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比武》资源卫星_第1页
《卫星比武》资源卫星_第2页
《卫星比武》资源卫星_第3页
《卫星比武》资源卫星_第4页
《卫星比武》资源卫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卫星比武》资源卫星用于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资源卫星利用星上装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面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多种波段电磁波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地面站。由于每种物体在不同光谱频段下的反射不一样,地面站接收到卫星信号后,便根据所掌握的各类物质的波谱特性,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判读,从而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详细资料,人们就可以免去四处奔波,实地勘测的辛苦了。资源卫星分类与起源资源卫星分为两类:一是陆地资源卫星,二是海洋资源卫星。陆地资源卫星以陆地勘测为主,而海洋资源卫星主要是寻找海洋资源。资源卫星一般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能使卫星的轨道面每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转动1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约1度的距离基本相等。这样既可以使卫星对地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观测,又能使卫星在每天的同一时刻飞临某个地区,实现定时勘测。世界上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是美国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名为“陆地卫星1号”。它采用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距地球920公里高,每天绕地球14圈。卫星上的摄像设备不断地拍下地球表面的情况,每幅图象可覆盖地面近两万平方公里,是航空摄影的140倍。世界上第一颗海洋资源卫星也是美国于1978年6月发射的,名为“海洋卫星1号”。它装备有各种遥测设备,可在各种天气里观察海水特征,测绘航线,录找鱼群,测量海浪、海风等。资源卫星示例资源卫星能够预报森林火灾,管理水利资料,测绘地图,估计农作物的产量,测量冰河的移动及大气与海洋污染等。现今更可用于帮助动物学家观测如北极熊等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法国的史波特卫星(SPOT)1986年2月法国成功的发射第一颗SPOT卫星(SPOT-1),1990年1月再发射第二颗SPOT-2。1993年8月SPOT-1停止使用,9月底再次成功的发射SPOT-3卫星,但不幸于1996年11月失去联络,随后SPOT-1重新启用。SPOT系列卫星为太阳同步卫星,平均航高832公里,轨道与赤道倾斜角°,绕地球一圈周期约分,一天可转圈,每26天通过同一地区,SPOT卫星一天内所绕行的轨道,在赤道相邻两轨道最大距离2823。6公里,全球共有369个轨道。SPOT-1-3卫星上有两组HRV(HighResolutionVisible)感测器,每一组感测器分别拥有多光谱态(XS)及全色态(PAN)两种模式。多光谱之三个波段分别为绿光段(XS1:–),红光段(XS2:–)与近红外光段(XS3:–),而全色态的波长范围则在–。每一组HRV之每一波段皆有6000个CCD。其中全色态每一个CCD对应一个像元,多光谱态每一像元由两个CCD之资料相加平均而组成。每一组HRV之视野角(FieldofView)为度。SPOT-4号卫星于1998年3月24日发射升空,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新增的短波红外线波段(SWIR,Short-WaveInfrared),以及一个专用于地表植被分析研究的仪器VI(VegetationInstrument)。新的SWIR波段有助于对地物景观进行较以往更深入的分析判读,SWIR波段比原有的波段(绿光/红光/近红外光),具备更强的大气穿透能力,因此可使得卫星影像上的地物地貌更加清晰。藉由SWIR波段更高的亮度对比特性,地表的水线和湖泊等均可以鲜明锐利地呈现出来。此外,土壤与植物的湿度亦能从此波段之灰阶亮度中分析出,可以更容易地达成有关土壤种类判释和植被农作物生长阶段的监控。SPOT-5号卫星于2002年5月4日发射升空,拥有3种光学仪器分别为两个HRG,VI,以及HRS。其中VI与SPOT-4相同,而每一个HRG仪器分别拥有两个全光谱影像(HM),一个多光谱影像(HI),以及一个短波红外线波段(SWIR)影像。其中,HM有12000个CCD空间解析度为5公尺,HI有6000个CCD空间解析度为10公尺,而SWIR则有3000个CCD空间解析度为20公尺。若利用两组HRG感测器同时拍摄HM资料,再经过影像融合处理可以提升其空间解析度到公尺,称为超解像模式(Supermode)影像,而像幅宽度仍维持为60公里,是目前中高解析度卫星中,幅宽最广之卫星资料。此外,在定位精度方面,过去SPOT-1~4卫星利用载体轨道参数所得到之绝对定位误差约为1000公尺,而SPOT-5卫星利用StartTracker与DORIS系统进行姿态与轨道位置之定位,在未使用地面控制点且为平坦地形之绝对定位精度已可提高到50公尺。另外,HRS为立体观测感测器,专为制作数值地形模型而设计,其拍摄范围为120公里(宽)x600公里(长),拍摄方式为同轨立体,如图所示,以便获取相同大气状况之立体影像。其空间解析度为10公尺(AcrossTrack)x10公尺(AlongTrack),并且在沿轨道方向重复取样(OverSampling)5公尺。由于此感测器之观测视角固定为40度,使得基线航高比(B/H)可高达,加上高精度之轨道参数,在平坦地形且未使用地面控制点之情况下,所制作之数值地形模型其定位精度约可达15公尺。福尔摩沙卫星二号(FORMOSAT-2)福尔摩沙卫星二号(福卫二号)已于2004年5月21日成功发射,为我国第一个自主性遥测与科学卫星,是由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太空计画室所主导,为国家太空计画第一期十五年计画中之主要任务之一。福尔摩沙卫星二号具有资源探测与科学研究双重任务,其资源探测任务是以满足台湾地区之需求为主,其每日再访率与高空间解析度的设计,是福尔摩沙卫星二号优于其他商业遥测卫星的地方。其应用领域可包含土地利用与变迁,农林规划,环境监控,灾害评估以及科学研究与教育等方面,预期将带动国内遥测技术之开发及提升遥测应用之层级。福尔摩沙卫星二号,其质量约为750公斤(含酬载及燃料),轨道高891公里,属于太阳同步卫星。轨道面固定,每日通过台湾海峡上空,具左右各45°之倾斜拍摄之能力。每日绕地球飞行14圈,地面轨迹(GroundTrack)将通过台湾海峡上空,可一次拍摄八分钟的资料。其全色态解析度在0°~45°之倾角下约为2~公尺,在飞行方向则约为2~3公尺。多光谱态有四个波段,即蓝光段,绿光段,红光段及近红外光段,具8公尺解析度,扫瞄宽度为24公里。福尔摩沙卫星二号之摄影模式为卫星本体旋转(BodyRotation)同步取样方式,可以向前,向后观测方式进行立体摄影,以进一步获取数值地形模型(DigitalTerrainModel,DTM)资料。欧洲资源卫星(ERS-1/2)欧洲太空总署(EuropeanSpaceAgency,ESA)于1991年7月发射ERS-1卫星,于1995年又发射ERS-2卫星。目前仅余ERS-2卫星仍在运作。ERS-1及ERS-2是以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轨道高度约为785公里,轨道倾斜角约为°,轨道周期目前是以35天为一周期运作。其上所酬载之合成口径雷达影像(SAR)系统,是以23°入射角斜视地面物摄取雷达回波资料,扫瞄轨迹宽约为100公里,其一幅影像大小约为100公里×100公里,解析度约为30公尺,扫瞄轨迹中心距离卫星轨道投影中心约为294公里。美国大地卫星五号(Landsat5)Landsat5于1984年3月1日升空,亦为太阳同步地球资源卫星,在赤道上空705公里,高度运转倾斜角为度。每次约上午9点42分,由北向南南越赤道,绕地球一圈周期约分,每天绕行约14圈,每16天扫瞄同一地区。全球共有233个轨道,以Landsat所定义之全球参考系统(WRS)表示,定为Path,Row座标系,台湾地区处Path117-118,Row42-45。Landsat扫瞄覆盖地面每一像幅(SCENE)约185Km×170Km,扫瞄一个像幅约费时秒,在赤道附近相邻两张影像重叠量为百分之,愈向两极重叠愈多,在台湾地区重叠约百分之14。LandsatTM(ThematicMapper)有7个波段,其中1-5和7的IFOV(InstantaneousFieldofView)为43μrad相当地面解析力30公尺×30公尺(为可见光及近红外光),波段6的IFOV为170μrad,6相当地面解析力为120公尺(为热红外光波段)。TM以垂直飞行方向做来回扫瞄,扫瞄张角为度,相当地面185公里宽,每个像幅有5996行扫瞄线,每行有6320像点。1993年十月间发射失败的Landsat6,主要之特色为另添单色ETM(EnhancedThematicMapper)感测器,地面解析度达15公尺×15公尺,是由美国EOSAT公司负责操作,美国将于1996发射Landsat7号取代之。GPS卫星:原是美国国防部为了军事定时,定位与导航的目的所发展,希望以卫星导航为基础的技术可构成主要的无线电导航系统,未来并能满足下一个世纪的应用。第一颗GPS卫星在1978年发射,首十颗卫星称为BLOCKI试验型卫星,从1989年到1993年所发射的卫星称为BLOCKII/IIA量产型卫星,第二十四颗BLOCKII/IIA卫星在1994年发射后,GPS已达到初步操作能力(InitialOperationalCapability,IOC),24颗GPS卫星提供全世界24小时全天候的定位与导航资讯。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于1995年4月27号宣布GPS已达到完整操作能力(FullOperationalCapability),将BLOCKI卫星加以汰换而24颗卫星全部为BLOCKII/IIA卫星,之后又发射四颗BLOCKIIA及一颗BLOCKIIR卫星,成功地满足军事实务的操作。主动卫星:加拿大「Radarsat」卫星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于1995年11月发射,倾角度,轨道高度为790公里,其为商用及科学用的雷达系统,主要探测目标为冰河,同时还考虑到陆地成像,以便应用于农业,地质等领域。该系统有5种波束工作模式,即:坽标准波束模式,入射角20°49°,成像宽度100公里,距离及方位解析度为25mx28m;夌宽辐射波束,入射角20°40°,成像宽度及空间解析度分别为150公里和28mx35m;奅高解析度波束,三种参数依此为37°48°,45公里及10mx10m;妵扫描雷达波束,该模式具有对全球快速成像能力,成像宽度大(300公里或500公里),解析度较低(50mx50m或100mx100m),入射角为20°49°;妺试验波束,该模式最大特点为入射角大,且变化幅度小49°59°,成像宽度及解析度分别为75公里及28mx30m。长曲棍球(LACROSSE/VEGA)雷达成像侦察卫星系列-其设计寿命8年,倾角57~68度,轨道高度为670~703公里,雷达的几何解析度为30cm~3m。其酬载之合成孔径雷达能以标准,宽扫,精扫及试验等多种波束模式对地面轨迹两侧的目标成像,这些不同的波束模式各有各的独特用途。前两颗卫星以标准模式成像时解析度为3m,以精扫模式成像时解析度为1m,而后两颗改进型卫星的精扫模式解析度已提升至30cm。中国资源卫星系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是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联合议定书批准,在中国资源一号原方案基础上,由中、巴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的卫星(代号CBERS)。并规定CBRES投入运行后,由两国共同使用。资源一号卫星(CBERS-1)于1999年升空,它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测地球,利用高码速率数传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图片,供各类用户使用。CBERS-02星是01星的接替星,其功能、组成、平台、有效载荷和性能指标的标称参数等与01星相同。02星于2003年10月21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在轨测试后于2004年2月12日投入应用运行。目前02星仍在轨道上正常运行。目前,资源一号卫星02星数据网上免费分发,用户可以申请使用。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是传输型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中国曾于2000年9月1日和2002年l0月27日分别发射这个型号的01星和02星。这两颗卫星至今仍在轨正常运行,已发回了大量数据。2004年11月6日上午,中国自行研制的“中国资源二号”03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03星的总体性能和技术水平与前两颗相比,有了改进和提高。今后一段时间内,太空将呈现“中国资源二号三星高照”的态势。资源卫星在什么轨道它们通常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上。那么什么是太阳同步轨道?这种轨道又有什么好处?太阳同步轨道的理论定义是:轨道平面进动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大致相同,进动角速率等于地球公转平均角速率(度/日或360度/年)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能保证卫星每天以相同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上空的轨道。因为,我们知道,卫星运行的周期是由的处的轨道决定的,因此,这样的轨道是可以确定的。选择太阳同步轨道,能保证卫星每天在特定的时刻经过指定地区,这当然便于我们获得最好的太阳光条件,从而得到高质量的地面目标图像,这就是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常选择太阳同步轨道的原因。茫茫星空,有心人会发现,有些卫星几乎总是在同一时刻出现的天空中的同一位置,奇怪吗?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它们处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所谓地球同步轨道,就是沿这个轨道走一圈所需的时间恰好与地球自转的周期(23小时56分4秒)相同。也许有人会说,那么如果走得速度快慢不一,那得到的时间不也就不同了吗。其实,按照天体运行规律,每条轨道上运行的物体的速度是固定的。因此,不用担心会出现时间上的不一致性。那么,地球同步轨道有什么用呢?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想每天监视地球上的同一个地方,我们的卫星该放在哪儿?当然是地球同步轨道。再如象俄罗斯,它处于高轨地区,常用的静止轨道卫星无法覆盖,如果想实现卫星通信,地球同步轨道是再好的选择。事实上,俄罗斯的“闪电”通信卫星也正是这样选择运行轨道的。地球资源卫星的原理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中等高度的”太阳同步卫星”,它的近地点是905公里,远地点是918公里,所以轨道是近于圆形的;每103.267分钟它就由北向南,又由南而北地围绕.地球一周,一天要转14圈,每隔25秒钟就“拍”一张相片。不过,在地球背着太阳的那一面,它又会自动不“拍照”,你看,一天它该拍多少照片呀!因为地球是自转的,103分钟内恰好向东转了°,这就等于卫星也向西跑了°,°有多远?地球的赤道周长是40075.24公里。也就是说,每隔103分钟,卫星就要在上一条轨道以西2875公里(指赤道附近,近两极两条轨道的距离当然要缩短)拍照。在这段时间内,太阳由东向西也移动了°,卫星的轨道移动的距离正好和太阳一致了,所以把地球资源卫星称作“太阳同步卫星”。按照设计,卫星通过赤道的时间都是当地时间上午9点30分,这正是阳光最柔和,最适合摄影的时间。地球资源卫星每18天,转251圈以后,就把地球各个部分都拍摄完了;然后再从第一条轨道开始工作,每18天就可以得到同一地区的相片。地球资源卫星上带有两种“摄影”仪器(称为传感器),一是反光束导管电视摄像仪,类似电视摄像机;另一种是多光谱扫描仪,能把地面反射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