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_第1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_第2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_第3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贵州省遵义 地区 第十二中学 设计人姓名:陈丽峰课题名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科 目语文年 级八年级上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学习者分析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21世纪的少男少女,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启发学生思维,方能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的主旨。

2、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2、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二、过程与方法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诗的主旨,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老师在补充介绍,让学生能较深入地理解写作背景;课堂上播放名家朗诵带和诗朗诵的VCD,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悲苦的境遇,领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运用朗诵法、讨论法、分析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积极去思考,在自主、合作的,民主气氛中,感受古诗的精髓。三、知识与技能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

3、,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本诗为七言古诗,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通过反复朗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领悟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反复朗诵,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走进诗的意境,并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学资源VCD、图片、名家朗诵带、课件、板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活动过程描述教学活动1一、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国庆黄金周刚过,可是旅游热还在持续,你们如果有机会去成都,一定要到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去看看,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画面的“颂杜甫草堂”的歌曲)2、师

4、问:我们跟随画面来到了什么地方?想一想为什么老师要给大家特别推荐这个地方?3、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可是据说诗人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曾经建过无数间茅屋,为什么这座小小的茅屋会闻名与天下,还成为历代文人所瞻仰的圣地?让我们一起学习欣赏后来探寻答案。教学活动2二、进入第一板块的教学:读解课文1、简介杜甫生平(出示投影)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请同学补充对杜甫的介绍。 肯定同学们

5、的补充后,教师详细介绍这首古体诗的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感慨万千,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请同学们齐

6、读,初步体会杜甫的遭遇。(投影上补充介绍“歌”、“古体诗”)2、齐读后正音,扫除文字障碍: 教师提出重点词句,让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学生再质疑,互相解答。投影: 词语挂罥 倚杖 自 向 俄顷 断绝 寒士 句子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解答后,让学生质疑,讨论解决。3、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1、听名家朗诵带(进一步把握内容)师问:听了这富有感染力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同学们回答后,师追问:这富有感情地朗诵,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杜甫一家的在成都的遭遇。你们认为杜甫的生活境遇如何? 学生七嘴八舌(可能有):悲惨、不幸、痛苦 师:

7、确实很苦,那么杜甫境况“苦”的境况程度如何?你是怎么发现的?2、播放配有画面的诗朗诵,深入品味诗的意境(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言)学生说出无奈的苦、无助的苦、贫穷的苦等均可师:同学们思维踊跃,发言也较深入体会到杜甫无奈、无助、贫穷的苦,老师个人认为杜甫的苦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生活上,他的精神生活也很苦:生活在陋室中的诗人长夜难眠,从战乱想到了受苦的百姓,想到了动荡不安的祖国,在加上长夜漫漫,冰冷潮湿,诗人怎能安心入睡?怎能不感慨万千?(如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如认为杜甫精神不苦,只要理由充分也值得肯定)师又提问:那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精神世界,看看在如此艰苦的处境中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是否仅

8、仅为己哀叹或是怨天尤人?全班齐读诗的最后两句,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引导生踊跃地回答,教师综合小结:诗人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火热的希望,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为他们大声疾呼,希望他们有安稳如山的广厦,正是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的流露,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的展示。诗人不仅提出了美好的愿望,还迫切希望它能早日实现,所以在文末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进一步深化主题,更显诗人的高尚境界。同学们想一想这样崇高的思想、炽热的情怀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怎能不震撼千百年来读者的心灵?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读诗的最后两句,感受杜甫强烈的感情。(对着VCD的画面齐读

9、,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有一定的感染力,与初读课文时已判若两样,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崇高的思想,对杜甫产生崇敬的情感。教学活动3三、延伸与拓展1、师提问:回想一下学习课文前我们保留的问题为什么这座小小的茅屋会成为历代文人所瞻仰的圣地?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已悟出了其中的真谛?学生答出是杜甫的精神感染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使得茅屋闻名于天下;2、师追问:究竟是什么精神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认识到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博大的胸襟。教学活动4四、归纳总结,布置拓展作业1、总结: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很多封建士大夫不是阿谀奉承,就是明哲保身,而杜甫就能面对现实,能勇敢地站出来,为民疾呼,为民呐喊,更是难能可贵。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写他自己和靠描写自己而显得伟大,而是因为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时代的痛苦,并寄予了美好的希望与理想,伟大之处可见一斑。到这我们不难明白此处茅屋之所以闻名天下,并被奉为“圣地”的原因。2、请同学单独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