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见过制衣服的吗?生:见过。师:衣服是怎样测量的?哪位同学知道在古代衣服是怎样量尺寸的呢?下面我们看一看动画片,看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测量衣服的?(放“阿福新衣”的动画片)师:谁来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汇报预设:生1:师傅长得高大,手也大。生2:徒弟是个小孩,手小,徒弟的一拃比师父的一拃当然短了,那么做出的衣服就小了。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一拃吗?像图上这样,把你的大拇指和四个手指伸平,大拇指的指尖和中指的指尖中间的长度就是一拃。现在老师来当师傅,同学们来当徒弟,谁想和师傅来比一比他的手?(叫同学)这就是师傅,徒弟的手谁的大?生:师傅的手大。师:咱们再来比一比一拃,谁的一拃大?谁想说举手。生:师傅的一拃大。师:如果用老师傅的拃去量,用小徒弟的拃去做衣服,他做的衣服就会很小,那么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会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呢?生:直尺总结:在古代的时候,测量工具还不发达,人们用拃来测量,后来人们就发明尺子,这种测量工具。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关于测量方面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联想到用尺子测量,认识厘米,打下基础。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认识尺子。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这个新朋友。同学们仔细来看,都有什么样的尺子?(放幻灯片)生:直尺,钢卷尺,软尺等。师:老师这里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观察一下尺子上都有什么?生:有竖线。师:长度一不一样?生:不一样。师:有的长,有的短,我们叫它刻度线。生:有数字。师:从几到几?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生:从0到1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师:同学们看一下这把尺子上的数字是从几开始的呀?“0”,我们叫它“0刻度”,这个“0”在尺子上非常重要。师小结并适时板书:“0”:表示起点。起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量物体的时候,一般从起点开始量,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对准0了,就可以了。除了数字和刻度线,还有字母。英文字母cm:厘米。这个厘米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尺子,能够形成学生认识的表象。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1)认识1厘米。师:同学们看这把尺子,你能从这把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生:“从0到1”就是1厘米。师小结:我们为了把他说的更完整,我们这样说:“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师:给你的同桌说一说。那你能在尺子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生1:尺子上1和2数字之间的长就是1厘米。生2:尺子上1个大格就是1厘米.(2)建立1厘米的观念。师:同学们拿出你的尺子,指出你尺子上的1厘米,让你的同桌看一看,指出1厘米以后,用你的食指和母指在尺子上比一比,和你的同桌比一比,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厘米有多长?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师: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是一厘米呢?生:书的厚度,图钉,食指的宽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找一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一厘米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等一系列的活动,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3.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物体的长度。师:下面能不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2厘米呢?生1:1厘米﹢1厘米是2厘米.生2:一个大格加一个大格就是2厘米。生3:8到10是2厘米,10到8也是2厘米。师:能不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5厘米呢?生1:从刻度0到刻度5是5厘米。生2:数5个大格。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自由地找到几厘米,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又使学生牢固树立几厘米的观念,为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打好基础。4.学习用厘米进行测量。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厘米,你会用尺子量小棒的长度吗?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小棒,尺子,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出示测量的幻灯片)同学们会量了吗?下面量一下小棒,你的课本的宽度。(让学生用展台来展示)师: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题,生:图一没有和刻度零对齐,图三铅笔没有和尺子放平。图二正确。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师:我们再来看看一拃怎么测量?(出示幻灯片)师总结:像图上这样,拇指指尖和中指指尖的长度就是一拃。师:我们会量小棒,也会测量课本的宽度了。我们再回到之前的动画片,我们知道了师傅的一拃长,小徒弟的一拃短,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到底有多长啊?我们来量一量。生:师父的一拃是17厘米,徒弟的一拃是13厘米。设计意图:用科学手段解释了故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三.巩固应用我看同学们学的可高兴了,我出几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第一题生: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第二题师:怎样测量圆柱的高?是几厘米?生:竖着测,高5厘米。第三题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生:曲别针长2厘米,1角硬币宽2厘米。第四题师:这把尺子没有刻度0和刻度1了,该怎么测量呢?生:从刻度二开始量,占了4个格,就是4厘米。第五题师:当小棒的左端没和刻度零对齐。而和刻度一对齐的时候。两个刻度之间的差就是小棒的长度。那么谁来说说这两个小棒到底是几厘米?生:第一个小棒是5厘米,第二个小棒是4厘米。第六题师:看看蟋蟀和蝈蝈到底谁跳得远?生:蟋蟀跳了11厘米,蝈蝈跳了9厘米。第七题师:谁来回答下这个问题?生1:全程赛场14厘米。生2:小蚂蚁爬了11厘米,还有3厘米到终点。生3:小蜗牛爬了6厘米,还有8厘米到终点。生4:小蚂蚁比小蜗牛多爬了5厘米。第八题师:这个比三厘米长,比四厘米短,我们该怎样说它的长度呢?生:大约三厘米。第九题师:树叶比5厘米少,我们该怎么说呢?生:大约5厘米。四.全课总结师:同学们,谁来给我说说,这节课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预设:生1:我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尺子上任意一个打格就是1厘米。生2:我学会了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生3:我知道了尺子上有刻度,刻度线,刻度0.……师小结:厘米是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多的单位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将学习更多的长度单位,希望同学们在数学的海洋中游得更远!五.布置作业回家以后,用尺子量一量爸爸妈妈的一拃。六.板书设计认识厘米0:起点cm:厘米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在对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中认识比较了物体的长、短,在本节课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如在游戏中,他们偶尔会用步子或手来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或以某一些物体为参照物来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2、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少数同学在数学课上利用尺子画直线时会对尺子产生兴趣而进行观察;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知识。3、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一年级孩子好动,认识的字数少,喜欢看动画片。因此,上课之前我播放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下文。由于低年级孩子动手能力强,有好奇心,我让每一个孩子都拿一把尺子,自己动手找一厘米,自己动手测量,让他们形成一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进行小组合作,会跟同桌,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让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一厘米到底有多长,怎么测量等。效果分析用动画片“阿福的新衣”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容易让学生认识“一拃”,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尺子。幻灯片出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尺子,加深了学生对尺子的印象。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学生会有一个清晰的表象,用箭头指出哪些是“0刻度”“刻度”“刻度线”,使学生记忆深刻。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学生能指出,但不能用数学用语完整的说出“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这一点应让学生多加练习。让学生找出身边的一厘米。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考察了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老师边用幻灯片出示小棒如何测量,边拿尺子和小棒来展示,学生跟着比划,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随后让学生用展台展示小木棒和课本的宽度如何让测量,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学生学会测量以后,让学生学会测量一拃的长度,然后和前面动画片照应,看看老师傅的一拃和徒弟的一拃到底多长。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测量爸爸妈妈的一拃,这样既让学生学会测量又加深了同父母的感情。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采用自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课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教材在安排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学生喜爱的连环画将故事“阿福的新衣”展示出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问题,激发兴趣,为认识“厘米”提供必要地保障。第二部分:“你说我讲”包括2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观察直尺发现,尺子上有若干长度单位,而且都是统一的,每一个单位就是1厘米。学生用手比画感受1厘米的长度,再通过实物比较,如:田字格的长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知道“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它作单位。如果使用课件,不能用放大的1厘米长度作为标准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一定要以手中尺子上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准,形成清晰的表象。教材给出厘米可以用“cm”的符号表示,只要求认识,不要求实际运用。第二个红点问题“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引导学生探究测量的方法。直尺是我们最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用尺子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的把握。测量时强调以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尺子的边缘与物体重合,再看尺子的右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几个长度单位。第三部分:“自主练习”。第1题是判断测量方法对错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第2题,测量实物长度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测量方法:第三题和第五题是测量线段长度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测量方:第四题是一道填空题,选择蟋蟀和蝈蝈为素材,增加了练习的情趣:第六题借助直尺比较两只铅笔的长短:第七题是一个先估计再测量的实践活动,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八题是在第七题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体会估测的策略。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测量标准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第一题【讲评】测量物体时,物体的左端要和刻度零对齐,图一没有和刻度零对齐,所以错误。徒儿正确。图三,物体要和尺子放平,因此错误。【讲评】第二三四题,把图形的认识和厘米的测量联系在一起了,学生在测量的时候一定把握住一端对齐的要领,最好是与0刻度对齐,然后数出格数,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第五题【讲评】这道题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断尺测量,当没有刻度0和刻度1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铅笔到左端对准尺子的刻度2,然后再数出铅笔占尺子的几个格,这个尺子,就有几厘米长。答案是4厘米。第六题【讲评】第六题是让学生认识几厘米。当小棒的左端没和刻度零对齐。而和刻度一对齐的时候。两个刻度之间的差就是小棒的长度。第一个小棒是5厘米,第二个小棒是4厘米。第七题【讲评】让学生看看蟋蟀和蝈蝈到底谁跳得远,根据前面学到的知识,我们知道了蟋蟀跳了11厘米,蝈蝈跳了9厘米。第八题【讲评】第八题让学生根据尺子,看谁爬的远,考查了学生认识尺子上的长度和计算。属于有难度的题。这里学生容易把蚂蚁爬了11厘米看成12厘米。第九题第十题【讲评】第九题第十题都不是准确的几厘米,第九题比三厘米多,我们说它大约三厘米,第十题比5厘米少,我们说它大约5厘米。课后反思优点:1.以动画片“阿福的新衣”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由于老师傅和徒弟的一拃大小不同,而把衣服做小了。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必要性。2.让学生找出身边的一厘米。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考察了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3.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测量爸爸妈妈的一拃,这样既让学生学会测量又加深了同父母的感情。4..练习题出示的全面,由易到难依次展示,逐渐提高学生对厘米的认识。缺点:1.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学生能指出,但不能用数学用语完整的说出“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这一点应让学生多加练习。2.课堂不够活跃,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3.教师讲课有时用语不太恰当,出现重复情况。4.鼓励用语单一,鼓励的次数少。改进措施:多加练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厘米的含义,准确说出厘米的概念。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多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自己操作,自己解决问题。悉心准备教案,反复练习口语,拒绝口头禅。增加对学生的鼓励次数,提高教师用语的丰富性。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厘米的认识位于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中,它在四大领域中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测量这方面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课标解读:第一句话“结合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