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_第1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_第2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_第3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_第4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秋九月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郭。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郭塞乎!”代州都督张公瑾上言突厥可取之状。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三千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破之。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惊曰:“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其众一日数惊,乃徙牙于碛口。二月甲辰,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于阴山。先是,颉利既败,窜于铁山,余众尚数万,遣执失思力入见,谢罪,请举国内附,身自入朝。上遣鸿胪卿唐俭等慰抚之,又诏李靖将兵迎颉利。颉利外为卑辞,内实犹豫,欲俟草青马肥亡入漠北。靖引兵与李世勣会白道,相与谋曰:“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具远追之难及令诏使至彼房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二士月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逆勒兵夜发,世勣继之,军至阴山,遇突厥千余帐,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喜,意自安。靖使武邑苏定方帅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牙帐七里,虏乃觉之。颉利乘千里马先走。靖军至、虏众遂溃。唐俭脱身得归。靖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获杂畜数十万。颉利帅万余人欲度碛,李世勣动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首长皆帅众降。世勣动虏五万余口而还。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露布以闻。甲寅,以克突厥,赦天下。初,始毕可汗以启民母弟苏尼失为沙钵罗设。及颉利败走、往依之,将奔吐谷浑。颉利以数骑夜走,匿于荒谷。苏尼失惧,驰追获之。庚辰,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帅众奄至沙钵罗营,俘颉利送京师。苏尼失举众来降,漠南之地遂空。(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资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B.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资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C.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资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D.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己未,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既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日。文中是纪日。B.鸿肿,秦朝及汉初时称典客,汉武帝时改称为大鸿胪,后渐为赞襄礼仪之官。C.露布,也作“露板”,可指不封口的文书,也可指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D.赦,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官员发布命令,赦免若干罪犯或予减刑的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突厥屡次侵犯唐朝边境,唐朝于是派遗大军征讨突厥。李靖率领三千骁勇骑士夜袭定襄城,取得大胜,突厥兵一日之内几次受到惊吓。B.颉利可汗被唐军打败后,率领数万残军逃窜到铁山,同时派人向唐朝求和。实际上他并没有下决心归顺,想逃人大漠以北重整旗鼓。C.唐朝将领李靖和李世劼趁颉利可汗犹豫不决之际,连夜发兵突袭,突厥军队大溃败,颉利想率部度过碛口逃跑,却被李世勣军挡住。D.颉利可汗在遭到损失众多士卒和土地的重创之后,想要投奔吐谷浑,却被苏尼失抓获,并把他交给唐朝军队,苏尼失也投降了唐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惊曰:“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2)靖使武邑苏定方帅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牙帐七里,虏乃觉之。5.突厥军队侵犯边境的时候,朝中大臣有人建议修复古长城和修筑堡垒屏障以抵御突厥,唐太宗是什么态度?他的依据是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突厥数为边患。或说上①曰:“突厥屡寇关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京师戒严。癸未,颉利进至渭水便桥。上②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乙酉,上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会大雪,杂畜多死,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诸部多叛。言事者多请击之,上问长孙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无忌曰:“虏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上乃止。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夜袭定襄,破之。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众徙于碛口。颉利欲度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帅众降。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引见颉利,数之曰:“汝数与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穑,掠我子女。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突厥既亡,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温彦博曰:“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渊。②上: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B.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C.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D.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四关之中,故称“关中”。B.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组合来纪年或纪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来纪日。C.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为可汗或大汗。D.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后泛指农业劳动,在文中引申为“庄稼”。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突厥多次侵犯边疆一事,有人建议唐高祖迁都,而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认为不应该急忙迁都来躲避突厥的侵扰,否则会贻笑后人。B.突厥遭遇大雪和饥荒,颉利加重征收各部赋税,导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长孙无忌从守信义和爱民出发,反对唐太宗进攻突厥的决定。C.李靖率领精锐之师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在仓促之间逃亡,李世勣在碛口驻军,拦截了颉利的逃跑路线,颉利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D.唐太宗当面斥责颉利背弃盟约、抢掠大唐百姓等罪状,又因渭水便桥订立盟约以来,颉利尚算无大规模入侵掳掠,太宗免去了颉利死罪。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10.孔子的话“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温彦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辛未,突厥始毕可汗遣骨咄禄特勤来,宴之于太极殿,奏九部乐。帝以初起资其兵马前后饷遗不可胜纪突厥恃功骄倨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帝优容之。五年五月,突厥寇边,长平靖王叔良督五将击之。八月辛酉,上谓群臣曰:“突厥入寇而复求和,和与战孰利?”太常卿郑元璹曰:“战则怨深,不如和利。”中书令封德彝曰:“突厥恃犬羊之众,有轻中国之意,若不战而和,示之以弱,明年将复来。臣愚以为不如击之,既胜而复与和,则恩威兼著矣。”上从之。丙子,突厥寇廉州,戊寅,陷大震关。上遣郑元璹诣颉利。是时突厥精骑数十万,自介休至晋州,数百里间,填溢山谷。元璹见颉利,责以负约,与相辩诘,颉利颇惭。元璹因说颉利曰:“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虽得唐地,不能居也。今虏掠所得皆入国人,于可汗何有?不如旋师,复修和亲,可无跋涉之劳,坐受金币,又皆入可汗府库,孰与弃昆弟积年之欢,而结子孙无穷之怨乎?”颉利悦,引兵还。六年六月戊午,高满政以马邑来降。先是,前并州总管刘世让除广州总管,将之官,上问以备边之策,世让对曰:“突厥比数为寇,良以马邑为之中顿故也。请以勇将戍崞城,多贮金帛,募有降者厚赏之,数出骑兵掠其城下,蹂其禾稼,败其生业,不出岁余,彼无所食,必降矣。”上然其计,曰:“非公,谁为勇将?”即命世让戍崞城,马邑病之。上复遣人招谕苑君璋。高满政说君璋尽杀突厥戍兵降唐,君璋不从。满政因众心所欲,夜袭君璋,君璋觉之,亡奔突厥,满政杀君璋之子及突厥戍兵二百人而降。丁卯,苑君璋与突厥吐屯设寇马邑,高满政与战,破之。以满政为朔州总管,封荣国公。突厥恶弘农公刘世让为己患,遣其臣曹般陀来,言:“世让与可汗通谋,欲为乱。”上信之,冬十月丙午,杀世让,籍没其家。《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八·太宗平突厥》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以初/起资其兵马前后/饷遗不可胜纪/突厥恃功骄倨/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帝优容之/B.帝以初起/资其兵马/前后饷遗/不可胜纪/突厥恃功骄倨/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帝优容之/C.帝以初/起资其兵马/前后饷遗不可胜纪/突厥恃功骄倨/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帝优容之/D.帝以初起/资其兵马前后/饷遗不可胜纪/突厥恃功骄倨/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帝优容之/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酉:为干支之一,古人以“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辛酉”是纪年。B.可汗:对古代蒙古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可简称“汗”。文中“可汗”指突厥族首领。C.昆弟:即昆仲,“昆”指哥哥或后代子孙,“仲”在兄弟中排老二。文中“昆弟”指兄和弟。D.封:古代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分封诸侯”。文中是指唐高祖赐给高满政爵位。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高祖因曾获突厥支援,所以建立唐朝后,盛情款待突厥使者,后因突厥来犯,才决定出兵。B.郑元璹危急时被唐高祖派去见颉利可汗,他谴责对方弃约,并施以利诱,成功劝退颉利可汗。C.唐高祖开始很欣赏刘世让,并委以重任,但最终在突厥的离间之下,唐高祖还是杀了刘世让。D.高满政降唐后,劝说苑君璋杀突厥戍兵一起降唐未果,后来高满政打败了苑君璋,彻底归唐。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突厥恃犬羊之众,有轻中国之意,若不战而和,示之以弱,明年将复来。(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15.刘世让从哪些角度给唐高祖提出了突破马邑防守的建议,请简要概括。答案1、B句意:虽然颉利可汗被打败,但他的兵马还很强大,若是逃过碛北一带,依靠回九姓,道路险阻而且遥远,恐怕难以追及。现在诏命使者到他那里,突厥颉利必然觉得宽慰,如果挑选精锐骑兵一万人,带二十日粮草前去袭击,可以不战就捉拿到颉利。“其众”为“犹盛”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D。“难”使修饰“及”的,为“及”的状语,表示难以追及,不能断开,排除C。2.D“由官员发布命令”解说有误。“赦”或“大赦”是由元首(皇帝)发布命令,而不是“由官员发布命令”。3.D“并把他交给唐朝军队”概述错误。由原文“苏尼失惧,驰追获之。庚辰,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帅众奄至沙钵罗营,俘颉利送京师”可知,颉利可汗在逃跑的过程中,被苏尼失抓获并藏在军营之中,是唐朝将领张宝相袭击苏尼失的军营,才俘获了颉利可汗,而不是苏尼失“把他交给唐朝军队”的。4.(1)突厥颉利可汗没料到李靖突然到来,大惊失色说:“唐军不是倾全国兵力而来,李靖怎敢孤军深入此地!”(2)李靖派武邑人苏定方率领两百骑兵作为前锋,乘大雾向前行军,距突厥牙帐七里,突厥兵才发现。5.第一问:唐太宗没有采纳这个辛劳百姓的建议。第二问:唐太宗认为,突厥天灾人祸不断,统治者却更加暴虐,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他正要去扫除突厥,不必辛苦百姓。参考译文: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秋九月己末日,突厥侵犯边境,朝中大臣有人请求修古长城,征发百姓修筑堡垒屏障。太宗说:“突厥灾难频繁,颉利可汗不觉得恐惧而积德行善,反而暴虐愈发厉害,骨肉相残,灭亡就在旦夕之间。我正要为您扫清沙漠上的敌人,何必辛劳百姓到远方去修筑城堡要塞呢!”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陈述突厥可以攻取的情况。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春正月,李靖率领骁勇的骑士三千人从马邑进驻恶阳岭,夜里袭击定襄城,取得大胜。突厥颉利可汗没料到李靖突然到来,大惊失色说:“唐军不是倾全国兵力而来,李靖怎敢孤军深入此地!”突厥兵一日之内几次受惊,无奈便把牙帐迁到碛口。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二月甲辰日,李靖在阴山大破突厥颉利可汗。在这以前,颉利可汗既已战败,便逃窜到铁山,残余军士还有数万,派遣执失思力入朝谒见太宗,当面谢罪,请求举国归附唐朝,自己亲自入朝。太宗派鸿肿卿唐俭等人安抚并慰问他,又下诏命令李靖领兵去迎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表面上言辞卑逊,内心还是犹豫不决,想等草青马肥以后再逃入大漠以北重整旗鼓。李靖率领兵马在白道和李世会合,两人谋划说:“虽然颉利可汗被打败,但他的兵马还很强大,若是逃过碛北一带,依靠回九姓,道路险阻而且遥远,恐怕难以追及。现在诏命使者到他那里,突厥颉利必然觉得宽慰,如果挑选精锐骑兵一万人,带二十日粮草前去袭击,可以不战就捉拿到颉利。”于是率兵连夜出发,李世勣军作为后继,行军到阴山,遇见突厥一千多营帐,将他们全部俘虏并让他们随军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大唐使者唐俭后,十分高兴,内心便安定下来。李靖派武邑人苏定方率领两百骑兵作为前锋,乘大雾向前行军,距突厥牙帐七里,突厥兵才发现。颉利可汗乘快马先逃。等李靖大军赶到,突厥部众纷纷溃败。唐俭及时脱身回唐。李靖军队斩杀敌军一万多人,俘虏男女十多万,获得牲畜数十万头。颉利率领一万多人想度过沙漠(北去),李世勣军守住碛口,颉利可汗带兵到此,过不去,他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李世勣俘获五万多人就回去了。把自阴山北到大漠的土地全部扩入了唐的版图,发布告示让天下人知道。甲寅日,因为战胜突厥,大赦天下。当初,始毕可汗重用启民的舅父苏尼失为沙钵罗设。等到颉利可汗战败逃走,便去依附苏尼失,想要投奔吐谷浑。颉利可汗带着数名骑兵连夜逃走,隐藏在荒山野谷中。苏尼失害怕,急忙去追赶并捉住了他。三月庚辰日,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领大批兵力袭击沙钵罗营帐,俘获颉利可汗并将其送到京城。苏尼失举众投降,沙漠以南的地方从此没有了突厥政权。6、C句意:唐太宗来到渭水上,同颉利可汗隔着渭水谈话,谴责他违背盟约。突厥人大为吃惊,纷纷跳下马来围绕太宗跪拜。唐军相继赶到,旌旗盔甲遮遍原野,颉利可汗见唐军阵容整齐而强大,脸上有些害怕的神色。“与颉利”“隔水”都做“语”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下马”“罗拜”都是“突厥”的做法,不能断开;且“诸军”是下句主语,应在“诸军”前断开,排除BD。7.D“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错。稼穑并非劳动工具,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8.B“反对唐太宗此时进击突厥”错误。原文“上问长孙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表明唐太宗还没有决定进击突厥。9.(1)希望陛下能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用绳索系了颉利的脖子,把他送到陛下面前。(2)我宽恕了你的罪恶,保存了你的社稷江山,你却拖延不来朝见。10.第一问:教化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之别。第二问:希望唐太宗能接纳前来归附的突厥百姓,同时通过礼仪的教化来使归附的突厥百姓成为大唐的臣民。参考译文:突厥多次侵扰边境。有人游说高祖说:“突厥之所以屡次侵犯关中,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和财富等都集中在长安的缘故。如果烧毁长安,不在这里定都,那么胡人的侵犯自然就平息了。”高祖认为很对。秦王李世民劝谏说:“陛下怎能因为胡寇的扰乱边境,就急忙迁都以躲避他们,让后世人讥笑陛下呢?希望陛下能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用绳索系了颉利的脖子,把他送到陛下面前。如果不能获得成功,那时再迁都也为时不晚。”高祖说:“好!”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甲子日,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十余万侵犯泾州,京师戒备森严。八月癸未日,颉利可汗进兵到渭水便桥。唐太宗来到渭水上,同颉利可汗隔着渭水谈话,谴责他违背盟约。突厥人大为吃惊,纷纷跳下马来围绕太宗跪拜。唐军相继赶到,旌旗盔甲遮遍原野,颉利可汗见唐军军队阵容整齐而强大,脸上有些害怕的神色。当天,颉利可汗来请求讲和,太宗下诏允许他的请求。八月乙酉日,太宗李世民驾临城西,杀白马歃血,和颉利在便桥之上结盟。突厥率领兵马回去了。恰逢天下大雪,牲畜很多冻死,百姓饥寒交迫,死者很多。颉利可汗挥霍无度难以补给,只有加重对各部落征收赋税,各部落大都背叛了他。大臣议事时多请求出兵进击突厥,太宗就这一问题询问长孙无忌说:“颉利君臣都昏庸暴虐,现在出兵讨伐,却刚刚与他们缔结了盟约,不打又怕失去了机会,怎样才好?”长孙无忌说:“突厥并没有侵犯边境,我们背弃盟约劳累百姓,不是正义之师的做法。”太宗皇帝于是停止出兵。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日,突利可汗入朝。贞观四年春正月,李靖率领骁勇的骑士在夜里袭击定襄城,取得大胜。突厥颉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出兵如此神速,突厥兵无奈便迁移到碛口。颉利想要穿过沙漠北去,李世勣的军队守住碛口,颉利可汗带兵到此,过不去,他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颉利可汗来到长安。夏四月戊戌日,太宗御临顺天门城楼,召颉利可汗来见,责备他说:“你几次和我订立盟约又都违背盟约。践踏我大唐的庄稼,掠夺我人民。我宽恕了你的罪恶,保存了你的社稷江山,你却拖延不来朝见。不过自从渭水便桥订盟以来,还算没有大规模入侵寇掠,因为这一点才免你不死。”颉利可汗痛哭着谢罪退下,诏命让他住在太仆馆舍,以丰厚的粮食招待他。突厥灭亡以后,太宗下诏召集群臣讨论如何妥善安置他们。温彦博说:“现在突厥走投无路,都来归附我们,为什么要抛弃而不接受呢?孔子说‘有教无类’,如果拯救他们于将亡之际,教给他们生存的资业,以礼仪教导他们,几年以后,他们就会变成我们的臣民。然后选拔他们的酋长,让他们入朝充当宿卫官兵,使他们畏惧皇威,感怀皇恩,哪里有什么后患呢?”太宗最后采纳温彦博的策略。11、B句意:唐高祖因为起事初期曾借助于突厥兵马,所以前前后后赠送给突厥的东西,无法计算。突厥凭借过去的功劳,傲慢无礼,每次派遣使者来长安,大多都胡作非为,蛮不讲理,但皇上都优待、宽容他们。“起”为动词,“初”修饰“起”。不能断开,排除AC;“资其兵马”表意完整,“前后”修饰“饷遗”,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12.A“文中‘辛酉’是纪年”错。辛酉在文中指纪日。13.D“降唐后”错,由原文“高满政说君璋尽杀突厥戍兵降唐,君璋不从。满政因众心所欲,夜袭君璋,君璋觉之,亡奔突厥,满政杀君璋之子及突厥戍兵二百人而降”可知,应为“降唐前”。14.(1)突厥依仗他的众多犬羊(牲畜),有轻视中原之心,如果不战而和,(则)表示我们弱小,第二年还会来犯。(2)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15.(1)加强防守:希望皇帝派勇将戍守崞城;(2)破坏敌方:①用重金招募降将;②经常派骑兵到马邑城下抢掠、破坏,使他们无以为生。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辛未(二十七日),突厥始毕可汗派遣骨咄禄特勒前来唐朝,朝廷在太极殿宴请他,奏九部乐。唐高祖因为起事初期曾借助于突厥兵马,所以前前后后赠送给突厥的东西,无法计算。突厥凭借过去的功劳,傲慢无礼,每次派遣使者来长安,大多都胡作非为,蛮不讲理,但皇上都优待、宽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