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语文期中试题_第1页
2019高三语文期中试题_第2页
2019高三语文期中试题_第3页
2019高三语文期中试题_第4页
2019高三语文期中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北京八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听风看云喝茶

三石

“人生最为淡雅的事,莫过于三五知己一起听风,看云,喝茶。”亚东是在陪我喝酒

后说的这句话,当时他正端坐在办公桌前那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茶香缭绕。

我知道这句话不是亚东的原创,依稀记得出自洪如辉的散文《茶的画境》。我不好点

破,但亚东显然没有侵犯洪如辉知识产权的意思,随即便对我说:“这是洪如辉书中所

写,可如今对我而言,却成了难以实现的心愿。”

我没有接腔,只是赶紧往亚东的杯里续上热气腾腾的水。

当然,我还抽空找了洪如辉,让他将请亚东喝酒改成喝茶。

我跟亚东是大学同学,当年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而洪如辉却是我多年的文友,虽

然入仕多年,文章依然锦绣,只是仕途多不顺,一个文化局副局长当了十来年。此次局长

位置空缺,洪如辉虽是文化人,却也免不了俗,脱不掉凡心。恰巧亚东空降到县里任职,

如此三角关系,我自然责无旁贷。

喝茶的地点不用挑选,是离城三五里地的采芝斋,洪如辉姐姐家的茶庄。

我对亚东说:“山野之外,满山茶树的翠绿环抱之下,一间草棚,一张茶几,儿张酸

枝木的椅子,有风,有云,还有茶,只是不知道我和如辉兄算不算得上知己好友?”

亚东虽然没有正面回应我的话,但此刻他的心境肯定是极为轻松的,清瘦的脸上不时

露出些许微笑来,四下打量着说:“到底是老同学,一句平常话,便如此记在心上,让我

如何不诚惶诚恐。”

三人围坐,洪如辉便秀起了他的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手法纯熟而

老道,博得亚东啧啧称赞。

都说品茶如品人生,这句话洪如辉自然是写过的,只不过是不是他的原创还得另当别

论。三个可以说是事业多少有成的男人坐在一起,除了听风看云喝茶外,还得聊天。聊天

过程中少不了感慨人生,除了人生,还有文学,甚至还有女人,就是没有提起洪如辉想担

任文化局局长的事。

如此情景,以文化人自诩的我及洪如辉,自是觉得难以启齿。

不过,我多少清楚,有些事情也不见得要说得那么明白,以亚东在官场厮混多年的经

历,不应该参不透此次茶香之外的余音。

几壶清茶过后,已是晚饭时间。几样农家小菜,一只茶汤清炖的土鸡,没有酒,亚东

却吃得是斯文扫地。

分手的时候,亚东依旧不舍,还开玩笑说早晚还得来这采芝斋,听风,看云,喝茶。

而此时,洪如辉如做贼般悄悄将两盒茶叶拎在了手上,在我用眼神示意下战战兢兢地放入

亚东车内,局促地说:“两盒新茶,您带回去尝尝鲜。”

看得出亚东不想收,甚至将手伸向了茶叶,但也许是顾及我的面子,他还是将手缩了

回来,然后跟洪如辉握手告别。

其实我一直没有跟亚东明说洪如辉的事,但在这之后不久,我便接到洪如辉的电话,

告诉我他已经提拔担任了文化局局长,并让我过去一趟,一并去谢谢亚东的帮忙。

原本准备约亚东再去采芝斋喝茶的,可亚东却让我们上他办公室,我跟洪如辉便赶了

过去。

洪如辉自然对亚东的关照表示感谢,亚东微笑着摆摆手说:“不用谢我,我了解过,

早就该给你挑重担了。只是一一”说到这儿,亚东停顿了下来,眼睛盯着洪如辉说:“我

记得你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茶,注入无华的水,人的一生就可以在一杯茶里修行。有

这句吗?”

洪如辉点点头。

亚东默默将边上的柜子打开,拎出两盒茶叶来,轻轻摆在桌面上,接着说:“茶,是

好茶,但如果没有干净的水,你说,这样的茶,能够让人修行一生吗?”

洪如辉的脸霎时便红透了。

而我,同样尴尬得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掩饰地端起面前的清茶,一连喝了几口。

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亚东端坐在一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写出亚东在同学面前舒适、惬

意、闲适的神态。

B.第五段交代“我”与亚东、洪如辉之间的关系,为“我”在帮助洪如辉一事中发挥了

关键性作用埋下了伏笔。

C.亚东两次引用洪如辉文章中的话,一次表达自己的愿望一次批评洪如辉,后面一次引

用也表现出亚东对洪如辉的了解。

D.小说结尾的那一句,照应了上文亚东批评洪如辉的话,含蓄隽永:也照应了开头与题

目,使小说结构严谨。

5.小说中的洪如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6.小说标题“听风看云喝茶”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简要

分析。

参考答案:

4.B

5.洪如辉是一个追求脱俗的人生境界而又不能脱俗的文人、官员形象。作为文人,他一方

面追求“听风看云喝茶”这样脱俗的人生境界;但另一方面又不惜用拉关系的手段来实现

自己想得到提拔的目的。

6.①是小说的线索,它把小说中的亚东听风看云喝茶的愿望,“我”和洪如辉请亚东听

风看云喝茶,及想再请亚东听风看云喝茶而没成,反而受到亚东批评等情节都串在一起。

②它提示了作品的主题:人与朋友之问应保持一种不掺私利的纯真的友情。

【4题详解】

试题分析:“为我’在帮助洪如辉一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理下了伏笔”的分析不准确,

洪如辉当上文化局局长主要是因为亚东“我了解过,早就该给你挑重担了”。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答题的要点首先定位形象特征,一般为

“某某是一个……形象”,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此题可以通过洪如辉一方面追

求“听风看云喝茶”这样脱俗的人生境界;但另一方面又不惜用拉关系的手段来实现自己

想得到提拔的目的等情节总结出其“追求脱俗的人生境界而又不能脱俗的文人、官员”的

形象特征。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标题和文章情节以及内容

之间的关系,此题全文围绕“听风看云喝茶”展开,是文章的线索;“听风看云喝茶”又

是一种人生的追求,正是作者提倡的“人与朋友之问应保持一种不掺私利的纯真的友情”

的主旨。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

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

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

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

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

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

章的主旨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孟宪实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因为家贫,总

是要借债交学费,经常面临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他也知道拼命劳动。

1937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

边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本《三国演义》读了好多遍,

因为没有别的书可读,于是故事读完读诗词,诗词读完读点评。少年劳动者,被书中的字

句所吸引,思想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苦难的叠加,满是劳累、辛苦和亡

国奴的滋味,身上担子沉重,但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诗意的,令人心生向往。读书成了

慰藉,成了享受,读书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

就这样,冯先生在劳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

有空就读。特别是夜晚,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

止》《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源》《陶庵梦忆》等等都是在

这个时期阅读的。这个时期,冯先生还开始了绘画,照着《芥子园画谱》描就是他最初的

功课。

冯先生17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冯先生已经开始在无锡的

报纸上发表作品,有诗词有散文,这对当时那个“文艺青年”无疑是巨大鼓舞。1945年抗

战胜利后,冯先生还有过一年的苏州美专的学习经历,后来因为美专搬回苏州而再次失

学。这个时期的冯先生,已经能够依靠教书生存,苦学正在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读书作

文,让冯先生迈向新的人生高度。

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

这个时期。他至今记得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和《杜甫》课,

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观点的详细征引,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

才能得出。王遽常先生讲《庄子》,一个学期没有完成《逍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

的,因为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秦汉史》,所有的史料几

乎都能背出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不穷尽

资料,就没有发言权一一这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锡国专的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

是在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无锡

国专编年事辑》作序时,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

我者母校也。”

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

粮食又没有着落,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

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

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

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是刘海粟为他撰

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

让冯先生获得个人解放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

总是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苦难不是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难免遇风

雨,怕的是缺乏抗击风雨的精神。

(选自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阑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

我还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

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冯先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龄还小的时候,就知道拼命劳动,花费了不少

苦力,读书要靠借债交学费,还面临辍学危机。

B.冯先生年轻时,还一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创作的诗词、散文

等作品已经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了。

C.抗战胜利后,冯先生到苏州求学又再次失学,然而这时它的苦读与写作对人生的积极

作用开始显现,生活境遇得到改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D.冯先生进入无锡国专后,才开始做学问,导师的引领最关键,正是朱东润、王遽常、

童书业等国学大师把冯先生引入了学术的殿堂。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37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他她虽然也没有

中断自由阅读,但是劳动是他的主要任务。

B.冯先生酷爱读书,读书使他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劳动之余,他还是拼命读

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一有空就读书。

C.初中时期,冯先生阅读了许多书籍。如《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

华录》等,这位胖之后的写作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冯先生对无锡国专有着深厚的情感,在那里他见识了学问的博大精深,懂得了资料证

据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E.冯先生的学术研究,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如玄奘回归长安后的路段、项羽不死于乌

江等重大事件,他都是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做定论。

9.结尾处“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

头”怎样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7.D8.BD

9.答案:①冯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他承受生活叠加的苦难,经受劳累、辛

苦,以为着亡国奴的滋味,苦难的经历也促使他苦读,为学术上的造诣提供的基础。②冯

先生在苦难的处境下,不忘读书,阅读成了心灵慰藉,成为精神享受,苦读给他搭起精神

瞭望台。③冯先生在艰难的岁月里,懂得了感恩,感念帮助过自己的恩人。(答出一点给

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D项结合文本内容“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

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分析,“导师的引领最关键”错误。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等。A项结合文本内容“此后四年的转学时间,他一边

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要的内容”可知,“劳动是主要任务”错误,C项是在转学期间

阅读的书;E项“都是实地解结果”错误。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探究文本结尾的内涵,理解“苦难”“感恩”的内涵,结合文本

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

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冯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冯先生在苦难的处境

下,不忘读书,在艰难的岁月里,懂得了感恩等。

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而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

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合,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

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成大的心理创伤,

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观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

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觉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

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

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

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的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

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

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

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叭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心灵性''和"非

逻辑性”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

从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

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

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

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年6月至1921

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发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

“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写过的并发表的那些东西

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

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中是慢慢才学会的;似

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

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

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

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

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

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

究,其意义在于在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英

复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身外残酷的历史情

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

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积极主义

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儿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

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

签名。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

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

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

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

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

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本文则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技术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

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试论结合。

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

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

限与真实和虚构。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

(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的”。如

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6分)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

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考点】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A与C可以说是相对项,A项中“全方位”分析错,本文只是“择取”。E项原文第二

段第三行“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并非

“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D项“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有误。

【答案】(5分)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2)【考点】考查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题目中“如何”“理论家”“实践者”“协调统一”是重点词。应先解释清楚二者各自的

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二者关系。具体作答时还要关注题干中的“结合全文概述

【答案】(6分)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

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

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

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

之间的协调统一。

(概述理论成就,给2分;概述实践活动,给2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2

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

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

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

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3)【考点】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析】“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与“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两句话说法貌似不同,实质

相同,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中“结合原文”,并且是

“简析”。

【答案】(6分)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

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

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

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答出拓展的内涵,给4分;结合原文分

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解析】“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一个传统的话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在回答时,如果

忽视题目要求中“结合原文”,就容易只谈现实意义,而得不到理想的数。回答探题时游离

文本是大忌。

【答案】(8分)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

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

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

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

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

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方法点拨】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无论赞同还中否定,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

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

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解析】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伏惟圣朝以孝浩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喜。且巨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迭,不矜名节。今臣亡国溅俘,至微至陋,过蒙拨耀,宠命优渥,岂敢

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帝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

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

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囊,内外多置

小门堵,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

矣。家有老抠,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

批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

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来毕,余泣,妪求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

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诗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条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道

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归有光(项脊轩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崇尚

B但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

C.迨诸父异爨迨:等到

D.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但以刘日薄西山\能以足音辨人

B.圣朝以孝治天下、比去,以手闽门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谨拜表以闻、娘以指叩门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说明了作者李密仕朝之久、供职之勤,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进

一步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作者借“死当结草”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极其忠诚,无比尊祟,十分殷勤

的,”情,使晋武帝深信自己陈情的诚挚和急切。

C.“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多可喜”承

上,“亦多可悲”启下。

D.两段文字都通过细节描写来叙述作者自己与祖母之间的深厚亲情,两段文字都融情于

事,以情动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分析】译文: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

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

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

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

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

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

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

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

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

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

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

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

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

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

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

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

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

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

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

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

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

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

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

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

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

它!”

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

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

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参考答案:

1、A

2、B

3、D

4、①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

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②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1、A矜,顾惜或注重

2、B都是介词,可以为“用”.

3、D《陈情表》语段中没有用到细节描写.

4、①听,满足、准许;庶,或许.

②得,能够;殆,大概.

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请结合以上《论语》选段,分条陈述如何才能使人“远怨”。

答:

参考答案:

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②恰当的对待德与怨。即人有怨于我,则以直报之;有德于我,

则以德报之;③加强修养,使自己贫而乐道,富而无骄;④做事情应以道义为原则,而不

能只追求利益。(意思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语段含义,并针对语段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解

答此类题,首先要读懂题干所给的文言文语段含义,然后给语段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

解,文言文语段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本题要求结合以上《论语》选段,分条陈述

如何才能使人“远怨”。仔细阅读《论语》选段,选段中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

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贫穷而不生怨恨很难,富有而不骄傲容易些”、“多责备自己

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答题时,根据孔子的这些话,结合自己的

理解,分条陈述如何才能使人“远怨”。

【点睛】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孔子的言谈,来谈如何才能使自己“远怨”。在探讨

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孔子的论点,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

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孔子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怎样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

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孔子说:“贫穷而不生怨恨很难,富有而不骄傲容易些。”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

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助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

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

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

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

也。”讷食之,嘱日:“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

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

“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

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

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到死!”诚乃归。兄送之

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

“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

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日:“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

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

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欲⑦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

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

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

许,血溢如涌,眩督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

副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

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Mft(qti):劳苦。a夏:亦作“梭”,木名。a软(xu):忽然。4注】):割。

5.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密能多樵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会乃实告直

B.将何作回复尔

C.不辞面还裂其衣面束之

D.群扶幺归欲副颈哒塞责耶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②移时,怀饼

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到死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

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

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

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

食三日而死。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②“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10.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

参考答案:

5.C6.C7.D8.B

9.⑴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

回家。

⑵“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

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10.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

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C项中的

“恶”是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从原句看,诚是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对“讷”

体弱却多樵的惊讶,而且“恶”没有“不”的意思;而A项中的“饵”在句中是名词作动

词,结合语境可知准确;B项中“值”是“逢着”“遇到”的意思;D项中的“颐”的意

思在成语“大快朵颐”中仍在,解释正确。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

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要求选择“下

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逐项对比。本题A项前一个“焉

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一个“焉”是代词,代这件事;B项中前一个“何”是“什

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C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D

项中前一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是目的连词,“用

来”。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

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直接表现”

和“兄弟情深”的要求。①句只表明“诚”的“孝友”。④句是老师叹“诚”的贤。⑥句

说的是“讷”创痛不能眠,且不是直接表现的。其余②③⑤句合乎要求。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

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

面做成饼给张讷吃”错,从原文看,“余窃面倩邻妇为者”指自己从家里偷来面然后让邻

居妇人做成饼。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

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

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

赋分点的落实。本题第一句中,“无论”“樵”“纵”“犹”“归之”的翻译各1分;第

二句中,“夫人”“何生"‘‘遂”“刎”的翻译各1分,句意1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

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

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虎负人行缓”,是主

谓结构,意思是“老虎嘴里叼着人,走起路来迟缓”;“为讷追及”意思是“被张讷追上

了”;“讷力斧之”意思是“张讷举起斧头用力砍去”;“中胯”意思是“砍中了老虎的

胯部”;“虎痛狂奔”意思是“老虎受伤以后狂奔起来”;“莫可寻逐”是“张讷怎么也

追不上”;“痛哭而返”是说“只好痛哭着返回来”。根据文意断句即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

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

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河南人张某,他的祖先是齐地人。明朝末年齐地大乱,他的妻子被北方的士兵抓走。

张某经常客居河南,便在河南安了家。他在河南娶了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张讷。没过多

久,妻子死去,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儿子张诚。牛氏性情非常凶悍,她总是嫉恨张

讷,把他当奴仆看待,叫他吃最差的饭菜。并且还要派他去砍柴,要求他每天砍柴一担,

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遭她鞭打责骂,简直叫人难以忍受。她总是把好吃的东西偷偷地储藏

起来,悄悄地给张诚吃,还送他到私塾读书。

张诚一天天长大了,他生性孝顺友爱,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私下里劝说母亲(不要

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一担柴还没砍够,就遇到风雨大

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他)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于是只得

背着柴回家。继母检查时发现他砍的柴少,很生气,便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难以忍受,

便进房躺在床上。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张讷神色不好,便问他:“是不是病了?”张

讷说:“饿了。”张诚问张讷是什么原因,张讷便把没打够柴继母不给吃东西的事告诉了

张诚。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怀揣着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饼

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的,你只管吃,不要说

出去。”张讷就把饼吃了,并叮嘱说:“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要是被发现,会连累你

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张诚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弱,怎么能每天砍

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过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砍柴的地方。哥哥看

见他,吃惊地问:“你来干什么?”他回答说:“(我)要帮你砍柴。”张讷又问:“谁让

你来的?”他说:“我自己(愿意)来的。”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

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张诚不听,手脚并用折断树枝帮助哥哥,并

且说:“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的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

被扎破了孔,难过地说:“你要是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

哥哥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继续砍柴。回家后,他跑到私塾里叮嘱老师说:“我

弟弟年纪小,不能让他去干活。(因为)山中有凶恶的虎狼。”老师说:“今天上午不知道

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责打过他了。”张讷回来后对弟弟张诚说:“不听我的话,挨老

师打了吧!”张诚笑着说:“没有的事。”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砍柴。哥哥

(看见他又来了)惊骇地说:“我已经说过叫你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默不作声,

只是一个劲地砍柴,累得满头大汗,他也不休息。大约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

就回去了。老师又要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老师认为他很懂事,便不再禁止他帮

哥哥砍柴。哥哥多次劝他,他都不听。

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上山砍柴,忽然,来了一只老虎,几个同伴都吓得趴在地上不

敢动。老虎跑过来把张诚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人,走起路来迟缓,被张讷追上了。张讷

举起斧头用力砍去,一斧砍中了老虎的胯部。老虎受伤以后狂奔起来,张讷怎么也追不

上,只好痛哭着返回来。众人都来劝解他,他哭得更加悲伤,(对安慰他的人)说:“我的

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而死的,(他死了,)我怎么还能活着

呢!”(张讷)于是就用斧头砍自己的脖子。大家急忙阻止,但斧子已在脖子上砍出约一寸

深的刀口,鲜血奔涌,眼看着就不行了。大家非常害怕,撕烂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

起来,然后一起扶他回家。他的继母又哭又骂,叫喊着说:“你把我的儿子杀死了,想用

砍自己的脖颈来搪塞呀!”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再

活下去的!”他躺在床上,疼痛难忍,夜里也睡不着,只是整日整夜靠着墙哭泣。他父亲

担心他也会死去,便经常到他的床前喂点东西给他吃,牛氏知道后就诟骂斥责。张讷于是

不再进食,三天后就死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根据下列调查材料,用一段话比较中国和印度“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的相同与不

同。(2分)

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前五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