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译文9篇_第1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译文9篇_第2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译文9篇_第3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译文9篇_第4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译文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译文9篇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篇一【关键词】古诗教学;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中华民族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义,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孔子到《史记》,从庄子到陶渊明,从竹林七贤到李杜欧苏,从元曲到《红楼梦》……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可喜的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的古代诗文经典篇章,这对了解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究民族心理、滋养民族的灵魂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今天的中学生每天面对着鲜活的现代社会生活,新的“视听”及“网络”文化充满了他们的生活空间。阿杜、F4、赵薇、网聊是他们课余生活的谈资。由于时代、生活背景的差异,人生阅历以及认识能力的的缺乏,使他们很难在思想上和古人亲近。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在语文学科的古诗文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感觉到不少学生认为古诗枯燥难懂,认为这类课文只需死记硬背,无论老师怎么费尽唇舌讲解也很空洞,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常让我有“对牛弹琴”之感,于是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学古诗文教学应当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结合在一起。鲁迅先生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们确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孩子们的想象力却暗淡无光了。新《课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想象;应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想象。一、表情朗读,激活想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与想象的结合。如果没有想象,“其义”会“自见”吗?“自见”的途径是想象,动力是感情。可见读书在感情投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会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那样的想象似有源头活水来,古文文笔精湛,浓缩着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时看起来短短的几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意境和感情,那么读好古文在意境中去体会,然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读好古文我认为要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品位。首选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如上《十五夜望月》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在课堂上同学和老师一起交流学习诗文,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说说在你面前呈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呢?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庭院、月光、栖鸦、桂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图。我欣喜地感到在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了他们想象的闸门,然后让他们也感受到了学习古文的乐趣。二、创设情景,发挥想象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接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适宜编演课本剧的文本,比如《郑人买履》、《邹忌讽齐王纳谏》、《赵普》等,还有不少诗词也可做这样的改编,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木兰诗》等,可以先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充分发挥想象,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结合古诗文中的语境、想象情景,改编台词,化妆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三、填补空白,丰富想象西方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既然如此,教师应该少分析,把“空白”留给学生自己去填补。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它总留有许多艺术空间,我们在诵读欣赏时,要会运用想象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例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外,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闭上眼,摇头晃脑一读,就能体味到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写人的心情,写诗人的什么心情呢?我们只要填补好诗文中的艺术空白,就可以领悟诗的意境了。它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特有的清幽景色与诗人在这种景色之中的特殊感受。它看似写景之类的山水游记,其实之中更主要的是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才能领悟。又如像《游园不值》这样的一首诗,写的是去拜访自己的友人没有遇到,却见到朋友的园子里却有一支正在盛开的红杏伸出墙外来了,作者就联想到了朋友的园子里一定有生机盎然,文章中没有直接花费笔墨去描写园子里的春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抛砖引玉,问学生,你们想想朋友的园子里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还有哪些美丽的花草树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有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青青的小草,还有成群的蜜蜂在翩翩起舞……。在这一空白处,教师运用“红杏”这一纽带让学生想象的翅膀在以利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自由的飞翔,学生们兴趣浓厚,为今后的写景色的文章也积累了很好的素材。四、描摹绘画,延伸想象古诗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就是一幅恬淡的山水风光图。学生在学习诗文中不仅体会到诗文之美,而且在学习诗文的过程中,让他们用自己幼稚的画笔再现诗中的意境,既增强了他们对诗文的理解,同时在涂抹上色的过程中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因为诗句给他们的素材是有限的,大部分内容是他们想象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使至塞上》《卜算子咏梅》《题西林壁》《归园田居》等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画得好的还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张贴出来,让他们有着想象之后的愉悦和成功感,何乐而不为!又如:在教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孤烟直”呢?许多同学就烟到底是直冲天际,还是袅绕上升展开了激烈讨论。在理解诗词的描摹绘画的时候,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有的学生画面优美,有的简约大方,有的则无从下笔……其实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五、改写创作,拓展想象学生在学完古诗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后,在教师进一步的点拨和提醒下,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古人的写作手法对古诗文进行改写,这是很好的发挥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描写朋友离别的诗歌,可引导学生回忆平时送别亲人,同学,朋友的画面,想象当时的心情,把和朋友分别的情景写成一首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完成自己的诗作。我们不要求学生的诗歌对仗是否工整,辞藻是否优美。但是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他们想象思维的火花,都是他们成功的杰作。他们的学习古文的热情会进一步的激发,想象能力凭借古文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里飞翔。禅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解读篇二〔关键词〕禅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21―0073―0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题目如诗歌的眼睛,是理解鉴赏诗歌的切入点,通过题目可以透视到诗歌的内容。本诗的题目就开宗明义地点出了本诗的主题内容,一座古老又古朴的寺庙禅院,全诗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独特胜景来写的。而寺庙从意象来看毫无疑问是容器,寺庙一般是由围墙或院落环绕的殿宇和禅房组成,其中容纳着修身养性的僧人、佛像、经书典籍等等,所以它是一个有包容、能包容的容器,符合容器――内容的模式。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阳光普照山林。诗人从晨游山寺起笔,在第一句就用到了一个“入”字,而我们通常把进入一个空间称为“入”,这反映出诗人的用词是和容器――内容的意象图式不谋而合的。在第二句中,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礼赞佛宇之情。阳光作为本诗中最大的背景,实际从意象上讲也是容器。阳光可以是填充的内容,比如当阳光照亮一间屋子时,它就是填满屋内空间的内容。阳光同时也可作为容器,比如当我们说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沐浴在阳光里时,就是把阳光看成容器的隐喻,人或事物身处其中。再比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似穹庐”的景象实际上是光线所致,阳光散射到天空中,看起来像帐篷一样笼罩着四面八方,这也说明阳光符合容器――内容图式的内涵。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古寺披上一层霞光,像是带着明亮光环,更显出庄严和神圣,诗人不由得心生仰慕。阳光的意象使得本句已蕴禅机。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因为创意精妙,似神来之笔,而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洪驹父诗话》载:“丹阳殷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弯曲的小路通往一处幽暗的地方,原来是花木掩映中的禅房。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此句中的“通”和上句的“入”,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因为它也表示进入、通往一个空间里。关于“幽处”的解释,我们从下句能看出是指被花木林荫围在一个幽暗的空间里的禅房。诗人在这里用“幽处”这一容器图式与上联明亮、耀眼的背景形成强烈的视觉上的明暗对比,表现了一种深邃、神秘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诗人体会到的曲折前进的禅意审美追求和客观辩证的禅理。如今,“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举目望见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也具有了灵性,格外的欢快;走到水潭旁,他看着自己的影子投在清澈、静谧的潭水中,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心中的烦恼、杂念顿时被潭水涤荡一空。此联第一句中的“山光”作为容器的道理和首联“初日照高林”中对“初日”的分析是一样的,天光山色如同一只大的笼子包围着、濡染着似乎具有了灵性的鸟儿。第二句中表示容器――内容的意象图式有两个:人心是容器,意念在其中;潭是容器,人影在其中。此联有静,如潭;有动,如鸟。有实,如人心;有虚,如潭影。这种虚实、动静的巧妙组合和使用,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感觉到心灵被净化以及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禅悟。最后,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表现出诗人的参禅感悟达到了顶点。诗人觉得一切似乎都停止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偶尔仿佛是天外传来缓慢的钟磬之音,似悠扬的佛音引导着诗人进入纯净怡悦的高尚境界。寂静是容器,因为寂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听觉,王小波在书中说:走在寂静里。很显然,这是经过联想、推理而得出的容器的隐喻。而此时的钟声则像是从安静的容器中流淌出的泉水或者从中冒出的袅袅轻烟一样,有声和无声的对比,使得寂静更加寂静。佛教基本宗旨是解脱人世间的烦恼,证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所以佛家称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禅宗所谓“禅定”也为达到这一境界,其观照是所谓“寂照”,就是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寂然的本质。诗人经过不断的禅悟,最终归结到了寂静这个容器意象上,表现了诗人的参禅感悟终于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峰。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篇三如此重要的禅宗,最根本的精神就保留在《坛经》里。后世禅宗无论怎样发展,都能在《坛经》中找到其原型。所以,阅读《坛经》,是了解禅宗的必备工作,也是让我们学会融入社会,平心静气的一件乐事。记得有位大学老师曾说,他无论去哪里出差,都要带上一本《坛经》,我想,这就是其魅力的最好证明吧。历史上《坛经》的版本有好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有四种:法海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法海是慧能的大弟子,他根据当时六祖讲经的记录所写的原本,被发现在敦煌石窟里,目前藏在大英博物馆。唐代时,惠昕和尚因考虑到“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对法海本作了一些删改。其刻本早已失传,只留下抄本保存在日本京都的兴圣寺里。禅宗发展到宋代,僧人契嵩又根据《曹溪大师别传》出了一个契嵩本,这也是后来宗宝本的原型。最后元代光孝寺的宗宝和尚在前三种本子的基础上总结出宗宝本,错误少,概括性强,文字流畅优美,可读性强,便成为明代以来最为流行的本子。尽管这些版本因误抄错传或人为添加而存在着个别字词或者故事详略上的种种差异,学界在孰是《坛经》最初的原本等问题上纠缠不休,但却并不影响我们阅读《坛经》。因为考证是一回事,而领悟佛法,指导实践又是另一回事。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新出一书,白色封面上只写着贾题韬讲《坛经》六字,外加上古红章一枚。感受设计的朴素大方之余,以为上古也跟风出版了某位学术超男超女的“讲坛纪要”,其实不然。作者贾题韬(1909—1995)乃当代佛学大家,也是中国象棋理论的奠基者。他出生于清末山西省赵城县罗云村(今洪洞县赵成镇),村民大多为贾姓,世代耕读。其父贾人俊曾任教于西北大学,后来又任山西省解县税务局长,治家严谨,训子有方;其母笃信基督教,乐善好施,贾题韬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贾题韬自小聪慧,爱好象棋,十六岁在太原市象棋比赛中一举夺冠,十八岁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主教逻辑学。1938年抗战,几近而立之年的贾题韬弃笔从戎,变卖家产,组织了一支约300人的学生抗日游击队,转战于霍山汾水之间。第二年年底,他因病离开山西,到往四川,自此再未回到过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这本书中,贾老的演讲按《坛经》的品目分十个章节,每一章节之下又各立小标题,譬如“四谛法和三世因果”、“十二因缘”、“直了成佛”、“《金刚经》”、“佛性本无南北与世间法”、“参禅和轮刀上阵”、“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涅盘经》和不二法门”、“妙心比天大”、“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家一样可以修行”、“不怕吃亏和直心是道场”、“我就是真如”、“凡圣两忘,体露真常”等等,这些题名作为《贾题韬讲》一书的要点总结,犹如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所在,将《坛经》乃至禅宗的基本精神及修行门径一一指明。作为现当代禅林里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贾题韬对禅宗十分肯定,他认为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禅宗,没有禅宗就没有中国佛教。在本书前言中他写道:“讲学术,讲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都不应抹杀时代、地域、民族这些现实的存在。……用这种方法来看,说禅宗乃至天台、华严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在唐末至五代之后,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和核心,那段时期的中国,禅宗就代表着佛教。……不了解禅宗,就没有资格说了解中国文化。”破山寺后禅院篇四〔摘要〕南宋京城临安府(今杭州)是全国佛教活动中心,一大批川僧群集在这里,成为当时一个著名的文化现象。川僧大量东游杭州的最直接原因是由于宋蒙之间的战争频频爆发,第二个原因是江南禅法最先进,形成凝聚效应。解析10位高居都城敕差寺院住持的川僧,可明了川僧跨省学禅和成长为法门龙象的一般规律。〔关键词〕四川禅僧;南宋禅宗;江南佛教〔中图分类号〕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24)06-0139-05禅宗产生后,逐渐成为引领中国佛教前行的航标,僻处西南边陲的四川本土的佛教发展水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落差。四川僧人展开了追逐新潮的行动,自唐以来,一波接一波,前往“南方禅法”激荡之地,虚心叩问,钳锤精进,终于攀跃上一个又一个高峰,许多川僧一跃而成为法门龙象,誉播丛林。川僧英才群聚的文化现象,以北宋蔪州(今湖北黄梅)五祖山、南宋京城临安府(今杭州)为最。前一现象笔者曾做过初步研究1,后一现象将在本文得到集中论述。(一)禅宗发展到宋代,已达巅峰,是“禅道烂熟时代”2。但是,南禅五家七宗的命运却是各不相同。沩仰、法眼、云门三宗先后绝嗣,唯余临济、曹洞二宗。在北宋中期,临济六世法孙楚圆禅师(980—1039)的门徒黄龙慧南(1002—1069)和杨崎方会(992—1049)分离门户,下开黄龙、杨岐二派。然到南宋,黄龙派八传下衰歇,杨岐派兴盛逾前,但是,诸派传承也是命运各异。方会弟子有守端、仁勇等12人,守端又传法演等12人,法演之下有清远、慧勤、克勤等22人。克勤门庭大盛,弟子名存灯录者多达31人,尤有大慧宗杲(1089—1163)、虎丘绍隆(1077—1136)二神足下开大慧、虎丘二派。在南宋朝,大慧派名噪丛林,盛极一时,惜六传以后便消亡,而绍隆默默承传,经应庵昙华(1103—1163)到密庵咸杰(1118—1186)忽然兴盛,门下三高足开出曹源(道生)、破庵(祖先)、松源(崇岳)三派,皆法裔繁盛。在南宋,禅宗发展的主流就是这些杨岐派的子孙,其中,多有川僧闪耀其中,上面提到的法演、清远、克勤、破庵都是川僧。然而,宗派兴衰的法场却是远离巴蜀的江南。于是,在长江上游与下游分别出现这样的场景:处于下游的京城临安府是全国佛教活动的中心,成为“东南佛国”,对巴蜀僧人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在上游的四川却面对南下的蒙元大军,时刻面临侵略与战争的局面,佛教的发展受到极大遏制。南宋末期宋蒙之间的冲突与战争延续50多年,四川残破,影响巨大。最早记叙四川僧人大规模留学江浙的是南宋诗人、文学家陆游(1125—1210)。陆游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入蜀,路经湖北荆州二圣寺,记录当时情形云:“荆州绝无禅林,惟二圣而已。然蜀僧出关,必走江浙。回者又己自谓有得,不复参叩。故语云:‘下江者疾走如烟,上江者鼻孔撩天。徒劳他二佛打供,了不见一僧坐禅。’”3“下江”指出省,“上江”指返乡。据陆游观察,蜀僧跨省前后反差极大,这是当时心态的反映:未习禅宗前感到很自卑,到南方学到禅法后又骄傲自满。曾在元明两朝任高官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危素(1295—1372)在为著名川僧雪窗悟光(1292—1357)撰写的塔铭中曾提到四川禅僧在宋朝杭州的辉煌成就:宋自南迁,都虎林,大刹相望,其说法居尊席者多蜀之大浮图师。若无准范公、北涧简公辈,声光震辉,号为极盛。国朝既混一宇内,蜀土宁谧学佛之士游东南者,何可其未数数然也!4雪窗悟光是元朝人,出生于四川新都杨家,曾任宁波阿育王寺住持。危素提到的无准和北涧,就是南宋朝两个著名川僧,即无准师范(1178—1249)和北涧居简(1164—1246)。在南宋四川佛教史上,导致川僧大量外流的最大因素是宋元战争。理宗宝庆三年(1227),成吉思汗武装侵掠四川事件,这是蒙古与宋朝之间发生的第一次武力交锋。绍定四年(1231),新任蒙古大汗的窝阔台遵照成吉思汗“假道于宋”攻金的遗旨,强行借道汉中伐金,当时的四川制置使先是委曲求全后是胆寒逃命,致蒙古军攻破许多城池,劫掠粮草。自那以后,蒙古军侵掠。烧杀,膏血原野,天府之国繁华景象不复存在,“蜀之辛卯(1231)以来,士夫军民死于兵者不知几百千万”5。幸存者逃难不已,僧人也不例外。元代著名文人袁桷(1266-1327)在为无准师范徒孙、西岩了慧弟子东岩净日撰写的塔铭中提到四川僧才东流热潮的始因:绍定辛卯(1231),蜀破,士大夫蔽江东下。成都大慈寺主、华严教僧之秀朗,率弃旧业,以教外传游东南。若痴绝冲、无准范,导达后进,表表名世者,皆其门人,而范之成就益众6。东岩净日(1220—1308)是宋元交际时期的名僧,曾住持名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净日的师父西岩了慧(1198—1262)是四川蓬州(今蓬安县)人,到浙江参禅,曾住持宁波天童寺。袁桷记叙了一段四川佛教史上“改宗”事件。成都大慈寺是川西平原佛教活动的中心,以壁画、讲经、建筑规模宏大著称于世,其中,讲经以讲大乘经论为特色。川僧出家后一般都会到大慈寺听经。所以,川僧经论底子深厚,到江南一经禅门宗匠逼拶提撕破关就能云开日出。袁桷提到了两个川僧是无准师范和痴绝道冲(1168—1249)。除了上述提到的川僧外,还有其他巴蜀僧人源源不断地到杭州来求学问禅,著名者如真歇清了(1091—1152)、瞎堂慧远(1103—1176)、万庵道颜、少云振昙(?—1196)、最庵道印、空叟宗印、破庵祖先(1135—1211)、高原祖泉、无准师范(1178—1249)、北涧居简(1164—1246)、石田法薰(1171—1245)、古月祖照、即庵慈觉、痴绝道冲(1168—1249)、无明慧性(1160—1237)、保福晦岩、金山善开、别山祖智(1200—1280)、环溪唯一(1202—1281)、兀庵普宁(1198—1276)、西岩了慧(1198—1262)、希叟绍昙、石溪心月(?—1255)、兰溪道隆(1213-1278)等。川僧活跃于江浙,并且表现优异,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两宋之交的著名禅僧应庵昙华在庐山归宗禅寺上堂时对大众感慨道:大宋国里只有两个僧,川僧,浙僧。其它尽是子,淮南子,江西子,广南子,福建子7。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浙僧与川僧是两大优异群体,水平和影响均超越他省禅僧。但是,川僧为什么能够在大宋国里力压群雄,英才辈出呢?南宋末年著名高僧、佛教史家志磐在其名著《佛祖统纪》中对此尤表不解。北宋初雍熙二年(985)朝廷针对广东旧俗颁下一诏:“岭南粤俗,杀人祭鬼,僧置妻孥。所在长吏诫厉,以顺正教。”志磐对此大加赞赏,并结合自己的见闻予以评论:磐少时客南海,见乡落僧居畜妻养子,皆能执钹鼓从事于赴请。问其度牒否?则曰:“但于本郡给帖耳。”此等皆因守郡者规微利,而不知慁渎三宝之为过也!今此诏旨专戒长吏,可谓得护法之心焉。尝闻:“蜀僧在乡多畜妻子,平时习熟,公私不以为非!”今之西蜀游学东南者,真成出家之士也!8志磐感慨蜀僧在川与出川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恰合川中古语“在川一条虫,出川一条龙”。深刻的原因就在于,现象的差异与各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紧密相关。(二)杭州佛教的巅峰时期是南宋,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寺院的数量与等级。“古代杭州,于五代吴越时有三百六十寺;至南宋建都,寺庙增至四百八十六寺,为杭州佛教全盛时期。”9在宋宁宗嘉定年间,朝廷对江南佛教寺院有一个综合性评比,评比出来的结果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山十刹”。五山十刹分为三大类六个系列,即禅院五山、禅院十刹,教院五山、教院十刹,还有律寺的五山十刹10。这些部级的寺院,具有尊贵殊荣,住持都是出色僧人,均由朝廷任命。排在第一档的是“禅院五山”:余杭径山寺、钱塘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排在第二档的禅院十刹是:钱塘中天竺寺、湖州道场寺、温州江心寺、金华双林寺、宁波雪窦寺、台州国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今南京)灵谷寺、苏州万寿寺、虎丘寺。上述名寺除了江西、福建外,几乎全在浙江、江苏境内。危素说杭州的大刹名寺中“说法居尊席者多蜀之大浮图师”,即以第一档次杭州三座寺院来看,此言不虚。径山是五山十刹之首,号称“天下第一禅刹”,位于杭州城西北50公里处。寺院由“国一禅师”法钦和尚创建于唐代天宝元年(742)。翻查《径山志》中记载的历代住持,可见六位川僧在列11:十五代真歇清了绵阳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诏住追谥“悟空禅师”二十六代别峰宝印乐山人南宋淳熙七年(1180)诏住追谥“慈辩禅师”三十一代石桥可宣乐山人南宋嘉定三年(1210)诏住赐号“佛日禅师”三十四代无准师范梓潼人南宋绍定五年(1232)诏住赐号“佛鉴禅师”三十五代痴绝道冲蓬溪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诏住三十六代石溪心月眉山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诏住赐号“佛海禅师”灵隐寺排在第一档次第二位。灵隐寺由西印度僧人慧理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为杭州最早的名刹。鼎盛时,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检阅《灵隐寺志》,南宋出任住持的川僧有六位12:瞎堂慧远、最庵道印、敬叟居简、无准师范、石田法熏、痴绝道冲。净慈寺排在第一档次第三位。净慈寺位于杭州的西湖南岸,是公元954年五代吴越国钱弘俶为永明延寿禅师而建,原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翻检《净慈寺志》,南宋时期住持有以下三位川僧13:第二十六代石桥可宣、第三十三代石田法薰、第三十七代敬叟居简。上列川僧共计10位,由于禅林有云游参学和有德者居之的传统,所以一人当几个名寺的住持并不鲜见。了解这10位川僧跨省求禅之路可以看出川僧成为龙象的一般规律。清了号真歇,亦称寂庵。俗姓雍,左绵安昌(今四川绵阳市)人。11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学《法华经》。18岁试经得度。受具足戒后,往成都大慈寺学习《圆觉》《金刚》《起信》等经论。后登峨眉礼普贤,东行出蜀到湖北、河南,叩问于丹霞子淳。接着云游五台山、开封、长芦,又去福建、浙江。绍兴六年(1136),清了奉旨入住四明阿育王山广利寺(浙江鄞县)。次年,诏住建康(今南京市)蒋山。又过一年,温州龙翔、兴庆二院合为禅寺,诏清了住持。绍兴十五年(1145)四月,诏住临安径山。二十一年(1151),敕建崇先显孝禅院落成,诏清了主席。其中,清了在径山住持了约五六年,被该寺列为十方住持中的第十五代,阿育王寺将清了列为第十四代,福建雪峰寺列为当山第十六代14。清了属于禅宗曹洞宗,而下述9位川僧均属于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别峰宝印是嘉州(今四川乐山)龙游李氏子。小时从德山院清素和尚得度,具戒后听《华严》《起信》等经论。后上峨眉,于中峰寺依止临济宗杨歧禅系南岳下十六世密印安民专修禅宗。宋绍兴二年(1131),密印介绍22岁的宝印前往成都昭觉寺参礼圆悟克勤大师(今四川郫县人),宝印留3年。后回峨眉住持中峰寺14载。然后开始南下云游:久之,南游,见沩山佛性泰,福严月庵果,疏山草堂清,皆目击而契,或以第一座留之,师潜遁以免。最后至径山,见大慧杲。大慧问曰:“上座从何处来?”师曰:“西川来。”大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师曰:“不和起动和尚。”时径山众千七百,虽耆宿名衲,以得栖笠地为幸,顾为师独扫一室,堂中皆惊。15大慧宗杲是圆悟克勤的大弟子、“看话禅”的创始人,在江南享有崇高威望。得到他的赏识,自然引起轰动。宝印回川后,出住临邛凤凰、广汉龙居、蜀州(今四川崇庆)大明寺、武信东禅、成都外北龙华(后改名金绳寺)、眉州中岩(今四川青神县)、成都正法等寺,大力传扬杨岐禅法。淳熙四年(1177),宝印禅师再次出三峡,沿长江东下,先后住持金陵保宁寺、京口金山寺、雪窦诸名刹。“而名益重,被敕住径山,淳熙七年(1180)五月也。七月至行在所,寿皇降中使,召入禁中。……后十余日,又命开堂于灵隐山中。十年(1183)二月,上制《圆觉经》注,遣使驰赐,且命作序。”16淳熙十四年,宝印授权智策禅师管理,自己筑茅庵于寺之北峰,专事修持。宝印一生复杂的经历反映川僧南游的特征最典型。陆游评价道:“十坐道场,心法之宗。渊识雄辩,震惊一世,矫乎人中龙也!”17石桥可宣是嘉定(今四川乐山)人,俗姓许,是别峰宝印的从弟。出家受具,参华藏安民禅师,悟旨诀。“嘉定庚午(1210),诏住径山,远近辐辏,宣悲夫重趼而来者,穷其日力,食息无所。又于双溪之上,筑室百间,为接待庵,济其所不及。”18在径山东麓创建接待寺发生在嘉定八年(1215),宋宁宗手书“化城”赐之,同时诏号为“佛日禅师”。无准师范,梓潼雍氏子。9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经书过目成诵。绍熙五年(1194)冬,登具戒,明年,成都坐夏。后师范出蜀,在浙江阿育王寺拜谒佛照禅师。再到瑞岩,住持云巢赏识师范留下分座。再迁明州清凉寺。“嗣迁焦山、雪窦。被旨移育王,住径山,最久,虽两丁火厄,而旋复旧观。号法席全盛。理宗尝召师,入慈明殿,升座说法,上亲御垂听大悦,赐‘佛鉴禅师’号,并金襕僧伽黎。”19师范对日本佛教影响深远,他的弟子和法孙创建了日本临济宗的宗觉派、圆觉寺派、东福寺派、镜堂派、佛慧派等。道冲禅师自号痴绝,武信(今四川遂宁蓬溪县)长江苟氏子。应举不利转投梓州妙音院,礼修政落发。游成都,在大慈寺学习经论。绍熙壬子(1192)出峡,回旋荆楚间。听闻大禅师松源崇岳大唱密庵之道,直接上门求禅。后出世接连被邀住持寺院,先后有嘉兴光孝、建康蒋山、福建鼓山、雪峰、太白名山、宁波育王寺、杭州灵隐、径山等。道冲平时沉默寡言,“纯诚无伪,表里如一。待人恕而律己严,应世圆而领众肃。住山三十年,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但是,接化学人却是临济风格,名声远播达于海外。时人赞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也。”20石溪心月禅师是眉山市青神县人,出生于以儒为业的世家,俗家姓王。心月一生六坐道场:建康府(今南京)报恩禅寺、建康府能仁禅寺、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禅寺、平江府(今苏州)虎丘山云岩禅寺、临安府灵隐景德禅寺、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然而,心月如何得受松源崇岳禅师衣钵却有一段传奇经历:松源岳禅师由虎丘迁灵隐,老而聩,丛林呼为“老聩翁”。以所传白云端和尚法衣亟欲付人,垂三转语云:“开口不在舌头上”、“大力量人为什么抬脚不起”、“大力量人为什么脚根下红线不断”,而无契者。留衣塔下曰:“三十年后,有我家子孙来住此山,以此付之。”遂告寂。石溪后亦由虎丘奉旨而至径,拈衣云:“大庾岭头,黄梅夜半。争之不足,让之有余。而今公案现成,不免将错就错。”捧起衣云:“敢问此衣,白云传来,松源留下,明什么边事?恼乱春风卒未休。”21这就是禅宗独特的遥传心印一例。后来这一奇缘闻于朝廷,心月到径山后建传衣庵,理宗于淳祐二年(1242)七月御书“传衣石溪”赐之。宝祐三年(1255)再敕封为“佛海禅师”。就在这年,日本国丞相模平将军命僧前来问道。日僧合上人、大休正念、无象静照也相继问学成为法嗣。最庵道印,汉州(今四川广汉)人,生平不详。初依寂室光,后参径山大慧宗杲禅师。出世京口鹤林,迁灵隐。从传世的语录看,道印是深谙临济禅法与宗风的22。敬叟居简就是上文提到的北涧居简,他是川僧中甘于淡泊的典型。居简是潼川府(今四川三台)人,俗姓王,字敬叟。世代业儒,16岁出家依本地广福院圆澄得度,后东游入浙,先后于径山参谒别峰宝印和涂毒。再去阿育王寺访佛照德光,得其法印,迁主台州报恩寺弘法。时有官员推荐住持东林,他坚辞不去而到杭州净慈寺大演禅法,并于寺的北涧辟一室静修30年。人以“北涧”称之,与“灵隐派”并列为“北涧派”23。(三)在杭州这个川僧群体中,还有一事值得大书一笔。这就是眉山彭姓家族。这个家族在南宋朝贡献了三个名寺住持。这就是灵隐寺住持瞎堂慧远与石田法薰,前者是后者的族祖。慧远的弟弟晓林则是天台宗祖庭国清寺的住持24。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或许与当时眉州发达的文化氛围有关。南宋中期的人文地理学家王象之在其著述《舆地纪胜》中曾记载“蜀为西南巨屏,由汉以来,号为多士,莫盛于眉、益(成都)二都,而嘉(乐山)次之。”有史家称之为“眉山现象”25。文人多的原因应该是与当地发达的印刷业有很大关系,眉州在宋时与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并称为全国三大印刷中心26。书籍翻刻和流通造成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提高。瞎堂慧远(1103—1176)以9次奏对耸动丛林。慧远是眉山金流镇人(今乐山市夹江县三洞乡),俗姓彭,13岁出家于眉山药师院,15岁受具足戒,5年后到成都大慈寺听习经论,4年后回峨眉山灵岩寺随黄龙派第五代绍徽禅师学禅3年,有所开悟。绍兴初年,圆悟克勤回蜀住持成都昭觉寺,慧远慕名拜谒,跟从克勤学禅。绍兴五年(1135),克勤圆寂。慧远感叹:“哲人云亡,继之者谁乎?”即是说四川无大禅师,便乘舟东下。沿途机锋展露,连得名僧赏识,获“铁舌远”名号。当时,克勤的大弟子大慧宗杲由于得罪奸相秦桧而被贬居梅州(今广东梅县),他后来看到别人传诵的慧远偈颂,不觉惊骇道:“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将圆悟所付法衣转赠慧远。乾道六年(1170),慧远奉诏住持灵隐寺,乾道九年(1173)春,赐号“佛海禅师”。慧远前后9次奏对宋孝宗,获赐号“瞎堂禅师”在当时,瞎堂慧远声望之隆,不作第二人想。僧传有定评:师一身系法门之望,奇言妙句,传播诸方。学者云奔川委,视师所在为归正,如一佛出世27。淳熙二年(1175)闰九月,慧远圆寂。此时石田才5岁。16岁时,石田到邻县丹棱县石龙山法宝院依从智明法师学习禅宗。22岁时剃发受具足戒。石田便出省四处游学,曾到过湖南访诸祖遗迹,再向东行,到达江西疏山,受到柏庭文、坏衲琏的器重,两禅师均出言挽留,但石田没有停留脚步继续东行。到宁波天童拜见无用全,又去鄮峰拜谒秀岩瑞、空叟印。不久,石田听说苏州穹窿的破庵祖先禅师法门道望,于是北上。破庵一见石田就觉得是法器,便举出“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提问,石田回道:“焦砖打着连底冻,赤眼撞着火柴头。”破庵刮目相看。破庵迁居吴兴凤山资福寺时,石田出任知藏。一日,石田听闻“举锯解秤锤”的因缘,忽然开悟。当时,破庵对石田与师范两个禅师的评语是:“二人者,堪为种草。”意指今后能广大门庭。嘉定七年(1214),石田住持苏州高峰寺。嘉定八年(1215)迁主苏州枫桥普明寺。嘉定十六年(1223)入院建康(今南京)蒋山寺太平兴国寺做住持。宝庆元年(1225)奉旨迁居净慈寺。端平二年(1235),复有旨,迁灵隐寺。“两山居各十年。牧万指如一,易腐挠为壮丽。”可见,石田在禅法提撕、建设殿堂上非常给力,是出色的禅师和经营者。石田作为禅宗五山的住持,对佛法的兴衰常常忧惕在心:既入佛门、吃佛饭,泼天门户要人扶持,亦须是个汉始得,况称长老?名既如此,实当如何?具向上眼目,得大机用,可以开凿人天,饶益后学,方不孤负出世二字。就中下机言之,亦要识因果,勤香火,早晚禅诵不懈,创新补旧,一切处运真实心,方有少分相应。不可坐方丈领见(现)成。劳者责人,逸者归己。瞬息之间,头白齿黄,前头大有事在。前辈长老、时节因缘既至,不奈何擘破面皮;多是住院后,却进得一步。盖不问院之大小,众之多寡,千人万人丛中亦如此,单丁去处亦如此;二六时中,专以此道为怀,长久工夫不间断,故能打发28。其中浸透了浓浓的使命感和期盼感。一是寄望老者,担当责任;二是激励学人,莫废光阴;三是不懈用功,终能见性。当时高僧枯崖圆悟评价道:“石田此语,可谓毒药苦口,利于病也。”是对治当时丛林玩弄文字、拾人牙慧流弊的良药。作为同时代的观察者,枯崖圆悟对川僧表现出的高素质不得不叹道:蜀诸老,如高源(高原祖泉)、即庵、石田、无准,道价皆为一时之重,猗欤盛哉!29这里提到的高原、即庵就是高原祖泉、即庵慈觉。从上述川僧的曲折经历,可以确证,川僧在江南变身成“大浮图师”“真出家之士”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在一系列的求学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突破,最终完成脱胎换骨,在传扬佛法、光大宗风、建设寺院、传教国外等方面贡献巨大,从而确立了“两个僧”的显赫地位,与浙僧并驾齐驱。〔参考文献〕〔1〕黄夏年主编。黄梅禅研究:下〔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4.558.〔2〕〔日〕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369.〔3〕〔宋〕陆游。入蜀记〔A〕.丛书集成初编〔M〕.商务印书馆,1936.46.〔4〕冯国栋。两宋川僧南游考论:上〔J〕.四川佛教,2024,(2).〔5〕贾大全主编。四川通史:第四册〔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93.〔6〕杨倩描。南宋宗教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75.〔7〕禅宗全书:第42册〔Z〕.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155.〔8〕大正藏:第49册〔Z〕.399.〔9〕冷晓。杭州佛教史:下〔M〕.百通(香港)出版社,2024.331.〔10〕刘长东。宋代五山十剎寺制考论〔J〕.宗教学研究,2024,(2).〔11〕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会刊:第一辑第31册〔Z〕.台北:明文书局,1980.345.〔12〕〔清〕孙治初辑,徐增重修。灵隐寺志〔M〕.杭州出版社,2024.42.〔13〕〔清〕释际祥。净慈寺志:上册〔M〕.杭州出版社,2024.187.〔14〕宗舜。真歇清了及其黑水城本《劫外录》〔A〕.中国禅学: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2024.31.〔15〕〔16〕〔17〕〔宋〕陆游。别峰禅师塔铭〔A〕.峨眉山志〔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50.251,251.〔18〕〔明〕朱时恩。佛祖纲目:卷39〔M〕.禅宗全书:第15册〔Z〕.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445.〔19〕〔明〕明河。补续高僧传:卷11〔M〕.高僧传合集〔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683.〔20〕〔宋〕赵若琚。径山痴绝禅师行状〔A〕.禅宗全书:第45册〔Z〕.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315.〔21〕〔28〕〔29〕禅宗全书:第32册〔Z〕.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592,601,595.〔22〕冯学成等编。巴蜀禅灯录〔M〕.成都出版社,1992.252.〔23〕冷晓。杭州佛教史:上〔M〕.百通(香港)出版社,2024.245-246.〔24〕任林豪。国清寺历任住持考略〔J〕.东南文化,1994,(2).〔25〕祝尚书。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24,(3).〔26〕杨荣新。唐宋时期四川雕版印刷考述〔J〕.文博,2024,(2).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篇五要实现读写有机结合,笔者认为要找准读写结合点,抓住学生兴奋点,捕捉学生真切感受,或在“潜心涵咏”中模仿或在“创设情境”中想象或在“切己体察”中抒情议论,展开阅读的创造,拓展写作的空间,让学生多感多思多写。【关键词】读写结合模仿想象思辨“教与学脱节,随意性太强,零星分散,混乱无序,无疑是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黄厚江在《语文的原点》中如是说。的确,在现今的教材中,阅读占很大比例,而作文没有教学系统。而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余映潮也认为:“‘读写结合’是课标中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新教材的编写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它不仅表现在‘综合性学习’,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经常训练的特点,还明确地‘暗示’我们: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同学们读起来,还要让同学们写起来。”这些,足以提示教师:在阅读教学体系中要注重挖掘作文的训练点,做到读写结合,才能使作文与阅读比翼齐飞!要实现读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文本。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也说,教师精心设计“读”与的“写”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何设计“与读有关的写”的内容,笔者认为要找准读写结合点,抓住学生兴奋点,捕捉学生真切感受,或在“潜心涵咏”中模仿或在“创设情境”中想象或在“切己体察”中抒情议论,展开阅读的创造,拓展写作的空间,让学生多感多思多写。一、在“潜心涵咏”中模仿潜心涵泳,就是引导学生潜下心来投入文本,专心致志加以揣摩、推敲。真正的模仿,其实都来自学生的潜心涵泳。朱熹曾这样论述:“古人作文作诗,多是从模仿前人在作先。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人做丈章,若是仔细看得,一般文字熟,少间做出文字,意思语脉自是相似。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底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底文字。若不曾仔细看,少间却不得用。”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优美文本的垂范作用在模仿中更能发挥出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选择不同的结合点,让学生在潜心涵咏中模仿。1.模仿优美文笔不同的作家其语言风格是不同的。读熟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品味鉴赏他们的语言风格,就能模仿着进行练笔。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文笔清新,诗意盎然。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请学生品味两年前“我”刚到北大的一个画面。学生在细读精品后,所模仿的画面同样充满着诗情画意。2.模仿奇妙写法好文章必有奇妙的写法,在教学时,可让学生模仿这些写法写一写,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本,又训练了学生写作。如在教学高尔基《童年的朋友》时,文中出现三次眼神的描写,在揣摩这些描写所反映的人物内心后,我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眼神的。在学生品味到直接描写、侧面烘托、善用比喻等方法后,再写身边人的眼神,显然学生有物可写,有法可依,写得流畅生动。又如鲁迅的百草园,景物描写非常经典,当读出写了什么后,接着学生就针对怎么写揣摩感悟,得出写景方法,在此基础上写一段校园枫林的景物描写,学生洋洋洒洒,较以前生动形象多了。3.模仿精美结构文本结构的精巧完整也是值得学生模仿的。苏教版八下第一单元“咏物抒怀”,是一组优美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反复歌咏“不平凡”,串联起文章的结构,首尾严密呼应,内容又巧妙地得到深化。由树及人,运用象征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石榴》一文,作者按照爱、画、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在画石榴时又由总到分,点出“最可爱”。《紫藤萝瀑布》一文,按照赏花、惜花、思花的感情变化来结构全篇,结尾又照应开头,使文章构思精巧。这样的精巧构思不妨让学生练笔,结合单元作文仿一仿,加深阅读的印象又能使作文结构完整而精巧。二、在“创设情境”中想象“创设情境”,就是通过想象形成形象。人脑根据已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就是想象。读写结合,要在阅读时要抓住这种想象,让学生用文笔把想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写下来。1.想象意境之美诗歌,语言简练,思维跳跃,往往具有一种意境美。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可根据意象,展开无穷的想象。如在读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展开想象,根据意象创设情境,并用优美的文笔写下来。类似的可以有很多,如读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理解背景、了解诗人身世的基础上,想象这一意境,写成一段文字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还原了内容,加深了理解,也能对作品,对诗人有进一步的解读。2.想象留白之实优秀的作家,其作品会有许多留白之处,给人留下想象、思考的空间。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九个意象的叠加是满是实,可是中间过程的省略就留下了空白让人去想象,三个一组就构成一幅画面,让学生把这留白写一写,然后再和原来的比较,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无穷韵味。鲁迅《孔乙己》最后在众人的取笑中离场,“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此时他的内心在想什么呢?请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他内心的理解,我们就能看出学生对孔乙己,对这社会,对众人的理解程度。写,让教师考察了学生的读。三、在“切己体察”中思辨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这是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切己体察,就是把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读者的心灵,建起文字的桥梁。1.在共鸣中抒情好文章往往是和读者共鸣的,容易在读者心头投下石子,泛起涟漪。如《幼时记趣》一文,写了儿童眼中的自然诸物,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事情,表现了孩子的童心童趣。借此童心童趣,我问到:“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或打抱不平,或丰富想象,孩子在共鸣中趣味盎然,在交流后写来得心应手。又如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里面谈到:“天下第一等苦人”我问学生是否赞同后又进一步提问:“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苦人吗?”学生马上七嘴八舌,举了自己或别人的例子来论证,我便把握时机让他们当场写,有观点有实例,或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表明自己的观点。2.在质疑中生议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把握疑点,在疑点处让学生辩一辩,思一思,学生的思维才会有深入,有突破。这时候让学生写写议议,效果会很显著。如《愚公移山》中关于“愚公做法”是否值得提倡引起了大辩论,我要求辩论稿先罗列一下提纲,力求有理有据,为了在接下来的唇枪舌战中赢得胜利,学生们引经据典,读写兴趣、思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尽管是质疑,但学生切己体察,所持观点基本能代表自己一阶段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如鲁迅《孔乙己》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作者用看似矛盾的模糊语言,使结局产生了悬念: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呢?我趁机让学生的思维朝着理性的推理放飞,各自写一写孔乙己的人生结局,并给他设置一个结局的画面。然后当场交流点评。当然,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细腻描写都值得肯定,但是一定要有理有据。尽管是质疑,但学生切己体察,所持观点基本能代表自己一阶段的人生观,价值观。读写结合,必能使作文与阅读比翼齐飞,而如何找准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参考文献】【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江苏教育出版社:98――101【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5【3】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破山寺后禅院篇六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了一些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感受动手的快乐、强化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一、巧设问题,逐步引入如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写到温馨的手足情,玩具对儿童的重要启蒙作用等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而文中蕴含的对全部中华民族精力的麻痹状况的思考,却是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巧设问题,逐步引入“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绪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可以从书中寻找出答案:“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老师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老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梳理鲁迅“悲哀”的原因,老师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力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力‘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弟一人的精力,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力。”通过老师的巧问,既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富有情趣的解决了课堂的教学难点。二、强化动手,感受快乐如果说学生控制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感受动手的快乐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我曾经在一节作文指导课中,这样指导学生:同学们,今天的作文课是仿写《济南的冬天》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一段,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写一段80字以内的片段。话音刚落,窗外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疾风暴雨马上就要来临了。我立即指挥同学们用心观察窗外景物的变化,五分钟后做“口语交际”题:《暴雨来临之际》。这时候,课室就像炸了的锅,有的同学马上跑到窗前,兴奋的高声喊着;有的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掂起脚,伸长脖子往窗外望;有的同学指指点点,交头接耳说着什么;还有的同学,飞快的在稿子上写着什么。五分钟后,我请同学们安静下来,坐好自己的位置,并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顿时,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相述说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体悟和感受。我面带微笑的肯定了所有同学的发言,因为这一节课,他们是身临其境,切身体会,说出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体会,而同学们在课后也谈到,这是他们上的最有意义的一节作文课。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其实,语文是离不开生活的,在语文课上,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课文。比如:教授七年级上册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我就引导学生先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当了解到这是一首写景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禅院就是寺院时。我就引导学生说:“我们本地也有一座千年古寺,它就是?”学生马上回答:“南华寺。”“那我们就借助这首诗,到千年古寺转转去,好吗?”学生的求知欲马上就被唤醒了,纷纷发言,他们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境的理解被发挥到极致。用同样的方法上八年级上册的古诗《过故人庄》,学生就学会了在生活中与诗人提到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句进行比对。将生活融入语文,学会拓展延伸,教会学生本质的东西,这是学生渴求的,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希望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篇七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读要体现出训练层。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二、采取多种策略让学生理解诗意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1、风景再造品诗境。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2、抓住诗眼巧引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有些诗歌没有很明显的诗眼,但大多名诗有名句,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诗眼”。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具有共性,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师生共品名句,从而牵动对全诗的欣赏。当然有些时候,学生的喜好是不统一的,如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有些学生喜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些喜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过这没关系,无论他喜欢哪一句,你都可以让他说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句呢?它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旁征博引妙开拓。就诗论诗,有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如学习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学生问:“‘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怎么理解?难道韩愈的侄孙很想韩愈死吗?韩愈还没死,为什么他要过来收‘吾骨'呢?”这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吟诵曾经学过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一贬二十三年,那么韩愈将要被贬多少年呢?不知道。还有没有命活着回来呢?也不知道。所以这里实际上是韩愈在向侄儿交代后事。由此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韩愈对前途的迷茫心绪。三、授予品诗仿诗之法1、授予学生品诗之法。很多教师在这方面作出了很成功的探索,如江苏赵富良老师的方法就很值得借鉴,他总结出了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朗诵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联想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咬文嚼字感受诗歌语言美;比较映衬感受诗歌新奇美。我校老师在教学中也总结出了四步读诗法:一读诗韵,主要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读,读出诗歌韵律美;二感诗意,主要利用注解或工具书,疏通文意,质疑问难;三品诗境,总体把握作者创造的意境,以及在诗中表达的情怀;四仿诗言,对一些可模仿的诗句,可指导模仿,这一步可视具体情况确定用否。2、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品诗的目的不在于写作,但偶尔带领学生仿写却是有价值的。大诗人李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他特别推崇崔灏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对此诗一直念念不忘,后来他游南京,仿此诗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尽管后者比前者少了一丝空灵而多了一些斧凿痕迹,但亦不失为一首好诗,被世人公认为李诗七律之冠。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范文篇八2024年10月10日,第二届中韩南泉禅学研讨会暨第九届世界禅茶雅会在安徽池州九华山风景区开幕,楼宇烈、谭世宝、王雷泉、张总、王立新、余秉颐、大观禅师(香港)、大峰禅师(韩国)、崔锡焕(韩国)、慧通法师(韩国)、宗学法师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韩国的专家、高僧大德以及300多信众和茶道人士汇聚一堂,就禅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进行热烈交流。开幕式后,中韩南泉禅学研讨会正式开始。来自中国大陆、香港、韩国的高校、研究机构、佛学院的学者和名僧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对禅学研究进行了阐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楼宇烈佛教在中国土地上能够适应环境,成就禅宗之大器,离不开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儒家注重“入世”,强调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的责任与担当。佛教融合中国文化后,提出“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主张自己实践体会、觉悟人生,超越自我,不仅适应了中国文化,也回归了佛陀创教的本怀。禅宗是中国佛教对世界的一大奉献,是对佛教本义的继承与重大创新,既体现了佛教精神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在谈到禅修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时,他还引用南泉禅学著名公案“平常心是道”,强调在日常实践中修行的重要性,抱“平常心”,去“分别心”,做“无修之修”,方能“语默动静体安然”。韩国鸡龙山无上寺住持大峰禅师“当年在南泉禅院一只猫偷食,东西两堂的和尚争执不断,普愿禅师提起猫说:‘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僧不知如何应对,普愿于是杀掉猫。赵州和尚从外面回来后,普愿把经过说给他听,赵州和尚听了,脱下鞋子放在头上就走了出去。普愿说:‘刚才若你在场,就救了猫儿。’”“南泉斩猫”的公案,其实在教导人们思考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大部分人对所谓的“爱”只是当时的感觉,时间变了,感觉也就变了,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爱。爱不是感觉,而是在没有特定条件下依然关心他人,心甘情愿为他人做事。爱也不是罗曼蒂克,而是佛陀的真智慧。人需要跟“不知”做朋友,明白自己的“不知”、保持“不知”方能开悟见性,达到大慈悲。山东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谭世宝我研讨的论文以“革命”为关键词,来谈南泉普愿禅师“对惠能的佛教革命继承与发展”。马祖道一、南泉普愿的“平常心是道”乃“非常革命之论”,破除了以往对神秘非常的印度佛道迷信,使佛道成为平常人都可以实践的正常之道。“南泉斩猫”的公案可以说是普愿禅师一次“伟大的行为艺术”,他用杀生的极端手段来开示弟子,打破了佛教界长期僵化守旧的思想,纠偏正道,以革命精神推进了佛教的发展。湖南省社科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建刚马祖道一的洪州禅思想强调“平常心是道”,突出“体用不二”的思想原则,但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流弊,那就是将“见闻觉知”的分别心混同于超越真心。南泉普愿是马祖的重要弟子,他对马祖禅学进行一定的修正,指出禅道的终极境界超越于语言文字的对象化理解方式之上。南泉普愿对禅道的理解,是扫除见闻觉知和语言名相的前反思性“原本性世界”。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禅宗对生命意义的启迪,在于得理而安心,在生活世界中“自透本来底,方得自由”,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韩国鸡龙山无上寺禅学院院长慧通法师2024年4月在香港秀峰禅院的安排下有幸参观了中国九华山以及禅宗三祖、四祖、五祖的寺院。祖师的真理怎能理解的清楚呢?看到后,我就像是见到了真人一样,心情激动。于是同行的禅者再现了南泉参禅的公案的场面。大家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合不拢嘴,感谢南泉禅师。僧肇法师言“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话。南泉禅师指着院子里的花说:“大夫,现在的人看这花像在梦里看的一样啊。”把现在的世界说成末法世界也不为过,知识和情报泛滥,人类看似享受着高层次的生活,但互相派分,犯着比动物都不如的恶行。这并不是局限在一个地方的事情,而是蔓延了整个世界。聪明的现代人把南泉禅师所说的“我们本来就不是两个”的真理只是以知识理解,像是说梦话一样。江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欧阳镇南泉普愿在悟道前的准备时期所积累的佛教知识,为其在马祖门下时期参学洪州禅而开悟准备了充足的资粮。南泉普愿悟道后的修持自创、开山弘法时期,主要是继承洪州禅农禅家风,以及丰富和发展洪州禅的思想内容。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博士吴小丽南泉普愿禅师的佛法理论和实践,是以大乘佛教思想为旨趣,又深入学习和继承了马祖思想体系中“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即是道”等禅法思想,并把“平常心即是道”再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南泉普愿虽然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宗派,但是他的禅法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历代禅师,并影响到了韩国、日本等国家。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易燕明世界图像是对世界整体性认识的图像化表达,兼具整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佛学中国化的进程,就其深层来看,正是缘起论的世界图像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