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头部及颈部_第1页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_第2页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_第3页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_第4页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1页主要内容头部分节头壳基础结构头部感觉器官口器头部改变与适应昆虫颈部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2页1.头部分节多数学者认为,作为一个体节,在胚胎期应含有1对附肢、1对体腔囊和1对神经节。因为研究者取材不一样和对一些现象解释不一,因而提出了不一样学说。有三节说、四节说、五节说、六节说、七节说、八节说和九节说等。

昆虫头部是一个完整头壳,没有分节痕迹。所以,昆虫头部终究由几个体节组成,只能从胚胎学和比较形态学中去寻找证据。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3页当前,为多数学者所接收是Rempel(1975)提出六节说。该学说认为,原头区不是真正体节,第一至第六节附肢依次是上唇、触角、消失(胚胎期存在)、上颚、下颚和下唇。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4页2.头壳基础结构2.1头壳上线与沟

大个别昆虫头近球形,头壳高度骨化,无背板、侧板、腹板之分,只有一些次生线和沟把头壳表面分成若干区域。

昆虫大个别头壳上有许多规则和不规则线与沟,比较主要线和沟有8条。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5页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6页(1)蜕裂线2.1头壳上线与沟蜕裂线是位于头部后面一条常呈倒“Y”形线,旧称“头盖缝”。沿蜕裂线外面无沟,里面无脊,仅外表皮不发达,在幼虫或若虫蜕皮时沿此现裂开。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7页其主干旧称冠缝,普通较长,有则较短甚至消失;有颅中沟昆虫蜕裂线主干经常于颅中沟混同,但在这种情况下,颅中沟总是伸过蜕裂线分叉点。侧臂旧称额缝,其位置改变较大,有在触角内侧或外侧,有终止于复眼边缘或直达唇基。蜕裂线在幼虫或若虫阶段很轻易观察到,在不全变态类昆虫成虫中个别或全部保留,全变态类昆虫成虫期均无蜕裂线。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8页(2)颅中沟

是有些昆虫(主要是幼虫)头壳上沿蜕裂线主干内陷而成沟,其颜色较蜕裂线深。(3)额唇基沟位于口器上方,为额与唇基分界限,故又称为口上沟,常为一条较深横沟,有时呈“Λ”形或中止甚至消失;在沟两端,头壳内陷成臂状内骨骼——幕骨前臂,外表两个陷口称前幕骨陷;不论额唇基沟形状怎样改变,其两端仍不离开前幕骨陷。所以,可据前幕骨陷位置确定额唇基沟位置。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9页

是位于头部侧面下方,由额唇基沟到次后头沟之间一条斜横沟。该沟在上颚前、后关节间个别叫口侧沟,其余个别叫口后沟。鳞翅目幼虫口后沟尤其发达。(4)额颊沟

是一条从复眼或触角下伸至上颚基部纵沟,为额与颊界限,曾有眼下缝或角下缝之称。此沟常见于直翅目和革翅目昆虫中。(5)围眼沟

是围绕复眼体壁内折而形成沟,里面有一环形起支持与保护作用宽脊——眼膈。(鞘翅目发达)(6)颊下沟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10页

在上述线与沟中以蜕裂线、额唇基沟、额颊沟、颊下沟和后头沟最为主要,只有把这5条基础线与沟确定,头部分区问题就迎刃而解。(7)后头沟

是头后部围绕头孔第2条拱形沟,其两端伸达上颚后关节处。(8)次后头沟

是头后部围绕头孔第1条拱形沟,其两端头壁内陷成1对幕骨后臂,其外陷口成为后幕骨陷;内面具很宽脊,供来自颈、胸部肌肉着生。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11页2.2

头壳分区头壳后面称头顶或颅顶,是额以上两复眼侧背方区域。

头壳表面沟与线把昆虫头壳分成了若干区,各区形状和位置随种类不一样而改变,但相对位置基础不变。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12页头壳后面称头顶或颅顶,是额以上两复眼侧背方区域。2.2

头壳分区头壳侧面包含围眼片、颊及颊下区。头壳后面是后头区和次后头区,二者又合称为头后区。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13页(1)额唇基区头壳前面主要是额唇基区,包含额和唇基。额位于额缝之下、额唇基沟之上与两额颊沟之间区域。唇基是位于额与上唇之间区域。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14页颊是头顶之下、颊下沟之上、额颊沟与后头沟之间区域,通常头顶与颊无显著界限。(2)颅侧区:头顶+颊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15页颊下区为颊下沟下方狭片,其在上颚前后关节之间个别称口侧区,上颚之后个别称口后区。在膜翅目等类昆虫中,口后区常扩展为口后片,有时两片相向延伸在头孔下相愈合为口后桥。(3)颊下区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16页后头区是后头沟与次后头沟之间拱形区域,其中颊后区域常称后颊,后颊以上个别称后头,两个别之间无分界限或沟。次后头区是次后头沟之后拱形区域,其后缘与颈膜相连。

(4)后头区和次后头区:头后区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17页2.3头部内骨骼

昆虫头部坚硬不但是因为各节间紧密愈合和有多条次生沟内脊支撑,而且还因为头部有着特殊内骨骼。不过,这种内骨骼是昆虫体壁内陷而成,同脊椎动物骨骼截然不一样。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18页昆虫头部内骨骼统称幕骨,主要是由1对幕骨前臂与1对幕骨后臂组成,后者常左右相联成幕骨桥,再与幕骨前臂相联;有些昆虫幕骨前臂上又各具一个突起,斜上伸至触角附近头壁上,这对突起称幕骨背臂。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19页幕骨不但能增强头壳坚固程度,同时为口器与前胸个别肌肉提供了着生之处,另外,还是消化道、神经索上下穿插而过支架桥。不过,在有些种类,尤其是寄生性和含有刺吸式口器昆虫中幕骨个别退化或消失。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20页3.头部感觉器官

除原尾目昆虫外,昆虫纲全部种类都有触角(antennaa,复数ntenaae)。这1对分节附肢普通着生在额区,它基部包被于膜质触角窝内,围角片上支角突是触角活动关节。3.1

触角昆虫头部感觉器官主要包含触角、复眼和单眼。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21页触角基础结构柄节是最基部一节,常粗短。梗节是触角第2节,除弹尾目和双尾目外,大个别昆虫梗节内都有江氏器。鞭节是触角端节,常分成若干亚节,此节在不一样昆虫中改变很大。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22页触角类型昆虫触角形状改变多样,大致上可归为以下12种主要类型。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23页1、刚毛状

触角短,基节与梗节较粗大,其余各节细似刚毛,如蜻蜓、蝉、叶蝉等触角。2、线状

线状触角又叫丝状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基节、梗节较粗外,其余各节大小、形状相同,向端部渐细。线状触角是昆虫触角类型中最为常见类型。螽斯类、天牛类触角属经典线状,有时触角可长达身体数倍。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24页3、念珠状

4、棒状

基节较长,梗节小,鞭节由多个近似圆球形、大小相近小节组成,形似一串念珠。如白蚁、褐蛉等触角。

棒状触角又叫球杆状触角,结构与线状触角相同,但近端部数节膨大如棒。如蝶类和蚁蛉类触角属于这类。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25页5、锤状

6、锯齿状

7、栉齿状

似棒状,但触角较短,鞭节端部突然膨大,形似锤状。如郭公虫等一些甲虫类触角。

鞭节各亚节端部呈锯齿状向一边突出。如个别叩甲、芜菁雄虫等触角。

鞭节各亚节向一侧显著突出,状如梳栉。如个别叩甲和豆象雄虫触角。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26页8、羽状

9、肘状

又叫双栉状,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呈细枝状,枝上还可能有细毛,触角状如鸟类羽毛或形似篦子。如很多蛾类雄虫触角。

又叫膝状或曲肘状,其柄节较长,梗节小,鞭节各亚节形状及大小相同,在梗节处呈肘状弯曲。如蚁类、蜜蜂类、象甲类昆虫触角。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27页11、具芒状

12、鳃状

10、环毛状

除柄节与梗节外,鞭节个别亚节具一圈细毛。如雄性蚊类与摇蚊触角。

鞭节不分亚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触角芒。为蝇类所特有。鞭节端部几节扩展成片,形似鱼鳃。如金龟子触角。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28页触角功效昆虫触角主要功效是嗅觉、触觉(蝗虫和蚂蚁)与听觉(雄蚊),其表面含有许多不一样类型感觉器,在昆虫种间和种内化学通讯、声音通讯及触觉通讯中起着主要作用。普通雄性昆虫触角较雌性昆虫触角发达,能准确地接收雌性昆虫在较远处释放性信息素。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29页另外,昆虫触角还有一些其它功效,如芜菁在交配时雄虫触角能起帮助拥抱雌虫作用,魔蚊幼虫利用触角能够捕捉猎物,仰泳蝽在游泳时触角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在潜水时能够用触角帮助呼吸。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30页判定昆虫

触角形状、分节数目、着生位置以及触角上感觉孔数目和位置等随昆虫种类不一样而有差异,所以触角常作为昆虫分类主要特征。

了解触角结构和功效在实践上意义区分昆虫性别

比如舞毒蛾雄虫触角为羽状,而雌虫触角则为丝状;豆象科(Bruchidde)雄虫触角为栉齿状,雌虫则为锯齿状。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31页用以害虫防治

利用昆虫触角对一些化学物质有敏感嗅觉功效,可进行诱集或驱避。如利用性信息素制成性诱剂诱杀雄蛾,可用于害虫测报和防治;利用一些夜蛾对糖、醋、酒味喜好,配制毒饵对其诱杀等。对一些储备害虫如蜚蠊、衣鱼等可用樟脑球散发气味进行驱逐,在害虫防治上这类药剂称为拒避剂。性诱剂毒饵诱杀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32页3.2

复眼

复眼是昆虫最主要一类视觉器官,能区分出近距离物体,尤其是运动着物体。为成虫和不全变态若虫或稚虫所具。原尾目等低等昆虫、穴居及寄生性昆虫复眼退化或消失。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33页

复眼多位于头部上方,常为圆形或卵圆形,普通由若干个大小一致小眼组成。但有些类群复眼比较复杂,突眼蝇复眼位于头侧突出眼柄端,鞘翅目豉甲科和眼天牛属及蜉蝣目二翅蜉属种类复眼一分为二,一些虻类与毛蚊类复眼后面与下面小眼大小显著不一样。其它特殊情况也都是对不一样环境适应结果。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34页

昆虫复眼小眼数目改变甚大,一个蚂蚁工蚁每个复眼只有一个小眼组成,而鳞翅目昆虫一个复眼常有1~17000个小眼,蜻蜓目昆虫一个复眼小眼数在10000~28000个或更多,但昆虫一个复眼小眼数大致在300~5000个之间。社会性昆虫各型间每个复眼小眼数存在差异,如蚁类中,普通工蚁小眼数为100~600个,雌蚁小眼数为200~800个,而雄蚁则为400~1200个。组成复眼小眼数目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35页复眼大小与种及性别有很大关系,如头蝇科昆虫复眼几乎占据头表全部,蜻蜓目标种类复眼亦很大,而在缨翅目昆虫和一些同翅目昆虫中复眼要小得多。复眼大小在双翅目与膜翅目昆虫中,雄虫复眼常显著大于同种雌性复眼,甚至雄虫复眼在后面相接,称为接眼式;而雌虫复眼则相离,称离眼式。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36页大个别昆虫视觉范围比人视觉范围广,如螳螂复眼视觉范围为240º,垂直视觉范围为360º,突眼蝇与头蝇视觉范围在昆虫中更大,在水平或垂直方向都可到达或靠近360º。复眼特征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37页多数昆虫复眼能感受光波波谱范围也比人眼宽广。如昆虫复眼能感受波长为240~700毫微米,对紫外线或蓝绿光最为敏感,而人眼能感受到光波波长大约为400~800毫微米。大多数昆虫对于运动物体反应也比人眼灵敏。如蜜蜂仅需0.01秒就能作出反应,而人眼需要0.05秒才能看清轮廓。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38页不过,昆虫视程远不及人类。如蜻蜓只能够看清1~2米,家蝇只能看到40~70毫米;另外,绝大多数昆虫是色盲,如蜜蜂不能分辨出青色和绿色,也不能分辨出红色和黑色。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39页3.3

单眼

昆虫单眼包含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他们只能感受光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效,也不能分辨颜色。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40页背单眼

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若虫或稚虫所含有,着生于额之上部,常为3个或2个,极少为1个。若为3个常呈倒三角形排列。背单眼有没有、数目及位置等是有些类群分科或分亚科特征。侧单眼

仅为全变态类幼虫所含有,位于头部两侧,常1~7对不等,单行或双行,弧形或线形排列,其数目与排列方式对幼虫分类与区分有较大用途。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41页4.口器

口器又叫取食器,昆虫因食性及取食方式分化,形成了不一样类型口器。大致上取食固体食物昆虫口器为咀嚼式,取食液体食物昆虫口器为刺吸式,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昆虫口器为嚼吸式;其中吸食表面液体昆虫口器为舐吸式或虹吸式,而吸食寄主内部液体昆虫口器为刺吸式、锉吸式或捕吸式。

在这些类型口器中以咀嚼式口器最为原始,其它类型口器均由咀嚼式口器演变而成。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42页4.1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唇、下颚与舌5个别组成。主要特点是含有发达上颚以嚼碎固体食物。无翅亚纲、襀翅目、直翅目、大个别脉翅目、个别鞘翅目、个别膜翅目成虫及很多类群幼虫或稚虫口器都属于咀嚼式。其中以直翅类口器最为经典,此处以东亚飞蝗为代表做一介绍。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43页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44页

(1)上唇是衔接在唇基前缘盖在上颚前面一个双层薄片,外壁骨化,表面具一些次生沟。其内壁膜质,具密毛与感觉器,称为内唇,旧称上咽头。上唇是口前腔前壁,能够前后活动并稍做左右活动。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45页(2)上颚是1对位于上唇之后锥状坚硬结构,前端有切齿叶以切断和撕裂食物,后部有臼齿叶以磨碎食物。上颚含有强大收肌和较小展肌,两束肌肉收缩能使上颚左右活动,两个上颚普通不左右对称。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46页轴节是基部支持在头壳侧下方三角形骨片。(3)下颚是1对位于上颚之后下唇之前帮助取食结构,能相向或相背及前后活动。它能够分为5个别。茎节为轴节端部长方形骨片,以膜与轴节相连,能够折动。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47页外颚叶为连接在茎节端部一个匙状、较软结构,起握持食物之用。内颚叶为连接在茎节端部、外颚叶内侧、较骨化、端部有齿叶,具帮助上颚刮切食物和握持食物作用。下颚须是着生在茎节外侧负颚须节上分节结构,普通为5节。该须含有嗅觉和味觉功效。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48页后颏是下唇基部不能活动个别,相当于下颚轴节;它又可分为基部亚颏和端部劾。(4)下唇是位于下颚后面、后头孔下方一个片状结构,形成口前腔后壁,主要起托挡食物作用。结构与上颚相同,也由5个别组成。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49页侧唇舌是前劾端部两侧一对较大叶状结构,相当于下颚外颚叶。中唇舌是前额端部中央一对很小叶状结构,有时二叶合为一体。相当于下颚内颚叶。中唇舌和侧唇舌有时可合为一体,统称唇舌。下唇须是生在前劾侧后方负唇须节上分节结构,普通分为3节,相当于下颚下颚须。有些学者把后劾叫后下唇,把下唇其余个别统称为前下唇。前颏是连接在后额前端个别,相当于下颚茎节,该个别能够前后、左右运动。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50页(5)舌旧称下咽头,是位于口前腔中央袋状结构,其表具浓密毛与感觉器,内有骨片和肌肉,能帮助运输与吞咽食物,并有味觉之用。

上唇、上颚、下颚与下唇所围成空腔叫口前腔,真正口位于唇基与舌之间。舌将口前腔分为两个别,前面个别叫食窦,后面个别叫唾窦。唾管开口于唾窦基部,取食时,唾液流入口前腔,与食物相混。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51页

具咀嚼式口器昆虫,口器各个别结构随虫态、食性、习性等略有改变。

如鳞翅目幼虫口器,上唇与上颚与普通咀嚼式口器相同,但下颚、下唇和舌则合为一个复合体。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唇和舌,端部含有一个突出吐丝器,末端开口即为下唇腺特化而成丝腺开口。在膜翅目叶蜂幼虫中,口器与鳞翅目幼虫基础相同,下颚、下唇和舌也形成复合体,但复合体中央端部无突出吐丝器。广翅目、蛇蛉目昆虫成虫为捕食性,含有很发达上颚,而为争夺雌性而好斗锹甲科雄虫多含有异常发达上颚。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52页4.2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是取食植物汁液或动物血液昆虫所含有既能刺入寄主体内又能吸食寄主体液口器,为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及个别双翅目昆虫所含有,虱目昆虫口器也基础上属于刺吸式。此处仅以蝉口器对这类口器加以介绍。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53页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54页蝉上唇为一个三角形骨片;上颚与下颚内颚叶特化为口针;上颚口针较粗,端部有倒刺,主要起刺入寄主组织作用;下颚口针较细弱,内侧有2纵槽,两下颚口针嵌合时形成了两条细管,粗者为食物道,细者为唾道;舌位于口针基部,变成了与唧筒相关特殊结构;下唇延长成包被与保护口针喙。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55页不一样种类含有刺吸式口器昆虫口器结构有一定差异。如蚊类口器有6个口针,除两对上颚口针、下颚口针外,上唇与舌也变成了口针,而蚤类口针则是内唇与下颚内颚叶所特化。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56页口针长度改变也很大,有时与喙等长,有时远长于喙。同翅目介壳虫类雌虫自离开母体后,大个别时间固定在寄主植物上,其口器外观甚短,但为了能吸到新鲜植物体液介壳虫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很长口针,平时缩在口针囊里,吸食时候将口针伸向周围某一方向。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57页4.3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为鳞翅目成虫(除少数原始蛾类外)所特有,其显著特点是含有一条能卷曲和伸展喙,适于吸食花管底部花蜜。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58页虹吸式口器上唇仅为一条狭窄横片。上颚除少数原始蛾类外均已退化。下颚轴节与茎节缩入头内,下颚须不发达,但左、右下颚外颚叶却十分发达,二者嵌合成喙;每个外颚叶横切面呈新月状,两叶中间为食物道;外颚叶内一系列骨化环,不取食时喙象发条一样盘卷,取食时借肌肉与血液压力伸直;有些吸果蛾类喙端尖锐,能刺破果实表皮。下唇退化成三角形小片,下唇须发达。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59页4.4舔吸式口器

舔吸式口器是双翅目蝇类特有口器。家蝇口器是其经典代表。家蝇口器粗短,由基喙、中喙及端喙3个别组成。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60页基喙是头壳一个别,以膜质为主,略呈倒锥状,其前壁有一马蹄形唇基,唇基前有1对棒状下颚须。上颚与下颚大个别消失。中喙是真正喙,主要是下唇前劾所形成,略呈圆筒状,后壁骨化为唇鞘,前壁凹陷成唇槽,长片形上唇内壁内壁凹陷成食物道盖在唇槽上。刀片状舌紧贴在上唇下面以闭合食物道,唾道自舌内经过。端喙即唇瓣是喙端部两个大椭圆形海绵状吸盘,两唇瓣间有一小孔——前口与食物道相通,唾液亦经前口流出。唇瓣表面有两条较深纵沟及多条环沟,这些沟看起来与气管相同,故有拟气管之称。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61页

取食时唇瓣展开平贴在食物上,在唧筒作用下,液体食物经环沟和纵沟流入前口。有些蝇类在前口附近环沟间还长有短小刺状前口齿,取食时,唇瓣上翻,前口齿外露,以齿锉刮食物,食物可直接进入前口。显然,舔吸式口器尤其适于取食发酵粪便及腐烂物上渗出物。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62页4.5刮吸式口器

刮吸式口器见于双翅目蝇类幼虫中。这类口器十分退化,外观仅见1对口钩。取食时,先用口钩刮食物,然后吸收汁液和固体碎屑。其头全部缩入胸部,体驱前端为颈膜。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63页4.6捕吸式口器捕吸式口器为脉翅目昆虫幼虫所独具,其最显著特征是成正确上、下颚分别组成一对刺吸结构,因而又有双刺吸式口器之称。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64页该类口器上唇不发达;上颚延长成镰刀状,其腹面纵凹,下颚外颚叶对应延长紧贴在上颚内侧形成食物道;下颚轴节、茎节及下唇不发达,下颚须消失,但下唇须则较发达。捕食时,幼虫将成正确捕吸器刺入猎物体内,注入消化液,进行肠外消化后再把消化好食物吸入。4.6捕吸式口器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65页锉吸式口器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特有,各个别不对称性是其显著特点。4.7锉吸式口器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66页蓟马口器短喙状或称鞘状;喙由上唇、下颚一个别及亚唇组成;右上颚退化或消失,左上颚与下颚内颚叶变成口针,其中左上颚基部膨大,含有缩肌,是刺锉寄主组织主要器官;下颚须及下唇须均在。蓟马取食时,喙贴于寄主体表,用口针将寄主组织刮破,然后吸收寄主流出汁液。有些人认为这类口器是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中间类型。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67页4.8嚼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仅为一个别高等膜翅目昆虫成虫所特有,是兼有咀嚼与吸收两种功效口器。其主要特点是下颚和下唇特化为能够暂时组成吸食液体食物喙。该类口器中上唇与上颚与咀嚼式口器相同,发达上颚主要用于咀嚼花粉与筑巢;下颚外颚叶甚为发达,呈刀片状,下颚须和内颚叶较退化;下唇细长,下唇须与中唇舌延长,侧唇舌较小。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68页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69页4.9刺舐式口器刺舐式口器为吸血性双翅目虻类昆虫所特有。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70页虻类昆虫刺破动物皮肤后,唇瓣即贴在伤口处,血液即经过横沟流向前口,由上唇和舌形成食物道进入口中。其上唇较长,端部尖;上颚变宽呈镰刀状,端部尖锐,能左右活动,能与上唇一起切破牲畜比较坚硬皮或人皮肤;下颚外颚叶形成较坚硬、细长口针,上下抽动能使被刺破伤口张开;下唇肥大柔软,端部有一对肉质唇瓣,唇瓣含有一系列通向中央前口横沟;舌变成一根较细弱口针,唾道从舌中央穿过。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71页确定昆虫分属地位确定害虫类别指导害虫防治4.10学习口器类型意义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72页口器类型与害虫防治关系口器类型为害部位为害状药剂类型咀嚼式根、茎、叶咬断根、咬碎叶、钻茎秆、蛀果、潜食叶肉触杀剂胃毒剂刺吸式根、茎、叶黄色小斑点、条斑、变皱缩、卷曲、虫瘿、畸形内吸剂触杀剂虹吸式果子小斑点、烂果胃毒剂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73页5.头部改变与适应

昆虫头部结构因种类、性别、发育阶段等差异而改变,但其演化方向总是围绕着取食与感觉这两个中心任务;有些种类改变还与求偶、生殖以及社会性生活等亲密相关,处处表达着功效、结构、环境统一。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74页5.1感觉器官结构和功效与环境关系昆虫感觉器官主要集中在头部,尤其是触角与复眼对昆虫生存及发展起着至关主要作用,其大小、形状等均与觅食、求偶等功效相适应。在一样环境中,似乎非寄生性昆虫感觉器官要比寄生性昆虫发达,这是因为寄生性昆虫一旦找到寄主,大多数情况下就会有一个稳定食物起源,而非寄生性昆虫则需不停地找寻食物。昆虫的头部及颈部第75页在非寄生性昆虫中,捕食性昆虫感觉器官要比非捕食性昆虫发达,显然,其发达程度与寻找食物难易程度成反比。5.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