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教育_第1页
战国时期的教育_第2页
战国时期的教育_第3页
战国时期的教育_第4页
战国时期的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国时期的教育战国教育东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到东周灭亡(公元前256年)三十五年后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战国教育战国七雄燕赵韩魏秦齐楚战国教育战国:大转变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熟生产力大解放

生产大发展铁制工具广泛使用交通运输、农业灌溉有所发展农业、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商品经济比重增加城市逐渐兴盛和繁荣战国教育战国:大动荡、大变革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兴地主阶级地主阶级中不同阶级、不同集团统治者人民各诸侯国各诸侯国So:错综复杂的斗争战国时代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战国教育战国:大繁荣为了不同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不同学派批判、辩驳影响、吸收、融合天文、数、光、声、力、医战国教育医祖扁鹊医圣张仲景战国教育神医华佗药王医神孙思邈战国教育Partone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战国教育战国教育战国教育Partone战国教育一、养士之风齐国孟尝君(田文)战国教育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教育楚国春申君(黄歇)战国教育赵国平原君(赵胜)战国教育二、百家争鸣阴阳、儒、墨、法、名、道纵横、杂、农、小说战国教育

儒分为八: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战国教育墨离为三秦相里氏之墨----游仕派楚邓陵氏之墨----游侠派齐相夫氏之墨----论辩派战国教育墨施“合同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里是指事物本身的同一与差别的相对性。万物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得出万物“毕同”的结论,这样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统一起来。

进一步推论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战国教育公孙龙:离坚白离坚白是中国战国时期名家的一派观点,与合同异相对具体分析了各种感官对于事物的感受方式的特殊性,认为人们感觉接触到的事物的各个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战国教育庄周:齐是非是非的争论是无意义的事物的“自然本性”是没有感官,不分是非,无知无觉,无思无虑,浑浑沌沌的。勉强地硬要它用感觉器官去思虑,去分是非,那就反而会害了它体现了庄子对他人的人文关怀和宽广的学术胸襟战国教育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学府。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学宫”。

1.性质: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官家举办:齐国出资举办学校,各家各派都以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为务。

私家主持:尊重士人所学,不加干涉和限制,容纳百家,思想自由。战国教育齐国的稷下学宫2.特点:

(1)学术自由;

(2)待遇优厚(物质待遇、政治待遇);

(3)学无常师;

(4)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教育齐国的稷下学宫3.功能: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战国教育齐国的稷下学宫4.历史意义既是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教育上的创造,促进了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对我国古代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战国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

战国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鲁国(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战国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出身于小手工业者,精于工技,代表着当时的“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不满于儒家重礼厚葬的繁冗缛节,创立墨家学派,成为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学的思想家。战国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

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但风格不同。

儒学植根于贵族文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比较重视传统、情感,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墨家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战国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1)教育对人性形成的作用:“素丝说”

①人性论基础:人性无善无恶

②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战国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与墨子关于人性论的比较孔子关于教育对个体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又把人性论分成等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自相矛盾。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墨子的思想比孔子的人性论更进步一些,因为他从更彻底的人性平等的基础上去阐述教育对个体的作用战国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

(2)教育的社会作用:使天下人“知义”

通过推行教育,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实现社会的完善战国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要建立一个“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就必须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即“兼士”或“贤士”。而“兼士”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厚乎德行”:道德教育,使兼士们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辩乎言谈”:逻辑思维训练,使兼士们通过上说下教,向社会推行兼爱的主张。“博乎道术”:文史教育和科技教育,使兼士们投入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战国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1)政治和道德教育:提出了墨家十纲领,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与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相比:轻视礼乐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最具特色):涉及机械制造、数学、光学、力学等多个领域。

(3)文史教育:虽不重视其价值,但从培养论辩和思维能力出发,比较重视文史方面的内容。

(4)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特色)

战国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

(4)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特色)

墨子对论辩术有深入探讨,提出了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第一表: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历史的经验和知识)第二表: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根据民众的经验,以广见识)第三表:“有用之者——“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在实践中检验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还提出“察类明故”的原则,强调运用类比,论据要有说服力,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

战国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战国教育孟子的教育思想

战国教育孟子的教育思想1.孟轲(前372—前289)与思孟学派

孟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一生以教育为业,也以教育为乐他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故孟氏之儒又被称为思孟学派。孟子也被认为是孔子的嫡传,所以儒学又被称作“孔孟之道”,代表作《孟子》。

战国教育孟子的教育思想2.教育的作用——得民心,求放心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得民心

孟子主张“施仁政”,认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战国教育孟子的教育思想(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求放心①人性论基础: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②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③教育对个体的作用在于“求放心”,即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战国教育孟子的教育思想3.教育目的——明人伦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战国教育孟子的教育思想4.道德教育——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1)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方法①持志养气:确立崇高的志向并坚持不懈。

②动心忍性:加强意志磨练。

③存心养性:清心寡欲。

④反求诸己:凡事反躬自问,从自身找原因。

(3)内省说的代表战国教育孟子的教育思想5.教学思想

(1)深造自得

(2)循序渐进(3)因材施教(4)专心致志

战国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战国末期战国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1.“六经传人”: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荀子标榜儒家礼治,传授孔子六经,对儒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作是孙氏之儒。但他实际礼法并重,弟子韩非子、李斯成为法家代表。战国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2.教育作用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战国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2)教育对个体的作用——化性起伪①人性论基础:性恶论。“今人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②教育作用的论述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分教育的可能性——性伪之合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战国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否定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战国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3.教育目标——培养大儒

荀子将儒者划分为四个层次: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大儒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才战国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4.教育内容

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尤重礼乐。“学至乎《礼》而止矣。”战国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5.学习过程和方法

(1)闻、见、知、行的学习过程(注重实践,不同于孟子的内省说,是外铄说的主要代表)战国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2)解蔽救偏,兼陈中衡即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战国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3)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虚”,即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壹”,即不一心二用,不以另一项注意妨害这一项注意。“静”,即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战国教育荀子的教育思想6.论教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尊师有两重含义:一是从强调教育的作用出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二是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要求师云亦云,不能有任何违背师说的言论战国教育从对人性论的不同观点,比较孟子、荀子的教育主张在人性论的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有限定的“性善论”,他强调了善的社会习得和对教育的依赖。荀子认为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积累善性,就不会返回到其本性的恶上。他否定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战国教育道家的教育思想老子乃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教始祖战国教育道家的教育思想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漆园傲吏,《庄子》(《南华真经》)战国教育道家的教育思想1.“法自然”与教育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有自身运作规律,所以称“自然无为”。这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一切顺其自然,任何人为都是错误的。在道家看来,儒家所倡导的教育是就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活动。因此,提出“绝学无忧“的命题,彻底否定教育的作用。战国教育道家的教育思想2.教育目标——“逍遥”的人格理想

反对儒家礼教,主张用不言之教去培养那些以超越的态度寻求现世解脱,实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人格,即抛弃社会义务,追求个性自由,代表了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潮,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战国教育道家的教育思想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直观、怀疑、辩证战国教育法家的教育思想战国教育法家的教育思想战国教育法家的教育思想战国教育法家的教育思想李悝代表作:中国第一部刑法法典——《法经》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1)人性论基础:绝对的性恶论①人都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②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③人都有用自己力量去满足私欲的特点;战国教育法家的教育思想(2)教育的作用:

基于上述人性论依据,认为治国必须通过法律高压,而不能用温情脉脉的教育感化,从而否定了教育的作用战国教育法家的教育思想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法家认为,私家学派的存在,只会导致思想的纷乱和不统一,对国家的凝聚力、社会秩序的稳定没有一点好处,所以,为了统一人们思想和集中君主权力,法家提倡“禁诗书”、“禁私学”。战国教育法家的教育思想“以法为教”,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即把各种法令政策作为教学内容;“以吏为师”则表达了法制教育的实现手段,即以国家各级官吏担任教师,以保证法律解释的标准性和权威性。这种教育强调了法治,而忽视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