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灭菌原理和常用灭菌设备-课件_第1页
湿热灭菌原理和常用灭菌设备-课件_第2页
湿热灭菌原理和常用灭菌设备-课件_第3页
湿热灭菌原理和常用灭菌设备-课件_第4页
湿热灭菌原理和常用灭菌设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湿热灭菌原理和

常用灭菌设备介绍湿热灭菌原理和

常用灭菌设备介绍内容范围湿热灭菌基础灭菌法选择的基本原则灭菌方法的开发及选定记录仪表几种常用的湿热灭菌设备介绍内容范围范围蒸汽-湿热灭菌具备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破坏产品表面,易于控制和重现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注射剂的除菌过程之中。GMP的产生和发展(包括理论和实践)都与药物制剂的灭菌过程有关。对无菌产品的制造厂而言,没有什么比灭菌更为重要范围蒸汽-湿热灭菌具备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破坏产品表面,易为什么我们的产品需要无菌?为什么我们的产品需要无菌?我们讲无菌,涵意是什么?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没有活的微生物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人员;原辅料/包装材料;接触产品设备的表面;用于清洗/淋洗的液体;环境我们讲无菌,涵意是什么?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没有活的微生物是不物料物料人员人员设备的表面设备的表面清洗液清洗液接种的纸质载体接种的纸质载体在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脂多糖这是细菌内毒素也叫热原细菌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灭菌剂量

(时间)对数表示1x103=10001x101=10微生物数杀灭微生物无菌保证水平达到>10-6 106灭菌剂量对数表示微生杀灭微生物无菌保证水平10610510410310210110010-110-210-310-410-510-6微生物数以恒定的速率下降(Dvalue)我们想提高灭菌的“概率”提高无菌信心的安全限度无菌保证的水平要优于百万分之一!杀灭微生物灭菌剂量

(时间)继续灭菌以提高无菌保证的水平106微生物数我们想提高灭菌的“概率”杀灭微生物灭菌剂量继续10610510410310210110010-110-210-310-410-510-6我们可以检验微生物数的下降情况杀灭微生物微生物数以恒定的速率下降(Dvalue)继续灭菌以提高无菌保证的水平灭菌剂量

(时间)我们可计算可信度增加的程度/无菌保证水平无菌保证水平达到>10-6106我们可以检验微生物数的下降情况杀灭微生物微生物数继续灭原料的质量检验内包装料的质量检验对接触产品表面消毒并控制生物负荷灌封操作。最终密封容器内包材料清洗、消毒去热原全过程强化环境控制热原控制一直到最后一步在密封的容器中最终灭菌SIP设备消毒隧道灭菌器最终灭菌过程控制示意原料的内包装料对接触产品表面消毒并控制生物负荷灌封操作。内包湿热灭菌基础空气蒸汽水细菌内毒素过度杀灭残存概率其他湿热灭菌基础空气过热潜热

显热100oC0oC热(能量)温度蒸汽过热潜热显热100oC0oC热(能量)温度蒸汽压力的测试表压绝对压力最高真空大气压(约1巴绝压值,表压为0)最佳真空(0巴绝压值)绝压值=表压值+1个大气压通常的压差值bara=绝压值g=gage的缩写,barg=表压值,绝压值与表压值相差1个大气压压力的测试表绝最高大气压最佳真空绝压值=表压值+1个大气压通压力沸点表GaugepressureBar(g)AbsolutepressureBar(a)BoilingpointoC

0.0217.5

0.0324.1

0.0429.0

0.0532.901.099.60.11.1102.30.21.2104.80.31.3107.10.41.4109.30.51.5111.40.61.6113.30.71.7115.20.81.8116.90.91.9118.61.02.0120.21.12.1121.81.22.2123.31.32.3124.7GaugepressureBar(g)AbsolutepressureBar(a)BoilingpointoC1.42.4126.11.52.5127.41.62.6128.71.72.7130.01.82.8131.21.92.9132.42.03.0133.52.13.1134.72.23.2135.82.33.3136.82.43.4137.92.53.5138.92.63.6139.92.73.7140.82.83.8141.82.93.9142.73.04.0143.63.24.2145.4表压绝压值沸点表压绝压值沸点压力沸点表GaugepressureAbsolutepr对灭菌柜及SIP而言Dryness/干度

潜热的量Superheat/过热超过的温度℃NCG/不凝气体不凝气体的%CondensateQuality冷凝水质量GB18278-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pdfA5.2.2.1HTM2010\HTM2010-3[1].pdf9.0湿热灭菌工艺验证指南-08-12-08.doc

附录对密封容器中的液体而言冷凝水质量(根据风险分析确定)蒸汽的质量对灭菌柜及SIP而言蒸汽的质量灭菌工艺(灭菌柜的SIP)不凝气体测试点干度和过热测试点蒸汽温度参考点灭菌工艺(灭菌柜的SIP)不凝气体干度和过热蒸汽温度不凝性气体造成不凝性气体的原因:蒸汽发生器的供水温度低(建议>80℃)

在蒸汽分配系统中滞留空气

(不良的系统设计,疏水器出故障)

蒸汽启动程序不当

(没有将分配管路中的空气吹除掉)不凝性气体造成不凝性气体的原因:蒸汽干度蒸汽干度是蒸汽中潜热的量度最理想是100%潜热,有最大的能量来加热装载限度标准一般多孔性装载:>0.90(>90%)金属装载:>0.95(>95%)蒸汽干度蒸汽干度是蒸汽中潜热的量度过热

潜热

显热

100oC0oC热(能量)温度蒸汽干度干度为0.9=90%的潜热干度为1.0=100%的潜热蒸汽的特性过热潜热显热100oC0oC热(能量)温度蒸冷凝水的管理冷凝水是以下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加以管理的问题蒸汽发生器蒸汽分配系统灭菌柜管路灭菌柜腔室冷凝水始终不断地产生冷凝水的管理冷凝水是以下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加以管理的问题冷凝水的管理蒸汽流动的方向应有斜坡冷凝水跟着蒸汽流动冷凝水的管理蒸汽流动的方向应有斜坡冷凝水跟着蒸汽流动冷凝水的管理冷凝水比蒸汽重,它会向下流动冷凝水的管理冷凝水比蒸汽重,湿热灭菌基础湿热灭菌的机理细胞繁殖的最终停止蛋白质变性湿热灭菌工艺验证指南-08-12-08.docPDA_TR-1-Technical_Report_No.1.pdf湿热灭菌基础湿热灭菌的机理湿热灭菌基础影响芽孢耐热性的因素物理/化学条件湿度能量转移传导对流辐射湿热灭菌基础影响芽孢耐热性的因素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实验表明,在恒定的灭菌条件下,微生物(只指芽孢)的死亡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则。芽孢的杀灭率(体现为残存曲线)是耐热性的函数,与芽孢的数量无关。采用内生芽孢(生物指示剂BI)的悬浮液或放在载体形式的芽孢进行灭菌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湿热灭菌中,半对数规则适用于芽孢的灭活过程。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实验表明,在恒定的灭菌条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残存曲线可用如下的一级方程式来描述:

LogNF

=LogNo-F(T,z)/DT

NF挑战微生物灭菌F分钟后的残存数No灭菌前微生物的数量DT微生物在T℃和Z值下的耐热参数。注意,DT中的温度T需和FT中的温度相一致。F(T,z)在温度T℃和温度系数Z值条件下,经计算获得的湿热灭菌程序的杀灭力,以T℃下的时间(分钟)表示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残存曲线可用如下的一级方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残存曲线的半对数模式必须满足二个先决条件:挑战菌应是均一的(没有其它杂类芽孢)挑战菌的灭菌条件相同,或能折算成相同的灭菌条件,例如,折算标准灭菌时间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残存曲线的半对数模式必须DVALUE

D值在基础温度下减少一个Log菌数所需的时间。就是在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即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的时间。6543210-1-2-3-4-5-612345678910Log#ofSurvivors

残存物Log数Minutesat121.1oC

在121.1oC时的分钟Dvalue=1

D值=1Thermaldeathcurve

热杀死曲线DVALUE

D值在基础温度下减少一个Log菌数所需的DVALUE

D值微生物名称 温度℃ 介质 D值(分)

嗜热芽胞杆菌 105 5%葡萄糖 87.8 嗜热芽胞杆菌 110 5%葡萄糖 32.0 嗜热芽胞杆菌 115 5%葡萄糖 11.7 嗜热芽胞杆菌 121 5%葡萄糖 2.4 嗜热芽胞杆菌121 5%葡萄糖乳酸液 2.1 嗜热芽胞杆菌 121 注射用水 3.0 嗜热芽胞杆菌 105 5%葡萄糖 1.3 嗜热芽胞杆菌 105 注射用水 13.7 嗜热芽胞杆菌 115 注射用水 2.1 DVALUE

D值微生物名称 D值的测试低热力程序

或单独测试D值

欧洲药典要求“确认BI’s在121℃(+/-1℃)灭菌仍有存活孢子”

用至少106及D为1.5计算存活时间,得到:

存活时间(LogNo-2)×D值

存活时间4x1.5分=6分钟D值的测试低热力程序或单独测试D值

对微生物数的说明BI的每单元的最低数量USP >104EP >5×105ISO11138 >1×105通常>106

以获得6个对数下降单位的证据对微生物数的说明BI的每单元的最低数量D值标准D值及第一单元(BI)的数量USP >104 D121=1.5至3分钟EP >5×105 D121>1.5ISO11138 >1×105 D121>1.5通常数量 >1×106

D121 >1.5分钟D值标准D值及第一单元(BI)的数量10610510410310210110010-110-210-310-410-510-6无菌保证水平达到10-6灭菌时间可测试部分计算部分无菌保证水平活微生物以恒定速度/D下降数继续灭菌以提高无菌保证水平106无菌保证水平灭菌时间可测试部分计算部分无菌保证水平活微ZVALUE

Z值Z值是指使某一种微生物的D值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时,灭菌温度应升高的度数。

Z值对于比较不同灭菌过程温度的标准灭菌时间F0值计算是必须的

10121.1111.1131.110.1LogofDValue

D值的Log数ZValue=10oCZ值=10oCTemperatureoC温度ZVALUE

Z值Z值是指使某一种微生物的D值下降一个ZVALUE

Z值

嗜热芽胞杆菌在不同溶液中的Z值 溶液 Z值(℃) 5%葡萄糖水溶液 10.3 注射用水 8.4 5%葡萄糖乳酸液 11.3 PH=7磷酸盐缓冲液 7.6 平均 9.4 ZVALUE

Z值

嗜热芽胞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过度杀灭法。假设:N0=106D121=1分钟Z=10℃将数据代入公式,得L=1,再按计算,达到微生物残存概率为一百万分之一所需的物理及生物杀灭力如下:物理杀灭力FPHY为12分钟,生物杀灭力FBIO

=D121×(LogN0-LogNF)=12分钟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过度杀灭法。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残存概率法假设产品的生物负荷测试中:N0=102D121=1分钟Z=10℃经灭菌后,微生物残存概率NF小于10-6利用上面的数值,可以计算出微生物残存概率小于10-6所需的FPHY和FBIO如下:F0=FPHY=FBIO=D121×(LogN0-LogNF)=8分钟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残存概率法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装载类型的界定考虑到装载的特性及特定装载的方式。例如,多孔/固体物品通常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物品:过滤器(薄膜式过滤器、筒式过滤器、预过滤器等)胶塞和其它聚合物密封件管道和软管工作服、口罩清洁用具设备更换部件,如药液灌装液体装载通常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物品:已灌装入最终容器(如小瓶、软包装、玻瓶或安瓿)的产品(溶液、混悬剂或乳剂)已检验或加工后剩下的可能含有致病菌的废液。灭菌-方法-设备-确认-练习.doc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装载类型的界定灭菌策略决策树湿热灭菌工艺验证指南-08-12-08.docPDA_TR-1-Technical_Report_No.1.pdf如何制定灭菌策略?湿热灭菌选择与策略.ppt灭菌策略决策树湿热灭菌湿热比干热快.

与干热灭菌相比,湿热灭菌杀灭微生物的速度要快五倍热力杀灭.>70℃时,大多数微生物会死亡湿热灭菌湿热比干热快.热力杀灭.10%1%0.1%0.01%灭菌柜总会有泄漏压力0.001%门密封垫圈阀门10%1%0.1%0.01%灭菌柜总会有泄漏压力0.001%欧洲的泄漏率测试标准BD测试和泄漏测试-HTM2010-11.doc

保持10分钟:≤13mB

真空低于70mB(a)

温度稳定注:1.3mB由1mmHg(原始标准)换算而得灭菌柜总会有泄漏欧洲的泄漏率测试标准BD测试和泄漏测试-HTM2010-11生产前

工程设计及试车开发灭菌程序/周期验证常规生产时排放点温度腔室压力记录时间根据装载所有部分的热力学及生物学数据不能直接知道在装载内部正发生什么情况性能的监控生产前根据装载所有部分的热力学及不能直接知道在装载内部性能液体灭菌液体灭菌最终灭菌的目标无菌保证水平优于百万分之一

将每个接触面加热并使其及药液升至121℃,保持20分钟

产品不能损坏.

最终灭菌的目标无菌保证水平优于百万分之一

蒸汽引入TP温度.液体装载的灭菌蒸汽引入TP温度.液体装载的灭菌你的待灭菌装载要考虑哪些问题?蒸汽能否穿透?高密度包装的装载

滞留冷凝水?这是否影响灭菌?

塑料/软包装容器是否因灭菌损坏?

如何对灭菌周期监控?怎么知道蒸汽已穿透到所有部位?你的待灭菌装载要考虑哪些问题?蒸汽能穿透吗?验证将能证明,蒸汽能够穿透到所有装载

因此,装载必须和经验证的方式相同

会出什么问题呢?蒸汽能穿透吗?验证将能证明,蒸汽能够穿透到所有装载

冷凝水滞留引入蒸汽后,它不只是充满腔室以及装载之间,它必须将所有地方升温,包括产品灭菌车腔室

肯定会生成冷凝水!必须控制冷凝水!冷凝水滞留引入蒸汽后,它不只是充满腔室以及装载之间,它必须将冷凝水滞留在开始的低温度下,就会产生冷凝水了如果让冷凝水积聚,它就成为积聚装载的绝热体.在此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这部分装载将达不到你所预期的灭菌效果.因此–通过验证并要采用重现性好的装载方式!冷凝水滞留在开始的低温度下,就会产生冷凝水了如何监控灭菌周期?在验证中,我们已经用温度及生物学数据证明,持续一致地加热并灭菌所有装载.在生产过程中,我们没有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尽可能重复并保持设备及经验证的状态,这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什么能给我们增强信心?如何监控灭菌周期?在验证中,我们已经用温度及生物学数据证明,如何监控灭菌周期?腔室温度整个腔室的温度给出了蒸汽分配均匀的信息,但不是蒸汽穿透到所有装载的信息。装载温度你产品的温度探头进一步给出了蒸汽分布的证据,且产品正缓慢地达到加热点如何监控灭菌周期?腔室温度温度的监控温度监测十分重要它是蒸汽分布情况的有效证据要有正确的控制温度要控制好蒸汽的进汽阀门由于温度监测的至关重要性有必要定期校准还要有第二个测试(曲线记录图)温度的监控温度监测十分重要可靠的装置有利运行(更长时间)可安装在层之间插入的长度可调节,以适用不同的瓶子测试区域在几何中心或升温缓慢的位置探头安装示例可靠的装置有利运探头安装示例温度探头测试点应在升温慢的位置通过比较大的瓶子进行试验确定升温缓慢点的位置类似的瓶子取其几何中心插入长度不能根据视线来定探头插入的深度温度探头测试点应在探头插入的深度插入的探头对装载有影响?探头是否确实在最冷点位置?探头本身是否也会影响结果?我们是否能够信赖装载探头的温度?插入的探头对装载有影响?我们是否能够信赖装载探头的温度?温度监测点腔室温度(空载)装载产品的温度

寻找一致性与经验证的相同设备性能具备重现性温度监测点腔室温度(空载)灭菌曲线产品温度时间121oC这是灭菌周期的杀灭力/效果70oC灭菌曲线产品温度时间121oC这是灭菌周期的杀灭力/效果70哪些因素会影响杀灭效果?蒸汽的压力/能力一次同时运行数个灭菌柜所遵循的规则?低蒸汽压有报警吗?产品的起始温度直接取自冰箱吗?冷却的有效性冷却水的能力?冷却水的温度?哪些因素会影响杀灭效果?蒸汽的压力/能力121oC121oCFor20分钟升温快!灭菌率却小!产品温度时间121oC121oC升温快!灭菌率却小!产品温度时间121oC121oCFor20分钟冷却快!灭菌率也小!产品温度时间121oC121oC冷却快!灭菌率也小!产品温度时间温度监测不能只依赖控制系统整个周期的杀灭力是十分重要的加热保温/稳定性冷却

‘异常’的灭菌周期应当做标记(作为案例)并加以讨论温度监测不能只依赖控制系统平衡的压力灭菌程序平衡的压力灭菌程序密封容器中液体的灭菌在常温常压下,灌封液体并有顶空的密封容器

在加热时会怎样?

内压升高密封容器中液体的灭菌在常温常压下,灌封液体并有顶空的密封容器在20℃及大气压下,灌装80%的瓶子灭菌温度121oC在容器中的绝对压力为4Bar(a)121oC下的蒸汽压压差为2巴密封容器中的压力在20℃及灭菌温度在容器中的绝对121oC下的蒸汽压压差为2平衡的压力灭菌程序我们有必要降低此压差2Bar的压差将会:-损坏包装损坏密封必须加热到121oC,可靠地达到灭菌要求必须升高腔室的压力,以降低压差平衡的压力灭菌程序我们有必要降低此压差灭菌周期中标准灭菌时间及

Fo在液体装载灭菌中的应用灭菌周期中标准灭菌时间及

Fo在液体装载灭菌中的应用液体产品在灭菌温度下保持15分钟灭菌曲线液体产品在灭菌温度下保持15分钟灭菌曲线灭菌周期的杀灭力加热及冷却阶段,对总的标准灭菌时间也有不少贡献改善灭菌周期的效率受产品限止译注:OverallCycleLethality,以Fo表述,即总标准灭菌时间文献中将Fo称作物理杀灭力。灭菌周期的杀灭力加热及冷却阶段,对总的标准灭菌时间也有不少贡灭菌周期的总标准灭菌时间如果我们决定采用加热方法灭菌,我们就要尽可能让灭菌有效。

我们有必要理解整个灭菌周期的杀灭力,不能只看保温阶段的效果需要应用Fo的概念来理解并确认总的标准灭菌时间(杀灭力)灭菌周期的总标准灭菌时间如果我们决定采用加热方法灭菌,我们就Fo的概念Fo等同于121℃的灭菌时间

因此,一个Fo达到20分的灭菌周期,就是在121℃灭菌20分钟的程序。 20Fo=121℃

下20分钟Fo的概念Fo等同于121℃的灭菌时间

Fo的概念 Fo=10(Ta–Tr/z)式中:

Ta=实际温度

Tr=参照温度(121oC) z=微生物的温度系统(z=10oC)Fo的概念Fo的概念可将每一个温度样计算Fo,然后累计得到整个程序的Fo,即:

灭菌程序的累计Fo值每个热电偶或温度探头,均可计算,得到整个程序累计的Fo值Fo的概念可将每一个温度样计算Fo,然后累计得到整个程序的FFo设定25,在灭菌程序结束时,每个位置Fo至少达到4025Fo40FoFo图Fo设定25,在灭菌程序结束25Fo40FoFo图黑线及上图二个程序是等价的40FoFo图黑线及上图二个程序是等价的40FoFo图这个程序每个点Fo至少为20Fo,但在121℃却只保持了一分钟冷却最慢冷却最快升温最慢升温最慢Fo图这个程序每个点Fo至少为20Fo,但在121℃却只保持了一Fo的应用用于热稳定性差的产品

改善程序的功能/灭菌的结果

不适用于多孔的装载!!!Fo的应用用于热稳定性差的产品

灭菌器的程序控制和记录仪表原则要求对于每次加热灭菌过程,应使用适当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设备对关键运行参数进行记录,例如使用规格适当的记录仪记录灭菌过程的时间/温度趋势等。尤其重要的是,应在被灭菌品或灭菌腔室冷点处安装温度探头,通过记录仪记录该点的温度情况,该冷点通过验证确定。为提高此温度参数的可靠性,应在同一部位安放另一支独立的测温探头,用显示仪表显示温度数值,供操作人员直接与记录仪记录的趋势图进行对照。灭菌图谱或其复印件应收录入批记录中。可使用化学或生物指示剂,但它们不得替代物理测定。灭菌器的程序控制和记录仪表原则要求灭菌器的程序控制和记录仪表原则要求开始测定灭菌时间前,应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所有被灭菌品都升高到所规定的灭菌温度。必须确定每种装载方式所需的升温时间在灭菌高温阶段后,应采取措施防止冷却期间已灭菌品遭受污染。任何与产品相接触的冷却用液体或气体都应经过灭菌或除菌处理以上均应有记录灭菌器的程序控制和记录仪表原则要求灭菌器的程序控制和记录仪表技术性要求应配置独立控制系统与记录系统:一为灭菌器的程序控制系统,此系统能显示,可有纸质记录、或将记录数据贮存于电脑硬盘及其它储存设备中;另一个为记录系统,通常为纸张形式输出的模拟曲线,曲线上包括温度、压力和时间的显示。一个容易忽视的方面—温度探头的导线部分,导线外面的硅胶管是耐温、耐压和耐湿的。在使用过程中,当导线软管部分逐步老化时,其性能下降,水蒸气就可能会进入软管内部,因此会导致电阻值漂移,干扰测量、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准确性。选购时应十分注意温度探头的质量,避免因小失大。灭菌器的程序控制和记录仪表技术性要求湿热灭菌原理和

常用灭菌设备介绍湿热灭菌原理和

常用灭菌设备介绍内容范围湿热灭菌基础灭菌法选择的基本原则灭菌方法的开发及选定记录仪表几种常用的湿热灭菌设备介绍内容范围范围蒸汽-湿热灭菌具备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破坏产品表面,易于控制和重现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注射剂的除菌过程之中。GMP的产生和发展(包括理论和实践)都与药物制剂的灭菌过程有关。对无菌产品的制造厂而言,没有什么比灭菌更为重要范围蒸汽-湿热灭菌具备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破坏产品表面,易为什么我们的产品需要无菌?为什么我们的产品需要无菌?我们讲无菌,涵意是什么?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没有活的微生物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人员;原辅料/包装材料;接触产品设备的表面;用于清洗/淋洗的液体;环境我们讲无菌,涵意是什么?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没有活的微生物是不物料物料人员人员设备的表面设备的表面清洗液清洗液接种的纸质载体接种的纸质载体在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脂多糖这是细菌内毒素也叫热原细菌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灭菌剂量

(时间)对数表示1x103=10001x101=10微生物数杀灭微生物无菌保证水平达到>10-6 106灭菌剂量对数表示微生杀灭微生物无菌保证水平10610510410310210110010-110-210-310-410-510-6微生物数以恒定的速率下降(Dvalue)我们想提高灭菌的“概率”提高无菌信心的安全限度无菌保证的水平要优于百万分之一!杀灭微生物灭菌剂量

(时间)继续灭菌以提高无菌保证的水平106微生物数我们想提高灭菌的“概率”杀灭微生物灭菌剂量继续10610510410310210110010-110-210-310-410-510-6我们可以检验微生物数的下降情况杀灭微生物微生物数以恒定的速率下降(Dvalue)继续灭菌以提高无菌保证的水平灭菌剂量

(时间)我们可计算可信度增加的程度/无菌保证水平无菌保证水平达到>10-6106我们可以检验微生物数的下降情况杀灭微生物微生物数继续灭原料的质量检验内包装料的质量检验对接触产品表面消毒并控制生物负荷灌封操作。最终密封容器内包材料清洗、消毒去热原全过程强化环境控制热原控制一直到最后一步在密封的容器中最终灭菌SIP设备消毒隧道灭菌器最终灭菌过程控制示意原料的内包装料对接触产品表面消毒并控制生物负荷灌封操作。内包湿热灭菌基础空气蒸汽水细菌内毒素过度杀灭残存概率其他湿热灭菌基础空气过热潜热

显热100oC0oC热(能量)温度蒸汽过热潜热显热100oC0oC热(能量)温度蒸汽压力的测试表压绝对压力最高真空大气压(约1巴绝压值,表压为0)最佳真空(0巴绝压值)绝压值=表压值+1个大气压通常的压差值bara=绝压值g=gage的缩写,barg=表压值,绝压值与表压值相差1个大气压压力的测试表绝最高大气压最佳真空绝压值=表压值+1个大气压通压力沸点表GaugepressureBar(g)AbsolutepressureBar(a)BoilingpointoC

0.0217.5

0.0324.1

0.0429.0

0.0532.901.099.60.11.1102.30.21.2104.80.31.3107.10.41.4109.30.51.5111.40.61.6113.30.71.7115.20.81.8116.90.91.9118.61.02.0120.21.12.1121.81.22.2123.31.32.3124.7GaugepressureBar(g)AbsolutepressureBar(a)BoilingpointoC1.42.4126.11.52.5127.41.62.6128.71.72.7130.01.82.8131.21.92.9132.42.03.0133.52.13.1134.72.23.2135.82.33.3136.82.43.4137.92.53.5138.92.63.6139.92.73.7140.82.83.8141.82.93.9142.73.04.0143.63.24.2145.4表压绝压值沸点表压绝压值沸点压力沸点表GaugepressureAbsolutepr对灭菌柜及SIP而言Dryness/干度

潜热的量Superheat/过热超过的温度℃NCG/不凝气体不凝气体的%CondensateQuality冷凝水质量GB18278-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pdfA5.2.2.1HTM2010\HTM2010-3[1].pdf9.0湿热灭菌工艺验证指南-08-12-08.doc

附录对密封容器中的液体而言冷凝水质量(根据风险分析确定)蒸汽的质量对灭菌柜及SIP而言蒸汽的质量灭菌工艺(灭菌柜的SIP)不凝气体测试点干度和过热测试点蒸汽温度参考点灭菌工艺(灭菌柜的SIP)不凝气体干度和过热蒸汽温度不凝性气体造成不凝性气体的原因:蒸汽发生器的供水温度低(建议>80℃)

在蒸汽分配系统中滞留空气

(不良的系统设计,疏水器出故障)

蒸汽启动程序不当

(没有将分配管路中的空气吹除掉)不凝性气体造成不凝性气体的原因:蒸汽干度蒸汽干度是蒸汽中潜热的量度最理想是100%潜热,有最大的能量来加热装载限度标准一般多孔性装载:>0.90(>90%)金属装载:>0.95(>95%)蒸汽干度蒸汽干度是蒸汽中潜热的量度过热

潜热

显热

100oC0oC热(能量)温度蒸汽干度干度为0.9=90%的潜热干度为1.0=100%的潜热蒸汽的特性过热潜热显热100oC0oC热(能量)温度蒸冷凝水的管理冷凝水是以下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加以管理的问题蒸汽发生器蒸汽分配系统灭菌柜管路灭菌柜腔室冷凝水始终不断地产生冷凝水的管理冷凝水是以下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加以管理的问题冷凝水的管理蒸汽流动的方向应有斜坡冷凝水跟着蒸汽流动冷凝水的管理蒸汽流动的方向应有斜坡冷凝水跟着蒸汽流动冷凝水的管理冷凝水比蒸汽重,它会向下流动冷凝水的管理冷凝水比蒸汽重,湿热灭菌基础湿热灭菌的机理细胞繁殖的最终停止蛋白质变性湿热灭菌工艺验证指南-08-12-08.docPDA_TR-1-Technical_Report_No.1.pdf湿热灭菌基础湿热灭菌的机理湿热灭菌基础影响芽孢耐热性的因素物理/化学条件湿度能量转移传导对流辐射湿热灭菌基础影响芽孢耐热性的因素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实验表明,在恒定的灭菌条件下,微生物(只指芽孢)的死亡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则。芽孢的杀灭率(体现为残存曲线)是耐热性的函数,与芽孢的数量无关。采用内生芽孢(生物指示剂BI)的悬浮液或放在载体形式的芽孢进行灭菌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湿热灭菌中,半对数规则适用于芽孢的灭活过程。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实验表明,在恒定的灭菌条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残存曲线可用如下的一级方程式来描述:

LogNF

=LogNo-F(T,z)/DT

NF挑战微生物灭菌F分钟后的残存数No灭菌前微生物的数量DT微生物在T℃和Z值下的耐热参数。注意,DT中的温度T需和FT中的温度相一致。F(T,z)在温度T℃和温度系数Z值条件下,经计算获得的湿热灭菌程序的杀灭力,以T℃下的时间(分钟)表示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残存曲线可用如下的一级方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残存曲线的半对数模式必须满足二个先决条件:挑战菌应是均一的(没有其它杂类芽孢)挑战菌的灭菌条件相同,或能折算成相同的灭菌条件,例如,折算标准灭菌时间湿热灭菌基础

-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式残存曲线的半对数模式必须DVALUE

D值在基础温度下减少一个Log菌数所需的时间。就是在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即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的时间。6543210-1-2-3-4-5-612345678910Log#ofSurvivors

残存物Log数Minutesat121.1oC

在121.1oC时的分钟Dvalue=1

D值=1Thermaldeathcurve

热杀死曲线DVALUE

D值在基础温度下减少一个Log菌数所需的DVALUE

D值微生物名称 温度℃ 介质 D值(分)

嗜热芽胞杆菌 105 5%葡萄糖 87.8 嗜热芽胞杆菌 110 5%葡萄糖 32.0 嗜热芽胞杆菌 115 5%葡萄糖 11.7 嗜热芽胞杆菌 121 5%葡萄糖 2.4 嗜热芽胞杆菌121 5%葡萄糖乳酸液 2.1 嗜热芽胞杆菌 121 注射用水 3.0 嗜热芽胞杆菌 105 5%葡萄糖 1.3 嗜热芽胞杆菌 105 注射用水 13.7 嗜热芽胞杆菌 115 注射用水 2.1 DVALUE

D值微生物名称 D值的测试低热力程序

或单独测试D值

欧洲药典要求“确认BI’s在121℃(+/-1℃)灭菌仍有存活孢子”

用至少106及D为1.5计算存活时间,得到:

存活时间(LogNo-2)×D值

存活时间4x1.5分=6分钟D值的测试低热力程序或单独测试D值

对微生物数的说明BI的每单元的最低数量USP >104EP >5×105ISO11138 >1×105通常>106

以获得6个对数下降单位的证据对微生物数的说明BI的每单元的最低数量D值标准D值及第一单元(BI)的数量USP >104 D121=1.5至3分钟EP >5×105 D121>1.5ISO11138 >1×105 D121>1.5通常数量 >1×106

D121 >1.5分钟D值标准D值及第一单元(BI)的数量10610510410310210110010-110-210-310-410-510-6无菌保证水平达到10-6灭菌时间可测试部分计算部分无菌保证水平活微生物以恒定速度/D下降数继续灭菌以提高无菌保证水平106无菌保证水平灭菌时间可测试部分计算部分无菌保证水平活微ZVALUE

Z值Z值是指使某一种微生物的D值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时,灭菌温度应升高的度数。

Z值对于比较不同灭菌过程温度的标准灭菌时间F0值计算是必须的

10121.1111.1131.110.1LogofDValue

D值的Log数ZValue=10oCZ值=10oCTemperatureoC温度ZVALUE

Z值Z值是指使某一种微生物的D值下降一个ZVALUE

Z值

嗜热芽胞杆菌在不同溶液中的Z值 溶液 Z值(℃) 5%葡萄糖水溶液 10.3 注射用水 8.4 5%葡萄糖乳酸液 11.3 PH=7磷酸盐缓冲液 7.6 平均 9.4 ZVALUE

Z值

嗜热芽胞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过度杀灭法。假设:N0=106D121=1分钟Z=10℃将数据代入公式,得L=1,再按计算,达到微生物残存概率为一百万分之一所需的物理及生物杀灭力如下:物理杀灭力FPHY为12分钟,生物杀灭力FBIO

=D121×(LogN0-LogNF)=12分钟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过度杀灭法。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残存概率法假设产品的生物负荷测试中:N0=102D121=1分钟Z=10℃经灭菌后,微生物残存概率NF小于10-6利用上面的数值,可以计算出微生物残存概率小于10-6所需的FPHY和FBIO如下:F0=FPHY=FBIO=D121×(LogN0-LogNF)=8分钟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残存概率法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装载类型的界定考虑到装载的特性及特定装载的方式。例如,多孔/固体物品通常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物品:过滤器(薄膜式过滤器、筒式过滤器、预过滤器等)胶塞和其它聚合物密封件管道和软管工作服、口罩清洁用具设备更换部件,如药液灌装液体装载通常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物品:已灌装入最终容器(如小瓶、软包装、玻瓶或安瓿)的产品(溶液、混悬剂或乳剂)已检验或加工后剩下的可能含有致病菌的废液。灭菌-方法-设备-确认-练习.doc灭菌方法的开发和选定装载类型的界定灭菌策略决策树湿热灭菌工艺验证指南-08-12-08.docPDA_TR-1-Technical_Report_No.1.pdf如何制定灭菌策略?湿热灭菌选择与策略.ppt灭菌策略决策树湿热灭菌湿热比干热快.

与干热灭菌相比,湿热灭菌杀灭微生物的速度要快五倍热力杀灭.>70℃时,大多数微生物会死亡湿热灭菌湿热比干热快.热力杀灭.10%1%0.1%0.01%灭菌柜总会有泄漏压力0.001%门密封垫圈阀门10%1%0.1%0.01%灭菌柜总会有泄漏压力0.001%欧洲的泄漏率测试标准BD测试和泄漏测试-HTM2010-11.doc

保持10分钟:≤13mB

真空低于70mB(a)

温度稳定注:1.3mB由1mmHg(原始标准)换算而得灭菌柜总会有泄漏欧洲的泄漏率测试标准BD测试和泄漏测试-HTM2010-11生产前

工程设计及试车开发灭菌程序/周期验证常规生产时排放点温度腔室压力记录时间根据装载所有部分的热力学及生物学数据不能直接知道在装载内部正发生什么情况性能的监控生产前根据装载所有部分的热力学及不能直接知道在装载内部性能液体灭菌液体灭菌最终灭菌的目标无菌保证水平优于百万分之一

将每个接触面加热并使其及药液升至121℃,保持20分钟

产品不能损坏.

最终灭菌的目标无菌保证水平优于百万分之一

蒸汽引入TP温度.液体装载的灭菌蒸汽引入TP温度.液体装载的灭菌你的待灭菌装载要考虑哪些问题?蒸汽能否穿透?高密度包装的装载

滞留冷凝水?这是否影响灭菌?

塑料/软包装容器是否因灭菌损坏?

如何对灭菌周期监控?怎么知道蒸汽已穿透到所有部位?你的待灭菌装载要考虑哪些问题?蒸汽能穿透吗?验证将能证明,蒸汽能够穿透到所有装载

因此,装载必须和经验证的方式相同

会出什么问题呢?蒸汽能穿透吗?验证将能证明,蒸汽能够穿透到所有装载

冷凝水滞留引入蒸汽后,它不只是充满腔室以及装载之间,它必须将所有地方升温,包括产品灭菌车腔室

肯定会生成冷凝水!必须控制冷凝水!冷凝水滞留引入蒸汽后,它不只是充满腔室以及装载之间,它必须将冷凝水滞留在开始的低温度下,就会产生冷凝水了如果让冷凝水积聚,它就成为积聚装载的绝热体.在此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这部分装载将达不到你所预期的灭菌效果.因此–通过验证并要采用重现性好的装载方式!冷凝水滞留在开始的低温度下,就会产生冷凝水了如何监控灭菌周期?在验证中,我们已经用温度及生物学数据证明,持续一致地加热并灭菌所有装载.在生产过程中,我们没有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尽可能重复并保持设备及经验证的状态,这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什么能给我们增强信心?如何监控灭菌周期?在验证中,我们已经用温度及生物学数据证明,如何监控灭菌周期?腔室温度整个腔室的温度给出了蒸汽分配均匀的信息,但不是蒸汽穿透到所有装载的信息。装载温度你产品的温度探头进一步给出了蒸汽分布的证据,且产品正缓慢地达到加热点如何监控灭菌周期?腔室温度温度的监控温度监测十分重要它是蒸汽分布情况的有效证据要有正确的控制温度要控制好蒸汽的进汽阀门由于温度监测的至关重要性有必要定期校准还要有第二个测试(曲线记录图)温度的监控温度监测十分重要可靠的装置有利运行(更长时间)可安装在层之间插入的长度可调节,以适用不同的瓶子测试区域在几何中心或升温缓慢的位置探头安装示例可靠的装置有利运探头安装示例温度探头测试点应在升温慢的位置通过比较大的瓶子进行试验确定升温缓慢点的位置类似的瓶子取其几何中心插入长度不能根据视线来定探头插入的深度温度探头测试点应在探头插入的深度插入的探头对装载有影响?探头是否确实在最冷点位置?探头本身是否也会影响结果?我们是否能够信赖装载探头的温度?插入的探头对装载有影响?我们是否能够信赖装载探头的温度?温度监测点腔室温度(空载)装载产品的温度

寻找一致性与经验证的相同设备性能具备重现性温度监测点腔室温度(空载)灭菌曲线产品温度时间121oC这是灭菌周期的杀灭力/效果70oC灭菌曲线产品温度时间121oC这是灭菌周期的杀灭力/效果70哪些因素会影响杀灭效果?蒸汽的压力/能力一次同时运行数个灭菌柜所遵循的规则?低蒸汽压有报警吗?产品的起始温度直接取自冰箱吗?冷却的有效性冷却水的能力?冷却水的温度?哪些因素会影响杀灭效果?蒸汽的压力/能力121oC121oCFor20分钟升温快!灭菌率却小!产品温度时间121oC121oC升温快!灭菌率却小!产品温度时间121oC121oCFor20分钟冷却快!灭菌率也小!产品温度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