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阎连科散文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阎连科散文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阎连科散文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阎连科散文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阎连科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阎连科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回家阎连科今年的四月十七日,我随意大利的国家电视台,回我老家拍一部关于我的成长与写作的纪录片。因为这件事情,又想回去看看母亲,也就怀着一种对拍摄的感念,领带着一行几人,赶着绵绵细雨,从北京到了田湖。这也才渐次突兀地感觉到,田湖还叫做田湖,但已经不再是我记忆和写作中的那个田湖了。而连科,也早已不再是那个少年、年少的连科了。家宅的那个老院,不仅不再是我老家的一处住宅老地,而且也几乎不再是一种岁月的记忆。1985年,父亲谢世一年之后,家里在这老宅靠西的不远,又划了一处新的宅基地,我家从这老宅搬了出去。因盖新房财源拮据,母亲、哥哥只好以两千元的价格,把院地卖给了新迁入田湖的某户人家,想人家会扒了我家老宅所有的土墙泥瓦,重新盖房起家。然人家买了那房,又嫌那房离正街偏远,院落狭隘,不便生意,就又在随着时代日渐繁华的大街上,置地盖房,经营商业,兴旺发达,如此那宅老院,就在日变日新的世界里,幸运地存留了下来。我们也感念那房那院的幸运留存。然在日日蔓延的时间里,那老宅泥瓦、土墙木门,却开始漏雨倾斜,要倒未倒。如此的三年五年,七年八年,见新的主人,并不爱意那宅那院——人家又在由村改镇的大街上,盖了明亮宽敞的新楼新屋,对这老房旧宅越发地可有可无,连雨天塌了墙壁,都不走来瞧瞧,就是邻人传话去说“你家院墙倒了”,人家也只是淡淡一笑:“倒就倒吧,反正没用。”后来门楼塌了。后来雨水浸断了上房的一条腐檁。再后来,靠西的厢房,一个砖砌的角柱,在风雨里撑不住无人的寒寂,就终于成为弓背老人的模样,要倒未倒,却又终要坍倒。门前的树,也荒到乱枝乱芽。满院都是野草凄凉。那份被人气所弃的荒冷,在那院里宅里,铺了满脸满身。为了留住我对这宅院的眷眷纪念,母亲曾托人去主人家里试问说情,希望人家有句实话,如果觉得这宅老房确实没有用途,如若可以,我家愿意重新购买回来。也实话说向人家,买回来并不怎样,主要是不想眼瞅着那房寂寥,塌失记忆。人家却也说了实话;“房是无用,可那房里出了文人作家,风水不错,留着能助我家孩子考上大学。”着实笑话。也不知他家孩子考没考上大学。时代就是这样,房子变了,街道变了,人也都与时俱进,完全的现代变化。因为母亲和哥哥、姐姐,都还在那片村落地上,生存生活,说笑烦恼,日日月月,年年岁岁,因此我也每年都会回到那儿三次两次,听听这个,想想那个。以为我对田湖——故乡的那个稔熟,如同熟悉自己的衣物手脸,可这次回去,带着摄制组的人真的去找去看时候,也才实证地发现,田湖不仅不再是了那个田湖,而我,也不再是了那个年少的连科。寨墙是早就没了,连那时的一粒黄土,也都难以找到捧起。以为这册薄书中的“宋家大宅”,一定还在,可到了那儿,却连一块老砖也都不曾见着,只有一片新盖的镶了白瓷砖片的四方楼屋,敦敦实实、厚厚道道地竖在那儿。去瑶沟村找那两棵三人合抱不住的皂角老树,地方还在,树却没了,且那地方上,也是一片北方“新时期”的楼房瓦屋。拍摄也就拍了这些,扎扎实实,拍了中国三十年的乡村之变。有诸多遗憾,也有诸多意外之所见。而我,却在那几天的拍摄中,走到这儿,走到那儿,几乎没有找到一样我少年记忆中的物什东西。且在拍摄完了之后,那一夜我依旧和母亲睡在一间屋里,听她说东,听她说西,张家之长,李家之短。到了半夜十二点后,村里夜深人静,只有细风月光,在窗口响着亮着时候,母亲忽然又再次和我商量计议,说她已八十一岁,我也五十多几,一年一年,一岁一岁,人终归都要最后回到某个地方,说我家坟地那儿,都已相当拥挤,让我考虑考虑这个问题。我就考虑了这个问题,和母亲商量了这个问题。可在半夜睡在床上时候,却由此想着我的一生,想着这个名叫田湖的村庄,想着已经写完的《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的少年记忆,它有些什么意义呢?能有什么意义呢?是不是记忆正是生命存在的实例,我们的回忆,正是为了证明生命过程的美,和看不见的时间的物质与物理?寨墙没了,老宅没了,大树没了,河流干枯了;乡村正在城镇;少年已经中年,中年已经老年或消失。可那又能怎样?我们不是正是为了这些才要记忆吗?如果是,那就感谢我们曾经少年,曾经青春,曾经有过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少年和记忆的零七碎八。感谢消失;感谢存在。感谢变端和固有在时间里被风吹雨淋的那个仍叫田湖的村庄。(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宅的新主人因为“风水”最终也不肯将老宅再卖与“我”家,作者用“着实笑话”表达了自己对其这种做法的不满,对故乡人情变化的担忧。B.“我”与母亲午夜的谈话,虽从家长里短开始,但最终引向了死亡的话题,看似简单的叙事,却使这次回乡之旅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厚。C.文中多处独句成段,字句简短明快,充分吸引读者的同时,可以调整文章的节奏,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感受。D.本文以回乡拍摄“我”的成长历程为明线,以回乡后内心的感情变化为暗线,语言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在自我反思中使主题得以深化。2.文中两次写到“田湖不再是那个田湖”和“我也不再是那个年少的连科”,有怎样的作用?3.作者为什么用了大量篇幅去写老宅逐渐坍塌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水湾阎连科①世界是相异相悖的。②北京很夸张地把湖称为海,不知是见识所致,还是狂傲的结果。都城嘛,也许是应该的。云南那,那么巨大的湖,竟就叫为池,相比北京就真有边陲仆从的感觉了。而港岛的东陲西贡,有一地方叫作“清水湾”,以中文和中原的世俗文化去理解,清水湾既是一地名所赐,那就一定缘于一条河流的弯道和弯道所箍围的村落。潺潺水澈,袅袅烟青,如同一首诗或是一篇富有韵致的散文吧。③然而,清水湾并没有那河水的湾流和炊烟。原来在山上——原来香港是岛也是山;原来世上的岛屿都是山;原来世上所有的岛山都是被海裂从地下挤压出来的肿岩而被时间拂抚为世间杂乱、闹垢中的一点点的洁净和圣清——原来香港也是这样儿。而落寞在西贡山上的清水湾,现在却还持重禀赋,无瑕玉守成这样儿。在一片岛山云雾里,匿藏了香港固有村屋中的“丁户房”和山脉间的筋道与人烟。那房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丑;无所谓现代、传统和落伍,它就那么方方正正,半高不高,千篇一律地守着它的颜色、模样和岁月,承继着自己的记忆与文化。九龙、港岛那里的繁闹是在它的窗眼下面开始的。整个香港云空中的摩楼、飞机和百余年的建设、纷争、怒斗与潜吵,也都被它完整地收拾、摆放在它的记忆里,如同一位百岁老人,整齐地收藏在他的杂物箱中的旧发卡和废锅勺。时间于它就像无始无终的海,记忆于它就是海里的点点岛屿和礁石。时间比记忆长到无法说,一如大海比起岛屿大到无法说。可是那又怎样呢?虽然你生了我,而我依着你的嘱托,默默地守着和活着,持之以恒地记忆着,当你需要人类的物是物非、人是人非时,不是还要到我的百宝箱中去翻找、取用和挪拿吗?④我活着,就是为了记忆。被遗落,则是为了更好地记忆和证明。⑤当记忆丰满、久远到如同一座岛屿上四季不衰的翠青时,我就长生了,如同海水、山脉、时间、星辰、云流和土地。清水湾就是这么去想的,也是这么去做的。这么守在繁闹香港西贡边远的山皱里,如被时间设置在荒芜间的路标和岁月中桩钉不锈的钉子。取名清水湾,并不依着一条四季不息的河,也不取悦于一首诗或一篇文,而是那么散散撒撒,坐落下来的一处处的村屋,一丁户又一丁户的老房。大家都一概儿环湾赋形,依光走向,面对着阔大云连、无边无际,又水碧云澈的海——原来村村户户都拥有一片这样的海。原来清水湾间的村屋丁户们,竟都坐落在一湾碧澈的海边和山间的林木里。因为这样它才叫了清水湾。一湾儿海水和海水中错落有致的一个又一个的岛,都是时间的永存和常翻常新、永远翻掀不尽的老挂历。有海不说海,如同北京和云南,是湖不说湖。但它把自己拥有的大海谦为一湾时,却没有滇池那种卑气和仆从心,也没有北京的北海、中南海那样称谓的狂傲和虚浮心。“湾”是一种态度、性情和人格力;“清”是一种守持、禀赋和魂灵性;而“水”,就是常人、常心,那与谁都是一样的普罗大众了。⑥清水湾,真是一个好名字。⑦从前年到了这儿后,朋友和同仁就使我心遂所愿地每年都到这儿来,如朝圣的人每年都到西藏去,都到耶路撒冷的圣山与圣墙的下面。然后呢,清水湾就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而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去处和心终之地了。如同一个农人终于认定深山中的一棵枯枝老树,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一棵神树。(选自《扬子晚报》)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世界是相异相悖的”开头,既统领了全文,又引出北京把湖称为海、云南把湖称为池,再引出清水湾这个叙述对象。B.清水湾坐落在一片岛山云雾里,并没有河水的湾流和炊烟,虽然落寞,但仍保留着人世间杂乱、闹垢中的一点点的洁净和圣清。C.作者介绍清水湾取名时,将其与北海、中南海、滇池等的命名比较,突出它没有卑气和仆从心,也没有狂傲和虚浮心的特点。D.结尾写作者自从到香港后就年年带着朝圣般的虔诚来到清水湾,体现了清水湾在其心目中的分量和带给自己的人生感悟。5.文章的第③④⑤自然段在叙述清水湾时,多次变化了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请结合全文探究“清水湾”的深厚意蕴。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苏州阎连科我经常去苏州。可每次去苏州,又找不到天堂那感觉。十全老人街,是今天苏州最能连通旧往的地方了。正街挤店铺,临街铺河水;抬脚即到拙政园,落脚又到狮子林。可惜那儿人太多。多得路上的脚印比地上的石板还要厚。从你脸上落下一珠儿汗,一定不会落在地面上,而是落在别人的肩或裙子上,弄不好还要因为这汗和人吵一架。再说临街那条河,河水也还清,趴在岸上把头探下去,保证你能看透几寸深。水上也有桥,桥上一般都会扔着一个纸箱或者一只鞋。桥下也许会有船,只是那船都破了三年、五年了,仅剩几块发了乌的船板子。总之、总之说,我们今天到苏州,见的是和别的城市差不多的城,处的是和别的城市近乎一模一样的市。这苏州——不去你甚想去,去了会顿生原来尔尔那感觉。后来和苏州的兄弟说起这感受,他说:“你夜里没事出门走一走。”我便依了他的吩咐夜游苏州城,且还是到了夜里12点,多数人都上床睡觉了。大街上行人稀少了,路两边虽然停满私家车,店铺的门窗全都关闭着,可灯光把十全街照得如同白昼样。能看见地上的脚印被洒水车法官判案一样洗了去,留下汪汪片片的水渍,你走着宛若踩在明清时候的雨水里,或像唐宋时候的姑苏水,多多少少浸淫在了大街上。返回时不走回头路,而是走在临街而住的流岸上。无论是流岸上的住宅门,还是卖苏州特产的流岸窗,这时呈给你的都是一片木黑色,只有流水一条在你脚下清明着。灯光落在水面像玻璃有了软绸在荡动。这时你看到一座桥,想起白居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句子来,虽然知道自己的情绪有些酸,又觉得横竖左右都无人,便小孩要当街撒尿一样快步跑到那桥上,本意是要去桥顶对着天空、流水和苏州城,大念李白的《乌栖曲》,可是一张口,“姑苏台……”后边的半句丢掉了,如同鱼肉不再,只有鱼刺卡在喉咙里。也就只好干咳咳,想再换一首背出来,比如李商隐《陈后宫》中的“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然你记起了这两句,却又记不起前面两句来。如此也就索性自己对着苏州笑一下,既有自嘲在笑里,也更有年龄和记忆越来越少的感叹在其中。想到年龄和记忆的反比后,瞌睡是越发退去不在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骚泼气,不意间由脚底蹿到腿骨上,想到现在平江路上会是什么样?就心血潮涌想去一趟。打个夜的就去了。原来平江路上一个人影都没有。河水竟然——竟然可以让人听到流动声,白花花碎银子一样响出来。树影和灯光,在河面上暧昧缠绵得有很浓一股胭脂气。下半夜的寂静把白天汪汪洋洋的脚步淹没了。寂静像皇帝一样统治了平江路。在一家名为“老苏州”的专卖苏绸、苏扇旅游纪念品的店门前,川流不息没有了,店前半静半流的河上泊了载过一天游人的乌篷船。那船和闭关着的“老苏州”的店铺门,彼此的梦呓都借着树虫的鸣叫荡在半空里。整个的水系如同来回交叉的绸缎在舒展。偶尔有星光自河湾的拐角落下来,在水上如钱厂新铸制的银圆样。河水到底载有静谧了。路上到底有了石板味。叫“欧洲分店”的卖咖啡、奶茶的店前有了姑苏月,门前的闲凳上有股月光味。就连路边河岸上的一株青蒿草,这时也终于泛出了一股老姑苏的野草味,如同盐里有了盐味儿、麻油有了香味样。到这时,你觉得苏州似乎被你找到了。平江路成了平江路。你独自携着寂静往前走,朝这儿拐一下,往那儿探探头。拐一下走了一段后,有一堵墙会悄声对你说:“前面路尽了,你往回走吧。”探探头会有一株竹枝拉着你的手,说:“喂——你过来,这儿可以坐下歇一会儿。”也就走进那竹子、花草围起来的一个园子里。几铺席大的木地板,摆了白天供人喝茶的小桌和椅子。现在那桌上摆了月光、星光和屋檐下的昏灯光,还有从河道支流传过来的水声和凉意。你坐在一把凳子上,寂静坐在另外几把凳子上。你说:“要有一碟瓜子、一杯黄酒就好了。”寂静便四处瞅一下,确定这儿只有你一个,又朝天上望了望,悄声问你说;“瓜子是要民国炒的还是清朝时候的?”你惊了一下。也朝寂静的四周看了看。慌忙拉着寂静的手“民国茶,清瓜子,明朝时候的小酒行不行”,寂静便点头默去了。很快端来了你要的,还叫了一位评弹女子为你唱曲拨词儿。女子自然是一副好模样,年龄、身段和裙子,都如同夜晚、月光恰对寂静样。她在专心为你弹唱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你在想为什么不弹《长恨歌》,这时你想着,朝那闲椅空凳上看了看,有一把椅子上卧着一只听曲的猫,另一把椅子上坐着一只狐狸在边听边看书。你悄声问那狐狸看的什么书,狐狸翻开泛黄的书皮给你看,原来是一册最早的线装《聊斋志异》,忽问狐狸这书是哪年刻印,可有一缕亮光突然从空中静静默默射过来,在大家头顶说了一句“天亮了”。于是唱评弹的女子收了弦,端来了酒和瓜子糕点的寂静也把盘子、碟子、酒壶收走了。猫和狐狸也都转眼不在了。(选自《散文选刊·选刊版》2021年12期,有删改)7.赏析画线部分拟人手法的艺术效果。8.作者分别用了“我”“我们”“你”的人称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9.这篇文章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份久远的歉疚阎连科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僻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上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人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我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起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那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他答着去了。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于是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像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我从床上坐了起来。二姐说:“你没睡?”我以“嗯”做了回答。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早已被社会忘记了的歉疚。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有删改)10.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11.本文划横线句子隐含着二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12.联系全文,分析文章划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意。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条案之痛阎连科一张条案告诉我:有的人一见他,你就会自卑;有的人一见他,你就会自傲。陈乐民叔叔和他夫人资中筠阿姨,每每见到,都让我局促不安,宛若侏儒到了巨者面前。资阿姨的学识与气度,常常对我有一种震慑之功,每次和她相处——尽管她总是和善地微笑,都让我觉得在她的善良与笑容中,有着正气之凛然,反倒比那种被权势支撑的威严,更有某种力量和征服感。而对于陈乐民叔叔,并未那么具体熟悉,只知他原是中国社科院的欧洲专家,英语法语都极为练精,关于欧洲政治、外交、文化的著作,洋洋洒洒,有十几卷。多年前他所演讲集成的《欧洲文明十五讲》,至今还是研欧学子的必备教材。第一次见他时,他在他家狭窄的客厅里,坐在轮椅上,瘦削、洁净、沉稳。他的病已经相当严重,必须每周两次往复于医院透析。有一次,我陪陈叔叔去医院透析,扶他上车、下车间,他望着北京崇文门那儿的楼厦变化,脸上平静淡然,仿佛望着一隅失落的世界,说了一句悠长平静的话:“变化这么快,难说是好事坏事。”他的语调轻缓,近于自语,但他的语句,让人体会到他对世事和世界绵长的担忧。也就是那次透析时,我与资阿姨约好,一道去通州的高碑店一趟,为陈叔叔买一张他满意的条案书桌。因为,他们终于搬了家。去年夏天,他们的女儿从法国回来,快刀斩乱麻地用半个月的时间,把她家两三处的碎房换成了一套大舍。所谓的大舍,只是那些小套的集中,然无论如何,这对中国最为硬骨气节的知识分子,终于有了相对宽敞的住处,有了他们各自的书房。书房对于普通的读书人,似与土地之于农民一样。而书房对于他们夫妇,则似危急中的空气和水。他们一生研究、著述、翻译,家里却从来没有过宽敞高大的书架;一生思考这个世界的境遇,却永远都在拥挤屈身的斗室之间。大家为这一处新居高兴,为可以满足各自一生并未显得不可或缺,却一生都挂在心上的某种基本的愿念而感谢世界。陈叔叔希望能有一张宽敞的写字台,让他摆上同生命一样珍贵的笔墨纸砚。而对这写字台的要求,不是老板桌的现代式样,而是那种带有传统古旧气息的书桌。我们去了趟高碑店的仿旧家具街。时候是去年十月,阳光和静温煦,一家挨一家仿旧的家具店铺,似乎把时光拉回到了明清时期。我知道,陈叔叔是非常“西化”的学者,对欧洲文化之通达,宛若一个人熟悉自己的指纹条理。可那天在明清古旧家具街上走转时,他的神情一直兴奋光彩,步履轻便,仿佛一个完全健康的老人。我们看书架,看书桌,最后终因他卧室的空间有限,没有买到恰如其分的书桌,但把理想压缩之后,还是看上了几张可以取而代之的条案。那一天,我在陈叔叔的身后,体会了一个西学甚好的老人,为什么又那么热爱传统,通达国学;为什么爱喝咖啡又酷爱书法、绘画,可以把自己的余生,放到国学及书法和国画上去。“治西学者不谙国学,则飘浮无根;治国学而不懂西学,则眼界不开。”这样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怕是只有他这样东西通达的人,才能感悟和体味得到,才能写出那些以西见认识中国,以国学感悟世界的真正厚重的书籍。而如我这样号称作家,有一大堆故事、文字的人,在他和他的学识面前,也只有羞愧和沉默则更为得当。然而,就是那次陪他去了高碑店的旧街之后,他的双腿很快变得软弱无力,似乎连呼吸的力气也都耗尽去了。慌慌地住进医院,让体力、心力得到了一些恢复。为了让他从医院出来,在新居家里看到他心仪的那张条案,我们特意地再次去了高碑店的那条旧街,把反复看过的那张棕色栗木条案,不由贵贱地买将回去,让它在陈叔叔的卧室一侧,得体安静地立着等待最需要它的人从医院回来,在它光滑暗亮的案面上写字、绘画,记下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比较与思考。然而,条案如期所愿地摆在了那儿,它的主人——那位最需要它的学者,却再也没有从医院走出来。现在,在终于拥有的那张可以书写、绘画的条案上,摆了他的遗像、骨灰和笔墨。一个少有的西学的专家,永远地和中国传统的条案相厮相守在了一起。他们每天都在以他们的清寂交流、对谈着各自的命运和对西方、东方的认识与理解,思考着一个民族在世界中的扩展与扭曲,舒展与未来。而留在条案上和条案周围空白、清寂的疼痛,则每天每时都在言说、记录着一代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表达的渴望和无奈。(有删改)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多次写到自己面对陈乐民夫妇时的感受,以“局促不安”“羞愧”等词语表达对他们的敬仰。B.陈乐民叔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担心其会在城市发展变化中衰退,对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并不认同。C.书房是读书人的必需品,将书房比作“危急中的空气和水”突出了陈乐民夫妇对拥有书房的渴望。D.结尾将条案拟人化,作者想象它在与陈乐民叔叔终日交流对谈,字里行间寄托了自己绵长的哀思。14.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大家为这一处新居高兴,为可以满足各自一生并未显得不可或缺,却一生都挂在心上的某种基本的愿念而感谢世界。15.“条案之痛”是文章的题目,作者为什么“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A“对故乡人情变化的担忧”错。根据原文最后“感谢消失;感谢存在。感谢变端和固有在时间里被风吹雨淋的那个仍叫田湖的村庄”以及全文思想可知,作者对于变化只是慨叹,且末尾表达了“感谢变化”之意,因此作者并无担忧。

①作者的故乡是年少时的回忆,而返回故乡却发现故乡已不是记忆中模样,有利于突出作者返回故乡后内心产生的时代变迁、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等复杂情感。②反复出现,前后呼应,使行文的情感脉络更加清晰。③运用反复的手法,使作者对岁月流转的叹惋表达得更加强烈,起到一唱三叹之效。

3.①老宅是家园的象征,作者回家找寻自己成长的痕迹,而老宅是最好的见证。对于老宅的坍塌,作者有很多的不舍与心痛,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情感。②老宅坍塌,新宅林立,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为下文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作铺垫。

4.A

“统领了全文”分析错误,从文中的内容来看,后面重点是放到了对清水湾的叙述上,因此“世界是相异相悖的”只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5.第③段先用第三人称的“它”,然后转为第一人称的“我”;第④自然段中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我”;第⑤自然段中先用第一人称的“我”,然后用第三人称的“它”。用第三人称的“它”来叙述清水湾的现状与历史,这种叙述采用全方位的视角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客观地展现了清水湾,说服力强。而用第一人称的“我”,抒发出对清水湾的情感,亲切自然。不同人称的转换,有利于更好地叙述、描写与抒情,使行文更加活泼,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

6.①清水湾是香港历史的记忆与文化,整个香港云空中的摩楼、飞机和百余年的建设、纷争、怒斗与潜吵,都被它完整地收拾、摆放在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