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总复习_第1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总复习_第2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总复习_第3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总复习_第4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4三峡2010年考北魏•郦道元一、词语解释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夜分,不见曦(日光,这里指太阳)月。②至于夏水襄(冲上、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白色)湍(急流)绿潭,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绝(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其间,清荣(茂盛)峻茂,良(甚,很)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肃杀,凄寒),常有高猿长啸,属(连接)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词义辨析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有朋自远方来B.沿溯阻绝/哀转久绝C.其间千二百里/又何间焉D.或王命急宣/一食或尽粟一石【解析】A.如果/从;B.隔断/消失;C.中间/参与;D.有时。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时朝发白帝/朝服衣冠B.略无阙处/必能裨补阙漏C.清荣峻茂/以其境过清D.属引凄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解析】A.早晨;B.同“缺”,空隙、缺口/同“缺”,缺点;C.清澈/凄清;D.连接/类。三、句子翻译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肃杀、凄寒。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四、内容写法1.(2023•济南)下列对《三峡》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B.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C.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D.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解析】作者描写夏水景象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描写春冬景象运用动静结合手法,选项表述有误。2.(教材设问)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3.三峡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修建水利的理想之地,如葛洲坝、三峡水利枢纽。请从文中找出三峡适宜修建水利工程的理由(至少两条),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用文中的语句印证。①三峡由于两边山高,蓄水量大,能很好地防洪,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②三峡落差大,水流很急,有利于发电,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甲】《三峡》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2)沿溯阻绝(隔断)(3)素湍绿潭(急流)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乙】此石经始①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②,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③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④赑⑤怒,鼓⑥若山腾,浚⑦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⑧,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节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有删改)【注释】①经始:开始。②捍:捍护,这里指相倚相撑。③悸:惊动。④浑洪:水势浩大。⑤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⑥鼓:鼓荡。⑦浚(jùn):同“骏”,疾速、疾驰。⑧《慎子》:书名,战国时期慎到(即慎子)所著,其记载“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素气云浮关联教材素湍绿潭(《三峡》)(1)素:白色其水尚崩浪万寻参考词典选择义项寻:①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②寻找;③不久(2)寻:①(填序号)方知《慎子》参考词性,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方:副词(3)方:才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5.请概括【乙】文黄河孟门之水的特点,并分析【乙】文写水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乙】文中水的特点是:水流急,水雾大。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从正面写水的湍急;“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从侧面写出了水流急,速度快。5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陶弘景一、词语解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季节)俱备。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其奇者。二、词义辨析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汝之不惠B.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夕日欲颓/颓垣断壁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解析】A.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判断动词;C.坠落/倒塌;D.奇丽景色/零数、余数。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昨夜见军贴B.四时俱备/学而时习之C.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每与臣论此事【解析】A.看到;B.季节/按时;C.从/如果;D.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和,同。三、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四、内容写法1.下列对《答谢中书书》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B.《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第二个“书”指书信。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对世人面对秀美山水却无动于衷的惋惜。【解析】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应是“仰视→俯视→平视”。2.“猿鸟乱鸣”中的“乱”、“沉鳞竞跃”中的“竞”用得好,好在哪里?“乱”写出了猿和鸟“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热烈欢跃的气氛;“竞”写出了鱼“跃”的状态,争相跳跃,写出了热闹的气氛,富有生命气息。3.(教材设问)《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甲】《答谢中书书》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四时俱备(都)(2)晓雾将歇(消散)(3)夕日欲颓(将要)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③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④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所乐,岂徒语哉!(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薜荔和女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幽岫(xiù):幽深的山穴。④英英:同“嘤嘤”,象声词。这里用来形容乐声和鸣。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⑦办:具备。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仆去月谢病/答谢中中书B.梅溪之西/任意东西C.孤峰限日/有时见日D.仁智所乐/仁在其中矣【解析】A.辞谢/姓氏;B.西面/向西;C.太阳;D.仁人/仁德。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5.【甲】【乙】两篇选文在写景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分)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表现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等。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作者对山川美景强烈的热爱之情。6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词语解释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横,盖(大概是)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二、词义辨析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门当户对B.欣然起行/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C.月色入户/草色入帘青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于负者歌于途【解析】A.门/门第;B.……的样子/然而,但是;C.映入;D.到/与“于”连用,表示另提一件事。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天时不如地利B.怀民亦未寝/暮寝而思之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病终D.念无与为乐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解析】A.好像/比得上;B.睡觉;C.寻找/不久;D.取乐/以……为乐。3.(2023•北京)“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四季交替 B.阡陌交通C.交口称赞 D.君子之交【解析】“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的意思是交错。A.交接。B.交错。C.一齐,同时。D.交往。三、句子翻译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幽美,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四、内容写法1.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为小品文,仅八十余字,篇幅虽小,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B.“亦”字叙写张怀民也没有睡的事实,看似简单,其实饱含惊喜不已的感情。C.层次井然,叙事简净,写景如绘,结尾直接抒发“闲人”处境中的人生况味。D.多用散句,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自然成文,涉笔成趣,天然中见真章。【解析】结尾处的“闲人”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直接抒发”表述有误。2.(教材设问)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历来被认为是描写月色的精妙之语,请简要赏析。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庭下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之影比作交织在一起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②以虚写实,以虚的积水、藻、荇来写实的月光、竹、柏。③整句描绘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澄澈世界,是作者心中超然物外、乐观旷达之情的写照,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甲】《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睡觉)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乙】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节选自《苏轼文集》)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亲入村落(亲自)B.臣亦不觉流涕(眼泪)C.苛政猛于虎(在于)D.臣窃度之(揣测、估量)【解析】于:比。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B.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C.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D.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旱/水杀人百倍/于虎【解析】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的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根据句意断为: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5.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其豁达乐观的天性。【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可以说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一、词语解释天时不如(比得上)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围)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兵器)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凭借,依靠)封疆之界(边界),固(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要),威(震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锐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少)助。寡助之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归顺,服从)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或,要么)不战,战必胜矣。二、词义辨析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地利不如人和/春和景明B.环而攻之而不胜/予观夫巴陵胜状C.委而去之/太丘舍去D.寡助之至/色愈恭,礼愈至【解析】A.协调,融洽/和煦;B.取胜/美好;C.离开;D.极点/周到。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长风破浪会有时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君之力D.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解析】A.气候,时令/时机,机会;B.巩固/固执,顽固;C.凭借,依靠;D.仁政/正确的方法。三、句子翻译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四、内容写法1.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论述战争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B.孟子非常看重“民心”,本文正好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C.文中三个“不以”强调物质条件的不足恃,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D.本文写作上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解析】文章中没有提及与“法治”相关的思想内容。2.(教材设问)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事例:①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掀起了反秦的浪潮。②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2)委而去之(放弃)(3)寡助之至(极点)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①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②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③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④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节选自《说苑》,有删改)【注释】①苍苍莽莽:形容广阔无边。②与:亲附,拥护爱戴。③非:非难,责怪。④人:这里指统治者。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王者何贵/不义而富且贵B.所谓天者/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君人者/以君之力D.以百姓为天/以顺为正者【解析】A.以……为贵/富贵;B.说,称作/认为;C.做君主/你;D.把。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5.这两个文段都阐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甲】文段主要阐明了“①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强调君主应该②施行仁政;【乙】文段认为“③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强调君主要④以百姓为天,施行仁政。(①③空用原文词句填写)(4分)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一、词语解释①舜发(兴起,指被任用)于畎亩之中,傅说举(选拔、任用)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集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这样)人也,必先苦(使……困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经受饥饿之苦)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所以动(使……受到震撼)心忍(使……坚忍)性,曾(同“增”)益其所不能(不具备的才能)。②人恒过(犯错误),然后能改;困(困扰)于心,衡(同“横”,梗塞、不顺)于虑,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于色,发(显露、流露)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入(指在国内)则无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士,出(指在国外)则无敌(匹敌、相当)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词义辨析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温故而知新B.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是以众议举宠为督D.苦其心志/天下苦秦久矣【解析】A.所以/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B.常常;C.选拔、任用/推举;D.使……困苦/苦于。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属予作文以记之B.行拂乱其所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C.曾益其所不能/荡胸生曾云D.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解析】A.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写;B.扰乱/战乱;C.同“增”/同“层”,重叠;D.使……劳累。三、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在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四、内容写法1.(2023•新疆)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