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汇之介词、连词 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汇之介词、连词 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汇之介词、连词 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汇之介词、连词 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汇之介词、连词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常识目录CONTENTS介词01连词02一、介词(一)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为、由、自、从、向、在、用、被”等。(一)介词

1、于(於、乎)△“于”和“於”的区别①上古不同音。②主要区别在于书写形式上,即“于”产生的时间比“於”早(甲古文中只用“于”,战国后多写作“於”,后有简化为“于”)。(一)介词(1)①表示处所,包括方位和方向,此时“于”字可不出现。例: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勾践栖於会稽之上。《国语·勾践灭吴》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颜成子游立侍乎前。《庄子·齐物论》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一)介词②表示时间。例:自朝至于日中昃(zè)不遑暇食。《尚书·无逸》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子·五蠹》有志乎古者希矣。韩愈《答李翊书》(一)介词(2)介绍涉及的对象。例: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利泽施乎万物。《庄子·大宗师》(一)介词(3)表示比较。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説赵太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4)表示被动。例: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一)介词2、以(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或“拿”。例: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一)介词2、以(2)表示凭借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率领或依照。例: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一)介词2、以(3)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例: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介词2、以(4)表示时间,译为“于”、“在”。例: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介词2、以△①“以”字的位置:用在谓语动词之前或谓语动词之后。例: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②把“以”的宾语提前,以突出或强调。例: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一)介词2、以③“以”字的宾语上文出现过,这时宾语可省略。例: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④“无以(亡以)”是一种凝固形式,“以”后可不带宾语。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一)介词2、以⑤“以”可作连词,作用略同于“而”。例: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史记·孙膑》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介词3、为(1)“为”(四声)经常和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例: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説赵太后》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灭。《荀子·天论》汉族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纪》(一)介词3、为(2)“为”后面的宾语可省略。例: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氺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庄子·秋水》居辎车中,坐为计谋。《史记·孙膑》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3)表被动,读二声。(一)介词3、为(2)“为”后面的宾语可省略。例: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氺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庄子·秋水》居辎车中,坐为计谋。《史记·孙膑》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3)表被动,读二声。二、连词(二)连词1、定义: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二)连词2、分类(1)与①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例: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吾与女同好弃恶,复忧旧德,以追念前勋。《左传·吕相绝秦》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汉书·刑法志》△现代汉语连词“和”连接三个以上的并列成分,一般只在末一项前用一次。(二)连词②介词:它前后的成分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鸿门宴》一次。(二)连词△①介词“与”的宾语可省略。

例: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起义》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徐宏祖《游天都》②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区别。A介词前有状语修饰。B介词后的成分可以省略。C介词的成分可以前置。D连词的成分位置可互换。(二)连词(2)而①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例: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执其手而与之谋。《国语·勾践灭吴》(二)连词△A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故令尹诛而楚姦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战国策·范睢说秦王》B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但作谓语且带有描写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除外。例: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二)连词C用于顺接和逆接,但并不是“而”本身有这两种性质。a顺接是指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是并列的,或者是相承的,中间没有转折。译为“而且、就”等。例: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山海经·精卫填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五蠹》

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二)连词b逆接是指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是相对的或相反的,即含有转折的意思。译为“但是、却”等。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二)连词②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意思上是一种顺接,但并不是并列和转折的意思。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业。《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起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二)连词②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意思上是一种顺接,但并不是并列和转折的意思。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业。《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起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二)连词③用在主谓结构里,放在主谓之间,意思上是一种逆接,表示不该有而有的事,或含有假设的意思。例:先生独未见夫僕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不如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二)连词(3)则、然则①则A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的相承,译为“就、便”。例: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人情一日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二)连词(3)则、然则①则B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译为“那么、那么就”。例: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民贫则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二)连词(3)则、然则△这种“则”,如果用于平行的两个分句,那就形成对比。例: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韩非子·五蠹》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秦始皇列传》(二)连词(3)则、然则C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史记·项羽本纪》(二)连词(3)则、然则D表示发现,译为“原来已经”。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二)连词(3)则、然则②然则A指示代词加连词,表示顺着上文的语义,申说应有的后果。例:今后有构木钻燧于夏后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李斯《谏逐客书》(二)连词(3)则、然则②然则B凝固形式,译为“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汪琬《传是楼记》(二)连词(4)虽、虽然①“虽”表示让步,译为“虽然、即使”。例: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荀子·劝学》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二)连词(4)虽、虽然②“虽然”是连词和指示代词的连用,译为“虽然如此”。例: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许行》虽然,犹有未树也。《庄子·逍遥游》(二)连词(5)然、然而①“然”表示转折,译为“可是、但是、然而”。例: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鞌之战》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高祖本纪》(二)连词(5)然、然而②然而A指示代词加连词,译为“如此,而”、“虽然如此,但是”。例: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荀子·议兵》(二)连词(5)然、然而B凝固形式,“然”字用来肯定上文的事实,“而”字转折引出下文的结论或另一事实,译为“可是、但是”。例: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二)连词(6)之①代词②连词A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译为“的”。例:是炎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