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1.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增加中国的海外贸易 B.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C.炫耀明朝国威 D.加强与外国的友好往来2.清朝雍正时内阁大学士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品列皆首文班”,但如不兼任军机大臣,就唯有空名,并无多大实权。一般非重要文件,仍由内阁处理发放,称为“明发”。由此可见,清代雍正时的内阁(

)A.与军机处形成制衡关系 B.成为了名存实亡的御用机构C.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需要 D.弥补了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3.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经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一转变说明内阁(

)A.成为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 D.地位和权力得到提高4.武昌起义前十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绵不断的灾荒,造成数量惊人的饥民、游民。十年间发生了典型的长沙抢米和莱阳抗捐事件,人们也开始将对灾荒的应对能力,视为对清政府的政治考验。这说明(

)A.自然灾害直接引发辛亥革命 B.清王朝社会治理能力严重衰微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发生动摇 D.“天人感应”观念影响国民思想5.据明朝宦官刘若愚所述,明代所有奏章经文书房的宦官中转后,司礼监的太监不仅能预先知道奏章的内容,而且阁臣的票拟,需要司礼监阅后且认为可行,才送到皇帝手中。这表明,当时(

)A.封建制度衰落 B.内阁名存实亡C.宦官影响朝政 D.帝王大都昏庸6.某学者认为,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

)A.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B.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C.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世界领先地位 D.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7.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如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B.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强化皇权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8.明代与蒙古抗衡,西北是-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糜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可见,明代(

)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C.实施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 D.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9.每个朝代都有其“国之大者”。春秋时期鲁国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明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国之大者”的变化(

)A.体现治国理政的时代特征 B.说明小农经济持续发展C.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D.彰显了君主的个人意志10.1567年年初,明穆宗出于沿海地区居民生计和打击海上走私贸易等需要,开始允许民间商人出海进行贸易。这反映了(

)A.朝贡贸易的复兴 B.台湾地区的收复C.沿海倭患的消除 D.海禁政策的中止11.在明代,皇帝只要对阁臣的信任或“恩宠”稍衰,便会将重要的奏章留中不发或对内阁票拟百般挑剔,此时六部的长官甚至也会趁机刁难阁臣,不听招呼。这反映出当时的政坛(

)A.人治色彩突出 B.决策机制异化 C.内阁形同虚设 D.六部分权制衡12.《大明律》增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人官”;“凡诸衙门官吏及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这些法律条文反映了明代(

)A.皇权专制的空前强化 B.皇权与臣权矛盾激化C.吏治腐败的不可逆转 D.政治集团无生存土壤13.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14.明朝万历年间“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普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明神宗“虚己委(张)居正”,但亲政后,旋即削夺阁权,“及后中官愈重,阁势愈轻,阁臣反比厂卫之下”,可见,内阁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

)A.内阁在百官之中的影响力 B.宦官势力恶性膨胀的程度C.内阁的权力是否受到制约 D.皇帝信任程度及使用方式15.《皇明名臣经济录》中记载,“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在此情境下,明朝设置了巡抚制度,并逐步演化成为明朝重要的监察制度。由此可知,巡抚制度(

)A.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 B.利于减少地方割据风险C.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384年,朱元璋创立卫所制,其源于隋唐府兵制并吸取了历史上屯田经验,是明朝最主要建军制度。自京师达州县要地皆设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固定屯戍。在地方设都司,辖若干卫,一卫辖5个千户所,5600人;都司之下,冲要府县设千户所、百户所,其下设总旗及小旗。1393年,全国共有内外卫547个,所2563个,兵额达270万人。卫所隶属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征戍训练听命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旨从卫所调军,任领兵官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官军各回卫所,统调分离、将不专军、军不私将。卫所军丁源于军户,寓兵于农,军户世袭,除籍困难。军丁在营,分守备屯田二部,守屯结合,屯田养兵;宣宗后,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逐增,倭寇之乱,戚继光招募民兵取代卫所兵。——摘编自《明朝军事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卫所制度。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1428~1457)的死因存在争议。长兄朱祁镇即位后封其为郕王。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被瓦刺俘虏。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景泰八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英宗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材料一

郕王薨,上命礼部议葬祭礼,礼部议如亲王例,辍朝二日,复辍朝一日,上从之,命谥曰戾。——《明英宗实录》天顺元年二月条材料二

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已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查继佐(明)《罪惟录》材料三

查继佐(1601~1676)在明亡后以明遗民自居。其代表作《罪惟录》就规模和体例方面来说,不能与官修《明史》相比,但由于清初文字狱严重,《明史》对明末清初的史事多加粉饰,对南明诸王的史实也大多回避。所以《罪惟录》所载“遗文逸事足以补正《明史》者实多”。《罪惟录》每一志、类传前都有“总论”,简要概括本卷的中心内容,每一纪、志、传后还有“论曰”,表达作者对所记内容的看法。其史论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就明代的政治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方面作了细致的分析。——摘编自韦泽《论查继佐与<罪惟录>的史论特色》(1)根据材料一、二,对比《明英宗实录》和《罪惟录》指出其记载不同之处,结合所学分析两者记载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判断《罪惟录》的史料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罪惟录》产生的历史背景。参考答案:1.C2.C3.D4.B5.C6.B7.A8.C9.A10.D11.A12.A13.A14.D15.B16.(1)特点:遍布全国各要地;军队规模庞大;双重管理,统调分离;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军户世袭,控制严格;军丁社会地位低。(2)明朝的卫所军事制度,是统治者继承和吸收了先代经济军事制度的结果;其建立保证了皇帝对军队地方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寓兵于农,守屯结合,保证了国家的兵员和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特别是边疆的卫所设立,有利于边防的巩固稳定和边疆的开发;明朝后期,军队战斗力低下,卫所制度偏废。17.(1)不同:《明英宗实录》记载明代宗是自然死亡,而《罪惟录》认为死于谋杀。(如阐述两者对代宗死亡的记载不同)原因:《明英宗实录》乃是明英宗儿子即位之后整理的,是官修史书,有可能是为尊者讳,回避了明代宗死亡的真正原因。《罪惟录》成书于明末清初,是私人修史。明朝的既得利益和势力群体荡然无存,自然不用顾忌。查继佐根据自己占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