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单元《回延安》教学设计《回延安圣地

承延安精神》一、内容分析八年级下册课文《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延安对诗人精神成长和人生选择的意义和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进而坚定“四个自信”,使学生意识到二十大精神背后共产党人的精神从延安精神至今不断被继承发扬。1.育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部编版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大力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2.“创新点”提炼本文通过对抒情诗《回延安》的讲解,不断深入拓展,挖掘延安精神的内涵,指出其与今天二十大精神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背后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学情分析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2、能力分析据我班学生的赏析水平,大家可以说出基本的修辞方式,如排比比喻等,但新的难的内容如比兴还需要学习。我班学生诵读能力较强,领悟感情的能力较强,因此这一部分以学生发言为主。3、学习方式与风格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我会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三、教学目标1.语言运用:①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②学习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2.思维能力:理解延安对诗人精神成长和人生选择的意义和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3.审美创造: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4.文化自信: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进而坚定“四个自信”。5.育人目标:理解延安对诗人精神成长和人生选择的意义和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进而坚定“四个自信”,意识到二十大精神背后共产党人的精神从延安精神至今不断被继承发扬,明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背后是因为其一直以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并分析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五、教学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基于这一点,我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2.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4.延伸拓展法。课外搜集关于写延安的诗文,读一读,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教学手段: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六、教学流程(一)

导入板书“回延安”直接授课。(“回”字和“延安”两字微微分离)(二)

初读诗歌——找延安1.默读诗歌。2.找出具有延安特征的词。师: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作者回到的是延安而不是太原呢?生:第一部分:延安、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延河第二部分:二十里铺、柳林铺、糜子、谷、红旗、革命第三部分:米酒、油膜、木炭火、炕、窑、米酒、革命第四部分:延安城第五部分:杨家岭、宝塔山、毛主席、枣园、延河、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3.把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师:哪些词语是一组呢?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风土人情,包含风景、服饰和物产,带有地方色彩;一类是革命力量,带有革命色彩。(三)

创作背景——回延安1.听范读。2.把握线索。师:作者写这篇作品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生:作者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过程)为线索。3.梳理内容。师:全诗分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及母子情深,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们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欣喜和赞美之情。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光明未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4.赏析写法。师:诗人对延安的感激、怀念、眷恋、热爱之情溢于言表,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写法把自己的感情宣泄而出的呢?小组讨论。发言时先有感情地朗读所赏析的诗句,再品析所用写法。【小组讨论】生A:“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生B:“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生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手法,渲染了欢乐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喜悦之情。生D:“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非常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亲人时的喜悦心情。生E:“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运用夸张的手法,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生F:“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运用夸张、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延安十年的巨大变化。生G:“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师:大家说得很好,但还有一种手法大家没有提到。这种手法常见于《诗经》中,在民歌中也广泛使用,我们这首诗歌就借鉴了“信天游”的特点。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展示信天游】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多运用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PPT展示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师: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家还能从文本中再找两个例子吗?生A:“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生B:“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师:是的,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5.总结知识。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通过人物的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双手搂定宝塔山”“贴”“搂”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写出了见到亲人的激动。)、语言(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了老人的热切盼望。)和场面描写(“米酒油膜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动作)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夸张、排比、拟人还有比兴。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5.质疑问难师: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或“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生:回”字,表明诗人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诗人回到延安,犹如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回”字更能表达诗人与延安感情的特殊;“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若把“回”改为“去”或“到”,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师:那么作者和延安有什么关系呢,让他使用“回延安”,请看资料。【PPT展示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作者资料: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枣庄人。诗人、剧作家。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师:作者1924年出生在山东枣庄,1940年来到延安学习,那时的他年仅16岁。他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五年,1945年离开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1956年,作者又重新回到这里。所以,贺敬之是一位喝延河水、吃延安小米饭、接受延安革命熏陶成长的革命文学家,延安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因此,重回延安,就觉得格外亲切,显得格外激动。延安与诗人的关系,不同一般,延安像是哺育贺敬之这样的战士成长的伟大母亲。无论从革命,还是从个人精神成长、人生道路选择方面来看,作者与延安的关系都很不一般。作者写回延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旧地重游,抒写城郭的变化,抚今思昔,表述沧桑之感,而是捧着颗滚热的心来见自己的母亲和家人的。因此,作者使用“回延安”的“回”这个字表达自己与延安的关系。(四)

主题升华——颂延安1.师:从一开始我们进行过的词语分类就明白:延安既有着地方属性,又带着革命色彩,那么延安发生过哪些事情呢?又因此有怎样的精神?阅读资料,总结延安精神。【PPT展示资料】延安简介: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小组讨论】生: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延安精神的内涵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地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谈谈我们新一代如何在新时代继承与发扬延安精神?需要。面对新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形势,我们更要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从认真学习做起,将来到各个岗位(外交、军事、科研等等)去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七、板书设计八、主要环节设计意图首先,直接板书文章题目导入,特意将“回”字和“延安”两字微微分离是为了分别讲解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初读诗歌——找延安,重点是题目的“延安”两个字,目的是找出具有延安特征的词并分类。我们发现,诗歌里的延安是一个既带有地方色彩,又带有革命色彩的词语。那么第二部分就有我们对其地方色彩的探究,例如信天游和比兴手法。第三部分就谈到了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延安及其形成的延安精神。第二部分为创作背景——回延安,把握线索梳理内容后花大量篇幅诵读,分析写法。在这里学习课文的难点:比兴手法。然后分析题目的“回”字,透过资料明白,延安是诗人学习成长的地方,对他的个人精神成长、人生道路选择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延安就是诗人的第二故乡。第三部分为主题升华——颂延安。在第二部分我们明白延安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那么她对中国革命呢?展示资料并让同学们归纳与学习延安精神,联系国际形势说明延安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意义。九、教学反思优点:1.按照整体理解内容到具体分析手法的顺序教学,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注重诗歌和信天游基础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由初步掌握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