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现代文阅读(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顺情入机”。(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材料二: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而是谈判;第二,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还得靠事实说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C.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落魄汪曾祺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还能接到一笔汇款,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什么理由都没有,大家“通过”一下,开了个扬州馆子,那就怎么也得巧立名目去吃他一顿。学校附近还像从前学校附近一样,开了许多小馆子,开馆子的多是外乡人,都有。在昆明,只要不说本地话,都可认作大同乡。一种同在天涯之感把掌柜、伙计和学生连接起来。学生来吃饭,掌柜的、伙计(如果他们闲着),就坐在一边谈天说地,一边听新闻故事,一边欣赏炒菜艺术。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盘花纽扣,纽绊拖出一截银表链。雪白的细麻纱袜,浅口千层底礼服呢布鞋。细细软软的头发向后梳得一丝不乱。左手无名指上还套了个韭菜叶式的金戒指。周身上下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这个馆子不大,只用了个本地孩子招呼客座,摆筷子倒茶。可是收拾得干干净净,看看墙上菜单上那一笔成亲王体的字,也不好意思过于嚣张放肆了。半年以后,店门关了几天,贴出了条子:修理炉灶重新开张后,饭铺气象一新,一早上就坐满了人,川流不息,扬州人听从有人的建议,带卖早晚市了。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但是今天是新开张,就像那蒸笼里冒出来的一阵一阵的热气。听他用力抽打着面团,声音钝钝的,手掌一定很厚,后脑勺挤成了三四叠,一用力,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跟扬州人的那种“票友”风度恰成对比。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写了几个美术字:“绿杨饭店”(不知是哪位大学生的大作),心想:三个月以后,活该!——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半年过去,很多人的家乡在不断“转进”(报纸上讳言败退,创造了一个新奇的名词)的战争中失去了。滇越铁路断了,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在外面兼了差,教中学的,当家庭教师的,各行各业,叫做“午炮”,据说放那一炮的也是我们的一位同学。有的做了生意,抱残守阙,除了领“贷金”(糙米中有砂粒、鼠屎种种东西),靠变卖衣物维持。附近有不少收买旧衣的,背着竹筐,嗓音极其脆亮,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有——旧衣烂衫找来卖!”学生的变化这个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太像了,不再是扬州人,而是南京人了。那个南京人,第一天,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稳扎稳打,他知道钱是好的,举手投足都要代价。他一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他可以跟挑夫说很多好话,或骂很多难听的话:他一边下面,估着柴的干湿分量;他拣去一片发黄的菜叶,拾起来,看一看,他的碗是吃饭的。他不幻想,不喜欢花,不上茶馆喝茶,而且老打狗。没有多少时候,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绿杨饭店的主顾有些变化,但生意没有发生太大影响。在外兼职的学生在拿到薪水后会来油油肠子。做生意的学生,还保留着学籍,考试时得来答卷子,平时也偶尔来听听课。抱残守阙者,就翻出几件值一点钱的东西拿到文明新街一卖——最容易卖掉的东西是工具书,《辞源》《牛津字典》……有一个四川同学家里寄来一件棉袍子,出了邮局大门,拆开包裹,就高声吆唤:“哪个买这件棉袍!”然后,几个馋人,没有棉袍也过得去。绿杨饭店的生意好过一阵,好得足以使这一带所有的饭馆为之侧目。这些饭铺的老板伙计全都对它关心。别以为他们都希望“绿杨”的生意坏。他们知道,“绿杨”的生意要是坏,又相共。果然,过了一个高潮,包子里的豆芽菜、豆腐干越掺越多,卖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时间很快过了两年了。大学的学生,在外地跑买卖,甚至出了国,到加尔各达。有的还选了几门课,有的干脆休了学,离开学校,也离开了绿杨饭店。在外兼职的,娶妻生子,不再胡乱花钱。风翥街冷落了许多。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一九四六年(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落魄”,即潦倒失意,在本文中不仅指扬州人所经营饭馆的落魄,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洪流和人生浮沉的思考。B.“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作者通过对扬州人穿着的详尽刻画,写出了扬州人对做菜的讲究,显示出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C.扬州人“无处像一个大师傅”,而南京人“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绿杨饭店“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D.“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的“相共”指的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战时环境的冲击下,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抱残守阙者为求果腹,起初只卖衣,后来也卖书,刻画出战时异乡生活的不易以及学生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变化。B.“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作者由对食物的反感联想到日后绿杨饭店的风雅不再。与前文对“成亲王体字”的极高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C.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例如在刻画南京人时,运用反语、谐音、庄词谐用等手法,令读者忍俊不禁又掩卷深思。D.文章以双线结构阐述战时扬州人在昆明所开饭馆逐渐沦落的过程,又以顾客、学生的双重身份记叙见闻,以扬州人落魄之路对照叙述者在昆明的学生生活。(3)《落魄》以“我”的视角聚焦扬州人饭馆的变迁,从个体反思自我、折射群体,意味深长(4)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小说“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二、古诗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书》曰:“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昔汉高帝约法三章,萧何定律九篇而已。至于文、景,条目滋章,民无所措手足。唐及五代止用律令,情文备矣。今《编敕》续降,动若牛毛,思虑所不能照,而法病矣。臣愚谓当熟议而少宽之。今御史六察,专务钩考簿书,贵发细微,自三公九卿,救过不暇。夫详于小,其文密者,其实必疏。故近岁以来,四民流亡,边鄙不宁,而尚书诸曹文牍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此皆苛察之过也,不可以不变。《易》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先王之理财也,其辞正则其取之也义。三代之君,食租衣税而已,盐铁酒茗之禁,贷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辞曲而民为盗。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捐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盗贼自止。夫兴利以聚财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省费以养财者,非人臣之利。何以言之?民者国之本,而刑者民之贼。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而言利之臣,先受其赏,近岁宫室城池之投,车服器械之资,略计其费,求其所补,卒亦安在?若以此积粮,西夷北边,望而不敢近矣。赵充国有言:“湟中谷斛八钱。吾谓籴三百万斛,而边鄙以安。然为人臣之计,则无功可赏。人主不察,而徇人臣之私计,岂不过甚矣哉?(选自苏轼《刑政》,有删改)材料二:荀子曰:“挈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非以修礼义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而尚书A诸曹B文牍C繁重D穷E曰之力F书G纸H尾不暇(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簿书”,指官署的文书簿册,由御史监察、考核B.“榷易”,指专卖,朝廷当时实行盐、铁、酒、茶专卖制度C.“捐”,指舍弃、抛弃,和成语“秋扇见捐”“细大不捐”中的“捐”词义相同。D.“与”,指结交、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中的“与”词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对前朝及宋初律法多有称赏,只对当时多如牛毛的律法颇有微词,并不认可。B.苏轼引用赵充国的话来说明无须兴利以聚财,积粮即可安边境这一主张的正确性。C.荀子认为国君若以欺诈手段对待人民和他国,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国君。D.齐以权谋治国,拥有强大国势,足以称霸诸侯,身死国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②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5)请比较文中苏轼和荀子治国理政观点的异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书愤①陆游清汴②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剖心③莫写孤臣愤,抉眼④终看此虏平。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⑤。蓬窗老抱横行略,未敢随人说弭兵。【注】①《书愤》组诗共五首,为陆游被罢职退居山阴时所作,这是其五。②汴:汴河,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③剖心:商纣王怒比干之谏,遂剖其心。④抉眼:春秋时期,伍子胥临终前万分悲愤地说“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⑤齐盟:同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汴河依旧清澈,穿越汴京蜿蜒而去,昔日宫墙犹在,令人感到悲凉。B.诗人以比干剖心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忠诚,以伍子胥抉目悬门的典故来表达平虏的信念。C.诗人将朝廷奸佞比作小丑,将背信弃义的入侵者比作犬羊,以此来抒发内心的痛恨。D.诗人坐在“蓬窗”之下,虽然年事已高、日薄西山,但仍有征战沙场、纵横驰骋的志向。(2)诗题为“书愤”,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愤”?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陈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起到总起和概括作用的两句是“,”。(2)陆游诗句“《离骚》未尽灵均恨”中的“灵均”是爱国诗人屈原,“灵均”出自《离骚》的“,”。(3)“啸”作为一种吟咏方式,常在古诗文中出现,可排遣苦闷,请举出两例:如“”和“”。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不知何时起,人们佐餐下饭的,从榨菜、卤蛋变成了一段段短视频。“电子榨菜”的名号由此而来。它可以是一段萌宠萌娃的搞笑日常;也可以是时尚博主的“开箱视频”,①______的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不禁心生警醒——看似鲜香爽脆、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子榨菜”,到底在榨干什么?无疑,“电子榨菜”正在榨干用户的时间精力。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本②______。然而,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享受闲暇的真正能力。另外,看似需求旺盛的“电子榨菜”也反噬了视频创作的良性生产空间。如影视内容的过度浓缩或肢解,解说文案的“粗制滥造”、别字满屏,③_____“量生产”。因此,如何平衡追求消遣放松和探求价值意义这两者的关系,是一道考验我们智慧与定力的难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①。“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③,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最后一段加波浪线的“下”字为什么要加引号?请简要分析。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7分)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先退一步、晋围郑。’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用了四层转折……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一放一收”。故选A。(2)A.“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错误。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是为了给自己的主观认识寻找客观依据。B.正确。C.“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错误,是因为晋国与郑国相邻,对晋国有利。D.“要有战略眼光,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错误。故选B。(3)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刘勰的观点认为说辞的关键,意义正确,敏于成事”。A.虽对当时有利,但不属于“说辞”,更没有“敏于成事”。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只是谈论如何施行王道,不符合“敏于成事”的特点。C.《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积其德义,意义正确,敏于成事”的特点。D.《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是强调顺应自然,物我合一,且不符合“忠于为君”的特点。故选C。(4)材料二第一段首先说“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接着阐述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第二、三段是说烛之武讲究策略,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五、六段是说,不仅讲究策略;“烛之武的雄辩。结合最后一段关键句“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可知,再次总结阐述: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5)依据“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顺情入机’”等内容可知,好的说辞要看情势的需要,意义正确,敏于成事”。依据“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可知,刘勰的观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且还要有长远考虑。同样是刘勰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对待经典作品。当然,但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经典内容都奉为圭臬,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答案:(1)A(2)B(3)C(4)①开篇指出“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②接着阐释了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策略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③最后再次总结: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5)①刘勰的观点,材料一认为是正确的,要“对当时有利,忠于为君。②材料二则认为,刘勰的观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且还要有长远考虑。③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应该学习和借鉴,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的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淡而有味”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可以从情节、人物、语言等角度分析作答。【解答】(1)D.“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错,‘绿杨’的生意要是坏,饭馆老板和伙计们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故选D。(2)C.“谐音”错。本文没有运用谐音的手法。故选C。(3)①由“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周身上下,除了他自己,摆筷子倒茶,木架上还放了两盆花”“重新开张后,稳扎稳打……没有多少时候,扬州人饭馆在短短两年间从文雅、闲适的扬州饭馆、敷衍、走下坡路的饭馆,而“我”见证了这一切的变化。②由“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可知,而是从彼及己,将自己置于一种与扬州人的文化对照关系内、坚守故土文化。③由“时间很快过了两年了。大学的学生,阳光中游尘飞舞”可知,以小见大,从我折射内迁来到昆明的大学生。(4)淡而有味:在平淡自然的散文化叙事中,展现世俗人情。①小说对扬州人饭馆的变迁进行了片段式的叙事,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本文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②由“扬州人老板”“南京人”“老伙计”“做生意的学生”等称呼可知,本文中的人物没有具体名姓,赞美人际关系和谐。③由“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等可知,文本在叙事中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答案:(1)D(2)C(3)①“我”见证了扬州人饭馆在短短两年间从文雅、讲究,变成了肮脏、沉沦,先前的情趣追求荡然无存。②但“我”并不仅局限于扬州人个体的变迁,而是从彼及己,将自己置于一种与扬州人的文化对照关系内、坚守故土文化。③并折射群体,以小见大,从我折射内迁来到昆明的大学生。(4)淡而有味:在平淡自然的散文化叙事中,展现世俗人情。①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小说对扬州人饭馆的变迁进行了片段式的叙事,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②淡化人物性格,赞美人际关系和谐:人物没有具体名姓,扬州人风雅,大学生之间,关系淳朴融洽。③小说语言平淡舒缓,具有抒情性:在叙事中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语言幽默质朴。【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二、古诗文阅读(20分)3.【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2)本题考查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画线句的意思是:而尚书各部中,文书表格如山之重,在文件末尾签署意见都忙不过来,“尚书诸曹”作状语;“繁重”的后面D处应断开,“不暇”作“书纸尾”的谓语,正常语序为“于纸尾书”。故选:B、D、F。(2)A.“‘簿书’,指官署的文书簿册、考核。由原文相关语句“今御史六察,贵发细微,救过不暇”可知。故选:A。(3)A.“苏轼对前朝及宋初律法多有称赏,只对当时多如牛毛的律法颇有微词。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历魏至晋,民无所措手足”可知。故选:A。(4)①“烦”,繁琐,刑罚,残害,必然要先制定种种繁琐的刑罚来残害人民。②“是”,代词,这,仅仅;“由”,用,只是因为他不用礼义却用权谋。(5)同:由“今《编敕》续降,动若牛毛,思虑所不能照。臣愚谓当熟议而少宽之”“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衣食足而盗贼自止”“夫兴利以聚财者,非社稷之福,社稷之福也,苏轼批驳统治者见利忘义;由“絜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唯利之求,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然常欲人之有,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下诈其上,荀子批驳统治者见利忘义。异:由“臣愚谓当熟议而少宽之”“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不若捐利以予民,苏轼侧重宽简刑罚以施行仁政;由“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可知,不要滥用权谋欺诈之术。答案:(1)B、D、F(2)A(3)A(4)①谋求利益聚敛资财,必然要先制定种种繁琐的刑罚来残害人民。②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不用礼义却用权谋。(5)同:都批驳统治者见利忘义,损害民众利益实现个人野心的做法。异:苏轼侧重宽简刑罚以施行仁政。荀子侧重依照仁义行事。参考译文:《尚书》说:“帝王管束下面臣子要简约。”这是百代以来至今都是不可改变的大道理,首先做的就是与秦朝的老百姓约法三章,也不过仅仅九篇而已、汉景帝之时。经过曹魏到了晋代,平民百姓对待这些繁多的律法几乎无所措其手足,宋朝初年,终于使律令情理兼备,条文动辄多如牛毛,脑子想记也记不过来。臣下虽然愚昧,稍微放宽一些。如今御史台的监察官员,发现指出其中细微的不足,补救小过错都来不及,势必因此而忽略大的方面,其实际成效必然会被忽视,水灾旱灾,各业之民四散流亡,都不去问责宰相,文书表格如山之重,在文件末尾签署意见都忙不过来,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了,须端正言辞,这就叫义,一定会有相应的理由给人们作出说明,所以获取财货就不会偏离义,不过靠收取赋税来谋衣食而已。从汉朝以后,盐、铁、酒,严禁私下交易赚钱,那些帝王心里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合理的,他们的说辞不在理。如今想要用严酷的刑罚和不合理的奖赏来消除盗贼,让百姓衣食丰足。谋求利益聚敛钱财,而不是国家社稷之福,是国家社稷之福。为什么这么说呢,而刑罚则是百姓最痛恨的罪恶工具,必然要先制定种种刑罚来残害人民。而那些赞成取利于民的臣子。近年来因为修造宫室城池而产生的巨大投入,兵车服用器械所费的资财,也不下五千万缗之多,最终能在什么地方获得,那么沿边州郡都能有九年的储备,也就只敢远望而不敢靠近了。我购买上三百万斛。”不需要靠苛酷的刑法来残害百姓。当然,他们就没有什么功劳可以邀赏了,竟然用(对)江山社稷的深深忧虑之心,这样做难道不是错得太厉害了吗?(选自苏轼《刑政》,有删改)荀子曾经说:“带领全国上下的人追求功名利禄,不修整信义;对内不害怕以欺诈人民来谋取蝇头小利;在内不治理已有的国土,长此以往。身居上位的欺诈身居下位的,这样时间久了上下之间关系也就会因此而分崩离析,敌国对他轻蔑,权术诈谋日益泛滥,齐湣王。所以齐王拥有国势强盛的齐国,只是不断地勾结别国。因此治理强大的齐国,向西能够使秦国屈服,在中原能一举而消灭宋国、赵这两个国家联合起兵来一起去讨伐齐国,而齐王身死国灭并最终成为全天下的奇耻大辱,只是因为他不遵循礼义却沉溺于权谋之中。”(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有删改)【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诗人感情的把握。先要理解全诗内容,再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诗中传情达意的重点词句把握诗人感情。【解答】(1)B.“诗人以比干剖心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忠诚”分析有误,诗人用比干剖心的典故来抒发自己这不受重用的远臣的愤恨。故选:B。(2)诗歌首联以景语入诗,想象汴河自清,但山河易主,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伍子胥被迫自尽时希望抉目悬门的典故。前两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忠如比干。颈联上句指斥天地不公,暗地里讽喻当朝统治者重用奸佞之事、恣意妄为与朝中小人当道。尾联写诗人“未敢随人说弭兵”。答案:(1)B(2)①对自己忠如比干、伍子胥却蒙受冤屈之愤,纵容小人之愤,停止出兵之愤。译文:清澈的汴河蜿蜒穿过汴京城。剖出心来也难以表达我内心的愤懑,我也要看那胡虏终被平定,无耻的金人已经习惯了背弃盟约,我虽年老却仍怀有纵横驰骋之志。【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重点字:闵)(2)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重点字:兮)(3)偃仰啸歌登东皋以舒啸(重点字:偃)【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6.【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3)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首先要对基本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掌握,其次,分析句子,确定修辞手法的构成,最后明确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空:依据“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推断前文形容“彩妆服饰”应为量大,并精美。“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第二空:依据“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推断应为这一行为尚可以理解。“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第三空:依据“不计其数的抄袭”“批量生产”推断“电子榨菜”形成创作者众多,一起涌上来的局面。“蜂拥而上”:指(人或动物等)一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拥上来。(2)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缺失,应在“电子榨菜”前加上“让”。二是搭配不当,不是“通勤路途”成为“代餐”,应改为“通勤路途的‘佐餐’”。三是语序不当,应将“真正”放在“我们”后。修改为: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剥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3)由原文“电子榨菜”可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文章(或听的有声书),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短视频对人们的影响。由原文“榨干”一词,可知使用了双关的修辞,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言在此而意在彼,另一方面“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间的挤占就好比是制作榨菜的过程,用语诙谐幽默。由原文“到底在榨干什么?”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通过问句来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故下文“无疑。先提问,可以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答案:(1)①琳琅满目②无可厚非(2)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剥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3)使用了比喻、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①比喻: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能够为饭菜“增香提味”。②双关:“榨干”一语双关,既照应“榨菜”一词(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诙谐幽默又发人深思。③设问:先用“到底在榨干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引导思考。【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引号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此处为后面文段的总领句,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却是各种‘手机病’”。第二空,结合后文可知眼科病很严重,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眼科最令人担忧”。第三空,此处上承上网的害处,另一面是各种‘病’”,是有利有弊的剑。(2)“下”加上引号表示强调,因为有“上网”之说;这里的引号将离开互联网的行为特意突出强调,并表达得生动形象。答案:(1)①却是各种“手机病”②眼科最令人担忧③手机是把“双刃剑”(2)借用“上网”造出“下网”一词;这里的引号起强调作用,引起读者注意。【点评】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