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1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2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3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4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教育目的1第三章教育目的1内容0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0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03我国的教育目的2内容0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0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学习目标延迟符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内涵及其质的规定性。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及其具体表现。能说明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了解我国教育目的发展及精神实质。把握全面发展的教育。3学习目标延迟符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内涵及其质的规定性。3“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4“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

怀特: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而明的。教育当然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有目的的事业——它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但是近年来,有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教育者一定要有教育目的吗?”有些人的回答似乎向这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提出了挑战。然而,这些回答都不能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

([英]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7.)

5怀特: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而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

——(俄)乌申斯基——(俄)乌申斯基6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0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70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7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就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着教育主体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8一、教育目的的概念8

1.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91.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0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0层级陈述名称

制定者

特点

举例

一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政府/国家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然”状态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

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一至二年级语文课程目标(阅读领域课程)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教师

比较具体,比较关注“实然”状态《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二级培养目标三级课程目标四级教学目标11层级陈述名称制定者特点举例一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12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13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政党根据一

教育方针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等。14教育方针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4

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15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二、教育目的基本特点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教育为谁培养人

明确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什么人

规定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规定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16二、教育目的基本特点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教育目的基本类型从作用看:价值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从要求看:终极性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从重视程度看: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从范围看: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17二、教育目的基本类型从作用看:从要求看:从重视程度看:从范围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输入标题输入标题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18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0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190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19(一)社会依据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三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20(一)社会依据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20东西方儿童观的差异老师怎么和孩子说话美国、英国:Doyouthink?建议、商量中国:命令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会“想”美国认为:2个月中国认为:2岁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

中国:孩子是妈妈的亲骨肉西方:孩子是独立于妈妈的另一个人对儿童的控制策略中国:对儿童的控制比较严格、严厉,希望儿童听话、守纪律。西方:低控制,尊重天性,顺其自然,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帮助孩子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教育结果中国:对成人高度依赖,看待事物的功利性,低报负,低自尊,低自信,对成人和权威的顺从西方:独立性,做事凭兴趣,非功利性,高报负,高自尊,高自信,重视个人价值,对成人和权威不盲从21东西方儿童观的差异老师怎么和孩子说话21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

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有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三种素质:①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②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符号图像进行思维分析。③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22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有三种素质

五种能力: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④综合与分析能力。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23五种能力:23美国小学教育目标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24美国小学教育目标24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学习基本技能成为家庭有效成员养成就业技能胜任公民职责善于运用闲暇时间具有道德品质美国中学培养目标25美国中学培养目标25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①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日本教育界十分强调加强德育,并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②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③有独创性;④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⑤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26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26(二)人的依据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7(二)人的依据27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人本位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28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价值性进行选择(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基本主张: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本性得到自然发展;主张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的观点不一:29(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本主张:29(1)古希腊智者派主张教育应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2)文艺复兴时期以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为基础,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把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求得人的解放和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3)自然主义18至19世纪自然主义(以卢梭为代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于变革压抑人的自然本性的各种制度的要求,倡导“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根本依据。30(1)古希腊智者派30(4)人文主义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康德和裴斯坦洛齐为代表),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5)人本主义20世纪以来的人本主义主要针对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的异化问题来阐述人的价值取向,重视维护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倡导人的主体精神和各种需要的满足,主张教育以人为本,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等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31(4)人文主义31评价: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间,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同时,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32评价: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后的历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观点:

1.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发展。

2.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延续。

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纳托普(P.Natorp,1854-1924)、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和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等。33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33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不是都一致的:(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教育要造就社会化的人,就应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例如,涂尔干把塑造“社会的我”当作教育目的来看待。(2)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国家利益无条件高于一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例如,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民。”纳托普认为:“在教育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34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不是都一致的:34评价:人的存在和发展无法脱离社会,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从这一点上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35评价:人的存在和发展无法脱离社会,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获得其3.价值取向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3)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363.价值取向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36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因此,选择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化、片面化。37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本位论(社会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当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也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382.适应与超越问题38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教育的功利性,是指教育自身活动所生产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功用性和效益。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39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39现实社会中,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处于失衡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对经济效益的渴望,使功利性成为现代化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人文精神渐渐受到忽视和冷落,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的失衡越来越突出,使指引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精神世界”被充裕和富有的“物质世界”的漫天尘埃所遮蔽。由于功利主义的遮蔽,教育亦越来越被赋予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物质利益追求的目的,生存与发展的功利性、实用性教育,成为培养人的根本所在。40现实社会中,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处于失衡状态401949年,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类学生共占33.1%,至1953年院系调整后,下降为14.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比例通常在20——50%之间)。我国理工科院校文科课程仅仅是三门政治理论课和大学语文。在各级教育中,对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技能的片面强调和倚重,是文化价值失衡的新表现,英语能力几乎成为衡量学问的最高和最终标准,而中文水准反而无关紧要。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项目则继续强化着一种技术决定论的思维。411949年,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类学生共占33.1%,至1953现实社会中,应着重强调教育的人文价值:重视人文精神、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时,应避免把它与功利价值对立起来。“重利轻义”与“以义抑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有钱能使鬼推磨”、“拜金主义”42现实社会中,应着重强调教育的人文价值:42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香蕉人”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上需要对民族性和世界性予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1)对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闭“闭关自守”(2)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价值取向要避免盲目性“全盘西化”“拿来主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在民族开放中发展民族、创新民族精神,使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43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43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人的社会化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人的个性化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其独特性、自主性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地形成和体现的过程。必须以一种有机结合的理念来把握教育目的。

44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44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人的理性指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遵循,对科学的概念、价值准则的遵循),以及运用理性(逻辑、科学概念和价值准则等)来揭示或把握客观对象(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人的非理性指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对产生于感觉、情绪、欲望之上的直觉、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或事物、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在价值取向上要避免理性和非理性对立的误区。

45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45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科技素质指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与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的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的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等。人文素质是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价值取向上,要认清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观的片面性。46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4603我国的教育目的4703我国的教育目的47一、教育目的历史演变1.中国历代教育目的的演变

(1)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皆以“明人伦”为其目的。

(2)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中国近代实行新学制之后,清政府学部于1906年,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一宗旨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现实和目的。

48一、教育目的历史演变48(4)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所谓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教育宗旨。49(4)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延迟符2.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了多次变动,主要有: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主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我国“教育的目的”。这是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50延迟符2.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提出:“国家培养青少、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有关教育目的的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提高全国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是关于义务教育性质和目的的规定,同时也涉及我国整个教育的目的。51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199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被视为是对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完整概括。1995年3月18日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这一目的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2199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3“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

纵观50年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不难看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54纵观50年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不难看出:在我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基本使命)5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55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社会化大生产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

56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意义:为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5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构成劳动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智育58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构成劳动德育含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主要方面: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内容: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关于革命理想和历史传统的教育,关于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59德育含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含义:智育是指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主要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如学习技能、操作技能、社会活动技能等;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核心是思维力和创造力等。智育60含义:智育是指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含义: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正常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巧,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为国家发现和选拔体育人才。中小学体育的内容主要有队列队形、田径、体操、游戏、球类、武术、游泳等项目。体育61含义: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含义: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等。美育62含义: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含义: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内容:自我服务性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手工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等。劳动技术教育63含义: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三、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单纯社会本位的教育传统强调社会为重,个人服从社会;强调共性,忽视个性;2.过于意识形态化的人生教育注重世界观的教育却收效甚微;自我封闭的意识形态训练使信念空虚。64三、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单纯社会本位的教育传统3.现代功利主义追求知识却丢弃智慧;强调学习的兴趣却忽视了对理想和意志的启迪;注重有用和实际却失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4.个性的缺失划一:目标与内容都朝向塑造划一的“人才”;封闭:学生被限制在课堂里和书本里;机械:以固定的程式去训练学生。653.现代功利主义65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素质是对人自身生理心理、学识才智、道德品行、审美情趣、生活态度和能力等方面发展质量或品质的指称,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公民素质、教师素质等。66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素质是对人㈠审视应试教育

1.应试教育的理解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束缚了教育视野、局限了思维;弱化了学生能力、导致片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加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67㈠审视应试教育

1.应试教育的理解67

2.应试教育的基础首先,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有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次,应试教育也是当前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再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最后,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这就是“应试教育”批而不亡的原因。682.应试教育的基础首先,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首先,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向人的完善、全面发展的转变。其次,是对当前应试教育消极后果的积极纠偏。最后,它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主体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2.素质教育的存在基础69首先,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向人的完善、全面发展的转变。2“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传统教育素质教育教育目的升学,应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知识型的人创新型的人教育内容知识“五育”教学方法“三死”: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三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理论依据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选拔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发展学生观面向少数尖子学生面向全体学生70“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传统教育素质教育教育目的升学(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不能忽视人的个性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71(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71第三章教育目的72第三章教育目的1内容0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0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03我国的教育目的73内容0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0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学习目标延迟符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内涵及其质的规定性。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及其具体表现。能说明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了解我国教育目的发展及精神实质。把握全面发展的教育。74学习目标延迟符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内涵及其质的规定性。3“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75“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

怀特: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而明的。教育当然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有目的的事业——它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但是近年来,有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教育者一定要有教育目的吗?”有些人的回答似乎向这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提出了挑战。然而,这些回答都不能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

([英]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7.)

76怀特: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而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

——(俄)乌申斯基——(俄)乌申斯基77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0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780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7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就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着教育主体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79一、教育目的的概念8

1.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801.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81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0层级陈述名称

制定者

特点

举例

一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政府/国家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然”状态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

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一至二年级语文课程目标(阅读领域课程)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教师

比较具体,比较关注“实然”状态《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二级培养目标三级课程目标四级教学目标82层级陈述名称制定者特点举例一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83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84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政党根据一

教育方针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等。85教育方针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4

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86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二、教育目的基本特点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教育为谁培养人

明确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什么人

规定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规定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87二、教育目的基本特点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教育目的基本类型从作用看:价值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从要求看:终极性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从重视程度看: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从范围看: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88二、教育目的基本类型从作用看:从要求看:从重视程度看:从范围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输入标题输入标题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89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0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900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19(一)社会依据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三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91(一)社会依据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20东西方儿童观的差异老师怎么和孩子说话美国、英国:Doyouthink?建议、商量中国:命令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会“想”美国认为:2个月中国认为:2岁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

中国:孩子是妈妈的亲骨肉西方:孩子是独立于妈妈的另一个人对儿童的控制策略中国:对儿童的控制比较严格、严厉,希望儿童听话、守纪律。西方:低控制,尊重天性,顺其自然,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帮助孩子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教育结果中国:对成人高度依赖,看待事物的功利性,低报负,低自尊,低自信,对成人和权威的顺从西方:独立性,做事凭兴趣,非功利性,高报负,高自尊,高自信,重视个人价值,对成人和权威不盲从92东西方儿童观的差异老师怎么和孩子说话21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

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有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三种素质:①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②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符号图像进行思维分析。③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93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有三种素质

五种能力: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④综合与分析能力。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94五种能力:23美国小学教育目标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95美国小学教育目标24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学习基本技能成为家庭有效成员养成就业技能胜任公民职责善于运用闲暇时间具有道德品质美国中学培养目标96美国中学培养目标25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①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日本教育界十分强调加强德育,并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②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③有独创性;④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⑤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97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26(二)人的依据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差异性98(二)人的依据27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人本位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99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价值性进行选择(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基本主张: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本性得到自然发展;主张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的观点不一:100(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本主张:29(1)古希腊智者派主张教育应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2)文艺复兴时期以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为基础,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把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求得人的解放和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3)自然主义18至19世纪自然主义(以卢梭为代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于变革压抑人的自然本性的各种制度的要求,倡导“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根本依据。101(1)古希腊智者派30(4)人文主义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康德和裴斯坦洛齐为代表),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5)人本主义20世纪以来的人本主义主要针对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的异化问题来阐述人的价值取向,重视维护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倡导人的主体精神和各种需要的满足,主张教育以人为本,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等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102(4)人文主义31评价: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间,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同时,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103评价: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后的历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观点:

1.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发展。

2.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延续。

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纳托普(P.Natorp,1854-1924)、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和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等。104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33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不是都一致的:(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教育要造就社会化的人,就应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例如,涂尔干把塑造“社会的我”当作教育目的来看待。(2)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国家利益无条件高于一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例如,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民。”纳托普认为:“在教育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105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不是都一致的:34评价:人的存在和发展无法脱离社会,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从这一点上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106评价:人的存在和发展无法脱离社会,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获得其3.价值取向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3)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1073.价值取向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36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因此,选择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化、片面化。108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本位论(社会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当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也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1092.适应与超越问题38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教育的功利性,是指教育自身活动所生产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功用性和效益。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110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39现实社会中,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处于失衡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对经济效益的渴望,使功利性成为现代化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人文精神渐渐受到忽视和冷落,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的失衡越来越突出,使指引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精神世界”被充裕和富有的“物质世界”的漫天尘埃所遮蔽。由于功利主义的遮蔽,教育亦越来越被赋予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物质利益追求的目的,生存与发展的功利性、实用性教育,成为培养人的根本所在。111现实社会中,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处于失衡状态401949年,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类学生共占33.1%,至1953年院系调整后,下降为14.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比例通常在20——50%之间)。我国理工科院校文科课程仅仅是三门政治理论课和大学语文。在各级教育中,对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技能的片面强调和倚重,是文化价值失衡的新表现,英语能力几乎成为衡量学问的最高和最终标准,而中文水准反而无关紧要。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项目则继续强化着一种技术决定论的思维。1121949年,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类学生共占33.1%,至1953现实社会中,应着重强调教育的人文价值:重视人文精神、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时,应避免把它与功利价值对立起来。“重利轻义”与“以义抑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有钱能使鬼推磨”、“拜金主义”113现实社会中,应着重强调教育的人文价值:42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香蕉人”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上需要对民族性和世界性予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1)对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闭“闭关自守”(2)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价值取向要避免盲目性“全盘西化”“拿来主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在民族开放中发展民族、创新民族精神,使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114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43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人的社会化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人的个性化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其独特性、自主性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地形成和体现的过程。必须以一种有机结合的理念来把握教育目的。

115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44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人的理性指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遵循,对科学的概念、价值准则的遵循),以及运用理性(逻辑、科学概念和价值准则等)来揭示或把握客观对象(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人的非理性指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对产生于感觉、情绪、欲望之上的直觉、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或事物、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在价值取向上要避免理性和非理性对立的误区。

116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45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科技素质指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与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的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的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等。人文素质是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价值取向上,要认清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观的片面性。117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4603我国的教育目的11803我国的教育目的47一、教育目的历史演变1.中国历代教育目的的演变

(1)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皆以“明人伦”为其目的。

(2)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中国近代实行新学制之后,清政府学部于1906年,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一宗旨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现实和目的。

119一、教育目的历史演变48(4)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所谓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教育宗旨。120(4)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延迟符2.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了多次变动,主要有: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主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我国“教育的目的”。这是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121延迟符2.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提出:“国家培养青少、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有关教育目的的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提高全国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是关于义务教育性质和目的的规定,同时也涉及我国整个教育的目的。122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199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被视为是对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完整概括。1995年3月18日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这一目的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3199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24“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

纵观50年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不难看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125纵观50年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不难看出:在我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基本使命)126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55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社会化大生产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