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卷: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综合检测卷: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综合检测卷: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综合检测卷: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综合检测卷: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中华文化悠远浩博,从孕育产生到恢宏壮大,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文化体现了不同的特征,下列对明清时期文化概括最为妥帖的是()A.集成与转型B.奠基与经典C.鼎新与革故 D.经世与玄思2.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言情成分明显增多,一些书商也喜欢鼓吹作品的言情内容;同时,很多侠客题材的作品也受到读者的推崇。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戏曲艺术的革新B.平民教育的兴起C.封建制度的衰落D.商品经济的冲击3.(2023·广东汕头一模)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史料出处“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该学者列举以上史料旨在说明()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4.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正统地位巩固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缺乏理论创新5.(2023·福建厦门二模)《大唐新语》载,贺知章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宰相张说对此评论,侍郎虽为“衣冠之华选”,却非往贤所慕;而集贤院学士,怀治国之道、蕴文学词彩,“始可处之无愧”。这主要反映当时()A.社会矛盾缓和B.选官途径多元C.门第观念淡化D.重学风气浓厚6.《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7.商朝统治者崇尚天帝神权,强调“天命神授”,而西周统治者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A.儒家民本思想初步形成B.以宗法人伦取代天命C.王权神授观念逐步淡化D.天命观具有人文色彩8.(2023·广东燕博园能力测试)董仲舒认为君主要“法天而治”,天乃道德之天,天意即民意,“法天而治”亦即为民而治,实现仁政。他还提出了“灾异谴告”论,威慑君主省己修身及时探知天意,更好地践行天道。这一主张()A.从根本上杜绝了君权专制B.未脱离传统儒学理论范畴C.是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D.被统治者确立为行政规范9.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书成书时间主要内容陈旉《农书》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记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农桑辑要》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由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官方农业著作,以北方农业为研究对象王祯《农书》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对耕作技术、农具、桑蚕等的记述,都顾及南北差别A.农业科技最为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10.(2023·福建龙岩二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圣人”观念,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并对其宗师多加推崇,推动了圣人崇拜思潮的发生。诸子百家意在()A.践行仁政理念B.完善理论体系C.重建社会秩序D.推动文化变革11.(2023·福建龙岩二模)李白以剑言志使其在名家辈出的唐朝诗坛独树一帜,裴旻将陷阵杀敌之技与“舞”结合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剑舞,张旭把剑意寄寓在笔墨之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被唐文宗御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唐朝()A.尚武崇侠风气浓厚B.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D.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12.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A.反映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推动理学受到官方推崇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13.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源于《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于《论语》。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14.北宋僧人契嵩指出,儒学“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人原住在陇西,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壮大,东迁至陕西关中一带。秦国吸收了六国的长处和六国的人才,逐步发展成为秦帝国。汉朝发展成为庞大的文化体,也是不断地进行文化的输出和输入。汉朝的文化输出,东到日本、东南亚,西到天山,北到大漠;汉朝的文化输入,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还有北方和各地的道教的成分。汉文化四面拓展,把南方的动植物引进中国,从西域引进西瓜、葡萄,从北方带来骆驼等。这样无穷的文化交流、物产交换,使得汉文化异常博大丰富,“中国”变成了东亚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评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评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6.(2023·安徽合肥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强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鉴互通等理念。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元包容,中国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从而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在多元包容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有的淘汰了,有的发展了,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富有生命活力。文化交流中需要树立起文化主体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跟其他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吸取其他文化优秀的东西。如果没有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也看不到其他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不知道怎么取长补短。——摘编自楼宇烈《多元包容的文化生命力》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华文化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成期,也是向近代文明的转型期,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奠基与经典是先秦时期文化的特点,故B项错误;鼎新与革故是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经世与玄思是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故D项错误。2.D解析言情、侠客等题材的作品具有通俗性,属于世俗文学,符合市民阶层的品味,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冲击,故选D项。3.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烧之”,可知秦始皇不允许民间私藏“《诗》、《书》、百家语者”,下令焚烧私藏书。根据题干材料“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知秦末战争对秦文化造成了损害,这里面可能有秦朝文献,结合两者,可知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造成了文化损失,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悉诣守、尉杂烧之”,可知秦始皇下令焚烧书籍,排除B项;文化断层指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被破坏,而题干表格中的三则史料,只有第一个明显涉及焚书事件,而这个史料又只表达了秦始皇下达焚书令,没有涉及结果和影响,排除D项。4.A解析题干材料“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反映了宋朝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宋朝之前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故B项错误;佛教衰落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佛教虽与时俱进,但其思想被理学吸收融合,理学受到官方推崇,故D项错误。5.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宰相张说对“贺知章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这一事件的评价,可知圣贤之人所向往的并不是显贵的侍郎,而是拥有治国之道、文采斐然的集贤院士,反映出当时重学风气浓厚,故选D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对侍郎和集贤院士的态度,没有涉及社会层面的情况,因而与社会矛盾的缓和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是提及“贺知章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这是官员的调配,而不是选官,排除B项;张说的评论中没有提及对门第的看法,因而无法判断门第观念是否淡化,排除C项。6.D解析《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朝,明朝时期新航路已经开辟,海外技术传入中国,丰富了国人的科学认知,故选D项。7.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西周的天命观认为只有“保民”才能“享天之命”,具有人文色彩,D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A项错误;“保民”并非“宗法人伦”,B项错误;西周并未否定天命观,仅仅是将天命与保民联系起来,C项错误。8.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威慑君主省己修身及时探知天意,更好地践行天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通过天道对君主的约束和要求,体现了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故选B项;董仲舒的主张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君主专制,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并非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9.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南宋的统治范围主要在江南地区,这决定了陈旉《农书》的内容;《农桑辑要》成书时,元朝尚未统一全国,统治区域主要在北方,这决定了《农桑辑要》的内容;王祯《农书》成书时,元朝已经统一全国,这使王祯《农书》可以兼论南北农业技术,C项正确。10.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并对其宗师多加推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诸子百家企图设计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并借由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圣人形象对自家学说加以宣传,故选C项;仁政理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主张,而题干材料涉及诸子百家的多家学说而非仅仅是儒学,故“践行仁政理念”的说法相对片面,排除A项;B、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剑言志”“剑舞”“变幻莫测的狂草”等倍受推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带有侠义精神的气质是唐朝文化豪迈进取的具体表现,故选D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项,排除;唐朝奉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于文化的具体态度,排除B项;题干材料仅涉及唐文宗对于李白、裴旻、张旭等人艺术风格的肯定,没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12.C解析南宋时期,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使文人士大夫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强烈,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情怀,并没有体现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理学受到官方推崇无关,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故D项错误。13.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排除B、C、D三项。14.A解析题干材料“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现实,A项正确;儒、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融合,B项错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学思想,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15.参考答案示例观点:开放交流是古代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论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造出更高层次的文明。中国古代秦汉文明、隋唐文明、宋元文明,一方面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文明成果,如饮食、音乐、舞蹈、服饰等,同时把中原文化传播到边疆地区乃至周边国家。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也学习和吸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如佛教,中亚、西亚地区的文化。同样,古希腊、古罗马也学习和吸收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如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创造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文明。综上所述,开放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明,是古代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16.参考答案论题:多元包容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