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考点巩固卷-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考点巩固卷-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考点巩固卷-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考点巩固卷-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考点巩固卷-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9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考点巩固卷

口考点预览

考点0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TL10限时:20分钟)

考点02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T1L20限时:20分钟)

:考点训球

考点0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I.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

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

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A.人们的审美观念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D.传统文化习俗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黎

族先民建造房屋的物品多为树枝、泥巴、茅草,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B项正确;材料不涉

及审美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黎族先民的集体劳作形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黎族先民的文化

习俗,排除D项。故选B项。

2.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

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利于邻里和睦B.受宗法影响C.体现宗教色彩D.突出皇权至上

【答案】B

【详解】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建筑布局受到宗法宗族色彩的影响,B项正确;“长幼有序”“男

尊女卑,,与邻里和睦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皇权,排除D项。故

选B项。

3.先秦时期,城市排水管道是方形和五角形。秦汉以后,出现圆形排水管道,并在管道接口处使用了一大

一小套接接口技术,使接口处缝隙较小,此外,还在管道出口处设计了鲁井,可定期清理泥沙等杂物。这

些变化

A.得益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萌发B.表明民众主导城市建设

C.使城市逐步成为科技文化中心D.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答案】D

【详解】根据“秦汉以后,出现圆形排水管道,并在管道接口处使用了一大一小套接接口技术,使接口处缝

隙较小……”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更加完善,设计更加合理,这些都是劳动人

民智慧的结晶,D项正确;秦朝并没有标准化的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由民众主导,排除B项;

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城市是科技文化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4.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

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C.官府实行宗教专制加强统治D.城隍崇拜扩大了地方行政职能

【答案】B

【详解】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和居住人口的增多,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增加了新的管理

事务,说明城市的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城隍信仰,看不出儒学正统地位受

到严重冲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政府加强宗教管理和控制相关信息,不能说明官府实行宗教专制,排

除C项;材料看不出;城隍作为城市的守护神,不是现实中的行政官员,不存在扩大行政职能,排除D项。

故选B项。

5.隋唐时期,以坊市制度为基础的城市结构及管理体制达到顶峰,城郭内居民住宅区为坊,商品交易区为

市。里坊实行宵禁政策,犯禁者将受严惩;市设市署和平准署管理市场交易。后来管理渐趋松弛,封闭的

坊市结构向开放的街市转变;五代时集中的市制趋于瓦解,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材料说明

A.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管理非常混乱B.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渐趋瓦解

C.商品经济繁荣影响城市管理规划D.城市规划管理受政局影响较大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后来管理渐趋松弛,封闭的坊市结构向开放的街市转变;五代时集中的市

制趋于瓦解,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可知,隋唐时期的城市管理是以坊市制度为基础,并且较为严格,后来

管理松弛、封闭的市坊向开放的街市转变,尤其到了五代时临街设铺,这些变化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的管理规划,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的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是市

场管理松弛而不是非常混乱,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隋唐五代时

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当时的政局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6.据方志记载,宋代湖州所辖乌程县震泽乡的南林村,又称南,寻村,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聚落,随着

当地草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渐完善而成长为经济镇市,“市井繁阜,商贾辐辕“,到南宋理宗淳柘年间,

其获得官方认可升级为镇。从草市升级为镇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时局的剧烈变迁B.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C.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答案】B

【详解】联系知识可知,宋代时期,草市大量出现,南滑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

交通条件,在商品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下而成长为镇市,B项正确;政治时局变迁不利于市镇的发展,排

除A项;材料与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无关,排除C项;南宋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

选B项。

7.据考证,南宋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

皇宫北面的和宁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御街,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在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

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都城设计完全符合礼制要求B.“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

C.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纸币己成为全国流通的主币

【答案】C

【详解】解读材料可知,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它打破了旧的市坊分区规划体

制,按照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布局,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变化,c项正确;根据材料“与

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可知南宋的都城设计不完全符合礼制要求,排除A项;“市”的变化只是都城

布局变化的一部分,排除B项;“全国流通的主币”的说法言过其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安徽西递、宏村的古村落,吸引了无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民居以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

B.宏村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村落基本面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C.西递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官图》是徽派木雕艺术的精品

D.宏村科学完整人工水系工程,被誉为“中华一绝”

【答案】D

【详解】宏村水系按古代风水理论而规划,将村建成卧牛形,并利用山势坡度造成水系的落差,巧妙安排

水的流向,修成水圳;水圳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至月沼,再注入南湖,最终用于灌溉农田,科学完整的人

工水系工程被称为“中华一绝”,D正确;A描述的是平遥古城,排除;西递有明清古民居224幢,其中保存

完好的124幢,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排除B;C是宏村,而非西递,排除。

9.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

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答案】C

【详解】据材料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

制,从东西平衡到南北平衡,体现了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C正确;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得益于有

力的地方控制,排除A;两京制体现陪都补充都城职能,而非疏散都城职能,排除B;大运河修建于隋朝,

排除D项。

10.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

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有岁无岁”的主要

依据,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这种现象说

明当地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B.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D.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答案】B

【详解】明清时期,盛泽镇农家“以绫绸为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有岁无岁”的主要

依据等,反映出当时农业经济的商品化,B项正确;盛泽镇农户以绫绸为主业,不能说明封建自然经济已

经瓦解,A项错误;“土地兼并空前严重”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错误;明清时期并没有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D项错误。

考点。2。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1.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

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B.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

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D.积极应对城市化问题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1-1850年”、“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业革推

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住房紧张,政府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是在经

济大危机之后,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阶级对立''是否加剧,排除B项;材料无建设“福利国家”无

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下图为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统计图。这反映了英国

□1760年01801年■1851-1

14

12

10

8

6

4

2

0

A.工业化推动城市化B.优先发展大中城市

C.城市数量迅速增加D.率先实现了城市化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柱状图我们可以看出1760年、1801年、1851年这三个时段5万人口城市增加最快,其

次是10万人口城市,增长较慢的是30万人口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城市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工业

化的过程,A项正确;材料统计图显示30万大人口城市在1760年、1801年数量没有增加,排除B项;该

项说法不准确,330万人口城市在1760年、1801年数量没有增加,10万人口城市在1760年、1801年也仅

增加1个,排除C项;材料是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统计图,没有其他城市情况,也就不能比较出英国

率先实现了城市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1865年,上海的第一批煤气灯在南京路上被点亮,在市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一些商家和居民

在商铺和家庭中竟相使用煤气灯。这反映了上海

A.社会生活逐渐改变B.洋务运动稳步推进

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D.崇洋媚外日益盛行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上海煤气灯的使用,取代了传统的煤油灯来照明,这反映了中国近

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上海煤气灯的使用和洋务运动之间的联系,故无法反映洋

务运动的稳步推进,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得出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生活方式

的转变,无法体现崇洋媚外的风气,排除D项。故选A项。

14.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60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

A.促进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B.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得益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D.缘于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依港兴市”,“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内河

主航道入海口,是沿海港口城市,近代首批开放城市,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C

项正确;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不能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地理位置不是上海成为大都市的主要

因素,排除B项;19世纪中期,中国小农经济并未完全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5.如表是部分现代技术发明以及在沪渝两地应用的大致时间,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技术门类西方发明年份上海应用年份重庆应用年份

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

电报1835年1872年1886年

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

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

汽车1883年1901年1928年

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8年

A.现代技术均由洋务运动引入中国B.现代技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民国成立后现代技术才传入内地D.沪渝两地的现代化进程同步进行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都在上海和重庆得以应用,铁路、电报、电灯、汽车

等技术在城市的应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项正确;汽车在上海应用的年份是1901年,洋务运动已

经破产,排除A项:电报于1886年传入重庆,此时民国尚没有建立,排除C项;上海对现代技术的应用要

早于重庆,现代化进程并不同步,排除D项。故选B项。

16.近代中国各租界之内,街道整齐洁净,租界之外的景象则是路边随意便溺,垃圾遍地。这种现象刺痛

了中国的有识之士,1906年《京华日报》撰文称“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这反映出近代中

A.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B.经济发展的半封建特征

C.东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D.社会变迁的半殖民色彩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各租界之内,街道整齐洁净,租界之外的景象则是路边随意便溺,垃圾遍地。

这种现象刺痛了中国的有识之士”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西方的卫生观念传入中国,有识之士以

改革中国卫生来激发国人的救亡图存,因此材料反映了东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

主革命思想,排除A项;B项是“租界之外的景象则是路边随意便溺,垃圾遍地”的反映,没有完整反映材

料的含义,排除B项;D项是“近代中国各租界之内,街道整齐洁净”的反映,没有完整反映材料的含义,

排除D项。故选C项。

17.上海和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开埠之前家庭照明依靠豆油灯或菜油灯,近代西人寓沪后才逐步引进了

煤油灯、煤气灯和电灯。上海道台曾专门颁发过《禁用火油灯示》,煤气灯”缔造之始,谣场繁兴”,电灯出

现的时候,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反映出

A.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B.城市化进程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加深民族危机D.上海民众对西式生活的普遍抵制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上海道台曾专门颁发过《禁用火油灯示》,煤气灯'缔造之始,谣场繁兴',电灯出现

的时候,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可知煤气灯、电灯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造谣毁谤的声音很多,后才逐步接

受,可见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容,排除B

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危机的内容,排除C项;“普遍抵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8.如图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1949—1960年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

B.1960—1978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

C.1978年至今我国己经完成城市化

D.1949年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迅速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信息,可知I960—1978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是因为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

B项正确;1949—1960年城市化发展应集中在东北地区,排除A项;“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表

述错误,排除C项;“1949年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迅速”表述错误,应该是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B

项。

19.19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