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第3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3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_第1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3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3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_第2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3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3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_第3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3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3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_第4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3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3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3讲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第1页[最新考纲]

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Ⅱ)2.生态系统稳定性(Ⅱ)3.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Ⅱ)4.全球性环境问题(Ⅰ)5.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办法(Ⅱ)第2页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包含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2.生态系统稳定性包含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呈负相关。3.生态系统稳定性基础是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负反馈调整是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基础。4.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含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5.在原地对被保护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为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办法。6.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承受能力,对人类本身赖以生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效造成了破坏。第3页[课前导学]1.信息概念:是指日常生活中,能够______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知识点一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传输

第4页2.信息种类、特点、起源及实例[连一连]【答案】①-b-Ⅲ-C②-c-Ⅰ-A③-a-Ⅱ-B第5页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1)个体:____________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整生物________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4.信息传递应用(1)提升农产品或畜产品产量。(2)对__________进行控制。生命活动繁衍种间有害动物第6页[小题通关]以下信息传递中,与其它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是()A.小囊虫在发觉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经过分泌一个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现象C.雄蚊能依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经过群体气味与其它群体相区分【答案】C【解析】A项中“信息素”、B项中“化学物质”、D项中“气味”均说明其信息传递类型属于化学信息,而C项中“低频声波”说明其信息传递类型属于物理信息。第7页[课前导学]1.含义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相对稳定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含有一定____________能力。3.调整基础——________________。4.特点调整能力有一定________。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持或恢复本身结构功效自我调整负反馈调整程度第8页5.生态系统稳定性(1)种类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____________并使本身结构与功效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____________原因破坏后____________能力。(2)提升办法①控制对生态系统________程度,对生态系统利用应适度,不应超出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生态系统,实施对应____________投入,确保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协调。外界干扰保持原状(不受损害)外界干扰恢复到原状干扰物质、能量内部结构与功效第9页[小题通关]思索判断:(1)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整。()(2)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3)生态系统中组成成份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4)湖泊受到污染,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深入加重污染,这种调整是负反馈调整。()【答案】(1)√(2)×(3)×(4)×第10页[课前导学]1.我国人口现实状况与前景(1)现实状况:______________和自然增加率显著下降。(2)前景①特点:_______________,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连续增加。②目标:实现人口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调发展。知识点三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影响人口出生率人口基数大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第11页2.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影响(1)____________降低,粮食需求增加。(2)____________被大量消耗。(3)____________加剧等。3.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1)继续控制____________。(2)加大保护______________力度。(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污染。(4)加强_______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5)推进__________。人均耕地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人口增加资源和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第12页[小题通关]1.思索判断:(1)人口数量变动只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2)因为实施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已开始迟缓下降。()(3)我国在发展中碰到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直接相关。()(4)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根本原因。()(5)人口增加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污染,增加了治理成本和难度。()(6)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答案】(1)×(2)×(3)√(4)√(5)√(6)×第13页2.(年山东潍坊一中月考)以下关于人口过分增加叙述,不正确是()A.造成资源危机B.造成环境质量下降C.造成生态平衡失调D.与地球环境容纳量无关【答案】D【解析】人口过分增加,对资源需求增大,对环境利用程度加剧,造成整体环境被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第14页[课前导学]1.全球性环境问题知识点四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臭氧层荒漠化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第15页2.不一样环境问题产生原因[连一连]第16页[小题通关]1.因为人口增加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假如人口增加得不到有效控制,则造成()①水资源短缺②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降低③生物多样性锐减④环境污染加剧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第17页【解析】人口过多和过快增加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生存需要一定空间,同时也离不开食物,所以就需要耕地,人口增加往往促使人们过分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农田。所以,人口过分增加会造成粮食供给不足、就业压力加大、教育经费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森林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第18页2.“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个异常现象。伴随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以下关于“赤潮”表述不正确是()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造成鱼、虾、贝类死亡B.生活中降低含磷洗涤剂使用能够降低赤潮发生概率C.赤潮发生时,水中溶解氧降低D.化肥使用、生活污水排放不会引发赤潮【答案】D第19页【解析】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一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引发水体变色一个有害生态现象。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造成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磷有机物和其它生活污水排入海水,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主要原因。第20页[课前导学]1.生物多样性相关概念及保护办法【答案】全部基因生态系统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知识点五保护生物多样性第21页2.生物多样性价值及实例[连一连]第22页[小题通关](年湖北襄阳月考)中华灵芝,又名紫芝,是一个含有很高药用价值宝贵真菌。以下说法中不正确是()A.紫芝是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紫芝能分解动植物残体,处于食物链顶端C.紫芝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D.禁止采伐紫芝属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答案】B【解析】灵芝是真菌,真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A正确;分解者不占任何营养级,不属于食物链一部分,B错误;紫芝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C正确;禁止采伐紫芝属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D正确。第23页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1)作用:决定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方向和状态。(2)表现: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各种成份之间,把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联络成一个整体,而且含有调整生态系统稳定性作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第24页2.信息传递特点信息传递方式不像物质循环那样是循环,也不像能量流动是单向,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有从输出者向输入者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入者到输出者反馈。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1)调控生物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和种群繁衍。(2)调整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第25页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1)提升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养鸡业在增加营养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能够提升产蛋率;用一定频率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能够提升发芽率、取得增产;模拟动物信息吸引大量传粉动物,可提升果树传粉率和坚固率。(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黏虫成虫含有趋光性,对蜡味尤其敏感,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点,在杀菌剂中加入蜡类物质诱杀黏虫;人们还能够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第26页5.信息传递与生态系统其它功效比较比较项目区分联络起源路径特点范围能量流动太阳能食物链或食物网单向流动,逐层递减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间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络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整生态系统稳定性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全球性,循环性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信息传递生物或无机环境各种路径往往是双向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第27页1.萤火虫经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鸟在发觉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个使休眠真菌孢子发芽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能够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表达了哪一类信息作用()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答案】B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及判断第28页【解析】物理信息是经过物理原因、物理过程来传递,如光、声、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是经过一些化学物质来传递,如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是经过动物特殊行为、动作这些“肢体语言”来传递和表示。萤火虫发出光属于物理信息;雄鸟扇动翅膀属于行为信息;植物根系产生化合物属于化学信息。第29页2.以下相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说法,不正确是()A.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但能够提升农产品产量,也能够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任何生命形式,假如没有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C.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行为信息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答案】C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作用及应用第30页【解析】信息传递在农业中应用主要是提升农产品或畜产品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A正确;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B正确;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C错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基本功效,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各个组分联络成一个统一整体,D正确。第31页

信息类型判断方法(1)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因传输路径不一样而不一样。如孔雀开屏,假如经过行为传递信息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假如经过羽毛颜色等传递信息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2)鸟类或其它动物报警,若经过声音(尖叫)传递信息,则属于物理信息;若经过特殊动作(突然飞起)传递信息,则属于行为信息。(3)包括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经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4)若包括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第32页1.生态系统稳定性内容(1)结构相对稳定:表达在各组成成份相对稳定和生物种间关系相对稳定。(2)功效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输入与输出到达平衡。可用下列图来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调整第33页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第34页第35页3.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辨析(1)实例①河流第36页②森林(2)基础:负反馈调整,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3)特点: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是有限,当外界干扰原因强度超出一定程度时,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快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第37页4.反馈调整种类第38页5.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关系(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效正常作用范围。第39页(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生态系统功效偏离这一范围大小,偏离大小能够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y值。(3)x能够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4)TS表示曲线与正常作用范围之间所围成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低。第40页1.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图了解不正确是()A.普通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B.普通情况下,自我调整能力与a曲线相同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正相关D.全部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答案】D【解析】普通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普通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整能力越强,与a曲线相同;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二者呈正相关;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不符合这一模型。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影响原因第41页2.(年河北衡水检测)森林生态系统能长久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整能力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动力⑥能量能够伴随季节改变而产生波动⑦一个生物大量降低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各种生物取代⑧生产者和分解者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循环回路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考查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决定原因第42页【答案】C【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某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其它生物代替,故其自我调整能力较高,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时期处于较稳定状态,①②④⑤⑦正确。第43页3.某海域伴随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藻类降低,接着又引发浮游动物降低;因为石油泄漏造成该海域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造成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关于上述过程叙述,正确是()A.温度升高引发改变不属于负反馈调整,石油泄漏引发改变属于负反馈调整B.温度升高引发改变属于负反馈调整,石油泄漏引发改变不属于负反馈调整C.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发改变均属于负反馈调整D.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发改变均不属于负反馈调整考查生态系统反馈调整类型及特点第44页【答案】B【解析】温度升高造成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藻类降低,接着又引发浮游动物降低,调整结果是藻类和浮游动物都恢复到最初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属于负反馈调整;石油泄漏引发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造成更多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数量偏离了最初状态,没有维持相对稳定,不属于负反馈调整。第45页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判断(1)某一生态系统在被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而恢复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净化。(2)若某一生态系统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恢复等。第46页2.生态系统含有稳定性原因第47页1.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人口增加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层次及保护第48页(1)从图中能够看出,人口增加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承受能力,是环境问题产生根本原因。(2)地球上资源是有限,所以人类应控制人口规模,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改进工艺设备,降低排放,治理污染;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可连续发展。第49页2.环境污染起源及危害第50页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内涵及各层次间内在联络第51页第52页1.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依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造成()考查人口增加与环境关系A.土地资源利用过分,不能继续加以使用,造成粮食产量下降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产量也随之下降C.环境污染严重,深入加速了作物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人口数量停顿增加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展现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地球毁灭第53页【答案】D【解析】即使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展现恶性循环,不过人类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故地球不一定会所以而毁灭。第54页2.以下相关环境污染和破坏叙述,正确是()①造成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②造成臭氧层空洞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③酸雨形成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答案】C【解析】酸雨形成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第55页3.以下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办法叙述,正确是()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基本标准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保护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整气候等方面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停进化和发展结果【答案】B【解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基本标准;湿地在蓄洪防旱、调整气候等方面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不一样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停进化和发展结果。考查生物多样性层次及保护办法第56页

辨析生物多样性两组概念(1)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物种,还应保护对应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施易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办法是就地保护(最惯用方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2)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①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文学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等非实用意义价值。②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主要调整功效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整气候等方面作用。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显著大于它直接价值。第57页[试验理论]1.试验原理在有限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含有基本成份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一样营养级生物之间适当百分比。试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第58页2.试验流程第59页[方法透析]试验设计要求与相关分析: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必须是封闭预防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原因干扰生态缸中投放几个生物必须含有很强生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