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7《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爱莲说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追本溯源法、成语推求法等积累方法,掌握若干常用文言词。

2.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品析《爱莲说》中的关键句子,感知莲的形象,感悟作者的高洁志趣。

3.初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学习君子的美好品质。

4.借助微项目,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运用追本溯源法、成语推求法等积累方法,掌握若干常用文言词。

2.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品析《爱莲说》中的关键句子,感知莲的形象,感悟作者的高洁志趣。

3.初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学习君子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情境任务导入

任务一:选名言警句——品“莲"心

任务二:寻人物故事——觅知音

任务三:依文配图——展精神

情境任务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课文《爱莲说》。

校园文化长廊,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志趣高雅,德行兼备的人,我校学生将自己动手,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

让我们来听一听,学生会长是怎么说的吧。

生:同学们大家好。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走在校园里,我们无时无刻,不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吸引。然而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学校的走廊只有雪白的墙壁,略显空荡。为了进一步建设文明校园,学生会向大家发出征集令,共同打造一条“雅德"文化长廊,让沉默的走廊开口说话,请同学们集思广益,帮助我们布置“雅德”文化长廊,传雅德之声,扬清风正气。

师: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呢?“雅德"文化长廊可以怎么布置?

收到征集令,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走访了社区学校等地的文化长廊,搜集了相关的资料。

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有什么发现吧。

生:为了更好地了解文化长廊,我来到了母亲所教的校园参观。我发现,文化长廊中不仅可以放入名人故事、名言警句,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同时边上还要配上和文字相符的图片,使我们的文化长廊美观大气。另外在长廊中,还可以展示一些学生出色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使长廊富有美感和艺术气息。

师:建设一条“雅德”文化长廊需要哪些板块?

“雅德"名言警句、“雅德”名人故事、“雅德"学生作品等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爱莲说》,来完成“雅德”文化长廊中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展板的布置。

任务一:选名言警句——品“莲"心

首先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雅德文化——名言警句”展板的布置。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爱莲说》,划出你认为能放入展板的句子,并结合文句说明理由,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话,能放入“雅德文化名言警句”展板,因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写出了莲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所以展板的左边可以填入图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右边可以填入“洁身自好”。

根据老师的示例,同学们可以仔细地思考,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能放入“雅德文化名言警句”展板,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莲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写出了莲枝茎柄直、不分枝分叉、独自生长的特点,所以展板的左边可以填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右边可以填入“正直独立”。

生:我认为“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能放入“雅德文化名言警句”展板,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莲的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它洁净地挺立着。写出了莲的仪态优雅,香气芬芳。所以展板的左边可以填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右边可以填入“优雅芬芳”。

生:我认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能放入“雅德文化名言警句”展板,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能靠近玩弄,写出了莲的清高、庄重、自尊、自爱,所以展板的左边可以填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右边可以填入“庄重自爱”。

师:在这些句子中,大家要注意这两个字:

“濯清涟而不妖"的“濯”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亵”。老师分别找出了他们的金文,并将字体进行拆解。大家很快就发现,

“濯"是由羽、水、鸟三部分组成的,“亵”是由执、衣两部分组成的,不难看出,

“濯"的本义是鸟在水边梳洗、整理羽毛,“亵”的本义是手伸到衣服里抓摸,由此可推导出,这两个字的引申义分别为

“洗"和“亲近而不庄重”。这种从字的源头出发,探究文言实词意思的方法,我们称之为

追本溯源法。

“香远益清"的“益”和“亭亭净植"的“植”便可以从成语“多多益善"植发冲冠”中推求出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雅德文化名言警句"展板的布置。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独立;“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优雅芬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庄重自爱。

请大家大声朗读展板的内容,思考:周敦颐喜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没错,周敦颐爱的是莲优雅芬芳的仪态以及洁身自好、正直独立、庄重自爱的崇高品格。

任务二:寻人物故事——觅知音

接下来我们再把目光,投向“雅德文化人物故事”展板的布置。

根据课前搜集的人物展板资料思考:人物故事展板中的文字部分可以包含哪些内容?

在人物故事展板中,可以放入人物简介和表现人物德行的重要事迹,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他的高尚品德。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台iPad。

同学们通过上网搜寻,查阅周敦颐的相关资料,撰写一段你认为能放入“雅德文化人物故事"展板的文字,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并且要说明你选择他的理由。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吧。

生:我们小组撰写了这段话:“周敦颐在任参军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曾与其有着“悍吏"之称的顶头上司王逵,据理力争,最终避免了一桩冤案。”选择这段话的理由是:从中可以看出周敦颐为了维护正义,不惜和顶头上司发生冲突,由此可以看出他为官正直,为民做主,有着极高的道德品质。

生:我们小组撰写了这段话,“周敦颐任知府时得了重病,朋友去看望他,一进门便吃了一惊。原来他家中空空如洗。日常生活用品全都盛在了一个不像样的柜子里,所有钱财加起来不足一百。"选择这段话的理由是,从中可以看出,周敦颐一生为官清廉、淡泊名利。

师:同学们通过资料搜寻和小组讨论,发现周敦颐是个正直清廉、淡泊名利、不结党营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有着高雅的志趣和高尚的情操。非常符合我们雅德文化长廊的主题,我们不难发现,

周敦颐和莲之间极其相似,其实他是借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他敬莲,敬莲的品行高洁;他赞莲,赞莲的君子之风;他伤莲,也是自伤,他伤知音太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种把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物”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的表现手法,叫托物言志。

为了让“雅德文化人物故事"展板的内容,更加丰富。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课文,结合课内外知识和表格内容,帮周敦颐寻一寻知音。

每小组推荐一位“雅德文化人物故事”候选人,并说明推荐理由。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为周敦颐找到了哪些知音呢?

生:我们组推荐的是《驿路梨花》中的梨花小姑娘,因为她默默奉献不计回报,心地善良,经常打理小木屋供路人居住,她身上闪烁着极高的道德光芒,所以她可以成为周敦颐的知音。

生:我们组推荐的是《陋室铭》中的刘禹锡,因为他有着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居住在简陋的污秽中却毫不在意,所以他可以成为周敦颐的知音。

任务三:依文配图——展精神

师:确定了“雅德文化人物故事"展板的文字内容之后,我们还要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片。

但老师班上的两位同学,却在周敦颐人物故事展板的选图上,起了争执。有同学认为,周敦颐人物展板背景只能放上莲花图。但有的同学却认为,文章中出现了3种花,应该把菊花、牡丹、莲花都放上去。你赞同谁的观点呢?请结合文意和导学案上的助读资料,阐述理由。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菊和牡丹的句子。

结合导学案上的助读资料,在朗读中思考:周敦颐对菊和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文中写牡丹的句子为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思是,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文中写菊的句子为

“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意思是,近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菊花是花中的隐士,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助读材料中的这两句诗的意思,分别为

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以及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便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让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的看法,和你心中所想是否一致吧?

生:牡丹姹紫嫣红,绚丽浓艳,外形上给人华丽富贵的印象,且价格高昂,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对于淡泊名利的周敦颐来说,对它的态度自然是嗤之以鼻,不屑和厌恶的。所以我们不能把“牡丹图”放入周敦颐人物故事展板。

生:从描写菊花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喜欢菊花的是陶渊明,而不是周敦颐。所以我们不能把“菊花图"放入周敦颐人物故事展板。

师:周敦颐对待菊花的态度,真的是不喜欢吗?

让我们在助读资料中找一找答案

这张资料,显示了陶渊明和周敦颐,重要时间节点的人生经历,请你仔细阅读,找一找他们之间的异同。

生:陶渊明和周敦颐的相同点是:他们都幼年丧父,都有做官又辞官的经历。他们的不同点是:陶渊明辞官隐居,是因为他厌恶官场、消极避世,所以最后是在贫穷落魄中去世的;但周敦颐辞官后依旧有积极的态度,他隐居庐山,身体力行,著书明道,最后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陶渊明是一个独善其身的隐士,远离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梦想。虽然周敦颐对菊的隐逸之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是持对莲一样的肯定态度。但周敦颐是位儒士,他做官是为了入世,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为小官,但求政绩。所以对陶渊明的消极避世,周敦颐是不认同的。因此,“菊花图”也就不能放入周敦颐人物故事展板。

这样我们可以明确

周敦颐虽然为官三十余载,但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爱莲说》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菊

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牡丹

世人那样追逐富贵;而是要像莲

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所以,周敦颐人物故事展板放入“莲花图"最合适。通过刚才的选图经历,相信你已经掌握了一文配图的方法。

接下来就请各位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为上一环节你所推荐的周敦颐知音,配上相应的植物图片,并说明理由。让我们来一起听一听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吧。

生:我们组为梨花小姑娘配的图片为“梨花图”,因为作者借梨花的纯洁、香气远播,表达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美好志向。

生:我们组为刘禹锡配的图片为竹子,首先,他居住在陋室之中,却安贫乐道、积极乐观,具有竹子般坚韧不拔的精神。其次,他还写过一首名为“庭竹"的诗,“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所以我们觉得,可以用竹字来表达刘禹锡清高自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之志。

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无论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周敦颐,还是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