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小专题11种群和群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1页
高考生物复习小专题11种群和群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2页
高考生物复习小专题11种群和群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3页
高考生物复习小专题11种群和群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4页
高考生物复习小专题11种群和群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小专题11种群和群落第1页考纲要求:1.种群特征(Ⅰ)

2.种群数量改变(Ⅱ)

3.群落结构特征(Ⅰ)

4.群落演替(Ⅰ)第2页构建网络透析难点第3页构建网络·串联导思

思维串联纵横联络第4页结合网络图思索问题1.种群和物种、种群和群落之间有何相互关系?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惯用方法及其适用对象。3.外来物种入侵为何会造成生态危机?4.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怎样改变?群落稳定性怎样改变?第5页结合网络图思索问题提醒1.提醒:同一物种生物可分布在生物圈中不一样区域形成不一样种群,而同一个群内个体一定是由同一物种组成。种群是由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组成,而群落则由该区域全部种群组成。2.提醒:调查种群密度惯用方法为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合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动物;标志重捕法适合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动物。3.提醒:外来物种入侵后,因为环境适宜、没有天敌,其数量快速增加,造成当地物种数量降低甚至灭亡。4.提醒: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不停增加,丰富度逐步增加,造成群落越来越稳定。第6页透析难点考点一种群特征及其数量改变典例引领1.(·全国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加,该种群增加率随种群数量改变趋势如图所表示。若要连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适当时开始捕捉,以下四个种群数量中适当是(

)A.甲点对应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种群数量D第7页解析:曲线中,种群增加率最大时所对应种群数量为维持种群数量最适值,此时种群增加率最大,短时间内可恢复种群数量。丁点所对应种群数量高于最适值,此时进行捕捉,可获取一定量捕捉量,同时不影响种群数量恢复;其它三点所对应种群数量均低于最适值,若进行捕捉则造成种群数量增加减慢,故不应在甲、乙、丙点对应种群数量时开始捕捉。第8页2.(·全国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以下做法合理是(

)A.将样方内个体进行标识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采取等距取样法,适当降低样方数量D.采取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因为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B说明:该题包括基础知识见于人教版必修3教材第61页第28行“样方大小普通以1m2正方形为宜。假如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第9页3.(·全国Ⅱ卷,31)林场中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林场,仅在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品灭鼠,对鼠害控制极难持久有效。回答以下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增加曲线呈

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品灭鼠后,假如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品引发死亡率升高这一原因外,还应考虑原因是

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加。(2)造成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等。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迁出第10页(3)理论上,除药品灭鼠外还能够采取生物防治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种间关系是

(4)通常,种群含有个体所没有特征,如种群密度、年纪结构等。那么种群年纪结构是指

解析:(3)天敌和山鼠之间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年纪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纪期个体数目标百分比。答案:(3)捕食(4)种群中各年纪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百分比第11页1.种群数量特征归纳提升2.调查种群密度四种方法(1)逐一计数法:适合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种群。(2)样方法:适合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动物。(3)标志重捕法:适合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动物。(4)抽样检测法:适合用于酵母菌等微生物。第12页3.两种增加曲线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不受其它生物制约现实状态:、、受其它生物制约增加模型资源无限空间无限资源有限空间有限第13页K值有没有

K值

K值联络无有环境阻力环境容纳量第14页考向攻坚命题聚焦:本考点属于高频考点,高考中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种群特征、调查种群密度方法、种群数量改变及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考向一考查种群特征及相互关系1.(·甘肃河西五市一模)以下相关种群叙述正确是(

)A.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年纪组成和性别百分比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改变C.种群内个体数以稳定速度增加种群年纪组成为稳定型D.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种群密度A第15页解析:种群密度能直接反应种群数量多少,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年纪组成经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百分比经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决定种群密度改变;种群内个体数以稳定速度增加种群年纪组成为增加型;蚯蚓活动能力弱、范围小,常采取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第16页2.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百分比进行调查,结果以下列图(注:4~12岁为猕猴生育年纪)。以下分析正确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年纪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到达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个体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相关D.各年纪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百分比变为1∶1,则猕猴出生率将升高C第17页解析:据图分析,该种群幼年个体百分比较高,所以年纪组成为增加型;种群数量将不停增加,没有到达环境容纳量;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相关;各年纪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百分比变为1∶1,则猕猴出生率可能降低。第18页考向二考查种群数量改变及应用3.(·河南模拟)以下相关种群增加曲线叙述,正确是(

)A.在种群“J”型增加曲线模型(Nt=N0λt)中,λ=增加率-1B.种群增加“S”型曲线中,在到达K值前,种群数量每年都以相同倍数增加C.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环境容纳量会随气候、季节等原因而改变D.鱼类养殖过程中,在种群数量靠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可连续增产解析: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倍数,而增加率是一年中增加个体数与原来个体数比值,即增加率=λ-1;“S”型曲线中,在到达K值前,种群增加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终为0,不会以相同倍数增加;种群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原因影响,其大小会伴随气候、季节等原因而改变;鱼类养殖过程中,捕捞后剩下量靠近于K/2时有利于鱼类资源可连续增产。C第19页4.(·湖南衡阳一模)如图表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改变可能几个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原因改变。据此分析不正确是(

)A.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造成物种进化B.种群数量降低到K2时遗传多样性会降低C.当种群改变曲线为Ⅲ,则可推出a点时种群年纪组成为衰退型D.若a点改变为干旱且干早能抑制蝗虫天敌生长,则该种群a点后改变曲线为ⅠC解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环境阻力会引发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造成生物进化;种群数量降低到K2时,种群个体数量大量降低,则遗传多样性会降低;当种群改变曲线为Ⅲ,a点以后种群数量急剧降低,a点时年纪组成为稳定型,a点以后才为衰退型;蝗虫天敌生长受抑制,则蝗虫数量将大量增加,故若a点改变为干旱,则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Ⅰ。第20页对K值正确了解(1)K值不是一成不变:K值会伴随环境改变而发生改变,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进时,K值会上升。易错点拨(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候,会经过负反馈调整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确保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最大值;种群数量所到达最大值会超出K值,但这个值存在时间很短,因为种群数量超出K值时环境已遭到破坏。第21页考向三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5.(·黑龙江绥化模拟)以下关于种群研究方法分析,正确是(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取样方法进行调查B.经过一次捕捉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造成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结果偏小C.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数量会呈“S”型增加,最终长久稳定在K值附近D.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普通不是最准确现实反应解析:单子叶植物可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蚜虫、跳蝻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也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经过一次捕捉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造成重捕到个体数量中被标识个体数量偏小,最终计算出结果偏大;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型增加,不过因为营养物质不停消耗,最终会逐步降低而灭亡;标志重捕法是一个估算方法,用其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普通不是最准确现实反应。D第22页6.(·山东烟台一模)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设计了左图所表示试验装置,右图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计数室。以下说法错误是(

)A.在最适状态情况下,关闭出入口流速控制阀,则装置中酵母菌种群增加为“S”型曲线B.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对酵母菌样液稀释时,假如加入无菌水过多,会使酵母菌细胞膨胀破裂D.计数室每个小格中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稀释倍数为B,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为4AB×106个C第23页解析:在最适状态下,在不补充新鲜营养液密闭装置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应呈“S”型增加;计数时宜将计数板置于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观察计数;酵母菌具细胞壁不会被“胀破”;1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为=4AB×106(个)。第24页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1)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原因一:标识个体不易被重捕。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原因三:标志物对个体产生伤害,造成个体死亡。(2)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原因:标志物过分醒目,造成个体易被捕捉。易错点拨第25页考点二群落结构和演替典例引领1.(·全国Ⅰ卷,4)以下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叙述,正确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群落自我调整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第26页解析: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自我调整能力强,C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共同作用下,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条件,D正确。第27页2.(·全国Ⅰ卷,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问题:(1)在光裸岩石上开始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地方开始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普通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毁灭了地方发生演替,故在光裸岩石上开始演替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它繁殖体(如能发芽地下茎)地方发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地方开始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时间。答案:(1)光裸岩石上开始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地方开始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上开始演替要到达该条件需要漫长时间。第28页(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域因为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步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一个演替类型。近50年来,因为人类过分开垦,造成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域含有自然演替相比,人类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域群落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3)人类过分开垦造成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域演替速度变快。因为该地域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域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域群落演替方向并未改变。答案:(3)变快未发生改变第29页归纳提升1.三种种间关系曲线分析(1)曲线a中,A和B展现“同生共死”同时性改变,二者之间关系属于

。(2)曲线b中,A和B展现“你增我减”同时性改变,二者之间关系为

,且二者竞争力相差不大。(3)曲线c中,A和B展现“先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后降低”非同时性改变,二者之间关系为

,且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4)曲线d中,A和B展现“你死我活”同时性改变,二者之间关系为

,且A竞争力显著强于B。互利共生竞争捕食竞争第30页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主要原因归纳(1)垂直结构:影响植物分层主要原因是

;影响动物分层主要原因是

。(2)水平结构:光照强度、地形改变、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生物本身生长特点不一样以及

影响等。3.影响群落演替三大原因(1)群落内部原因:如生物本身不停繁殖、迁徙和种内、种间关系不停改变。(2)外部环境原因:如气候改变和大规模地壳运动。(3)人类活动干扰: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标地进行,所以人类对群落演替影响要远远超出其它全部生态原因。光照栖息空间食物条件人与动物第31页考向攻坚命题聚焦:本考点属于低频考点,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群落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类型、过程及特点。考向一考查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1.以下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叙述,错误是(

)A.群落中植物含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动物含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层与植物分层相关D.乔木层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水平结构D第32页解析:乔木层疏密程度经过影响阳光透过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草本层水平结构。群落中不一样植物因需要光照强度不一样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第33页2.(·全国Ⅰ卷,6)某种植物病毒Ⅴ是经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输。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可降低该病毒在水稻间传输。以下叙述正确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Ⅴ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Ⅴ是互利共生关系A解析:病毒Ⅴ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增加可降低该病毒在水稻间传输,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第34页考向二考查群落演替过程及特点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