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注释辨析共6页文档_第1页
《孟子》注释辨析共6页文档_第2页
《孟子》注释辨析共6页文档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孟子注释辨析孟子中的语言比较接近先秦时期的口语,与我们今天的语言存在着一些差异。要想顺利地读懂这类古书,我们一般都需要参看注释。注释对于读者阅读和正确理解古书有很大帮助,因此精确的注释尤为必要。然而由于版本和注释家的不同, 注释也会有所差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 孟子,笔者选取了宋朱熹孟子集注和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两个版本的注释为例,试考论不同版本注释的正误。现以孟子当中的某些字在不同版本当中的注释为例,具体阐述不同之处。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一、“戒”词义辨析孟子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朱熹注:“戒,告命也。”“告命”在古代的意思一般有这

2、几种:( 1)请命;( 2)犹天书,上天垂告下民的文书;帝王的诏令;特指告身,授官之符。如果按朱熹将“戒”注为“告命也”,“告命”在此的意思应为帝王的诏令,即景公将自己愿学先王之道号令全城,昭告天下。如此解释并非孟子的本意。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篇是言孟子在会见齐宣王的时候阐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观点,表现了君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孟子举了晏子与齐景公的故事来向宣王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发兴补不足”是说景公在听了晏子的话后先在都城内做好准备,然后驻扎郊外, 拿出钱粮,救济贫穷的人。景公是想以此举动来效仿圣贤之君的巡游,即和工作相结合的巡行而

3、不是第 1页只知自己快乐地流连荒亡。由此看出,“戒”在此的意思应该不是“告命”。如果理解为“告命”的话那就是齐景公只号令全城百姓或颁发诏令,而不付诸实际行动。这样就违背了孟子的本意,所以“戒”在此的意思理解为“告命”不太恰当。那么,“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的“戒”应该怎样理解呢?杨伯峻孟子译注 :“戒,旧注云:备也。这不是戒备之意,当读如诗 ?小雅 ?大田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之戒,准备也。”说文解字:“戒,警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戒,言部曰警,戒也。”由此我们知道“戒”的本义是“警”,并无“告命”之义也无“准备”之义。看来,从它本义出发来解释它在“大戒于国”中的意义似乎也

4、不恰当。这样,我们只能从别的文献记载来寻找合理的解释了。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注:“戒,备也。大修戒备于国。”宋孙孟子注疏注:“戒,戒备。”清焦循孟子正义注:“郑康成注礼记曾子问、高诱注淮南子精神训 ,皆云:戒,备也。大修戒备,谓预备补助之事, 即晏子春秋 所谓命吏计公掌之粟, 藉长幼贫氓之数是也。景公将身亲振给,故出舍于郊,示忧民困也。”再者康熙字典:“戒,又告也。 仪礼 ?士冠礼主人戒宾。 注告也。聘礼戒上介亦如之。注犹命也。又备也。易 ?萃卦戒不虞。注备不虞也。 ”(“不虞”的意思是“出乎意料的事”,“戒不虞”就是“准备好以应对出乎意料的事”。)在此,“戒”既有“告命”的意思也有“备”的意思,

5、但前面已经论述过它作为“告命”的意思在“大戒于国”中说不通,而“备”第 2页的意思却符合“大戒于国”的解释。上述文献对于“戒”的记载与杨伯峻先生对于“戒”的解释基本相同,因此可见,“戒”解释为“备”比较恰当。二、“许”词义辨析齐桓晋文之事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朱熹孟子集注将“许”解释为“犹可也”,“犹”在朱熹孟子集注里多次出现,这是朱熹注释的一个特点。“犹”的意思其实就是“相当于”,即“许”的意思相当于“可”,表赞同。杨伯峻孟子译注将“许”解释为“信也”。东汉赵岐注孟子将“许”解释为“信也”; 宋孙注孟子将“许”解释为“信”;清焦循注

6、孟子也将“许”解释为“信”。由此可见,无论是时代早于朱熹的还是晚于他的人都将“许”解释为“信”。如果将“许”解释为“可”,则在情理上讲不通。齐桓晋文之事篇是齐宣王向孟子请教有关怎样统一天下的篇章,在谈到齐宣王在祭祀时“以羊易牛”这件事情时,老百姓认为齐宣王是吝啬的,而孟子认为齐宣王是不忍,以此来证明齐宣王是有可以统一天下的好心的。至于百姓为什么会误解齐宣王吝啬,孟子便举了“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即“我的力气能够举重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看不见。您肯相信这种话吗?”用这一例子,来向齐

7、宣王解释百姓误解他的原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好心足以使动物沾光,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所以就像他不相信一个人能够举重“百钧”第 3页而不能举一根羽毛一样,百姓也不相信他是“不忍心”而是觉得他吝啬。那么如果在此把“许”解释为“可”即“赞同”,那么意义便不通顺了,而且也缺乏说服力, 不符合孟子本来的意愿。但是如果解释为“信”的话,意义便通顺了许多,也更具说服力。此外,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许,听也”;王力古代汉语注释“许”为“应允”; 文言常用八百字通释注释“许”为“许可、答应”;新华字典注释“许”为动词,本义应允、许可,并且下面附有这样的话:同本义的有“许,听也”,即表示“许”的本义应是“许

8、可”。而说文解字中“可”的本义是“唱”,引申义是“许可”; 新华字典中注释“可”的基本义就是“允许、许可”。可见无论是上古时期还是现在,“许”与“可”的意义都大致相同,它们就是一对近义词,可以互用。 所以朱熹只简单地注“许, 可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在新华字典中“许”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相信”, 如“则王许之乎?”可见,“许”在“则王许之乎”中应当理解为“许”的引申义“相信”,而不是“许可”。三、“遗佚”词义辨析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朱熹注:“遗佚,放弃也。”杨伯峻注:“遗佚,佚与逸通,谓不被用。”纵观整篇文章,“遗佚”在此解释为“不被用”较为符合文义。孟子这篇谈的

9、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并且以伯夷和柳下惠的为人处世,具体来讲理想的人格应当是什么样的。孟子在文中既肯定了二人的贤德之处,又指出了二位的不足。宋孙孟子注疏:“此章旨言伯夷、柳下惠,古之大贤,犹有所阙。介者必偏,中和为贵,纯圣能然,君子所由,尧舜第 4页是尊也。”即是说孟子批评伯夷和柳下惠是贤之“介者”,没有达到“中和为贵”的“纯圣”境界。“介”字之意大体即今天我们所说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对于柳下惠,孟子尽管有所批评,但从整体上看,孟子主要还是肯定柳下惠的德行的。这些评价显然是因其儒家理想人格观念使然。所谓“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实际上是符合儒家士人君子的处

10、世要求的。此处的“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的主语是柳下惠,如果将“遗佚”解释为“放弃”,则表明柳下惠是主动地放弃而不怨恨,可主动放弃与怨恨二者构不成转折关系。既然是自己主动放弃,证明已是心甘情愿的,也就无从所怨了,也就没有怨恨的对象了。显然这样解释不符合情理。如果理解为“遗弃, 不被用”则就比较通顺。从语法上分析, “放弃”多是主动的,而“遗弃、不被用”多是被动的;即柳下惠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孟子的本意,能够说明柳下惠这样的人格是符合孟子所提倡的儒家士人君子的处世要求的。宋孙孟子注疏 :“虽遗佚于野,而不怨恨,虽之使穷困,而不哀悯。”清焦循孟子正义曰:“阮氏元校勘记云:音义出遗佚,云:或作佚,或作失,皆音逸。按说文兔部云:逸,失也。人部云:佚,佚民也。逸、佚、失三字古通,此云遗佚即遗失也。柳下惠贤人,而鲁不能得之,是遗失之也。”可见,柳下惠是被鲁国遗弃的。由上述文献记载,“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之“遗佚”应当理解为“遗弃、不被用”。我们可以在其他文献中找到“遗佚”当“遗弃、不被用”理解的句子。 列子 ?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第 5页遗佚焉。”元刘祁归潜志卷十:“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舍彼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