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与粘合剂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1页
涂料与粘合剂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2页
涂料与粘合剂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3页
涂料与粘合剂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4页
涂料与粘合剂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涂料与粘合剂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涂料与粘合剂课程编号:16118517

学时/学分:24/1.5开课学期:7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高分子材料方向。学生在掌握有

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常用粘合剂与涂料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为

学好高分子专业其他的后续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

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学习研究涂料与粘合剂的组成与性能、主要施工工艺、性能检测

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掌握各种常用涂料与粘合剂的高聚物的合成原理,合成工艺及影响因素,掌握各

种涂料的性质、组成及其应用技术,并能针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

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2:能够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对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识

别、表达和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知识对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了解与材料研发、

设计、生产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承担的责任,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评价材料工程

实践产生的影响。

指标点6.2:了解与材料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中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方针、

政策以及承担的责任。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1.掌握涂料与粘合剂中主要胶种和涂料的基本组成、合成原理及合成工艺等相关专业知识。

2.掌握各种胶粘剂与涂料的性质,组成与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3.通过对各种涂料与粘合剂的学习,具备合成、研究开发及分析涂料与粘合剂的初步能力。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知识点:胶粘剂,涂料的发展简史,胶粘剂、被胶接物、涂料等的概念;重

点:胶黏剂、涂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第二章涂料基础(4学时)

知识点:常用涂料基础知识(涂料基本术语、涂料的分类及命名、涂料的组成)涂料常用的溶剂,

涂料干燥成膜过程,涂装工艺,涂装过程中发生的病态及防治;

重点:涂料常用的溶剂;

难点:涂装过程中发生的病态及防治。

第三章粘接基础(4学时)

知识点:胶粘剂的组成与分类,粘接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粘接现象的理论解释,粘接强度的

影响因素;

重点:粘接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环氧树脂(2学时)

知识点:环氧树脂的特性、分类、用途,环氧树脂的合成原理、固化机理、调制与应用;重

点:环氧树脂的合成原理、固化机理、调制与应用;

难点:环氧树脂的合成原理、固化机理、调制与应用。第

五章酚醛树脂(4学时)

知识点:合成酚醛树脂的原料,酚醛树脂的合成原理,影响酚醛树脂质量的因素,酚醛树脂的改

性(碳纳米管表面改性)

重点:酚醛树脂的合成原理。

第六章醇酸树脂(2学时)

知识点:醉酸树脂的合成原理;,醉酸树脂的组成及应用,醇酸树脂的合成工艺;重点:

醇酸树脂的合成原理;

难点:醇酸树脂的合成工艺。第

七章不饱和聚酯(2学时)

知识点: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原料,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原理,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工艺;重

点: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合成工艺

第八章氨基树脂胶粘剂(2学时)

知识点:合成服醛树脂的原料和形成原理,影响树脂质量的因素,服醛树脂的合成、调制、改性,

三聚氟胺树脂合成原理,影响三聚鼠氨树脂质量的因素;

重点:影响树脂质量的因素。

第九章热熔胶(2学时)

知识点:热熔胶的组成及其作用,热熔胶的主要性能,热熔胶的应用;重

点:热熔胶的组成及其作用。

对应毕业要求对应课程教学

序号章节内容教学模式

指标点目标

1绪论讲课2学时2.21

讲课4学时

2涂料基础2.21,2

3粘接基础讲课3学时,小测1学时2.21,2

4环氧树脂^^2学时2.2,6.21,2,3

5酚醛树脂课4学时2.2,6.21,2,3

6醵酸树脂^^2学时2.2,6.21,2,3

7不饱和聚酯讲课2学时2.2,6.21,2,3

8氨基树脂胶粘剂^^2学时2.2,6.21,2,3

9热熔胶讲课1学时,小测1学时2.2,6.21,2,3

合计24学时

五、结合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1.实验(无)

2.课程设计(无)

六、先修课程

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

七、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

《胶粘剂与涂料》,顾继友,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参考

书:

1.《高性能胶粘剂》,赵福君,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木材胶粘剂》,李和平,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涂料》,陈均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八、考核方式和要求

考试形式闭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粘接基础、涂料基础占30%左右;氨基、酚醛、环氧树脂、

内容及比例

不饱和聚酯、醉酸树脂和热熔胶胶黏剂占70%左右。

期末名词解释10%,填空题20%,选择题10%,判断题10%,简答

课程成题型及比例

考试题30%,论述题20%»

成绩考勤及课堂表满勤,课堂表现好(10分)旷课1次扣2分;迟到、早退、

(100%)

(50%)现(10%)课堂表现差等每次扣1分;本项最多扣10分。

作业(10%)共2次

课堂小测

共2次/每次15分

(30%)

九'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

教学目标1

123

毕业要求j""叫:”

指标点2.27q

指标点6.2

十、课程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根据学生的课程考

试试卷、平时作业和考勤情况进行分析。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指派2-3名教授对任课教师的课程

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进行审核。教师应根据达成度分析结果,改进相应教学方法、内容、考核环节,

以便学生更好达到毕业要求。

除了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进行审核外,教师也要根据校、院两级督导的听课检

查情况、在答疑和批改作业或试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评和及时总结,并加以改进。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高分子材料方向。随着高涂料新

材料、新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课时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编号:16118524

学时/学分:24/1.5开课学期:7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高分子材料方向。功能高分子材

料是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分支,是高分子方向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学生在掌握高分

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各种功能高分子的分子结构、设计原理、结构与性能及其表

征,为学好高分子专业其他的后续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

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学习功能高分子的基本理论,了解功能高分子设计方法和

制备方法,同时对功能高分子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做一些基本介绍。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

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2:能够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对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识

别、表达和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4研究:掌握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分析方法、实验设计和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具

备设计和开展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掌握材料制备与加工的方法和相关设备,能够根据材料研究的需求选择不同设备、工艺

条件、操作过程,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知识对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了解与材料研发、

设计、生产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承担的责任,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评价材料工程

实践产生的影响。

指标点6.2:了解与材料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中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方针、

政策以及承担的责任。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1.掌握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反应、加工和应用等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

2.能够理解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

3.通过对各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学习,具备合成、研究开发及分析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基本能力。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知识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内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与展望功

能高分子化学的内容和发展;

重点:功能高分子基本概念。

第二章功能高分子的设计与制备(2学时)

知识点:高分子合成新技术,高分子的化学反应,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技术,高分子化学反应试

剂;

重点:高分子的化学反应。

第三章高分子分离材料(3学时)

知识点: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离子交换树脂及吸附树脂的功能及其应

用,高分子分离膜,膜材料及膜的制备,膜的结构与形态,典型的分离膜技术及应用领域;

重点: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膜材料及膜的制备。实

验一(4学时)

第四章导电高分子材料(4学时)

知识点:结构型导电高分子,复合型导电高分子,光导电性高分子,超导电高分子,碳纳米管导

电复合材料;

重点:光导电性高分子;

难点:超导电高分子。实

验二(4学时)

第五章感光性高分子(2学时)

知识点:光化学反应的基础知识,感光性高分子材料;第

六章医用高分子材料(2学时)

知识点: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吸收性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医

用高分子的发展方向;

重点: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难点: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第七章液晶高分子(2学时)

知识点:液晶高分子的合成方法及性能,液晶高分子的新发展,液晶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重

点:液晶高分子的合成方法及性能。

对应毕业要求对应课程教学

序号章节内容教学模式

指标点目标

1绪论讲课1学时2.21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

2讲课2学时2.2,4.1,6.21,2

计与制备

3高分子分离材料^^3学时2.2,4.1,6.22,3

4导电高分子材料讲课3学时,小测1学时2.2,4,1,6.22,3

5感光性高分子课2学时2.2,4.1,6.22,3

6医用高分子材料^^2学时2.2,4.1,622,3

7液晶高分子讲课1学时,小测1学时2.2,4.1,6.22,3

合计16学时

五、结合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1.实验

实验实验类

要求型(验

实验

(必证、综内容承担的

序号项目OJ每组人数主要仪器设备

修、合、设学时摘要实验室

名称

选计《研究

修)探索性)

1.设计并制

离子三口瓶、搅拌器、

备出苯乙烯阳

交换恒温水浴锅、冷

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

(1)树脂必修综合42凝管、红外光谱、

2.对阳离子实验室

的制高速离心机、真

树脂的结构和

备空干燥箱

性能进行表征

聚苯三口瓶、懒器、1.设计并制

胺导恒温水浴锅、冷备出聚苯胺导

电聚凝管、红外光谱、电聚合物;高分实

(2)必修验证42

合物导电率测定仪、2.掌握掺杂验室

的制真空干燥箱、布对聚苯胺导电

备氏漏斗性的影响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对应课程教学目

序号实验项目教学模式

点标

1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到佥4学时2.2,4.13

2聚苯胺导电聚合物的制备实验4学时2.2,4.13

合计8学时

2.课程设计(无)

六'先修课程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

七、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

《功能高分子材料》,王国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

1.《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赵文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高聚物结构与性能》,马德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土田英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功能高分子》,陈义铺,上海科学出版社,1999

5.《功能高分子材料》,马建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八、考核方式和要求

考试形式闭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绪论,功能高分子的设计与制备,导电高分子材料,高分子

内容及比例液晶材料占50%;高分子分离材料、感光高分子、医用高分

子材料50%«

期末

课程成埔趣(25%)摊题(10%)通题(15%)赧(30%)

考试题型及比例

绩问答题(20%)

成绩

(100%)考勤及课堂表满勤,课堂表现好(10分)旷课1次扣2分;迟到、早退、

(50%)

现(10%)课堂表现差等每次扣1分;本项最多扣10分。

作业(10%)共3次

课堂小测

共2次/每次15分

(30%)

九'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

教学目标

123

毕业要求

指标点2.2q

指标点4.1q

指标点6.2q

十'课程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根据学生的课程考

试试卷、平时作业和考勤情况进行分析。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指派2-3名教授对任课教师的课程

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进行审核。教师应根据达成度分析结果,改进相应教学方法、内容、考核环节,

以便学生更好达到毕业要求。

除了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进行审核外,教师也要根据校、院两级督导的听课

检查情况、在答疑和批改作业或试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评和及时总结,并加以改进。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高分子材料方向。随着功能高分

子新材料、新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课时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高分子材料助剂与配方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分子材料助剂与配方设计课程编号:16118648

学时/学分:32/2.0开课学期:7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高分子材料方向。本课程分类讲

授高分子材料加工中使用的各种助剂,以及配方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应用实例分析,使学生对改性

高分子材料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具备一定的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配方

中常用的助剂以及配方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改性高分子材料配方中各助剂的作用,并具备一

定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能根据改性材料的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助剂,设计出合理的配方。二、课程对

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3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设计针对材料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

案,并能够体现创新意识,兼顾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指标点3.1:系统掌握设计材料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所需的技术手段和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明确设计

任务的需求,并具有提出解决方案的基本能力。

毕业要求4研究:掌握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分析方法、实验设计和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具

备设计和开展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掌握材料制备与加工的方法和相关设备,能够根据材料研究的需求选择不同设备、工艺

条件、操作过程,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知识对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了解与材料研发、设计、

生产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承担的责任,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评价材料工程

实践产生的影响。

指标点6.1: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材料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配方设计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塑料配方中各组分的相容性原则和提

高相容性的方法;熟练掌握配方中各组分的关系;了解塑料配方各组分的混合方法及设备;掌握常用

助剂的作用机理,熟练掌握其在配方中的使用方法,了解主要的助剂品利能根据具体要求选择适当

的助剂;通过实验环节,熟练掌握抗老化改性、PVC加工改性、增韧改性和阻燃改性的配方设计的基

本方法,并掌握相应的测试方法。

2.具备根据产品性能要求,对高分子材料配方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扎实的理论和创新思维分析、解决实际生产和应用问题;具备

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第一章高分子合成材料与添加剂(2学时)

知识点:高分子合成材料简介,添加剂的类别及其发展情况;重

点:添加剂的类别。

第二章配方设计基础(2W)

知识点:配方设计的基础知识,塑料配方中各组分的相容性原则和提高相容性的方法,塑料配方

中各组分的关系,塑料配方各组分的混合方法及设备;

重点:配方中各组分的相容性原则和提高相容性的方法;难

点:配方中各组分的关系。

第三章增塑剂(2学时)

知识点:增塑机理,增塑剂的结构与增塑性能的关系,增塑剂的种类和性质,增塑剂的应用;重

点:增塑剂的种类和性质;

难点:增塑剂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第四章热稳定剂(2学时)

知识点: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热稳定剂的性能,热稳定剂的种类;重

点:热稳定剂的种类;

难点:热稳定剂的作用原理。

第五章抗氧剂(2学时)

知识点:聚合物的氧化降解和抗氧化机理,抗氧剂的结构与性能,抗氧剂的选择原则;重

点:抗氧剂的种类,结构与性能;

难点:抗氧剂的抗氧化机理。

第六章光稳定剂(2学时)

知识点:聚合物的光降解,光稳定剂的原理,光稳定剂的种类及应用;重

点:光稳定剂的种类及应用;

难点:光稳定剂的作用原理。

实验一(2学时)

第七章润滑剂(1学时)

知识点:润滑剂的作用机理,润滑剂的种类和性能;第

八章抗静电剂(1学时)

知识点: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抗静电剂的种类。实

验二(2学时)

第九章促进剂(1学时)

知识点:橡胶的硫化,硫化促进剂,促进剂的功能和选择;重

点:硫化促进剂的种类;

难点:硫化促进剂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第十章交联剂(1学时)

知识点:交联剂的作用机理,交联剂的合成及特性;重

点:交联剂的种类及其典型化合物。

第十一章偶联剂(IW)

知识点:偶联剂的作用机理,偶联剂主要品种及应用。第

十二章相容剂(1学时)

知识点:相容剂的作用机理,相容剂的种类和合成,增容效果表征;重

点:相容剂的种类;

难点:相容剂的作用机理。

第十三章抗冲改性剂(2学时)

知识点:抗冲改性剂的抗冲机理,抗冲改性剂的类型与特征,抗冲改性剂的应用;重

点:抗冲改性剂的类型与特征;

难点:抗冲机理。

实验三(2学时)

第十四章阻燃剂(2学时)

知识点:材料的燃烧和阻燃剂的作用机理,阻燃剂的种类,阻燃剂的应用;难

点: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重点:阻燃剂的种类。

实验四(2学时)

第十五章着色剂(1学时)

知识点:着色剂的作用机理,着色剂的种类和应用。第

十六章发泡剂(1学时)

知识点:发泡原理,发泡剂的结构及其特点,常用的化学发泡剂。

对应毕业要求对应课程教学

序号章节内容教学模式

指标点目标

高分子合成材料与添

1课2学时3.13

加剂

2配方设计基础^^2学时3.13

3增塑剂课2学时4.1,6.11,2,3

4热稳定剂^讲课2学时4.1,6.11,2,3

课学时

5抗氧剂24.1,6.11,2,3

课2学时

6光稳定剂4.1,6.11,2,3

7实验一实验操作2学时3.1,4.1,6.12,3

8润滑剂和抗静电剂^^2学时4.1,6.11,2,3

实验操作学时

9实验二23.1,4.1,6.12,3

学时

10促进剂和交联剂^^24.1,6.11,2,3

^^2学时

11偶联剂和相容剂4.1,6.11,2,3

学时

12抗冲改性剂^^24.1,6.11,2,3

实辘作学时

13实验三23.1,4.1,6.12,3

学时

14阻燃剂^^24.1,6.11,2,3

实验操作2学时

15实验四3.1,4.1,6.12,3

课学时

16着色剂和发泡剂24.1,6.11,2,3

合计32学时

五、结合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1.实验

实验备

序号项目内容和要求主要仪器设备

学时注

(1)塑料抗老化料3.设计并制备出PP施2双螺杆挤出机、高混机、

的制备化料;注塑机、热空气老化试验

4.检测其抗老化性能。箱、熔体流动速率仪

(2)PVC加工材料3.添加不同助剂2开炼机、高混机、单螺杆

配方设计实现PVC加工性能挤出机

改性;

4.2掌握各助剂在配方

中的作用及用量

(3)增韧改性聚烯1.设计并制备出增韧聚2双螺杆挤出机、高混机、

燃材料配方设烯燃材料;注塑机、电子拉力机、冲

计与2.检测主要力学性能。击实验机

制备

(4)阻燃改性聚烯1.设计并制备出阻燃聚2双螺杆挤出机、高混机、

烧材料配方设烯燃材料;注塑机、氧指数、电子拉

计与制备2.检测主要力学性能和力机、冲击实验机

阻燃性能

2.课程设计(无)

六'先修课程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实验

七、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

《材料添加剂化学》(第二版)辛忠,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参考

书:

1.《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方海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塑料配方大全(第二版》王文广,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塑料助剂与配方设计技术(第三版》,于文杰,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八、考核方式和要求

考试形式闭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期末第一、二章占10%,第三、四、五、六、十四章占50%,第

考试内容及比例七、八、九、十、十五、十六章占20%,第十一、十

成绩二、十三章占20%o

课程

(50%)判断题和选择题30~40%,填空题、问答题和简答

成绩题型及比例

(100%45-55%,综合分析题15%o

)考勤及课堂表满勤,课堂表现好(10分);旷课1次扣2分;迟到、

平时现(10%)早退、课堂表现差等每次扣1分;本项最多扣10分。

成绩作业(10%)4次/每次2.5分;缺交每次扣2.5分。

(50%)课堂小测

1次/每次10分。

(10%)

实验报告

4次/每次5分;缺交每次扣5分。

(20%)

九'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

教学目标

123

毕业要求

指标点3.1qq

指标点4.17q

指标点6.1q

十、课程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根据学生的课程考

试试卷、平时作业和考勤情况进行分析。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指派2-3名教授对任课教师的课程

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进行审核。教师应根据达成度分析结果,改进相应教学方法、内容、考核环节,

以便学生更好达到毕业要求。

除了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进行审核外,教师也要根据校、院两级督导的听课检

查情况、在答疑和批改作业或试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评和及时总结,并加以改进。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高分子材料方向。随着高分子助

剂与配方的的新成果、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课时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课程编号:16118211

学时/学分:24/1.5开课学期:6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高分子材料方向。学生在掌握高

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和材料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了解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目的、意义,掌握聚合物共

混物的分类、制备方法,掌握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基本原理以及理论,了解聚合物的共混改性方面的应

用和发展,能初步学会运用基本方法来设计、制备聚合物共混物,解决改性聚合物实践中遇到的实际

问题。同时对聚合物的共混改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了解共混改性发展的一些最

新进展。

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

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5:掌握材料制备、生产、应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并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

识,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

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2:能够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对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识别、表达和分

析,并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知识对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了解与材料研发、设计、

生产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承担的责任,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评价材料工程

实践产生的影响。

指标点6.1: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材料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1.了解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研究前沿,了解聚合物共混物熔体的流变性能,了解聚合物共混工艺与设

备,理解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基本概念,掌握聚合物共混物微观形态的表征方法,掌握共混物的相容热

力学,掌握聚合物共混的应用,熟练掌握聚合物共混过程及其调控方法,熟练掌握聚合物共混物形态

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方法,熟练掌握聚合物共混物的相界面、相容剂,熟练掌握聚合物共混物的增韧

方法及机理。

2.能运用共混改性原理的知识,对材料的改性工艺、相态结构和性能进行综合分析,并设计合理的

共混配方、共混工艺的初步能力。

3.能运用扎实的理论和创新思维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备初步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具备团队

合作能力;具备一定的学术交流和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第1章绪论(1聊)

知识点:聚合物共混概述,共混改性的方法,聚合物共混技术的发展,聚合物共混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聚合物共混的热力学(2学时)

知识点:共混聚合物基本热力学性质,共混聚合物相分离的热力学,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图,聚

合物相分离机理;

重点:共混聚合物相分离的热力学,聚合物相分离机理;难

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图。

第3章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增容(4学时)

知识点:聚合物间相容性的基本概念,相容性的预测,相容性的研究方法,提高相容性的方法,增容

剂的作用原理及分类;

重点:聚合物间相容性的基本概念,相容性的预测,提高相容性的方法,增容剂的作用原理及分

类;

难点:聚合物间相容性的基本概念,提高相容性的方法。第

4章聚合物共混物体系界面形成及表征(1学时)

知识点:界面层的形成,界面张力测定,界面层厚度测定,界面性能;重

点:界面张力测定;

难点:界面层厚度测定。

第5章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形态及其演变(4学时)

知识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分散,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归并,聚合物共混体系相态结构,聚合

物共混体系的相尺寸;

重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分散,聚合物共混体系相态结构,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尺寸;难

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分散,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尺寸。

第6章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制备及设备(3学时)

知识点:聚合物混合基本概念及机理,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制备方法,聚合物共混状态描述,聚合

物共混设备;

重点:聚合物混合基本概念及机理,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制备方法;难

点:聚合物共混状态描述。

第7章聚合物增韧改性(2学时)

知识点:橡胶增韧机理,影响橡胶增韧塑料冲击强度的因素,共混体系韧性的测试方法;重

点:橡胶增韧机理,影响橡胶增韧塑料冲击强度的因素;

难点:橡胶增韧机理。

第8章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性能(3学时)

知识点:聚合物共混体系性能与其组分性能的一般关系,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聚合物共

混体系的流变性能,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玻璃化转变,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其他性能;

重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玻璃化转变;难

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

研讨课聚合物共混的应用(4学时)

知识点:通用塑料的共混改性,工程塑料的共混改性;

重点:通用塑料的共混改性,工程塑料的共混改性。

对应毕业要求对应课程教学

序号章节内容教学模式

指标点目标

1结论1学时1.51

2聚合物共混的热力学^^2学时1.5,2.21,2

3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增容课4学时1.5,2.2,6.11,2,3

聚合物共混体系界面形成

4讲课1学时1.5,2.21,2

及表征

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形态及

5学时1.5,2.21,2

其演变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制备及

6^^3学时1.5,2.21,2,3

设备

7聚合物增韧改性讲课2学时1.5,2.2,6.11,2

8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性能讲课3学时1.5,2.21,2

9研讨课研讨4学时6.13

合计24学时

五、结合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1.实验(无)

2.课程设计(无)

六'先修课程

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材料分析方法

七、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及技术》,陈绪煌,彭少贤,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参考书:

1《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王国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塑料填充改性》,刘英俊,刘伯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3《塑料改性技术》,王经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聚合物共混改性》,吴培熙,张留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5《聚合物共混物与合金》,沈家瑞,贾德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考试形式闭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期末

第一、二、九章占15%,第三、四、五章占45%,第六、七、

考试内容及比例

八章占40%o

成绩

判断题和选择题40%,填空题和名词解释20%,简答题和综合

课程成(50%)题型及比例

分析题40%。

作业(20%)共5次作业。

(100%)

平时期中考试

开卷;满分100分。

成绩(10%)

(50%)聚合物共混的应用,将学生3~4人一组进行分组,考察学生

研讨课(20%)

的资料查阅、获取信息、团队协作、口头汇报能力。

八'考核方式和要求

九、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

“":,大教学目标^

123

毕业要求j

指标点1.5q

指标点2.27q

指标点6.1q

十、课程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根据学生的课程考

试试卷、平时作业和考勤情况进行分析。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指派2-3名教授对任课教师的课程

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进行审核。教师应根据达成度分析结果,改进相应教学方法、内容、考核环节,

以便学生更好达到毕业要求。

除了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进行审核外,教师也要根据校、院两级督导的听课检

查情况、在答疑和批改作业或试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评和及时总结,并加以改进。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高分子材料方向。随着高分子共

混改性的新成果、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课时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高分子材料成型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分子材料成型设备课程编号:16118650

学时/学分:24/1.5开课学期:6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高分子材料方向。学生在掌握工程

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型设备的基本结构、

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获得进行综合性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所需的专业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好后续

专业课程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混合搅拌设备、开炼机、密炼机、压延机、螺杆挤出

机、注射成型机、液压成型机等高分子材料成型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场合。通过教学使

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了解设备的安装与维护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

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4:掌握机械、电工、信息技术等工程基础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