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文化与现代化_第1页
传统 文化与现代化_第2页
传统 文化与现代化_第3页
传统 文化与现代化_第4页
传统 文化与现代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统 文化与现代化1引言: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 2、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3、直接影响到改革开放; 4、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发展; 5、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 今天我准备讲四个问题一、传统文化特点与构成二、现代化的概念与内容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3一、传统文化特点与构成(一)传统文化的概念(二)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三)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三)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4(一)传统文化的概念1、何谓文化2、何谓传统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5何谓文化?众说纷纭,定义甚多。西

2、方人统计 我国的争论:(1)广义与狭义(2)二因素说、三因素说、五因素说。泰勒:文化是一个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6文化与文明? 文明是标志社会进步的范畴。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物质文明是以生产工具的物质产品表明社会进步的程度。精神文明是从精神生产的角度表明社会进步的程度。 7文化的一般特征1.创造性与精神性2.社会性与历史性3.民族性与阶级性4.整体性与综合性5.传递性与习得性82、何谓“传统”一般认为,传统就意味着过去。传统并非已经死去的历史陈迹,而是至今仍然活着的文化生命,它渊源于过去

3、,汇注于现在,又奔流于未来。93.传统的一般特点 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104、“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典章制度等的总和。从时限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文化传统是指民族文化中世代相延的被民族成员认同的具有共性的内容。1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联系文化传统由传统文化的传递积累而形成,没有传统文化便没有文化传统。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传统文化是外在于主体,历史地凝固了种种文化史实。文化传统是内在于主体之中,支配着民族认知、判断和行为的

4、观念形态或习惯势力。13(二)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1.地理环境2.经济条件3.宗法制度4.政治结构5.外来文化14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个天然地获得隔离机制的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中(东临茫茫大海、西北漫漫戈壁、西南险峻高原)形成的15三次较大的外来文化影响一是东汉时期的佛教来传二是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三是鸦片战争后的中体西用16(三)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2.多元复合 儒学为主3.伦理为先 政治至上4.优劣同存 错综复杂171.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多”,即多源头、多流向、多侧面、多层次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可分为12类学科,即1.天道学 2.法术学 3.

5、政理学4.伦理学 5.审美学 6.养生学7.军事学 8.百工学 9.运筹学10.农学 11.文艺学 12.语言学182.多元复合 儒学为主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过诸学峰起、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汉后出现儒学独尊的局面。儒学的核心思想:三纲五常儒学的特点:三“重” 重伦理以新民德 重政治以行统一 重教育以开民智孔子思想的三个主要方面: 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 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人本主义的道德理想193.伦理为先、政治至上 伦理为先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形成伦理型文化与政治型文化的结合2.注重人际关系,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3.注重德治、轻视法治4.形成重人意识(不同于西方的“天学”、印度的“鬼学”)5.生长出

6、贵义贱利的价值观20政治至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政治色彩浓厚2、王权意识强烈3、教育依附政治214.优劣同存 错综复杂近百年来的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否定论肯定论二分论22“恒常价值”张岱年:“中国文化积五千年之历史,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虽衰复盛,证明其中必有一些积极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粹内容,例如刚健有力、和与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协调的基本精神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23四大“优点”论:强烈的社会现实性; 博大的系统观; 鲜明的主体意识;高度的辨证思维。24“封建遗毒”民族劣根性三重“屏障”说四大“消极因素”说十大“冲突”说25十大冲突说:1.建立网络型社会结构的要求同

7、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冲突2.平等原则同贵贱等级原则的冲突3.法治要求与人治传统的冲突4.现实民主制度与家长宗法观念的冲突5.个性发展要求与共性至上原则的冲突6.创造需求与保守心理的冲突7.竞争需求与中庸信条的冲突8.物质利益原则与伦理中心原则的冲突9.开放需求与封闭意识的冲突10. 消费需求与传统的崇俭反奢观念的冲突26优劣同存的内容很多如“忠孝节义”、“中庸之道”等怎样认识“忠” 孔子:“为人谋而不忠乎” 孟子:“教人以善为之忠” 孙中山:“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忠君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

8、四万万人去效忠比较为一人去效忠要高尚得多” 今天仍然要提倡忠,但不能要愚忠。27怎样认识“孝”孔子:“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古人讲:“欲求忠臣,必于孝子”蔡元培:“人之难能可者惟此孝亲之心 耳”今天仍然要提倡孝道,但不能要愚孝。28怎样认识“节”一是指“气节”,二是指“贞节”民族气节要弘扬;束缚妇女的所谓贞节要反对29怎样认识“义” “义”指道义,也就是关心对方、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替对方着想的崇高的道德境界。 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舍生取义” 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现在对“义”要辨证分析30怎样认

9、识“中庸” 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民鲜久矣”;“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至道而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31朱熹、程颐解释“中庸” 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用现代语言来表示,中庸之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从道德方面讲 二是从处世方面讲 三是从认识论方面讲 32(四)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1.基本精神2.思维方式3.价值观念331.基本精神历代哲人都有不同的概括江泽民提出四种精神有人概括为八个方面342.思维方式传统思维方式的三个特征: 圆道思维:孟子:“

10、五百年心有王者兴”邹衍:“五德终始说”康有为:“公平三世说”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同一思维: 直觉思维:353.价值观念(1)重视整体利益(2)崇尚仁义道德(3)注重内在修养(4)追求建功立业36(1)重视整体利益孔子仁学墨子公利康、梁世界大同孙中山天下为公毛泽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7(2)崇尚仁义道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孔子、孟子的仁义观董仲舒: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38(3)注重内在修养 儒家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赞颜回:“好学,不迁怒,不二过”;

1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9(4)追求功成名就“功”指建功立业;“名”指流芳百世三字经: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40二、现代化的概念与内容(一)现代化的相关概念(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三)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41(一)现代化的相关概念1、现代2、现代社会3、现代化4、社会现代化5、中国社会现代化42中国社会现代化1、历史上的三次努力及失败原因2、新中国成立后的追求及曲折3、应怎样认识中国社会现代化43(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1、科学

12、技术的现代化2、经济发展的现代化3、政治体制的现代化4、文化发展的现代化5、生活方式的现代化6、社会结构的现代化7、人的现代化44(三)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1、什么是人的现代化2、为什么说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3、西方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英国学者韦伯斯特的观点;哈佛大学英格尔斯的观点4、台湾学者的观点 5 、我们的观点45我们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解1、价值观念现代化2、思维方式现代化3、人格品质现代化4、情感方式现代化5、行为方式现代化46人格品质现代化远大的理想抱负独立的人格尊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性格特征强烈的改革意识顽强的拼搏精神47(四)影响人现代化

13、的主要因素现代化的工厂生产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传统文化大众传媒城市生活家庭氛围48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百年争论(二)我们的观点49百年争论 三种观点肯定论否定论二分论50我们的观点:1、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立足点与出发点2、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有相互适应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3、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是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源泉51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三)高校是弘扬和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四)高校弘扬和批判传统文化的主要措施52(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国际背景:1.经济全球化的结果2.世界文化格局变化的影响(全球意识、寻根意识)3.国际风云变幻的教训4.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启示国内背景:1.市场经济中的道德沦丧2.科技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失落3.民族凝聚力的呼唤53(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提高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2、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3、有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