟蓄积量大时可能妨碍骨组织对钙等氟蓄积量大时可能妨碍骨组织对钙等元素的摄取,造成骨的明显损害(氟骨元素的摄取,造成骨的明显损害(氟骨症)。症)。l铅在体内铅在体内90以上蓄积于骨,但骨不是以上蓄积于骨,但骨不是铅的靶组织。

24、铅的靶组织。羟基磷灰石:羟基磷灰石:3Ca3(PO4)2 Ca(OH)2F-取代取代OH-火山、温泉地区火山、温泉地区多为高氟区多为高氟区 三三. .机体的屏障作用机体的屏障作用(1)血脑屏障)血脑屏障不能有效阻不能有效阻止亲脂性物止亲脂性物质的转运质的转运内皮细胞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星形胶质细胞脚板星形胶质细胞脚板新生儿:屏障不新生儿:屏障不完善,脑组织容完善,脑组织容易受到外源化学易受到外源化学物的影响物的影响2.2.胎盘屏障胎盘屏障3.其它屏障其它屏障几乎没有作用几乎没有作用第四节第四节 排泄排泄排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排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

25、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经肾脏随尿排泄经肾脏随尿排泄 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泄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泄经肺随呼出气排泄经肺随呼出气排泄随分泌液排泄随分泌液排泄一一. .经肾脏排泄经肾脏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分泌皮质皮质髓质髓质皮质皮质髓质髓质肾小球内皮肾小球内皮细胞孔细胞孔肾小球肾小球(一)肾小球滤过(一)肾小球滤过1.与蛋白结合牢固的毒物不可滤过与蛋白结合牢固的毒物不可滤过。肾小球肾小球适当多饮水,有利于毒物的排适当多饮水,有利于毒物的排泄泄l2. 游离化学毒物由血浆水游离化学毒物由血浆水携带进入肾小球滤液。携

26、带进入肾小球滤液。约约20%的的案例:剂量决定毒物案例:剂量决定毒物小吴在半天的时间里喝掉半桶桶装水,结果小吴在半天的时间里喝掉半桶桶装水,结果因为饮水过量导致水中毒。因为饮水过量导致水中毒。l医生分析说,当一个人过量饮水时,会导医生分析说,当一个人过量饮水时,会导致人体盐分过度流失致人体盐分过度流失 细胞水肿,开始时细胞水肿,开始时会出现头昏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会出现头昏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痉挛、意识障碍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痉挛、意识障碍和昏迷,即水中毒。和昏迷,即水中毒。(二)肾小管重吸收(二)肾小管重吸收1.原尿中的水被重吸收原尿中的水被重吸收 化学毒

27、物的浓度增高化学毒物的浓度增高减轻对肾实质的损害;减轻对肾实质的损害;减少重吸收,有利于毒物的排泄。减少重吸收,有利于毒物的排泄。适当多饮水,稀释毒物浓度:适当多饮水,稀释毒物浓度:可对肾实质产生较大的损害效应可对肾实质产生较大的损害效应脂溶性毒物经被动扩散重吸收回血液脂溶性毒物经被动扩散重吸收回血液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可主动重吸收。可主动重吸收。水约水约9999被被重吸收重吸收2.2.尿尿pHpH一般低于血浆一般低于血浆pH pH 增加弱增加弱碱碱的排泄的排泄尿液尿液pHpH(比血浆)低,碱的(比血浆)低,碱的“解离型(离子型)解离型(离子型)”比

28、例上升,不易被重吸收,从而促进排泄。比例上升,不易被重吸收,从而促进排泄。NH3 + H+NH4+H2ONH4+NH4+原尿原尿NH4+NH4+pH低时低时pH髙时髙时NH3NH3H2O原尿原尿NH3NH3离子型水溶性离子型水溶性髙髙,不易穿过脂双层,不易穿过脂双层,基本不被重吸收基本不被重吸收非解离型脂溶性较非解离型脂溶性较髙髙,容易穿过脂双,容易穿过脂双层而被重吸收层而被重吸收2.2.尿尿pHpH一般一般低低于血浆于血浆pH pH 增加弱增加弱碱碱的排的排泄泄若提若提高高尿液尿液pH,则有利于弱,则有利于弱酸酸的排泄的排泄痛风(高尿酸血症):痛风(高尿酸血症):提高尿液提高尿液pHpH,促

29、进尿酸排泄,促进尿酸排泄多多吃蔬菜水果吃蔬菜水果 (三)肾小管分泌(三)肾小管分泌(主动运输)(主动运输)1.有机酸通过尿酸的的分泌系统排出有机酸通过尿酸的的分泌系统排出2.有机碱通过胆碱、组胺的分泌分泌系有机碱通过胆碱、组胺的分泌分泌系统排出统排出 有机酸与尿酸竞争转运载体有机酸与尿酸竞争转运载体婴儿的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排泄速度慢婴儿的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排泄速度慢毒物对婴儿的损害可能较大。毒物对婴儿的损害可能较大。二二. .经肝与胆排泄经肝与胆排泄1.较大分子经胆汁排泄较大分子经胆汁排泄毒物毒物 肝脏代谢肝脏代谢 小分子入血小分子入血 肾脏排泄肾脏排泄 较大分子入胆汁较大分子入胆汁粪

30、便粪便排泄排泄2.肠肠-肝循环肝循环使毒物的排泄速度减慢使毒物的排泄速度减慢胆固醇胆固醇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合成(合成0.40.6g/d代谢池代谢池35g/d) 胆汁酸肠胆汁酸肠-肝肝循环的过程循环的过程使毒物的排泄速度减慢使毒物的排泄速度减慢将有限的胆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的生理需要2.肠肠-肝循环:肝循环:纤维素可结合胆汁酸,纤维素可结合胆汁酸,从而促进胆汁酸(胆从而促进胆汁酸(胆固醇)的排泄固醇)的排泄三三. .经肺和其它途径排泄经肺和其它途径排泄1.经肺随呼出气排泄经肺随呼出气排泄2.随乳汁等分泌液排泄随乳汁等分泌液排泄 (1

31、)母体转给婴儿)母体转给婴儿 (2)牛乳转给人)牛乳转给人婴儿对毒性物质极其敏感婴儿对毒性物质极其敏感l1.脂溶性物质的生物转化脂溶性物质的生物转化水溶性增强水溶性增强第五节第五节 生物转化生物转化一一.生物转化概念和意义生物转化概念和意义 (引入极性基团)(引入极性基团)I I相反应相反应IIII相反应相反应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解毒作用甲基化、乙酰化:脂溶性增大,但毒性降低。甲基化、乙酰化:脂溶性增大,但毒性降低。大部分:毒性降低大部分:毒性降低氧化、还原、水解,通常氧化、还原、水解,通常水溶性水溶性少量少量增加增加结合反应,通常水溶性结合反应,通常水溶性明显明显增加增加

32、l2.亚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l主要分布于滑面内质网,其次为胞浆的脂主要分布于滑面内质网,其次为胞浆的脂质部分。质部分。(脂溶性物质容易溶于内质网的脂双层中)(脂溶性物质容易溶于内质网的脂双层中)(一)毒物代谢酶的分布(一)毒物代谢酶的分布1.细胞水平:细胞水平: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肝细胞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肝细胞转化部位转化部位二、生物转化的器官和代谢酶二、生物转化的器官和代谢酶(二)毒物代谢酶的基本特性(二)毒物代谢酶的基本特性1. 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广泛的底物特异性2. .某些酶具有多态性某些酶具有多态性(1 1)P-450P-450酶至少有酶至少有481481种种分布于不同生物、不同个体

33、、不同组织分布于不同生物、不同个体、不同组织 不同的酶对毒物(底物)的专一性不同不同的酶对毒物(底物)的专一性不同 对毒物的转化能力存在物种差异、个体对毒物的转化能力存在物种差异、个体差异、组织差异。差异、组织差异。 三、生物转化的过程三、生物转化的过程第一相反应: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结合反应l有些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排出体外。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排出体外。l物质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 即即第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第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也可极性减小,但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