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挑战中创新矿业权管理与经营_第1页
在应对挑战中创新矿业权管理与经营_第2页
在应对挑战中创新矿业权管理与经营_第3页
在应对挑战中创新矿业权管理与经营_第4页
在应对挑战中创新矿业权管理与经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应对挑战中创新矿业权管理与经营第一页,共136页。一、中国经济面临的变局与趋势二、中国矿业经济发展趋势三、地勘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四、转型升级、创新改革、可持续发展是破解的关键五、在应对挑战中创新矿业权管理与经营第二页,共136页。㈠宏观经济:增长有底线、无高度㈡中国经济发生了四大变化㈢解决之道:对内升级、对外开放第三页,共136页。㈠全球乃至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分析㈡全球乃至中国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分析㈢未来5年中国矿业的发展趋势第四页,共136页。㈠

国内外经济复苏乏力和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地勘经济的困扰㈡

战略研判研判滞后和运营不规范后遗症的困扰㈢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和分类后的规范管理与深化改革㈣区域局限性不断强化和产能能亟待平衡转换的困扰㈤地质工作三大刚性和环境敏感性不足的困扰㈥地质工作质量下降和信用不佳的困扰㈦财税体制改革与市场配置资源改革的困扰㈧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就是发展的机遇第五页,共136页。㈠

新常态就是对当前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诠释㈡

认识把握适应引领新常态根本就在于如何遵重经济规律㈢转型升级、创新改革、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发展问题的关键㈣关于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相关问题㈤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地勘产业的转型升级㈥转型升级必须用好七大战略—管理创新第六页,共136页。㈠宏观经济:增长有底线、无高度㈡中国经济发生了四大变化㈢解决之道:对内升级、对外开放第七页,共136页。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下有底线,上无高度,没有理由太悲观。中国股市由于前期的过度投机,把一把好牌打坏了。但随着风险因素的逐渐释放和政策的稳增长,股市还会有牛市,但不会再有疯牛,而是会转成慢牛。对今天中国经济的典型概括:纵向看很糟糕,横向看还说得过去。纵向看,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能处在多年未有的困难之中,特别是传统产业,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困局,集中反应在业绩大幅度下滑,反应在成本的高企,市场的过剩。横向看,如今中国的经济也不是那么糟糕,可以说还说得过去,即使大家对7%左右不相信,但是如果退一步说,也比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快。中国经济还存在很多亮点。目前中国经济可以称为“有底但没高度”。也就是说今天中国经济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就是到2020年,要实现经济总量再翻一番,要实现人均收入倍增的阶段。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这样一个政治目标下,中国经济不可能出现明显的萧条,可能会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保持一个最基本的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底。底在哪里?应该是7%左右,这也是要实现2020年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需要达到的最基本经济增速。而且,我们有条件做到经济有底。从以下三方面来看,没有理由太悲观:1、我们有这种潜力。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经济大量增长、传统经济加快转型的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动力、新的增长力量。我们没有理由对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太悲观。2、政府掌握着可以支撑的资源。从政府掌握的资源角度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都还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维持最基本的经济增长。3、中国经济基本面一直向好。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看,还没有完全到了经济增长中断的阶段,改变的只是速度和程度,趋势还在持续。第八页,共136页。现阶段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种种困局,这是因为四个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1、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成长,像人经历了长时间剧烈运动一样,需要调整、休养生息。中国现在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低收入阶段进入到了中等收入阶段。阶段的变化,意味着原有的生产体系、经济体系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如果我们还是继续延续着原有生产和经济体系,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必须进行重新构造。没有调整,不可能换来新生,然而这种调整,必须付出代价。眼下,我们正在付出这个代价,在新的生长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中国经济不可能持续原有的辉煌。2、市场变了,过去是短缺,现在是过剩。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市场环境在变,我们的政策体系也需要变,但是我们政策体系长期以来都是以生产作为主导,而今天主要问题是突然变成了开拓市场。开拓市场需要政府从建设者、生产者的角色转到服务者,转到监管者。而这对政府而言,显然是一场根本性的转变。从解决生产问题到解决市场问题,政府并没有经验。要解决过剩的问题,还涉及到两方面的变革:⑴供给面变革导致投资、生产的老路走不下去了。需要企业、民众、市场来解决。⑵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亟待改革。需要新的变革,要对失衡的收入分配进一步理顺。第九页,共136页。中国收入分配关系失衡的表现在哪里?从政府、企业、民众对比,显然政府多了,民众少了,要进一步加大民众收入的份量。从民众角度来说,城乡差距很大,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跟工业化相比较,中国城市化进程落后,城乡差距悬殊,中国三农问题突出,折射出中国农民收入上不去的问题严重。①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收入、更高的支付手段,今天中国大量的工业品,并不是没有市场。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消费环境不健全、农民收入上不去,制约这样一个进程顺利实现。农民一没有足够现金收入,二没有财产收入,三没有足够信用手段做保证,因此中国农村市场长期滞后于国家发展。②近十年,中国城市市场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集中反映在由于高房价、高学费、高药费方面。这使得城市居民,特别是白领阶层的大量收入被上述“三高”挤压。③从反腐败到八项规定,也使得公款消费的巨大市场在过去几年逐步萎缩,这块空缺没有及时跟进的填补。高端领域消费品和服务市场出现阶段性低迷。④国外环境也在变,世界经济相对低迷使得中国出口市场,也发生了新的困局,出口上不去问题越来越突出。开拓市场变得不是那么容易了,必须进行供给端、收入端的变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第十页,共136页。3、国际环境发生了大变化过去30年,中国很幸运地赶上了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特别是2000年之后,中国加入WTO,赢得了在对外经济领域里面跨越式发展,迅速成为第一大贸易经济体,成为除美国之外利用外资最多的一个国家。而2008年之后,这些都开始动摇、改变。在出口领域,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加快工业化,中国在国际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和挑战。同样由于市场环境变了,自己的生产成本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制造不再便宜。从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和内部竞争力变化的双重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对外经济板块,我们急需摆脱靠外资发展所带来的动力,我们显然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创造、进一步发展,现在我们还在创造、挖掘、发展之中。第十一页,共136页。4、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十八大之后,中国游戏规则确实发生了改变,无论政治游戏规则,还是经济游戏规则,都在发生新的改变。从经济游戏规则来说,追求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还不习惯以创新驱动来推动发展,更习惯依靠投资推动发展,投资还计代价,显然这条路已经走不下去,因此游戏规则的改变,必然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模式造成极大挑战。还有以下四个环境条件的改变,就是我们眼下面临各种困境的主要的原因所在:过去推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一是靠投资。投资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而要想推动经济,以后至少每年有5%以上的增长;二是靠房地产。房地产投资过去几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因此它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也有两个点。三是靠工业。工业每年都有10%-20%的快增长,因此对经济增长贡献至少几个点。四是靠出口。出口每年也都是两位数,10%+至20%+的增长,因此对经济的贡献,每年也有两个点左右。如今,投资已经降到了10%左右,房地产投资已经降到5%左右,工业降到6%左右的增长,出口降到零增长,因此原有推动中国经济10%左右快速增长的因素,都已经发生重大的改变。短期内,已经很难再复制原有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再高速增长显然不现实。新常态以前现在投资20%—30%10%房地产≥10%5%工业10%—20%6%出口10%—20%+0增长第十二页,共136页。1、两大平台—从中国经济的现状看未来,中国正在搭建两个平台,在上演两台大戏:⑴转型升级的平台。上演升级版中国经济发展大戏,而这个平台正在搭建之中,刚拉开序幕,因此构不成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主动力。但是它一定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动力。这一点一定要充分地看到。⑵走向世界的平台。中国在搭建一个走向世界的平台,上演一个经济全球化或者国际化的这台大戏,那就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条主线,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以制造型建设作为一个制度安排。以亚投行、私募基金等投融资平台作为支撑这样一个走向世界的平台。两个平台,两场大戏一旦演成功,我们有什么理由对中国的未来感到悲观。第十三页,共136页。2、三大趋势—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⑴跨国的趋势为中国的企业家、投资者走向世界、实现全球配置资源创造条件。一个国家的强大,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跨国公司数量的多少,以及跨国公司竞争能力的大小。而看今天的中国强,是因为体量大,弱是因为跨国公司少,跨国公司竞争能力弱。⑵融合的趋势①垄断。我们有的都是靠垄断所形成的金融、靠垄断形成的石化、电力,真正在制造业领域,现在只看到了华为、联想,还看不到其他,如果有更多在制造业领域里面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那么中国的强大,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②融合。一是互联网+现代金融+产业,这个跨界趋势,是确保企业在未来能有竞争力,能够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的路径;二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从设计、研发到制造、到市场营销,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发展链条;三是.城市与农村融合,也是我们的产业、企业必须关注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兼顾起来,这个产业才能够有更好的未来。第十四页,共136页。⑶跨界的趋势就是跨所有制发展,跨所有制整合,同样在两个方面需要关注。第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怎么整合,第二,国内资本跟国际资本怎么整合,我想只有实现了国有经济跟民营经济的这种整合,实现了国内资本跟国际资本的整合,未来的中国经济才会有新的增长力量,才会有新的增长源泉,才会有新的增长优势,这就是所谓的跨所有制整合意义所在。3、四个红利中国有四个红利正在积累之中:一是人力资本红利。正在积蓄和释放之中,大家都清楚,数量的红利,我们正在告别,而人口质量红利远没有得到释放,恰恰人口质量红利是未来支撑中国经济成长一个重要的力量源泉;二是全面改革的红利。我理解的全面改革的红利,就是简政放权所带来的微观的红利也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带来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三是就是深化及扩大开放的红利。两个平台的搭建,一个国际化走向世界,国际化的平台,其实就是在创造一个扩大开放的新的红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逐步实现,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一定会迎来更多的红利;四是万众创新的红利。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改变,知识产权的保护正在进一步健全,对投融资自由公证这样的渠道正在建立,对创新的风险、创新成果分享公平的机制正在建立。第十五页,共136页。4、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股市还会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股市还会牛,但可能不是以前的疯牛,可能将进入慢牛。⑴经济发展战略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驱动转向资本市场驱动。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因为信贷驱动已经走到了天花板,我们需要尽快转变到靠资本市场来驱动,这是一个大的宏观的背景。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转型升级阶段,资产的重组,资源的重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需要有相应的通道,而资本市场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通道,中国需要资本市场大的宏观背景没有改变,因此资本市场前行的基调就不会中断,现在只是出现了阶段性的大调整,而不是阶段性的结束。⑵资本市场的转换期开启。股市上半场天时地利人和,有这样一个难得发展的好时机,但我们把手里的好牌打坏了,由于过度加杠杆和泡沫化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中断了这样的发展态势,但改革预期转型升级,改革开放的深化,互联网经济,稳增长政策等多种因素都给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中间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半场有可能是震荡,由于管理的问题,由于机制的问题,由于外部等因素的问题,可能是一个震荡分化的市场。总体上看,去杠杆、速扩容、利做空、迟反应、差应对、慢复苏等是导致整个资本市场发生阶段性变化的最基本因素。⑶随风险逐步释放、政府一些政策不断出台,股市大势会逐步趋稳,股市还会牛。但结构分化会进一步明显,这一点大家有信心。但是前面所有股票上涨的风格已经改变,很可能是一种结构性分化的趋势。所以整个判断是股灾之后,前景依然可期。我们期望严冬过后能够绽放春蕾。第十六页,共136页。㈠全球乃至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分析㈡全球乃至中国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分析㈢未来5年中国矿业的发展趋势第十七页,共136页。十载高歌恍如梦千座矿城夜笙歌万座矿山临枯竭千山万水遭涂炭矿业炒成大泡沫十年梦醒泡戳破地质勘查是矿业经济发展的基础,靠矿业经济拉动才能发展。

要判断全球及中国矿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需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是矿产资源需求前景;二是支撑矿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

第十八页,共136页。1、“三驾马车”对资源需求的拉动在减弱中国已工业化中后期,GDP已从10%降至7%,经济下行必导致资源消费量的下降。未来很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依然要靠“三架马车”,决定矿产资源需求的也主要靠它。⑴第一架“马车”:基础设施投资。公路已铺到每个村落,铁路已铺满所有省份,城市化率已超50%,高楼大厦已遍华夏大地。结论是,基础设施高速建设时代已结束,西部地区已难再起波澜,因此,第一架“马车”已动力不足,不可能再大规模拉动矿产资源需求。⑵第二架“马车”:出口。出口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出口的空间还有多大?答案是,我们已经生产了占世界85%的家电、50%的平板电脑,48%的钢材、47%的铝材,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中国制造”。而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将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进口需求在不断下降。结论是,中国出口空间已经不大;二是,后续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制造”构成多大威胁?近年来东南亚、印度一个钢铁工人每天的工资仅3美元,中国却需30美元。同时,这些地区的环境、土地成本等都远远低于中国。“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下降,将逐步让位于后续发展中这些国家,出口形势将进一步恶化。显然,第二架“马车”也已经乏力,也很难再次大规模拉动矿产资源需求。⑶第三架“马车”:内需。中国2/3以上的城市居民都有房贷,三代人的积蓄都换不到一套遮风避雨的住房,如何拉动他们的内需,难道要敲骨吸髓?显然,内需这架“马车”也难以拉动矿产资源需求。既然,三架马车既没有办法拉动中国摇摇欲坠的经济,也就更没有办法像过去10年一样拉动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因此,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将放缓。第十九页,共136页。第二十页,共136页。2、新业态将有效降低矿产资源需求中国正在实施两大战略升级:一是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升级;二是从传统业态向新业态的升级。这两大战略升级将有效降低中国矿产资源需求。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升级会使煤炭、钢铁、水泥、建材、锰、矾、铝等传统产业所需要的大宗矿产品的消费量逐步下降,这部分矿产的需求量占矿产资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使铜、镍、钴、铌、钽及石墨、萤石等新兴战略性矿产需求会不断增长,但这部分矿产的消费量不足矿产资源消费总量的10%。因此,产业升级将有效降低中国矿产资源需求。⑵新业态将对传统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也会对资源需求带来革命性变化。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变产业组织方式。一是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变。二是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三是由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新业态的发展,会使社会财富的利用效率和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有效降低矿产资源需求。最典型的例子是3D打印,3D打印可以精确计算所需原材料,使效用最大化、资源最小化,大幅度降低资源的损耗。另外还有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理论上可以将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设备连接利用,大幅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有效节约资源。虽然,新业态的发展方兴未艾,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十一页,共136页。3、二次资源利用将有效降低矿产资源需求目前,中国金属矿产蓄积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二次资源利用率会越来越高,将有效替代一次资源供应。美国消费的60%的钢铁、30%的铜、40%的铝、90%的铂和90%的铅都靠回收二次资源来满足。预计到2020年,中国二次回收钢铁占消费量的比例将接近25%,铜将接近15%,铝接近20%,铅超过50%。到2030年,中国将有40%的金属完全可以通过回收二次资源得以满足,将大大降低对矿产品的需求。4、国外矿产资源需求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增长国外矿产资源需求是否会高速增长?首先看“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国家涵盖中国、俄罗斯、东南亚、印度、中东和中亚国家,俄罗斯、中东国家矿产资源消费相对稳定,中亚人口仅为7000万,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矿产资源消费量极低,增速极其缓慢。因此,除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印度以外,“一带一路”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会对全球矿产资源消费量构成较大影响。其他国家,再扣除经济极度落后的非洲和经济发展停滞的南美洲,还剩两类国家,一类是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二类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未来10年内,印度、东南亚国家经济会有较快发展,但很难步入GDP增速超8%的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因此,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矿产资源需求很难在短期内有较大幅度增长。第二十二页,共136页。1、从中国矿业产值构成分析中国矿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我国煤炭产值占40%,油气资源开发占39%,铁矿等黑色金属产业占6%,有色金属占7%,非金属行业占4%,其他矿业产业占比不足4%。①煤炭行业(40%)。一是全球已进入低能源成本时代,清洁非常规油气大量开发利用。以及过去10年能源高价位时代使得全球能源供应相对过剩,严重冲击我国煤炭行业;二是由于环境污染和需求放缓,国家已经出台规划,限制煤炭资源开发规模,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因此煤炭产量不但不可能再增长,大量的煤矿山将陆续倒闭,到2025年中国将有1/5的煤矿企业倒闭,这意味着中国矿业中占比高达40%的煤炭行业几乎已经没有发展空间。②油气行业(35%)。中国石油资源本身就相当匮乏,石油产量能够长期保持在2亿吨水平就已经不错了,大规模的提高产量是相当困难的。显然,占中国矿业产值近35%的石油行业也不可能快速发展。③天然气行业(4%)。相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中国天然气资源比较匮乏,但仍将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中国天然气产值仅占中国矿业总产值的5%左右,难以改变矿业行业大局。第二十三页,共136页。第二十四页,共136页。④铁矿行业(4%)。钢铁产能已严重过剩,铁矿石需求已经出现下降,未来5年全球铁矿石将供大于求。中国铁矿石资源品质相对较差,平均成本在80美元/吨,远高于40美元的国外铁矿,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铁矿石价格在50美元左右,国内2/3以上的铁矿山处于亏损状态,未来全球铁矿石价格将长期保持较低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铁矿山也将大量倒闭。因此,占中国矿业5%以上的铁矿行业也将处于下行趋势。⑤有色金属行业(7%)。主要包括金、铜、铝、铅、锌、镍等。中国铜矿资源匮乏,东部地区资源面临枯竭,西藏地区虽有发现,但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不可大规模开发,只有新疆和内蒙等地有一定潜力,因此,中国铜矿生产能够保持现有规模已当属不易,难以突破200万吨/年。伴随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下行,我国原铝需求已经开始趋缓,同时我国铝土矿资源品质较差,开发规模只能是呈缓慢增长趋势。铅锌矿资源保障程度已经开始下降,未来不可能再增加产能。而镍矿资源极度匮乏,更不可能扩大生产规模。总体来看,占矿业产值7%的中国有色行业整体可能会缓慢发展,但其发展势头将远远弱于过去10年。⑥非金属行业(4%)。水泥开发利用占到非金属行业的半壁江山,伴随基础设施建设及建筑行业的趋缓,中国水泥行业已步入下行通道。而石墨、萤石、叶腊石等其他非金属矿产的规模相对较小,但这些行业有着较大的发展前景。从矿业内部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占中国矿业产业80%以上产值的行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中国矿业整体将进入下行阶段。再从西方国家发展历史来类比。无论是英国、德国、法国还是美国,当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期以后,其矿业行业都会走向衰退,这不但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为资源经济学理论所支持的。第二十五页,共136页。2、从世界矿业发展史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1980年,全球经济持续繁荣,矿业高速发展,矿业供应能力迅速提高,增长了近5倍;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陆续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矿产品需求开始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造成了1980~2000年的矿业大萧条,矿业在西方国家沦为“夕阳产业”。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再一次带动了全球矿业的高速发展。要判断未来全球矿业发展趋势,从需求角度看,未来10年,全球矿产品需求将持续疲软。从供应角度看,过去10年,全球矿产品价格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矿业的持续繁荣,矿业规模膨胀到了原来的3倍。加之矿业发展汪汪滞后于需求5年以上,全球矿业泡沫巨大,供应能力远大于需求。总体来看,未来5~10年,全球矿产资源需求将持续疲软,全球矿产品供大于求,矿业发展也将长期处于低迷期。受需求疲软、资源品质差、环境约束等影响,中国矿业已经步入下行通道,2025年后,中国矿业将逐步演变为夕阳产业。第二十六页,共136页。中国矿业泡沫不断挤出,产业会逐步得到调整,开始回归理性。过程如下:→矿产资源长期供大于求,矿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矿业公司股票持续下跌,市值缩水,资本大量出逃,企业融资举步维艰。与2011年比,中国矿业资产规模缩水超过40%。→市场持续低迷,矿产品大量积压,2/3矿山入不敷出,部分矿山工资无法正常发放!→银行紧贷,部分矿山资金链断,1/5矿山开始歇业、整顿甚至关停,矿企开始裁员!→形势持续发展,但企业仍对矿业形势抱有侥幸心理,垂死挣扎。国有企业背靠政府,尽全力筹措资金,民营企业开始借高利贷,苟延残喘!→形势持续低迷,1/4国有矿山难以为继,开始整合资源,剥离不良资产(国有资产部分流失),工人大量分流、下岗,压缩生产成本。1/4以上的民营企业被银行贷款和高利贷套牢,企业破产倒闭。→矿老板四处躲债,1/5矿山人去山空,千疮百孔的矿山被遗弃,矿山环境危机爆发。→矿山颓势会向下游不断传导,会导致地质勘探行业业务量缩水60%以上,矿山设计和施工行业业务缩水70%以上,矿山设备销售量下滑50%以上。→矿业颓势逐步向上游传导,地调机构、地勘单位、地科研单位、地矿类高校也将受到冲击。→1/2矿业城市经济严重下滑,失业人口不断增长,社会问题不断涌现。→2018年,1/4的矿业市场泡沫被挤出,国家极力推动矿业行业兼并重组,矿产品供应量下滑,矿产资源供需趋于平衡,矿产品价格开始缓慢回升,中国矿业开始止跌,但中国矿业再也无法高速发展,逐步进入低缓良性发展阶段。→2018年前后,全球矿业也将止跌回升,2025年前后,全球矿业有望再一次进入较好发展阶段。→2030年,中国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矿业成为夕阳产业。第二十七页,共136页。中国矿业泡沫不断挤出,产业会逐步得到调整,开始回归理性。过程如下:→矿产资源长期供大于求,矿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矿业公司股票持续下跌,市值缩水,资本大量出逃,企业融资举步维艰。与2011年比,中国矿业资产规模缩水超过40%。→市场持续低迷,矿产品大量积压,2/3矿山入不敷出,部分矿山工资无法正常发放!→银行紧贷,部分矿山资金链断,1/5矿山开始歇业、整顿甚至关停,矿企开始裁员!→形势持续发展,但企业仍对矿业形势抱有侥幸心理,垂死挣扎。国有企业背靠政府,尽全力筹措资金,民营企业开始借高利贷,苟延残喘!→形势持续低迷,1/4国有矿山难以为继,开始整合资源,剥离不良资产(国有资产部分流失),工人大量分流、下岗,压缩生产成本。1/4以上的民营企业被银行贷款和高利贷套牢,企业破产倒闭。→矿老板四处躲债,1/5矿山人去山空,千疮百孔的矿山被遗弃,矿山环境危机爆发。→矿山颓势会向下游不断传导,会导致地质勘探行业业务量缩水60%以上,矿山设计和施工行业业务缩水70%以上,矿山设备销售量下滑50%以上。→矿业颓势逐步向上游传导,地调机构、地勘单位、地科研单位、地矿类高校也将受到冲击。→1/2矿业城市经济严重下滑,失业人口不断增长,社会问题不断涌现。→2018年,1/4的矿业市场泡沫被挤出,国家极力推动矿业行业兼并重组,矿产品供应量下滑,矿产资源供需趋于平衡,矿产品价格开始缓慢回升,中国矿业开始止跌,但中国矿业再也无法高速发展,逐步进入低缓良性发展阶段。→2018年前后,全球矿业也将止跌回升,2025年前后,全球矿业有望再一次进入较好发展阶段。→2030年,中国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矿业成为夕阳产业。第二十八页,共136页。从矿种分析,到2018年,中国煤炭、铁矿石、锰矿、钒矿、水泥灰岩等行业将有近1/4矿山倒闭。石油、铀矿、铜矿、铅锌矿、金矿、稀土、钾盐、石墨、萤石等行业,在熬过2018年后,绝大部分会存活下来。整体来看,未来,大宗矿产行业前景黯淡,新兴战略性矿产行业在熬过严寒后,前景相对较好。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河北、云南等矿业大省矿业经济将持续萎靡不振,其中山西、陕西、河北等省情况最差,这些省份经济整体会受到较大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省份经济发展都将处于全国末位,必须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十九页,共136页。第三十页,共136页。㈠

国内外经济复苏乏力和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地勘经济的困扰㈡

战略研判研判滞后和运营不规范后遗症的困扰㈢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和分类后的规范管理与深化改革㈣区域局限性不断强化和产能能亟待平衡转换的困扰㈤地质工作三大刚性和环境敏感性不足的困扰㈥地质工作质量下降和信用不佳的困扰㈦财税体制改革与市场配置资源改革的困扰㈧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就是发展的机遇第三十一页,共136页。大家知道,目前地勘经济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说实话这些挑战和压力,一方面是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措手不及所导致的;一方面是我们自己在地勘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认清、遵循和利用好经济发展规律造成的。可以形容为前有难关—市场为主决定资源配置,后有追兵—政府分类改革、规范管理和深化改革,左右夹击的态势—民营、国有等狭路相逢,竞争惨烈。令人倍感挑战、困难和压力,而且这一次是挑战和压力远远大于机遇,这就是说:各路地勘力量要在改革与发展的路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决一雌雄,败者退出,胜者生存。《山东省地热调查评价》,竞争性谈判评标,9家全是局内单位,过去呢?第三十二页,共136页。1、国内外经济复苏乏力人民币贬值、世界股市再难重现、部分国家债务危机、矿业经济一再低迷,除大宗矿产品外,连黄金、石油都价格大幅下跌,互联网经济泡沫又开始显现(软银投资阿里、帝一富的走马灯、汉能李河君等),世界经济真的出了大的问题。国内外经济复苏乏力,继续下滑探底,复苏问题形似无期,拖累整个世界的创新和发展。2、国内外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外经济复苏乏力,继续下滑探底,导致了全球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所谓的新常态—实际是一种经济规律,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运行规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像柴油机运行一样,高速、匀速、低速的变化和调节。第三十三页,共136页。新常态主要特点⑴经济增长的三大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⑵政治社会的的三大特点: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国内外经济叠加导致,全球乃至国内矿业经济、地质勘查等在滞后效应的影响下,波动震荡,加速下行,地质勘查的“黄金十年”突然变得嘎然刹车,冷若冰霜,行业震颤。3、国内外经济复苏乏力和进入新常态导致了供求的三大矛盾放缓下行,进入新常态,导致了供求的三大矛盾,对地勘经济影响巨大。供求失衡—供求错位—供求突变—第三十四页,共136页。1、战略研判滞后和不确定性国民经济分类将整个地质勘查行业分为M类(科研技术服务类),但在实际工作运行中,又令其行走于事业与企业的边缘,工作分工和产业职能飘忽不定,使其多少年来对国家要你干什么、目前是在干什么,以后应该干什么一直难以琢磨和琢磨不透。在整个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还是以实用主义为根本—就是国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其目前面临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的战略研判没有确切的定位和严重滞后。导致其10年黄金时期突然的终结和未来的发展“研判滞后和应对失灵”,一度陷入了迷茫和无所适从的境地,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阻碍。2、运营不规范后遗症整个行业长期游走在事企不分的边缘,把“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作为行业发展左右逢源的法宝,实际运行的结果是把整个行业搞得事企不清。因为,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在处理事务时,总是有一种就高不就低的思想和思维模式,事业混合运行,那自然而然那种制度好见那个办啦,久而久之搞混了干部职工的是非界限和思维方式,严重的则是导致了运营的不规范问题的不断显现和严重,给未来进一步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和影响,地勘单位矿业权经营、财政出资项目等腐败问题的高发就是例证,在各种影响的危害和消除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第三十五页,共136页。3、劳动用工、招标投标、债权债务专项清理规范活动(鲁地办发〔2015〕53号)局属各单位在劳动用工、招标投标、债权债务方面仍然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开展劳动用工、招标投标、债权债务专项清理规范活动,对于依法规范地勘单位管理、提高地勘单位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⑴劳动用工专项清理规范,重点是对2015年9月15日前所有编制外人员,按照用工形式进行实名制登记,逐一建立台账;规定时间之后所有新进人员,须报局劳动人事处备案。主要内容包括:单位现有人员情况;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编制外人员用工形式和招聘使用情况;二级实体编制外用工报批备案情况;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管理情况;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编制外人员经费使用情况;编制外人员清理规范的措施及实施情况。⑵招标投标专项清理规范,重点是2013—2015年期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其他法律和国务院规定必须招标的项目,以及2013年以前按规定必须招标但结算、付款时间等延续到2015年的项目。主要包括: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中对外分包招标实施情况;局出资安排或单位自有资金安排的项目中,对外分包工程招标实施情况;符合必须招标条件的市场项目招标情况;矿权经营、重大资产出租等及其他重大项目招标实施情况;财政专项资金采购设备招标实施情况;国家、省、局要求必须招标的其他项目实施情况。⑶债权债务专项清理规范,重点是2015年8月31日以前,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短期和长期借款及其他长期负债。主要包括: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据是否完备、合法、有效,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记录是否完整等。对各类债权债务提出清理规范意见及实施情况。第三十六页,共136页。一类二类三类企业国土厅属1515山东地矿171-局14-地勘单位2-探矿、设计山东煤田111-局9-地勘单位1-探矿山东核工22-地勘单位㈢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和分类后的规范管理与深化改革2、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后的规范管理按类别划分的事业费保障标准、绩效工资、单位管理及编制、执行的财会制度瞪各方面的大问题。中央和山东都出台了9个配套文件,但没有实施细则。3、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后的深化改革问题过渡期3-5年,过渡期后怎么办,如何深化改革等等。安徽省1、地勘单位分类改革2014年12月30日,山东省编委文件决定了山东省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完成,山东省共4部分地勘队伍,分类改革如下表。第三十七页,共136页。1、区域局限性不断强化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的“四属化”改革已经导致了地勘队伍区域局限性的出现和发展,这次地勘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更加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的“四属化”改革以后,其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分属地矿部、国家工业部位等为数不多的机构直属管理,突然变成了由省人民政府、国资委、各省国土厅、部地调局等近百余家的管理机构,由此产生的队伍规模无限膨胀、只增不减,百局千队行业混战的局面开始出现,与邻为壑应先日渐激烈。这次事业单位改革更加剧了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因为各省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后,首先要解决省内地勘队伍的吃饭问题,加之财政对地勘行业出资项目的改革的加速。进一步加剧了地质勘查工作区域局限性的不断家具和强化。2、产能能亟待平衡转换地勘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快速增长;有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人多、财政投资减少与从市场领域退出回归公益、社会市场下滑、地质勘查市场化程度低等多重叠加导致整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亟待平衡和转移。从统计数据看,2005年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24万人左右,其中各类技术人员约5万人左右,到2013年达到最高峰,从业人员59.8万人左右,其中各类技术人员约25,.3万人左右.2014年受整个经济形势影响,两类人员有所下降。第三十八页,共136页。主要表现为:⑴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国有地勘单位独大。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入中财政投入占比过高,保持40%以上,2001年甚至达70%。说地质找矿队伍以国有单位为主体。⑵有资质的地勘单位和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快速增长。有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数量在不断增长。⑶地质勘查资金中财政投入严重下降;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人均货币量下降。第三十九页,共136页。第四十页,共136页。第四十一页,共136页。地质勘查业面临着“六大挑战”,凤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⑴矿产勘查市场剧烈收缩,矿产勘查融资发生严重困难,已程度不同的影响着地勘队伍的生存、改革和发展;⑵队伍不断膨胀,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异常惨烈,转型升级迷惘,地勘经济断崖式下行;⑶地勘单位寄予厚望的分类改革只是过渡而已,市场化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⑷地勘队伍事企混合运行的体制走到尽头,地勘单位进一步深化改革已迫在眉睫;⑸地勘行业自律亟需加强,以法治勘急待破题;⑹地勘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滞后,需要激发新的动力源。⑺第四十二页,共136页。1、地质工作三大刚性地质工作对政府需求增长的刚性、对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刚性、对队伍适应性的刚性等三大刚性,导致了地勘单位对社会、市场、政府等需求量、需求结构变化、供求适应性等的变化形成了滞后性和不敏感性,从而导致了地勘单位在三者波动面前的地位和社会形象的下降。从而形成了地勘单位在政府、市场、社会等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和劣势地位。2、环境敏感性不足地勘单位长期从事政府出资的地质工作,以国有地勘单位自居,等米下锅和找米下锅的环境敏感性不强,在市场激烈波动的过程中,难以尽快而迅速地做出应急判断,因而在采取应对措施时总是慢慢腾腾、环顾左右,从而导致与许多机会和机遇失之交臂。久而久之市场敏感程度、竞争机遇、核心竞争力等逐渐处于劣势地位。第四十三页,共136页。1、地质工作质量下降地质勘查和矿业权经营工作,因市场需求、产能过剩、竞争压价、资金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地质勘查单位违背科学加快勘探进度、缩短勘探周期等对标准、规范贯彻执行的不力和不够,对内容理解含糊、使用混乱,导致地质工作质量下降,导致地质报告质量的下降,主要质量问题有:一是勘查工作不彻底,圈大干少;二是地质工作质量差,拖泥带水;三是勘查工作不研究地质规律,不遵循地质规律;四是野外验收缺少质量验收的环节或验收马马马虎虎;五是报告编制质量差,资料不真实、不详实。给矿业活动和矿山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地勘单位信用不佳地勘单位作为国有的地质勘查队伍一直在项目、报告质量,地质工作和单位信誉方面十分重视和努力维护,但由于市场竞争、国家信用制度缺失等问题的存在,一些地勘单位钻空子,不遵守市场规则,久而久之导致了部分单位市场信用产生危机,地质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与道德基准和职业道德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合同签订、履行与管理方面、在地质资料的准确与信用方面、在经济活动交往和交易的过程中,不讲诚信,毫无信用,社会信用部部分单位和人所践踏,导致了信用不佳乃至信用危机,影响严重,结果极坏。第四十四页,共136页。1、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影响⑴税制改革—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影响、其他税收的缴纳问题⑵财政出资项目、专项基金项目资金项目管理的改革项目库建设、专家咨询中心、拨款、管理、监控、考核等制度和要求⑶财政出资的地质项目必须全面从商业领域推出,标志是实物工作量的大幅度减少2、从政府配置资源起主导作用主改革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⑴严格界定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界限⑵除能源矿产外,大宗矿产品的地勘查工作将由市场配置⑶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工程、海洋工程等公益性需求将大幅度增加⑷“一带一路”根本和关键是是转移国内过剩的产能,这是国际惯例第四十五页,共136页。3、中国地质调查局优化地调工程方案9月7日~1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对2016~2018年地质调查工程实施方案调整优化,2016~2018年地质调查工作由48个工程343个项目变为49个工程317个项目。工程指导思想:“需求驱动、问题导向。”立项评价标准为“五问”,一问能否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灾害或基础地质问题,二问能否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三问能否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四问能否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五问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局长声音: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由计划、工程、项目组成的地质调查平台,更加聚焦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更加适应了国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要求,更加扎实和有生命力。第四十六页,共136页。1、挑战与机遇的辩证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先哲早已阐明挑战与机遇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没有挑战,哪来机遇;危与机并存,没有危,哪来机;危机就是发展的机遇现在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抄底的好机遇,关键是你准备好了没有,还有钱没有?2、机遇在哪里?机遇就在差距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庞大的内在需求,正是孕育机遇的沃土。—新常态推动的地质工作转型升级中,蕴藏着机遇;—互联网+、智慧地矿等未来科技制创新的竞争中,蕴藏着机遇;—”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振兴东北和进一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蕴藏着机遇;—分类改革后地勘单位规范管理和深化改革中,蕴藏着机遇;—在强化合同管理、投融资的创新和管理中,蕴藏着机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十年为中国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第四十七页,共136页。3、如何抓住机遇地勘单位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了解自己的机遇在哪里。①面对机遇,要敢抓。机遇总是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只有果断行动,乘势而上,才能在长远发展中赢得主动。②面对机遇,要会抓。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只有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③面对机遇,要抢抓。机遇与挑战常常相伴相生,只有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才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④面对机遇要抓准、抓对,抓到了机遇必须用好4、抓住机遇则事半功倍全社会就推动改革达成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充分的物质和制度准备,外部压力对国内发展形成倒逼——在这三种条件共同作用下,中国已进入了制度和观念创新的“窗口期”。在这个阶段,如果我们抓住机遇,做对了,就可能事半功倍;没抓住,错过了,就算再补课,也将是事倍功半。第四十八页,共136页。5、解放思想,以变革的勇气抢抓机遇近现代以来,中国至少三次曾与重大机遇失之交臂。战略机遇的抓住和丧失之间,一个国家的命运常会发生根本改变,一个单位更是如此面对短期困难与长期矛盾交织的局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需要更有力地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面对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如果改革到位,就能进一步推进发展;如果裹足不前,就可能反过来被危机压倒,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机遇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如果不能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中国将再一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各种难以预料的挑战和干扰还将不断考验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唯有更加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才能把未来、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投融资管理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对于山东地矿经济的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显得将更加至关重要。山东地矿可持续发展—政府项目、市场打工、投融资创新与管理第四十九页,共136页。

50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地矿资源保障参考资料第五十页,共136页。1、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TheBeltandRoadInitiative;或OneBeltAndOneRoad,简称“OBAOR”;或OneBeltOneRoad,简称“OBOR”;或BeltAnd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世界最大的魅力,将不仅仅在于有多少投资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世界带来一股新的潮流,让平等合作、文化交流、经济繁荣,而非军事霸权,成为未来世界秩序的另一条主轴。第五十一页,共136页。2、为什么提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着眼于中国,更是着眼于世界。内忧:国内产能过剩、外汇资金过剩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赖度高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地方政府债务高举不下,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外患:2008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失衡欧美经济下滑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正试图绕开中国,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重新制定全球新的贸易规则第五十二页,共136页。2个核心:新疆、福建18省份:新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上海、福建、浙江、广东、海南、重庆7个高地:西宁、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15个港口建设: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2个国际枢纽机场:上海、广州涉及国家:“一带一路”涵盖中国、俄罗斯、蒙古、中亚5国、南亚8国、西亚北非16国、东南亚11国、中东欧16国和独联体其他6国,共65个国家。分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新亚欧经济走廊、中新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六大经济走廊。第五十三页,共136页。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第五十四页,共136页。“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第五十五页,共136页。1.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开放模式,向纵横方向发展,全方位加强省区间互联互通。2.促进东部转型东部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同东南亚等地区的互联互通。3.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加强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探寻经济新增长点带动周边合作和发展,避开美国TPP协议。4.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盘活中国大量外汇储备资金,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降低对美元的依赖。5.消化过剩产能将中国用不到的产能带到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带一路”国家。6.保证中国能源和粮食安全例如:打通中巴经济走廊,石油可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直接走陆路到新疆喀什,就能绕开马六甲海峡,还能缩短85%里程。第五十六页,共136页。1.促进欧亚非腹地国家发展打造亚欧沿海地区与大陆腹地的互联互通,促进其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消除欧洲人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诟病,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改变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一带一路”沿途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将增加全球资源供给量,深刻改变地缘经济依赖沿海地区的传统布局方式。4.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改变必将影响世界地缘政治的布局,中国在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影响力将大为提升。5.其他影响“一带一路”将开创新的国际物流模式、贸易模式和发展平台,同时也将对世界能源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五十七页,共136页。第五十八页,共136页。第五十九页,共136页。第六十页,共136页。“一带一路”6条经济走廊所跨越的地质构造单元示意图

第六十一页,共136页。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也成为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周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2014年12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开启新一轮亚欧之旅,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这也预示着:2015年,“一带一路”宏伟构想,将带着历史的厚重,走下蓝图,进入务实合作全面推进新阶段。第六十二页,共136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诚挚邀请,为中国和世界开启了一扇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发展红利、通往美好未来的大门。“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一个着眼于加快向西开放,一个着眼于建设海洋强国,是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形势的发生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这一战略,就是要解决中国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等战略问题。其中,境外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核心内容。”第六十三页,共136页。从资源角度分析,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拓展我国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能源资源来源多元化,增强我国战略主动性和抗风险能力。当然,还有利于增进与沿线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打破西方国家的战略遏制和渗透破坏,维护我国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有利于确立我国的大国地位,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一战略将是我国未来10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将给包括地质工作在内的诸多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第六十四页,共136页。2014年,中国地调局将“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列入即将全力推进的“九大计划”之中,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对“新丝路”的高度关注。如今,这一宏伟而立体的地调计划已经转化为一个个目标清晰、方案具体的项目,将在2015年全面铺开。该计划分为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全球矿产资源地球化学与遥感调查、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综合与服务三大工程,并可进一步细化为7个项目和54个子项目。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对“一带一路”涵盖区域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第六十五页,共136页。作为“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工程”的首席专家之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聂凤军认为,在“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实施过程中,矿产资源将是重中之重。“研究‘一带一路’覆盖区域矿产资源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首先就要弄清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指着一幅“一带一路分布范围示意图”,聂凤军向记者讲起了该区域极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一带一路”所在的地域,横跨劳亚、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属于一个拼合的大陆,既包括劳亚古陆的主要部分,又囊括了冈瓦纳古陆分解出来的某些陆块,主要由西伯利亚陆块、塔里木陆块、中朝陆块、阿拉伯陆块、印度陆块和扬子陆块等6个大型陆块,以及大陆边缘的5条巨型造山带(北极造山带、乌拉尔—蒙古造山带、昆仑—祁连—秦岭造山带、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和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和挟持其间的陆块所组成。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亚洲大陆的形成经历了陆块多次裂离、汇聚、增生和拼合的复杂演化过程,而这种大陆岩石圈多旋回性拼合和裂解,为成矿元素大规模、突发性和超巨量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许多储量巨大的油气田和金属矿床。第六十六页,共136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矿物原材料的主要供给基地,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比如:西亚诸国是目前世界已探明的石油蕴藏量最多的地区;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煤的蕴藏量最高的地区;印度和俄罗斯是钻石重要的产区;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黄金之国;东南亚诸国有长达2500千米的锡矿带;俄罗斯库尔斯克分布世界最大的产铁盆地;东南亚诸国是全球最为驰名的宝玉石产区等等。“矿产资源在地理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决定了矿产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增长逐渐加快,石油、铁、铜、钾盐等大宗战略性矿产相对短缺,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的瓶颈制约凸显。要想解决我国的能源资源问题,就要放眼全球,境内外并举,在立足国内矿产资源供给的同时,积极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寻求和建立境外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改变目前我国矿产品进口基本上单一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的被动局面。这也是维护我国资源安全、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六十七页,共136页。“新丝路串起了一个个巨大的能源矿产宝藏。特别是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间的广大腹地国家,资源极为丰富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仅将是我国开拓新兴市场的重要目的地,更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等战略资源的重要来源地。”聂凤军强调。地质学家的专业视角,充分折射出国家领导人在“一带一路”恢弘战略上的高瞻远瞩;而近一年多我国领导人在拓展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过程的外交路线和国际合作重点,也为地质工作特别是矿产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中有这样几个“重头戏”: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与编图、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全球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全球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与应用、全球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合作战略调查、全球能源资源综合研究与信息服务等。第六十八页,共136页。从国家的顶层设计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将以打造6条经济走廊和海上战略支点为核心,以通路、通航和通商为发力点,向纵深推进。同样,中国地调局的“一带一路”计划,也紧紧围绕着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新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6条经济走廊及海上战略支点布局。“我们将以6条经济走廊所涵盖的成矿区带为重点,选择铜、铜—金、铜—钼、铅—锌—银和铀为主攻矿种,开展产出环境、形成作用、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研究,提升本地区特别是乌拉尔—蒙古、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成矿带的成矿理论研究水平。”“我们瞄准‘一带一路’,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第六十九页,共136页。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特别是巨型成矿带的分布,必须拥有全球视野,因此,我们还将把地球化学属性与物理属性相结合,开展全球矿产资源战略性调查评价,构建全球一张地球化学图和一张遥感图平台,为全球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变化提供基础数据;以建设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核心,配合‘中非合作’和‘中拉合作’战略,面向全球,瞄准油气、铀、铁、铜、铝、镍、铅、锌、锰、铬、锡、钾盐和‘三稀’等矿产资源。”这一系列具有战略高度地质工作的目标非常明确:建立完善全球地质矿产和投资条件数据库,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资源勘查和开发政策提供可靠的地质矿产基础资料数据,为国内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提供战略靶区;同时,指导我国边境地区地质找矿和资源环境评价,提升地质矿产国际合作的层次和效果。第七十页,共136页。大战略催生大项目,大项目必然产生大成果,无疑还可凝聚力量,锻炼队伍,培养人才。“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的确为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重大经济战略,提供大展宏图的舞台。然而,国家“一带一路”宏伟战略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其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更绝不是一两个大项目就能囊括的。因为,地质工作早已走出了单纯的找矿工作,走向了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和大生态观统筹推进的新时代,全面融入了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和发展的全过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而无论是在沿线配套建设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基础设施,还是在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上发展矿业,无论是带动旅游业的兴旺,还是推动一些城镇的诞生和兴起,以及控制好人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需要大量地质工作作为最基础的支撑。”显然聂凤军对“一带一路”地质工作的思考并不仅限于近几年的部署,而着眼得更为长远,“应针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建立专门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培养一批对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地质问题进行长期研究、相对固定的科研人才,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很有必要。”第七十一页,共136页。国土资源部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机构——“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已经成立;依托武汉地调中心的“中国—东盟地学研究中心”也在积极筹备推进之中。下一步,如果能在北京以中国地质科学院为平台成立一个侧重基础地质和矿产调查的“一带一路地学研究中心”,吸引、集中国内相关的科研力量,我国的“一带一路”地学研究框架和技术力量布局将更为完善,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提供的科技支撑也将更为有力。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月初,中国地质学会正式成立了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以中国地质调查局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为基础,集合了了众多来自地质调查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企业家。希望以此为平台,当好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走出去”矿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促进境外地质矿产领域的学术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科技支撑和政策建议,为企业提供境外地质矿产有关的咨询服务。第七十二页,共136页。10月5日,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宣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成功结束“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达成TPP贸易协定,由此引发各界关于TPP对中国影响的讨论。那么,TPP协定究竟是什么,它对中国矿产资源供应与中国矿业是否产生影响?1、TPP是什么?TP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其最初由智利、新加坡、新西兰、文莱于2005年发起,其最重要的特点是相互取消关税。由于最初参与方经济体量较小,这一协定原本少人关注。2008年美国宣布加入,提出要创建一个高标准、更广泛的地区合作协定,此后热度渐高。澳大利亚、秘鲁、越南、日本等国在此后几年陆续加入,2010年3月15日正式启动了TPP协议的谈判。此次达成TPP协定的共有12个国家: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越南、新西兰、智利、墨西哥和秘鲁,其经济规模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0%。第七十三页,共136页。第七十四页,共136页。第七十五页,共136页。TPP协定包含大量法律条款,依据协定,相关国家间约1.8万种商品的关税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减少或完全取消。TPP是美国在亚太遏制中国的一着妙棋,就像它在欧洲搞了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IPP)一样。此次引发国内对于TPP探讨的焦点主要是其中的零关税条款,该协议把中国排除在外,有人甚至因此认为,这将导致中国出口经济的“崩溃”。我们注意到,12个TPP协议国中,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秘鲁四大矿产出口大国赧然在列。中国的矿产资源严重依赖进口,TPP协议签订或者日后一旦实施,中国矿产资源供应是否会受到影响?第七十六页,共136页。2、TPP协议国家在中国矿产资源供应中的地位TPP的成员国中,澳大利亚、智利、秘鲁都是中国主要的矿产资源进口来源国。以上三个国家为中国供应中国进口非能源矿产的35%、8%和4%。澳大利亚是传统的矿业大国,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稳定的资源供应国,中国在澳大利亚进口价值占我国进口资源总价值的13%。2013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矿产资源总价值约780亿美元,其中非能源矿产约640亿美元,且以后中国对于澳大利亚天然气、有色金属的进口仍将只增不减。智利是我国非能源矿产资源进口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非能源矿产的进口量的8%来自智利。智利精炼铜产量为290万吨,而中国于其进口131万吨,约占智利精炼铜产量的40%。秘鲁也是我国非能源矿产资源进口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能源矿产的进口量的8%来自秘鲁,中国是秘鲁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12年双边贸易额137.96亿美元。中国主要进口和铜、铁等矿产品。加拿大进口至中国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钨、铜、铍、硅藻土以及钾盐等。加拿大属发达国家,政局稳定。中国从加拿大进口矿产资源较少,进口价值占总价值不到3%。第七十七页,共136页。第七十八页,共136页。3、TPP协议对中国矿产资源供应的正面影响1)中国与矿业出口国签订的FTA协议,突破TPP壁垒中国的FTA自贸协定其本质等同于TPP协议,本身也是“零关税”。中国矿产资源赖以进口的智利、秘鲁、澳大利亚三国均已经与中国签订FTA自贸协定,不会因TPP协议而产生贸易壁垒。矿产出口大国加拿大虽然没有与中国签订FTA协议,但中国在加拿大进口矿产资源不足中国进口总价值的3%,不会对中国矿产资源供应产生影响。第七十九页,共136页。2)即便这些国家建立了抵触中国的贸易机制,但相关国家的矿业与经济也将受到影响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矿产资源约占总出口的1/3。如果没有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矿产资源,那么,澳大利亚将产能过剩,大量工人失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也将受到挑战。中国是智利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2014年两国贸易额为341亿美元。对智利而言,亚洲市场比北美市场要重要得多,智利出口的50%是到亚洲国家。秘鲁是中国在拉美主要投资对象国之一。截至目前,中国在秘鲁直接投资约40亿美元,主要涉及矿产、石油资源开发等领域。3)TPP不但不会对中国资源安全产生影响,相反或会促进中国矿产资源安全TPP协议为环太平洋国家的协议,没有欧洲国家的加入,对欧洲国家进口矿产资源将产生壁垒效应,限制了欧洲国家从环太平国家进口矿产资源,因此TPP协议国家将更倾向于向亚洲国家,向中国出口矿产资源。4)TPP正式生效尚需时日,真正实施问题重重TPP目前只是达成基本协议,而正式生效尚需等待各国议会批准。但由于TPP争议众多,在缔约国内部就充满了争议。比如美国民主党就担心TPP消除贸易壁垒后会导致美国就业机会的流失,同时也担心在ISDS(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下美国主权会受损。而日本对于农产品的保护也是绝对的禁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