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分名校高三语文3月模考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部分名校高三语文3月模考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部分名校高三语文3月模考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部分名校高三语文3月模考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部分名校高三语文3月模考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部分名校高三语文3月模考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一、山东省2024届高考语文联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题河中鹳雀楼张乔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十载重来值摇落①,天涯归计欲如何?【注】①摇落:草木凋残、零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高楼”“鹤雀”点题,用“今无”二字写出鹳雀已无、野燕飞过的景象,徒留此楼触动悲情。B.隔树远望,五陵一带已经一片秋色,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广袤的大地,秋色与夕阳相互映衬。C.“归计”多为文人登临所致之情,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D.全诗虽以“怀古”开篇,却以“十载”思归作结,于开阔苍茫的境界之中显现出诗人内心的悲伤无奈。16.颈联“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在谋篇布局上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案及解析】15.C【解析】“‘归计’……,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错,“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现的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之情,并无“归计”。16.①紧承颔联对鹳雀楼周围景色的描写,渔人留下的火苗在点点燃烧,牧牛童子回家途中的笛声随风缓缓飘来,与上联的三晋秋景远近结合,共同描绘出登楼所见的冷寂画面。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用语凝练,一个“寒”字,一个“夜”字,为尾联抚景思归作了铺垫,使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浑然一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二句描摹远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隔树西望,渭水北岸的五陵,一片秋色。依次北眺,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大地,一片夕阳景色,“秋色早”、“夕阳多”,自然会“动悲歌”。景色冷寂,情感悲凉。颈联二句描摹近景,诗人低头向下俯瞰:“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打鱼人留下的火苗在点点燃烧,牧牛童子回家途中的笛声随风缓缓飘来。用语十分凝练。一个“寒”字,一个“夜”字,用简洁的两个字组成“寒夜”这个冷寂的背景,情由景生,在此背景之下必登高望远常会产生思乡之情,为末联抚景思归,留下了铺垫。二、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面小题。岐阳三首①(其二)元好问百二关河②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③问,争遣蚩尤④作五兵。【注】①当时蒙古兵攻占岐阳(今陕西凤翔)。②百二关河,指秦地。③苍苍,指天。④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领袖,被炎帝与黄帝打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陇水东流闻哭声”句,与辛弃疾“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意境相似。B.用“有情”修饰萦绕战士尸骨的野草,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C.尾联直抒胸臆,通过质问苍天、“争遣蚩尤”,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D.本诗格调沉郁顿挫、苍凉悲壮,情感低沉悲痛,颇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16.这首诗在写实的描写中浸透了民众的苦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及解析】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错误。用野草环绕战士尸骨,映衬了战士们沙场战亡,白骨无人收的凄惨境况,而不是“豪情壮志”。16.①“草不横”“暗秦京”通过描写荒凉环境,暗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②“望来信”“闻哭声”通过描写人的动作和心理感受,暗写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惨状;③“萦战骨”“照空城”通过描写荒野白骨和残阳下空城,写将士被战死、百姓被屠杀的战争残酷。这些写实描写浸透了民众的苦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描写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写实的描写中所浸透的民众苦难的表现地方,逐句剖析和归纳即可。①首联“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写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其中“草不横”“暗秦京”描写了环境的荒凉,“十年戎马”造成百姓的巨大苦难。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民众的苦难。②颔联“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写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其中“无来信”“闻哭声”描写了人的动作和伤心、痛苦的感受,“无来信”则人可能已经不再;“哭声”则直接写出百姓的痛苦,写出了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惨状。③颈联“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写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其中“萦战骨”“照空城”写了荒野白骨和残阳下的空城,运用了场景描写,写将士被战死、百姓被屠杀的战争残酷,浸透了民众的苦难。三、2024届广东省高三一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姚合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吟。【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勤,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点出溪路景色之美,“花影”句描绘两岸山花烂漫,紧扣“好”字。B.姚勖一行人溯罨溪而上,不只为了人山采茶,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C.“芳新”“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香味与质地,用词精致。D.尾联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16.本诗的“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涉及“茶”,这两句在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与解析】15.B【解析】“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有误。根据注释和首句“采茶溪路好”可知,姚勖一行人入山的主要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16.①“试尝应酒醒”一句中,“试尝”指鉴定茶的品质,品质好方可封装进贡,表现了姚勖对采茶进贡一事的慎重细心;“应酒醒”为诗人的揣测,意在说明茶叶品质优良。②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用戏玩烹茶表现诗人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含蓄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6分。第①点4分,第②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四、2024届湖北省八市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和曹东谷韵谢枋得①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此日识公知有道,何时与我咏游仙。不为苏武即龚胜②,万一因行拜杜鹃③。[注]①谢枋得:南宋末年爱国诗人。②龚胜:汉哀帝时光禄大夫,王莽篡汉后,拒不应聘,绝食而死。③拜杜鹃:表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表明“纲常”在作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此“纲常”可指爱国情怀、民族气节。B.颔联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同唱一曲正气歌。C.根据颈联内容及酬和诗特点,可推测出诗人朋友曹东谷可能是游仙论道的高人。D.本诗意绪慷慨激昂,语言清新淡远,朴直而有韵致,言为心声,毫无矫揉造作之态。16.《宋史》评价谢枋得“以忠义自任”,请分析这种忠义在此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答案及解析】15.D(“清新淡远”错误。)16.①直抒胸臆,以肩担“纲常”和“脊梁铁硬”,直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不渝。②对比,以人生中的美好品德或丑恶言行可以千年留存,与万物盛衰枯败的短暂做对比,突出了他对忠义节气的追求。③用典,借苏武不变气节和龚胜绝食而死,表明作者为国死节的爱国情怀和不屈辱事敌的民族正气。(评分细则:答对1点给2分,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五、2024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晚春行田南原杨万里西畴前日尘作雾,南村今日波生路。云子①从来疏广文②,冲雨学稼当辞勤。农言秧好殊胜麦,其如绿针未堪吃。吾生十指不粘泥,毛锥③便得傲蓑衣?只愿边头长无事,把耒耕云且吾志。不愁官马送还官,借牛骑归不用鞍。【注释】①云子,米粒,米饭。②广文,这里是广文先生的简称,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人士。③毛锥,泛称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以互文手法,简笔勾勒雨后乡村景象变化,引出下文写雨后农事。B.“云子从来疏广文”与“吾生十指不粘泥”,是诗人自嘲,也是对士大夫的揶揄。C.秧苗如“针”“未堪吃”,写出了秧苗幼嫩有生机,暗含对农人劳动的赞美敬重。D.骑行“不用鞍”活画出诗人归乡的轻快矫健,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得意。16.关于“把耒耕云”,历来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认为“耕云”乃“耕耘”之通假。请结合诗歌阐述这种说法的理由。(6分)【答案与解析】15.D【解析】此句体现诗人的自在悠闲,没有“得意”,且“不用鞍”意在表现诗人脱离官场后的自在(“鞍”象征官场的束缚羁绊)。16.“把耒耕云”即拿着耒具耕田。(2分)①从诗歌内容看,诗歌前文赞美劳动,中间揶揄士大夫轻视劳动,末尾表达归乡稼穑,意脉连贯。②从诗人形象看,诗人归乡并非归隐脱离世俗,是一位关切民生、心忧天下的士大夫。③从诗歌主旨看,诗人看到雨后农人劳作,想到边境有战争之忧,于是生出待国家无动荡,便回归乡野耕种,过和平安逸生活的愿望。评分参考:“把耒耕云”翻译2分,①②③任答两点即得4分。如果“把耒耕云”未单独解释,而是放在阐述中,也应给2分。诗歌大意:晚春时节,我行走在南原的田野上。前几天的尘土飞扬如雾气弥漫,而今天春雨之后去往南村的路上波浪涌动。儒士文人从来都疏于劳作,(如果要)冒雨辛勤劳作,多半会拒绝。农人说秧苗比麦子好,但是像绿色的针一样的秧苗还不能食用。我生来双手就不曾沾染泥土,使用毛笔写诗属文就在农人面前盛气凌人吗?我只希望边境上没有战事,可以回乡耕耘,实现我的志向。我不担心官府会把官马送还给我,因为我借了牛骑回家,不需要鞍子。简析:这首诗词以农田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自在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田野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农民劳动的敬意。诗中尘土如雾、秧苗如绿针,展示了诗人对农田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感悟。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府束缚的不满和对自主劳动的向往。六、2024届福建省高三一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①苏轼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②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③。[注]①辛未年苏轼从杭州升调京城,张弼(字乘道)送他到润州。②庚桑楚向弟子南荣说明不赞成百姓为自己建生祠的理由。③西汉贤士王生设法成就廷尉张释之的好名声。此处王生指张弼等人。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词人劝友人归隐,“归去”与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意思不同。B.词人表示无论“江南”还是“塞北”自己都可以去,体现他随遇而安的心境。C.词人离任杭州后,仍然心系百姓,希望听到吴越一带农作物丰收的消息。D.下阕因事用典,连用几个相关典故表达了词人为人处世态度,含蓄而贴切。16.词评家认为苏轼为官“造福百姓”“功成不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15.A16.①借用庚桑楚典故一方面表明苏轼为官治理较好,杭州百姓感念苏轼,为他建造生祠,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苏轼不自以有功于民;苏轼不赞成建造。②借用王生设法成就张释之典故表明政债所取应归功乡贤。七、202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考实用性联考(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建业【注】丁开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注】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该诗写于南宋灭亡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以问句发端,语气较强烈,“遣”字,用得十分精当,说明建业的残破是人为的灾难。B.“龙蹲虎踞”指建业地势的雄伟险峻,“马去牛来”是用典,这里指南宋江山已经易主。C.颈联追叙覆亡原因,转入议论。南宋诸臣只知直言争辩,结果导致了百年政权迅速覆亡。D.“乾坤颠倒”是对建业凄凉、龙蹲虎踞、马去牛来、千人诺诺、百岁匆匆等情况的总括。16.嵇康有言:“亡国之音哀以思。”丁开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哪些“哀思”?请联系诗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及解析】15.C【解析】“直言争辩”错。“诺诺”语出《史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其意为“唯唯诺诺”。“谔谔”意为“直言争辩”。16.①满眼凄凉之感喟。诗人面对满目凄凉、蓣花瑟缩之景,不禁唏嘘感喟。②社稷成空之悲楚。偌大江山社稷,转眼易主成空,让诗人悲楚难抑。③君昏臣庸之愤恨。诗人愤恨南宋君王昏聩,致丧权亡国;愤恨南宋诸臣唯唯诺诺,于事无济。④孤舟伴钓之哀痛。乾坤颠倒之际,尚有一叶孤舟,可容垂钓江海,了此残生,诗人淡语中蕴含着深切的哀痛。(每点2分,三点6分)八、2024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醉落魄周紫芝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寒灯不管人离索。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在阑干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以写景发端,写出了游子漂泊江湖的特定环境,营造了凄冷、黯淡的氛围。B.游子独宿客舍难以入眠,不写人本睡不着,却说是灯“照”的结果,表达新奇。C.结尾以想象之笔,表现了游子情意深挚热切,又暗暗道出闺人愆期之自愧自责。D.这首词语言浅显平直,偶有口语穿插其间,而表达的感情曲折委婉,醇厚浓郁。16.分析上下片中两个“寒”字的表达效果。(6分)【答案及解析】15.C【解析】表现闺人情意之深挚热切,又暗暗道出游子愆期之自愧自责之心。16.①上片“寒”字实写暮寒,用拟人手法表现“寒灯”不解人心之苦,衬托了词人离群索居的愁苦内心。②下片“寒”字指早上天气寒冷,用对写手法想象闺人想念词人,倍增游子思归情切。③两个“寒”字既加重了气氛,深化了意境,又起到上下片关联的作用。(每点2分)九、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一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与正夫、朋元游陈侍御园范成大沙际春风转物华,意行聊复到君家。年年我是曾来客,处处梅皆旧识花。官减不妨诗事业,地寒①犹办醉生涯。城中马上那知此,尘满长裾席帽斜。【注】①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转”字生动描绘出冬去春来、和风吹拂之时,自然景物的变化。B.“意行”写出了诗人一行信步来到陈侍御家游玩时随意、闲适的心情。C.“年年”说明主客交往频繁;“处处”暗写主客皆有雅致,志趣相投。D.“官减”“地寒”的游园背景,更显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16.尾联中“尘满长裾席帽斜”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一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6分)【答案】15.D16.(1)尾联描写了“城中马上”之人,他们满身尘土官帽都已偏斜,为了个人的名利荣辱,四处奔波忙碌的一种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