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读图分析_第1页
构造地质学读图分析_第2页
构造地质学读图分析_第3页
构造地质学读图分析_第4页
构造地质学读图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暮云岭地质图分析地形、地貌、交通等自然地理概况 区内主要村镇为北部的北庄与南东角的李家村。慕云山地区的山势呈近东西走向,与地层的走向(NE)呈斜交关系,图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高,其最高峰为暮云岭海拔大于450米,南北地形相对较低,其最低点海拔小于150米,相对高差约300米,属于低山丘陵区。  区内水系主要为北部的细水与南部的东流水,总体走向约为北东65度,流向由西向东。区内山系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区内中部广大地区,海拔高度多大于200米,山谷多为南东、北西向展布。 地层分布与接触关系 由图例可知,本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上奥陶统灰岩,下

2、志留统板岩,下石炭统细砂岩,中石炭统灰岩,上石炭统砂岩,下二叠统灰岩,上二叠统硅质页岩,中侏罗统砂岩,上侏罗统粉砂岩,第四系砂、砾石。可见本区缺失了中志留统,上志留统,泥盆统和下侏罗统。  从地层分布来看,第四系砂、砾石主要分布于细水、东流水两侧低洼地带。上侏罗统粉砂岩分布于本地质图的北西角,倾向约为315度,倾角24度。中侏罗统砂岩分布于本地质图的北西部与南部。石炭统分布于本地质图中间。下志留统板岩分布于东南角东流水旁。 根据地质图及地层产状特点可以从地质图上看出,下志留统板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下二叠统灰岩与中侏罗统砂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

3、系;石炭统与中侏罗统砂岩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奥陶统灰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为角度不整合;第四系砂、砾石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老地层之上。 地质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褶皱总体展布方向(轴线走向)为NE45°。由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北庄向斜、暮云岭背斜、青岩顶向斜(倒转向斜)等。他们有三点公共特征,分别是1.轴面向南东陡倾2.枢纽倾伏角较缓3.均为短轴背斜。 地质发展史 加里东旋回中期,此区应该为浅海环境,从而形成奥陶系(O2)统的厚层石灰岩沉积岩层;加里东旋回后期,造陆使地壳大面积上升,海退开始,沉积间断,地层因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

4、形成陆相古风化壳面上的大量碎屑物质,海西旋回初期,地壳下沉,海进开始,形成了石炭系下统(C11)粗砂岩、底砾岩沉积岩层;自石炭纪(C12)(C22)开始,地壳小幅震荡,该区的古地理环境,在滨海、浅海、沼泽之间多次转换,从而使其岩性,在浅海石灰岩、滨海砂岩、及沼泽黑色页岩之间多次变化;海西旋回后期,该区再次上升形成海退,受海西旋回后期或印支旋回的影响,此区在受到来自南东、北西方向的造山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形成了褶皱构造形态,其后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地层沉积间断;燕山旋回早期,此区北部下降形成局部山间凹陷,沉积少量的中侏罗统(J21)砾岩及粉砂质页岩岩层;燕山旋回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北部地壳再次

5、上升,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此后此区再未遭受构造运动影响,第四纪陆相近水平沉积,只发育在沟谷侵蚀的局部地区。  总之,该区共经历四次大运动旋回,从而形成今天的构造形态及地理地貌形态。金山镇地区自中泥盆世以来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地壳发生了多次抬升与沉降,并且遭受了水平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地形地貌。中泥盆世时期该地区位于海平面之上,为河流相沉积,沉积了砂岩、砾岩;之后地壳下降,地面下降到了海平面以下,并且于晚泥盆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沉积了页岩、泥岩。晚泥盆世晚期地壳开始抬升,到早石炭世时,该地区已经抬升到地表,并且开始接受河流沉积,先沉积了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

6、;早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下降,并且接受滨浅海沉积,于晚石炭世时期沉积了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晚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继续下降,并且开始接受浅海沉积,于早二叠世沉积形成了下二叠统灰岩、泥岩;早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抬升,但并未完全抬升出地表,在中二叠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并且沉积了一套中二叠统砂岩;中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又下降,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于晚二叠世开始接受浅海沉积,形成了上二叠统灰岩、页岩。早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接受风化剥蚀,因此缺失了早三叠世T1的地层。晚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并且于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时期,该地区经受了巨大的构造运动,整个地区

7、受到了北西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形成了该地区一系列的断层和褶皱构造,同时在该时期,在该地区的西部和东北部发生了岩浆岩体的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和斑岩。至今,该地出露地表的大面积白垩纪、中三叠世地层受到剥蚀,同时在断层F2周围形成一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判断题 1. 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小于抗压强度。 4. 岩层的视倾角永远小于真倾角。  6. 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7. 确定角度不整合主要从沉积、古生物方面。  8. 不整合的时代就是上

8、、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的那部分地层代表的时代。  11. 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有关。  12. 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及其产状有关。  13. 岩层的出露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产状、地形产状及其之间的关系。 15.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16.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大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19.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

9、层的倾角小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21. 褶皱的枢纽一定是褶皱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22. 直立倾伏褶皱是指枢纽直立、轴面倾斜的褶皱。   23. 直立倾伏褶皱是指轴面直立、枢纽倾伏的褶皱。  24. 直立褶皱的两翼,其中一翼岩层产状一定直立。 27. 断层的上盘一定为上升盘。  29. 正阶步由缓坡至陡坡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31. 

10、;阶梯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正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32. 叠瓦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逆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 34. 地层缺失一定是断层造成的。  35. 地层重复一定是褶皱造成的。 36. 顺层断层是指断层产状与所在岩层产状一致。  38. 褶皱的轴面的是指平分两翼的面。三、填空  1.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或中的。 3. 沉积岩中可以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主要有、等。 5. 岩层的产状类

11、型包括、。 6.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等高线的弯曲度。 7.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等高线的弯曲度。 8.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方向弯曲。 9. 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决定于、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0.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1. 地层的接触关系按成因

12、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3.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再下降接受沉积。 14.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再下降接受沉积。 15. 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主要有、等。 17. 岩石变形的五种方式为、。 18. 按变形后的形状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和。  19.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一般要经历、和三个变形阶段。20. 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1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_。21. 剪裂角是指与夹角。22.最大主应力轴1方向与剪

13、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_。25. 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 26.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有、。  27.褶皱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和。 28. 褶皱要素主要有、。29. 褶皱枢纽一定是褶曲的同一层面上的联线。 30. 在横部面上,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可将褶皱形态描述为、。 31. 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可将褶皱(位态分类)分为、 。32.常见的褶皱组合类型有、。 34. 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有、。 37. 按节理的力学成因可将节理分为和。 38.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39. 根据节理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40. 节理整理和统计一般采用图表形式,主要有、。 41.在垂直于被错断岩层走向的部面上可测得的断距有、。 42. 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将断层分为、。  43.据安德森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