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阅读中主题示例与补短练习考点:1.朱以撒《古寺黄昏》——从文章题旨看标题替换2.汪曾祺《安乐居(节选)》——主题:传统文明的消逝3.凯歌《书匠杨岳黄》——主题:家国情怀4.刘绍棠《蒲柳人家(节选)》与穆雨彤《品读<蒲柳人家>》——主题:热爱乡土【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主题:家国情怀2.主题:热爱乡土3.从文章题旨看标题替换4.主题:传统文明的消逝【考点示例】一、朱以撒《古寺黄昏》——从文章题旨看标题替换【考点解读】1.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作用3.从文章题旨看标题替换文本古寺黄昏朱以撒①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②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煌煌大寺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凭添,一俟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僧人青鞋布衲的身影了。③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么。这种味道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来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弗去的世俗,无从清净可言,更无从作离奇的联想。④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夜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迎受不断扑来的世务。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简的旅程。⑤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⑥曾有人对我说,讨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积重难返,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余晖的投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的光彩照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⑦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问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是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B.文章第二自然段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这座北方古寺的古老与凋敝。C.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夕阳下的古寺,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D.全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的手法相结合,引发了读者深刻的思考。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是拟人修辞,将古寺赋予人的特点,第二段没有用“比喻”手法。故选B。问题2文章第⑤段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答案①总结前文的作用。②总结前文中写到的黄昏中的古寺才映现出苍老朴实,才有清静可言。③总结前文中写到的人只有在黄昏到来之际,才能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本重要语句含义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关键语句的理解,同学们既要理解表层意思,又要理解其内涵,有时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就内容而言,本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古寺:黄昏时分,人迹萧然,拂去了世俗,回归了清净,呈现出古寺苍老朴实的本色。一层是人:人在黄昏时候,卸去了重负,身心得以舒展,心境获得安宁,呈现出自然、自在的本我。就结构而言,“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在结构上是对上文的一种总体概括,在黄昏时刻,人们卸去了白天的重负,有了舒展筋骨的一番从容与淡定,呈现出最为本质的内心感受,古寺庙也是如此,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之下,回归了本来的一种清净和谐,显示出苍老古朴的自然本色。问题3从文章题旨看,题目“古寺黄昏”改为“黄昏古寺”可以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答案①不可以。②“古寺黄昏”强调黄昏,含蓄隽永。既包含了黄昏中古寺的古朴深沉,也包含了古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厚实。③“古寺黄昏”意味深长,契合主题。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这种沧桑感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我们不能纵容人意涂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分析探究小说标题含义和作用需要结合标题本身、读者效果、主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就标题本身而言,“古寺黄昏”“黄昏古寺”都是偏正短语,前者强调“黄昏”,后者强调“古寺”,而“古寺的黄昏”表面写出古寺傍晚时分的情景,实际写的是古寺暮年的情景,一方面写出寺的古朴,一方面写出古寺的历史,由“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积重难返,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可知,标题写出了古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厚实。就主旨而言,由“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可知,“古寺黄昏”让人仿佛看到了古寺暮年情景,岁月的风霜斑驳其上,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不能纵容人意涂抹”的观点态度。因此不能修改。二、汪曾祺《安乐居(节选)》——主题:传统文明的消逝【考点解读】1.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2.画线部分在小说情节上有重要作用3.结尾的表达效果4.小说的语言特色文本安乐居(节选)汪曾祺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子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上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喝酒的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他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被抓进去了,屠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地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他们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问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描写的是安乐林,在文章开始前插入这段景色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给全文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B.在《安乐居(节选)》中,作者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C.安乐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个度,喝得自在舒心。小说人物去中心化,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来描写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D.这篇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记录民俗风情,叙写市井人生,作者淡化矛盾和情节,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答案A解析A.“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错误,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都是安乐居酒馆。“遛鸟”属于环境描写。问题2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情节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线部分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使得这三个小伙子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B.这三个小伙子在饭馆点的食物数量远远超出他们的食量,这与前文的其他酒客形成鲜明对比。C.对这三个小伙子,作者用笔客观,没有一句主观评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征由此可见一斑。D.这三个小伙子,与原本让人悠闲自在的饭馆格格不入,但也正体现出了市井文化、人生百态。答案A解析A.“心理描写”表述错误。“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是外貌描写,“嗨,有兔头!”是语言描写,“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是动作描写,文中画线部分对这三个小伙子没有进行心理描写。问题3小说以“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结尾,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①首尾照应。结尾“安乐居已经没有了”与开头照应,结构紧凑。②揭示主题。安乐居在第1段出现,在最后一段消失,这种淡淡的失落和前文淡淡的悠然形成反差,增添了小说的张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安乐居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③感伤式结尾。安乐居没有了,这样伤感的结尾,令人回味,促人思考。作者平淡的笔调,更加剧了传统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伤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尾表达效果的能力。“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这句话情节结构上与“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相照应;两者之间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安乐居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安乐居》写北京城里挨着安乐林的的小饭店,在这个令人着迷的小空间里,汪曾祺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酒客们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酒客体现了劳动人民身上传统文化的印迹和人情味儿,就如汪曾祺所说的:“在中国,不仅是知识分子,就是劳动人民身上也有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有些人尽管没有读过老子、庄子的书,但可能有老庄的影响。一个真正有中国色彩的人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能分开的。”《安乐居》是汪曾祺用北京话写的北京城里的老北京人,以“安乐居”为代表的老北京城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选择退让,他们对此充满了遗憾和眷恋。结尾安乐居已经没有了,那些自得其乐的酒客们也消失无踪了,遗憾之情无法言说。叙述者平淡的笔调,叙述语言平静克制,这样令人伤感的结尾,促人思考,更加剧了传统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伤感。问题4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对于语言魅力,他是着力追求的。请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答案①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老吕的话“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缓缓的,与他的性格一致。②口语化,京味浓,贴近生活。“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京味口语的运用很地道。③语言幽默风趣。如“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再如提到画家的画,作者写道“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④语言简洁、平淡、自然、朴素、雅致。本篇小说多用短句,不加修饰,自然朴素而有韵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安乐居》中的人物对话生动精彩,贴近人物语言,写足了北京人的神采劲头,同时又展示出北京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北京人对北京话有种内在的自豪感,多年生活在北京的汪曾祺对此深有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老吕的话“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这些语言描写缓缓地,和他的性格一致;口语化,京味浓,贴近生活,“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瞎玩儿”“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京味口语的运用很地道;多用短句,不加修饰,自然朴素,“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语言幽默风趣,如“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再如提到画家的画,作者写道“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语言简洁平淡自然素朴雅致,如“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叙述语言简洁自然;“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语言朴素平淡。【考题对接】一、凯歌《书匠杨岳黄》——主题:家国情怀书匠杨岳黄凯歌张老实给一瓢凉水呛死后,张家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好心人劝她说:“你还年轻,路长呢,寻思找个人家嫁了吧。”又说,崖畔上那个说书艺人叫憨憨儿的就好着呢!憨憨儿其实并不憨,是多年前从陕北逃难过来的。那年河西大旱,一个说书的老艺人领着一个孩子来到小山村。刚进村,老艺人的头一歪,就不行了。大伙儿唏嘘着将老人埋在村西的半峁上。孩子哭天抢地。收拾起老人的一副行头,留在这个临近黄河的小山村。跟了老艺人的缘故,孩子会说些零散的段子,在这黄土纵横梁峁起伏的小山村,渐渐地成了一个角儿。角儿憨憨儿说书真不含糊。憨憨儿说杨家将,先喊声:“走――起――”一拨三弦琴,放开喉咙唱:“杨家儿郎今在此,千军万马杀上前――”那个气势,有万夫不当之勇,足将台下众人唬住。又说岳家将。激越高亢处,起身离座,双目圆睁:“呔,兀术太子你听真,岳家将士数不清,尔敢扰我边疆欺我民,管叫你有来无回化烟云――”台下一片叫好声。这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不嫁他,嫁谁?憨憨儿自从混上个媳妇,精神大振,每天晚上从田里一回来,就在门前摆开了阵势。怀里抱稳三弦琴、腿肚子上绑好甩板,再在琴头上拴一条一尺长的红绸带,山风一来,呼呼作响,引得乡亲们这儿圪蹴一片,那儿圪蹴一片,美滋滋的足可以胜过一大碗猪油拌高粱饭。时间久了,大伙儿听出了一些眉眉眼眼,连张家女人也听出了一些眉眉眼眼。憨憨儿说书有点儿不地道。憨憨儿常常将书中的人物张冠李戴,要么就是朝代混淆,再要么,干脆胡说。有听过城里梆子戏的,说,憨憨儿你瞎说哩,这段子不是这个样子的――虎目圆睁,憨憨儿一撇手中的三弦说:“不是这个样子,你说是甚样子,你说――”大伙儿不作声了。再说下去,胡侃的书也听不到了。老人们心里明白:憨憨儿的爹离开的时候,憨憨儿还小,一个十来岁的娃子,能学来而今这个本事,已经很不错了!地主少爷高茂财来听憨憨儿说书。高茂财进过省城的大学堂,听说还留过东洋。“走――起――”憨憨儿一拨三弦琴,亮开嗓门说起了“杨家将”“岳家将”。高茂财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品咂起来。听着听着,高茂财忽然睁开眼睛说:“不对,金国四太子怎么变成了宋朝皇帝的孙子?宋朝皇帝打仗不行,可是一直给金国人称孙子的!”憨憨儿不理不睬,依旧说自己的书。再听。高茂财忽然破口大骂:“满嘴胡言!”话音未落,那说书的甩板早被憨憨儿捋下,“嗖”的一声,愣愣地砸在了高茂财的嘴巴上。少爷的嘴立刻变成了一根猩红的大肥肠。再看憨憨儿,横眉竖眼,倒握琴柄,随时准备扑过来。真是个憨货!少爷疼得眼泪直流,大叫一声,与一群随从作猢狲散。身后,憨憨儿的声音霸道又硬气:“伤天害理的鸟人,爷就让他们做孙子,咋个?”1943年,鬼子兵占据了县城,烧杀抢掠。汉奸翻译高茂财宣读完《告良民书》,随即请镇上唯一的说书艺人憨憨儿上台助兴。高茂财咬着憨憨儿耳根子,恶狠狠地说,不能说你那狗屁“杨家将”“岳家将”,除非找死。戏台上的憨憨儿一身干干净净的青色长衫,低着头笑眯眯地回应:咱只会说“杨家将”“岳家将”!那就等死吧!高茂财瞥着憨憨儿的眼神又惊又怕,匆匆地下了台。憨憨儿一声“走一一起一一”三弦琴轻轻一拨,一声铿锵又悠扬的陕北说书便向远处的沟沟峁峁飘去。行云流水,叫好声此起彼伏。一段《杨家将》说得人热血沸腾,激情高涨。当说到“杨家儿郎今在此,千军万马杀上前”的时候,前排的保长、伪军司令渐渐变了脸色。高茂财上台喊:“够了,快下去!”《杨家将》又起:“呔,兀术太子你听真,岳家将士数不清,尔敢扰我边疆欺我民,管叫你有来无回化烟云一一”在众人的沸腾声中,高茂财与憨憨儿撕扯在一起。日本人不傻,似乎明白了怎么回事。鬼子队长哈哈大笑,竟然指着高茂财对憨憨儿说:“揍他!”好咧!憨憨儿紧握三弦,鼓足力气,大喝一声,朝高茂财头上很劲砸去。鬼子队长指着憨憨儿说:“你的,勇敢的,只要做皇军的良民,皇军让你天天说书!”憨憨儿摇摇头,说:“咱可以跟着杨家将姓杨,也可以跟着岳家将姓岳,就是不能姓皇!”顿一顿又说:“要是真姓了皇,那也得是喝了半辈子的黄河水的黄!”憨憨儿抡起剩下的一截琴杆,狠狠地甩向鬼子队长。这一击,惊涛骇浪。鬼子的刺刀围了上来。哈哈大笑声中,憨憨儿喊:“能不能上一碗断头酒再死!哪儿有酒啊!”憨憨儿的女人跌跌撞撞地从人群里挤出来,递上一瓢凉水。憨憨儿深情又歉疚地看了一眼女人,闷头就喝,没想一口气上不来,呛死了。鬼子投降后,村人集资为憨憨儿重新筑墓立碑。一切停当,却不知道碑上刻上什么名字好。憨憨儿的女人说:“就刻——书匠杨岳黄吧!”憨憨儿的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书艺人憨憨儿无名无姓,自小逃荒到了小山村,因跟随老艺人会说些零散的段子,后来成为角儿,擅长说杨家将、岳家将,说书不含糊,有气势,有气场。B.憨憨儿说书“不地道”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憨憨儿的爹离开人世时,憨憨儿还小,没学到多少说书本事;其二是憨憨儿依照自己的价值标准有意改动了剧本。C.小说描写眼睛生动传神。写憨憨儿“双目圆睁”“虎目圆睁”“横眉竖眼”,表现了他刚强、倔强的性格;写高茂财“眼神又惊又怕”,表现了汉奸的色厉内荏。D.小说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如“半峁”“这儿圪蹴一片,那儿圪蹴一片”,地域色彩鲜明。小说多用短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有利于表现憨憨儿大义凛然的形象。2.小说为什么反复叙写张家女人?3.小说以“说书”为中心布局谋篇,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一、凯歌《书匠杨岳黄》【答案】1.C【解析】C.“双目圆睁”是憨憨儿说书“激越高亢处”的表现,不是“刚强、倔强的性格”。2.①开头写张家女人再嫁,引出主要人物憨憨儿出场,交代憨憨儿是个说书“角儿”②写憨憨儿娶上媳妇的变化,临终前“深情又歉疚地看了一眼女人”突出憨憨儿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家国情怀。③写张家女人“跌跌撞撞”递凉水,“哭个稀里哗啦”,渲染故事的悲壮氛围。【解析】张家女人是小说卓高难度次要人物,分析其作用要从对情节的安排、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渲染气氛等角度分析。开篇说“张老实给一瓢凉水呛死后,张家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好心人劝她说:‘你还年轻,路长呢,寻思找个人家嫁了吧。’又说,崖畔上那个说书艺人叫憨憨儿的就好着呢”,小说开头说张家女人再嫁,引出主要人物憨憨儿出场,交代憨憨儿的身份是是说书“角儿”。“憨憨儿自从混上个媳妇,精神大振,每天晚上从田里一回来,就在门前摆开了阵势。怀里抱稳三弦琴、腿肚子上绑好甩板,再在琴头上拴一条一尺长的红绸带,山风一来,呼呼作响,引得乡亲们这儿圪蹴一片,那儿圪蹴一片,美滋滋的足可以胜过一大碗猪油拌高粱饭。时间久了,大伙儿听出了一些眉眉眼眼,连张家女人也听出了一些眉眉眼眼”“憨憨儿说书有点儿不地道”“憨憨儿常常将书中的人物张冠李戴,要么就是朝代混淆,再要么,干脆胡说”,这些描写表明憨憨儿娶上媳妇后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就连说书的内容都有变化。小说结尾说“憨憨儿的女人跌跌撞撞地从人群里挤出来,递上一瓢凉水。憨憨儿深情又歉疚地看了一眼女人,闷头就喝,没想一口气上不来,呛死了”,写张家女人“跌跌撞撞”递凉水,“哭个稀里哗啦”,渲染故事的悲壮氛围。临终前“深情又歉疚地看了一眼女人”从憨憨儿的眼神可知憨憨儿疼爱亲人,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国家,表现了憨憨儿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家国情怀。3.①小说情节围绕“说书”展开,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②小说集中描写人物在“说书”与“听说书”这种特定环境下,突出憨憨儿说书的内容:杨家将抗金。强调憨憨儿用这种方式跟鬼子、汉奸作斗争。将憨憨儿爱国、敢于为名族大义而抗争得形象表现得更加鲜明。③将“说书”中的杨家将抗金等历史故事和日本侵略的情节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使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的主题更加突出。【解析】分析小说以“说书”为中心布局谋篇的好处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着手。(1)情节安排上这篇小说的人物是憨憨儿,主要情节围绕“说书”展开,写憨憨儿“说书”,最后写憨憨儿因为改变了“说书”的内容被日本侵略者杀死,所以,以“说书”为中心布局谋篇会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2)主要人物塑造方面小说中写道“放开喉咙唱:‘杨家儿郎今在此,千军万马杀上前――’那个气势,有万夫不当之勇”“憨憨儿常常将书中的人物张冠李戴,要么就是朝代混淆,再要么,干脆胡说”“有听过城里梆子戏的,说,憨憨儿你瞎说哩,这段子不是这个样子的”“虎目圆睁,憨憨儿一撇手中的三弦说:“不是这个样子,你说是甚样子,你说”“听着听着,高茂财忽然睁开眼睛说:‘不对,金国四太子怎么变成了宋朝皇帝的孙子?宋朝皇帝打仗不行,可是一直给金国人称孙子的’“憨憨儿不理不睬,依旧说自己的书”“高茂财忽然破口大骂:‘满嘴胡言!’话音未落,那说书的甩板早被憨憨儿捋下,‘嗖’的一声,愣愣地砸在了高茂财的嘴巴上。少爷的嘴立刻变成了一根猩红的大肥肠”“再看憨憨儿,横眉竖眼,倒握琴柄,随时准备扑过来。”“身后,憨憨儿的声音霸道又硬气:‘伤天害理的鸟人,爷就让他们做孙子,咋个’,小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集中体现了人物在“说书”与“听说书’这种特定环境下,突出憨憨儿说书的内容:杨家将抗金。“一段《杨家将》说得人热血沸腾,激情高涨。当说到“杨家儿郎今在此,千军万马杀上前”的时候,前排的保长、伪军司令渐渐变了脸色”,小说以“说书”为中心,赞美了憨憨儿通过改换歌词内容的方式,跟鬼子、汉奸作斗争,将憨憨儿爱国、敢于为名族大义而抗争得形象表现得更加鲜明。(3)主题思想的设置上“戏台上的憨憨儿一身干干净净的青色长衫,低着头笑眯眯地回应:咱只会说‘杨家将’‘岳家将’”“那就等死吧!高茂财瞥着憨憨儿的眼神又惊又怕,匆匆地下了台’”“又说岳家将。激越高亢处,起身离座,双目圆睁:‘呔,兀术太子你听真,岳家将士数不清,尔敢扰我边疆欺我民,管叫你有来无回化烟云’”“鬼子队长指着憨憨儿说:‘你的,勇敢的,只要做皇军的良民,皇军让你天天说书!’”“憨憨儿摇摇头,说:“咱可以跟着杨家将姓杨,也可以跟着岳家将姓岳,就是不能姓皇!’顿一顿又说:‘要是真姓了皇,那也得是喝了半辈子的黄河水的黄’”“憨憨儿抡起剩下的一截琴杆,狠狠地甩向鬼子队长”,小说将“说书”中的杨家将抗金等历史故事和日本侵略的情节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突出了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的主题。二、刘绍棠《蒲柳人家(节选)》与穆雨彤《品读<蒲柳人家>》——主题:热爱乡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蒲柳人家(节选)刘绍棠长河落日圆。何满子(一丈青的孙子)跟周檎,在郑整儿和荷妞那里吃过晚饭,踏着夕阳西下的霞光,沿运河边纤夫踏出的小路回村去。夏日的傍晚,运河上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人,奔走于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汽。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四棚,蝈蝈在豆丛干和南花上叫起来。月上柳梢头了。何满子的胳臂上还将着个小饭篮,那是替荷妞给老木匠郑端午送饭;老木匠郑端午那块瓜田,正在他们回村的半路途中。这块瓜田,从河岸上一直种到河坡下,原本只有一亩;另外那三分,是老木匠郑端午带着郑整儿和荷妞,一冬一春挑土垫出来的。老木匠郑端午不但是一位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名高手瓜把式:他的瓜个儿大,皮儿薄,结得多,色、香、味都是上品,很是名贵。然而,他的瓜从不丢失。老木匠郑端午从十二岁学手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匠这一行的规矩最讲究。他这大半辈子,手艺上从没走过尺寸,规矩上从没差过板眼。他是北运河两岸的活鲁班,但是从不目中无人,从不恶语伤人,更从不与同行结怨、损人利己;因此,他在这一方是个出名的老好人。他的瓜田本来不必看守,就是手脚最不干净的人物,也不忍心偷他一个瓜,摘他一片叶;他住在瓜棚里,是为了驱赶黑夜进犯瓜田的刺猬和狼叭狗子。白天,他一个人孤独寂闷,常常到渡口上找摆渡船的柳罐斗,或是到钉掌铺找吉老秤,一坐就是半天一晌;等回到瓜田,到瓜垄里转一遭,哪一棵秧少了一个瓜,拔一拨瓜叶,扒一扒浮土;就会找到或是扒出三两个铜板。何满子跟着周檎来到老木匠郑端午的瓜田地边,突然站住了脚,说:“檎叔,你替我把饭篮送过去吧。”“为什么?”周檎感到奇怪。“我不敢过去。”何满子说,“一到瓜田,干爷就得让我吃瓜,不吃得肚儿滚圆不让我走。”那你就放开肚量吃吧!”周檎笑道,“瓜吃多了撑不着人,走两趟小水就泄空了。”何满子摇头说:“干爷种瓜,是为了挣出一年的嚼谷,我怎么能糟害他老人家呢?”“好个懂事的孩子!”周檎很感动,提着篮子走向瓜棚。瓜棚里没有人,他向四下喊道:“郑大舅,端午大舅!”瓜田一角的沙冈上,有个女人答话:“把饭篮挂在瓜棚横梁上吧!你舅舅吩咐,叫你赶快到他船上去,他们老哥几个在那儿聚会。”这是一副微微沙哑而又甜润悦耳的嗓子。周檎知道,她是舅舅柳罐斗的情人云遮月,一位每年入夏到运河滩走村串庄唱京东大鼓的女艺人。“满子,你自个儿敢回家吗?”周檎向瓜田地边扬手问道。“我陪云姑奶奶坐一会儿,你走吧!”何满子跑过来,“要是我睡着了,你把我背回家去,我跟你睡。”周檎答应一声走了,何满子就跑上瓜田一角的沙冈,在云遮月的身边仰巴跤躺下来。(有删改)文本二:品读《蒲柳人家》穆雨彤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个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工程,当时也是和长城齐名的。北起涿郡(今北京通州),南到余杭(今杭州塘栖)。有诗云:“天地悠悠,运河泱泱。雪浪千里,云樯八方。浩荡无匹,奔流最长。”如今随时代转动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蒲柳人家》作品的主题正如恩格斯写给明娜·考茨基的信中所写:“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刘绍棠曾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20世纪风貌,为21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20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我想,他做到了——在“刘绍棠现象”余热不减的今天,越走近他,便越能感受到古人所言“蒲柳之姿,松柏之质”的真义。(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一幅夏日运河黄昏图,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情感浓郁。B.“这是一副微微沙哑而又甜润悦耳的嗓子”,这表明云遮月是一位音色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家。C.小说并没有刻意表现,而是把普通百姓的生活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且人物形象丰满,使人印象深刻。D.《蒲柳人家》虽是小说,却用散文化的笔法,把京东北运河沿岸农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描绘了出来。2.关于文本一中郑端午这一人物的集中记叙介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端午有精湛的匠艺,又擅长耕种,聪明能干,精益求精,传承了传统匠人的精神。B.郑端午的瓜从不丢失,和他与人为善的品格有关,也表现了运河岸边的民风、民情。C.小说没有对郑端午的真实面貌作详细介绍,主要通过有限视角展示他的性格特征。D.小说寥寥数笔,如论家常,却将郑端午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刻画出来,令人印象深刻。3.何满子这一人物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本二中说《蒲柳人家》的主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建设计管理办法
- 训练室管理办法
- 农肥登记管理办法
- 制定线索管理办法
- 自发电管理办法
- 创客平台管理办法
- 医院药事管理办法
- 热电联管理办法
- 村农房管理办法
- 出租食堂管理办法
- 风电场道路维护与管理方案
-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下册新七年级分班(奖学金)数学模拟试题(附答案)
- 智鼎在线测评题高潜人才
- 高中历史说课课件
- 干部履历表填写范本(中共中央组织部1999年)
- 专题1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
- ICU护理进修汇报
- 2024年初中生物教师进城选调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套
- 武汉××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
- 豆制品购销合同范本
- SH/T 3533-2024 石油化工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