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件:诗歌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诗歌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诗歌_第3页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诗歌_第4页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诗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官舍竹 【北宋】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竹表现了自己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一)写景技巧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时间角度内容:所见、所闻、

2、所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白描、细节、渲染烘托、色彩对比映衬等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触景生情 乐景乐情 乐景哀情 托物言志 a、抒情手法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 表现 白描勾勒 浓墨重彩 手法 b.描写方法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概括描写 两对两比借来引, c、修辞手法 两反夸拟说两问, (口诀) 通感互双与顶真。 d、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

3、,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1) 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1.(1)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2)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4、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诗歌描绘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是由小桥、流水、村庄、岸阁、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构成的。 同意。此诗赞誉石湖的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不同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