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野下建筑施工的低碳途径_第1页
低碳经济视野下建筑施工的低碳途径_第2页
低碳经济视野下建筑施工的低碳途径_第3页
低碳经济视野下建筑施工的低碳途径_第4页
低碳经济视野下建筑施工的低碳途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低碳经济视野下建筑施工的低碳途径摘要: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 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低碳经济的提出,为这一问题的缓解提供了 一个方向,而建筑施工作为高能耗行业,其低碳途径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总体碳排放量的变化,本文通过从多角度分析建筑施工中的 活动,为建筑施工的低碳排放探讨可行的路径。关键词:低碳;建筑施工;零碳;生命周期abstract: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aused by global warming proble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interna

2、tional community, low carbon economy puts forward, for this problem of ease provides a direction, and construction as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its low carbon way to a large extent influence the change of the overall carbon emissions, this article through from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alysis o

3、f the activities in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emissions discusses feasible path. keywords: low carbon; building construction; zero carbon; life cycle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 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低碳城市建设是

4、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 势。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国 , 当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 和城市化进程中 , 以煤为主导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使得国内外众多 研究机构预计中国 2025年前后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 第一大国。在如上背景下 , 中国政府明确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 长远战略 , 提出了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 40% - 45%的约束性指标 , 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长期规划。1 我国建筑的能耗现状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 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房地产行业的

5、飞速发展。据相 关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新建住宅建筑 16到 20亿平方米, 而 这些建筑中高达九成都是高能耗的建筑,按照我国当前建筑能耗发 展下去,十年之后我国的建筑能耗将达到将近 11 亿吨的标准煤。 我国的人均用能远远低于世界人均用能水平,但是我国的用能总量 却并不乐观,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大国。针 对我国严峻的能源现状,节约能源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政府工 作的重点之一。 如何减少建筑施工过程的碳排放量是低碳社会对工程管理的时代要求。有研究表明,全球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造成了 70%的温室效应, 从建材生产到建筑施工,再到建筑的使用,这整个过程都是温室气 体的主要排

6、放源。在中国,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 1/3左右,并且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将迅速扩大。毫无疑 问,建筑行业必须加快发展低碳模式,直接或者间接地降低能源消 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中流砥柱。2 建筑施工的低碳途径2.1坚持低碳理念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担负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建筑业, 在将大量投资转变为建筑产品的生产活动中,既消耗了大量资源和 能源,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给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当前,中国 工程建设所使用的资源和材料,约占全国资源利用量的 40%50%, 所消耗的能源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 30%;伴随建设活动所排出的废 弃物约占城市废弃物的 40

7、%左右;建筑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 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带来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 量。为减少建造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必须摒弃传统的粗放型施工方 式,采取集约化、低碳的施工方式与措施。作为一种基于低碳理念 的施工方式,低碳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工程规划 和设计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实现建筑物施工过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 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的最优化。如果忽视了低碳施工,即使设计的建筑产品具备低 碳特性,其低碳实践也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相反,若在施工过程中 贯彻低碳理念,加强对施工

8、方案、施工工艺、建材、验收等环节的 控制,则能保障低碳建筑实体的实现。因此在施工中要加强低碳意 识的培养,这是进行低碳施工的基础。2.2 实施低碳管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施工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就是将生产 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内部成本,进行自我消化的过程。这个 过程中所强调的是覆盖所有生产环节的碳管理和按照自然规律进 行的生产经营行为,因此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将“原生态、绿 色、环保、智能”的建设理念植入施工管理之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南极,中铁建工集团就将原生态的建设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拆除过的房址上看不出任何的建筑物痕迹, 实现了对南极大陆 环境的零破坏,得到了国际环保组织的高

9、度评价。要实现有效的碳 管理,自然离不开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作为施工企业,只有不断 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形成房地产开发、房建施工和建筑物资 经营的上中下游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够将碳管理的足迹覆盖到整条 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增强碳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将这种有管理的碳 转化为企业的资本,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2.3应用低碳技术低碳技术的应用是低碳施工中最重要的一环,低碳技术的大量应 用是保证建筑施工达到低碳甚至零碳的保证,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环 保技术、低碳材料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等,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 基础 , 节能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 建筑耗能在总耗能中占 75%,建筑 施工的节能问题一直是我国建筑

10、行业发展的重点,应用低碳能源, 则能实现建筑施工节能 , 响应了党中央节能减排的号召 , 同时也是 建设节能型社会的保障。2.4施工过程低碳建筑物建造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运输工具将建材从生产 地运至施工现场的过程中,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影响 运输碳排的因素主要包括运输方式选择、运输距离、运输总量、单 位建材单位距离运输效率等。施工现场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施工碳排的最主要来源,且组成要素 最为复杂。施工现场的碳排包括材料、能源、设备和人力的消耗以 及对施工土地的破坏等方面。施工现场碳排按区域分为施工区碳 排、生活区碳排和办公区碳排,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施工机具选择、 照明、食堂用能及能源

11、选择等方面。的碳排放。 2.6 实行低碳审计 实施低碳审计的目的是促进施工单位真正实施低碳,节能减排、 增强盈利能力, 实现低碳经营目标。 这里可参考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过程或使用技术是否低碳及碳排放总量进行实 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进行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审查并提出 低碳审计报合低碳评价) 、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通过审计对该施 工活动或施工单位是否低碳确定下步的决策,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 追究。 3 结语 大量的迹象表明,低碳施工已经开启了一个建筑施工的新时代, 依靠低碳施工推动建筑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低碳经济背 景下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关于低碳施工的方法和策 略,为构建低碳施工体系、丰富低碳施工内涵、完善低碳建筑理论 与实践提供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在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 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 平衡,从而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 护,2008(3. 2谷永新,李洪欣.“低碳城市”的思考j.建筑节能.2008(8. 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 会的影响,2008(2. 4辛章平,张银太.h 低碳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