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卷第 =page 5 5页,共 =sectionpages 5 5页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一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插图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和其他插图以及配套课件,还有相关解说视频,使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培育学生时空观。唯物史观:本课学习,务必使学生认识文化遗存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源泉,从而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观。此外还需使学生认识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以及历史图片所提供的

2、历史信息,结合夏商周国家的时代特征,培养解读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史料实证:通过研究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家国情怀: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掌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及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难点:归纳早期中华文明文化遗存的特点及分布规律。掌握早期国家政治文明的特点。三知识梳理一、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

3、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1)概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文化遗存代表文化地区社会生活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私有制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玉器,祭坛和神庙、私有制(良渚)良渚文化长江下游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1600年)禹建立,二里头遗址,王位世袭制取

4、代禅让制。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2、商朝(公元前1600年1046年)汤建立、都城殷(殷墟),最后一个王是纣。地方:实行内外服制。文化:甲骨文、青铜铭文。3、西周(公元前1046年771年)周武王建立,都城镐京。(1)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注: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宗法制: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2)经济制度:奴隶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手工业青铜时代。木制石制工具为主 4

5、.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尚未集权(2)经济: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集体劳作(3)文化: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敬天保民四自我提升1商代的“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只是“诸侯之长”。西周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由此可见,西周的分封制()A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B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认同C标志着血缘宗法制的起源D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2中国乐器中的钟、磬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石特磬。西周时出现了金编钟和玉特磬,在举行祭祀、朝

6、会等活动时,依照礼制安放不同数量的乐器,乐器声响,金声玉振。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重视祭祀活动B乐器制造水平高C等级秩序严格D社会生活政治化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此后,晋国、楚国都组织过类似的会盟。这说明()A宗法制完全崩溃B会盟能消除战争C周王依附齐桓公D分封制逐渐瓦解4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年代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从发掘的成果来看,遗址的各类器具均在大中型墓内,尤其在大型墓中出现了成套的漆木器、陶器。这表明()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

7、全分离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C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5“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A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B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C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6武王灭纣后,封召公于北燕,召公为了辅佐周王,派其长子克代为封侯。如堇鼎记录了燕侯派遣使者献物于召公,燕侯旨鼎记述了燕侯亲往宗周见事的史实。这可以用来说明,西周初期()A统治秩序较为稳定B移民实边得以落实C燕国国君权力较大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7西周

8、虽处于夏、商和秦汉之间,但从国家结构的类型上讲,夏、商、西周应为一体、一型,即早期国家的联邦或邦联型松散结构阶段。造成这一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A统治区域的辽阔B地形地貌的阻隔C生产力发展水平D土地制度的限制8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3900年)发现墓葬1000余座。约占90%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9座大墓都是男性,随葬品达一、二百件。该现象反映当时该地区()A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B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C发动战争以掠夺财富D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9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B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C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D王政统治得到一定强化10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种植;黄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