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_第1页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_第2页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寻找最合适剂量。方法:回顾45例子宫肌瘤患者使用米非司酮的疗效,按用药剂量分为高剂量组25 mg/(次·d)和低剂量组10 mg/(次·d),其中高剂量组23例,低剂量组2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彩色超声检测子宫肌瘤大小,同时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孕酮(P)变化。结果:服药后,两组患者的肌瘤体积均比治疗前显著减少,治疗后高剂量组显著小于低剂量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

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FSH、E2、P值均有显著的降低;治疗后高剂量组FSH、E2、P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10 mg/(次·d)和25 mg/(次·d)的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剂量,但25 mg/(次·d)的剂量疗效更优。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 剂量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痛经和腹部压迫症状,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发病率高达20%,病情严重时需切除全子宫,对育龄期妇女造成重大的身心伤害1-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称米非司酮能通过抑制孕激素作用而使肿瘤萎缩3,本文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

3、肌瘤的疗效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本院自2009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45例经妇科检查及彩超检查证实为良性子宫肌瘤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其中高剂量组23例,年龄2354岁,平均(35.22 ±8.90)岁;多发性子宫肌瘤11例,单发肌瘤12例。低剂量组22例,年龄2250岁,平均(34.12±9.45)岁;多发性子宫肌瘤10例,单发肌瘤12例。两组患者间年龄、子宫肌瘤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4、所有患者均在月经第13天开始服药,高剂量组服用25 mg/(次·d)米非司酮;低剂量组10 mg/(次·d),均连续口服3个月。 1.3 观察指标 用药前后分别行盆腔及妇科检查,采用彩色超声测量子宫及肌瘤的三维径线,计算肌瘤体积大小;于用药前月经周期第810天和用药后3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孕酮。 1.4 评价标准 痊愈:肌瘤消失,症状消失;显效:肌瘤缩小1/3以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有效:肌瘤较治疗前缩小,症状减轻;无效:肌瘤未见缩小甚至增大,症状无变化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5、,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瘤大小及治疗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疗前平均肌瘤大小无明显差异,经过3个月治疗后,高剂量组肌瘤体积明显小于低剂量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9.1%和91.3%,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另外,高剂量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亦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血清卵泡刺激素、雌激素、孕酮值高、低剂量组均有显著的降低(P<0.05);高剂量

6、组治疗后FSH、E2、P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大部分患者起初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痛经,甚至不孕或多次流产;当肿瘤体积过大或生长的位置较低时会压迫膀胱或直肠,影响大小便。子宫肌瘤是导致子宫切除的最常见的原因,然而育龄期妇女子宫切除后会引发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的提早出现,而且肿瘤的生长位置和大小常常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因此,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探索寻找治疗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方法5-6。 经研究发现,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在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含量明显高于子宫肌肉组织,现代医学相信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

7、激素、孕激素及其受体的含量密切相关。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能结合血清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刚开始使血清中E2、P含量下降,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生正反馈作用,分泌卵泡刺激素,使得E2、P分泌又增加,促进了肿瘤的生长7-8。 米非司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孕激素,临床上常被用于终止早孕。米非司酮与孕激素受体的结合能力是天然孕酮的510倍,与P受体结合后,使其构型发生变化而与热休克蛋白结合增强,覆盖于P受体结构上的DNA结合区,影响受体与P效应因子(孕酮)结合,从而竞争性抑制P的作用;另一方面,米非司酮占据P受体后,使血清孕酮含量短暂上升,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生负反馈作用,使FSH分泌减少,抑制E2、

8、P分泌,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9-10。然而目前对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剂量仍存在争议,本次研究结果证实,米非司酮25 mg/(次·d)治疗子宫肌瘤显著优于10 mg/(次·d)的剂量;高剂量组患者经过治疗后FSH、E2、P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 参考文献 1 刘召芬,程红英,江森.子宫肌瘤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9):571-573. 2 石一复.子宫肌瘤的现代诊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2. 3 王惠群,靳家玉.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2):79-81. 4

9、林学霞,董建政.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220-221. 5 石一复,林俊,吕时铭,等.实用妇产科诊断和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7. 6 吴际,程云英.子宫肌瘤组织雌激素受体及细胞增殖相关抗原与激素抗体关系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10):603. 7 尚丽新,张中褔,王德智,等.子宫肌瘤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4):233. 8 郁雯,姜英,王晓玲.子宫肌瘤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2,14(4):234-236. 9 江娜,朱雪琼,陈文兵.不同剂量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