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南开翔宇学校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涂在答题卡上。1.(3分)某同学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下列数据的单位是“厘米”的是()A.水杯的高度是13.2 B.一支铅笔的长度是0.18 C.物理书的长度是1.8 D.小明的身高是16.42.(3分)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45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 B.2.357cm C.2.35cm D.2.38cm3.(3分)如图所示,三辆小车在平直公路上向东匀速行驶,三辆小车的速度如图所示。若以甲车为参照物()A.丙车向东运动 B.乙车向东运动 C.乙车向西运动 D.丙车向西运动4.(3分)如图所示是学校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奋力奔跑的场景。比赛开始后,“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比赛结束后()A.观众: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裁判: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B.观众: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裁判: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C.观众: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裁判: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D.观众: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裁判:相同路程比较时间5.(3分)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丙和丁6.(3分)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v的大小不变,与s、t的大小无关7.(3分)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能显著改变声音的()A.响度 B.音量 C.音色 D.音调8.(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超声波传回地球的9.(3分)对于图中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中,用力敲击鼓面时,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到人耳的 B.乙图中,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丙图中,禁鸣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丁图中,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10.(3分)某人上午8:00从起点出发,途经三个不同的路段,先是上坡路,最后是一段下坡路,三路段的长度均相同,此人中午12:00正好到达终点。则上午10:00时他行进在()A.上坡路段 B.平直路段 C.下坡路段 D.无法判断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几个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不选或选错的得等分.请将其序号涂在答题卡上。(多选)11.(3分)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不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手机静音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多选)12.(3分)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跑到终点时,乙总落后10m,乙在起跑线同时起跑,则()A.甲先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甲、乙在终点处相遇 D.甲、乙在距离起跑线90m处相遇(多选)13.(3分)小明乘坐爸爸骑的电动自行车从家出发去市场购物,途中接到妈妈的电话说没有带钥匙,小明决定跑回家给妈妈开门。爸爸继续前行,购完物后便马上按原路回家,到家时恰好小明也同时到家。整个过程路程与运动时间的图象如图所示(小明下车时间忽略不计)()A.去市场时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为8m/s B.点a处对应的路程为2600m C.爸爸到市场时与小明相距1400m D.755s,爸爸与小明相距2797.5m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4.(4分)如图甲所示所测圆柱体的直径为cm;如图乙所示的时间为s。15.(4分)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0s内通过了100m的路程,在最后4sm,它在前进50m需要的时间为s。16.(4分)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古筝的情景而发出声音;人们听到弹奏的乐曲声,就知道是中国民歌《茉莉花》。17.(4分)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为2:3;若运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之比为。18.(4分)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声音的音调依次(选填“升高”或“降低”),我们听到这些声音是通过传入耳朵的。19.(4分)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加强防溺水教育,学校组织学生到游泳馆进行游泳训练。甲、乙两同学在某次游泳比赛过程中1∼t2时间段上,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选填“前”或“后”)运动的,全程甲、乙的平均速度关系:v甲v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四、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7分)20.(7分)小明去水上游乐场游玩,从滑道上冲下来的感觉太刺激了,他想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1)该实验的原理是;(2)该实验用到金属挡板,则下列不属于金属挡板的作用是;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B.让小车在一定的位置停下来C.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3)实验时为了使运动时间延长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坡度应较(选填“大”或“小”);(4)图中上半段距离s2=cm;测得时间t2=2s,则上半段平均速度v2=m/s;(5)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C.不测量。利用全程和上半程的路程s1、s2,时间t1、t2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6)图2中可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21.(6分)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对此进行了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如表所列10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F铜1100.76B铜600.89G钢▲1.02C铜601.00H尼龙901.02D铜900.76I尼龙1101.02E铜1101.00J铜90▲(1)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的关系;同组的小惠选用A、D、F三根琴弦来进行实验,你认为能研究音调与该因素的关系吗?;(能/不能)。(2)小华又选用其中三根琴弦验证了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请填出表格中的G、J两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分别为和;(3)在评估交流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采用三根琴弦来完成实验较合理。理由:。22.(6分)如图所示,是小丽开车即将到达某隧道口时所看到的交通标志牌。(1)请解释两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2)若匀速通过该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4min,请你用两种方法,通过计算判断小丽开车是否超速。23.(6分)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某司机驾车前行,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匀速前行了14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20m,用时2.5s才能停下。(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km/h?(2)汽车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24.(6分)设计一个测定圆盘蚊香的燃烧速度的实验,要求:(1)写出所需器材;(2)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3)写出燃烧速度的表达式(用所测量的字母表示)25.(6分)火车沿直线朝着山崖以vm/s的速度行驶,在距山崖不远处鸣笛,经过t1s后便听到了从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0m/s,火车长s1m,求:(1)t1s内火车行驶的路程;(2)鸣笛时火车离山崖的距离;(3)火车行至山崖后,完全穿过山崖下的隧道用了t2min,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南开翔宇学校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一)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涂在答题卡上。1.【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个物体的长度有个初步的了解,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水杯的高度是13.2cm;故A正确;B、一支铅笔的长度是0.18m;C、物理书的长度是8.8dm;D、小明的身高是16.4dm;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2.【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四次,去掉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解答】解:在四次测量的数据中,2.45cm记录的数与其他三次差别太大,故应去掉;物体的长度为L=≈5.36cm。故选:A。【点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3.【分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AD.甲、丙两车运动方向相同,随着时间增加,直至甲车追上丙车,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故D正确;BC.甲、乙两车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即以甲车为参照物,故BC错误。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同一个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4.【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三种:①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②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的快。【解答】解:如图所示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奋力奔跑的场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BC错误。故选:D。【点评】掌握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5.【分析】(1)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正比例函数,v﹣t图象是一条平行与x轴的直线。【解答】解:匀速直线运动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均匀增大;速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故乙和丙可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s﹣t和v﹣t图象,需理解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6.【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仅知道速度大小,无法比较路程大小;B、仅知道速度大小,无法比较时间大小;C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由,但与s,故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7.【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解答】解:管内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上下推拉活塞时,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快慢会发生改变,故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会结合概念解释现象。8.【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我们常说的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体有关,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一般不同;(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C、“引吭高歌”是大声唱出来,故C错误;D、太空是真空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属于基础题目。9.【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解:A、用力敲击鼓面时,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B、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的原理来工作的;C、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D、丁图中,闹钟声音减小,声音越不容易传播,声音就不能传播了,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声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声音的发生、传播。10.【分析】已知三个路段长度相同,已知平均速度之比,根据公式s=vt可求所用时间之比,进一步求出每一段所用的时间,从而判断出上午10:00时他行进的路段。【解答】解:通过的路程相等,则:s=v1t1=v6t2=v3t5;又因为v1:v2:v5=1:2:5,所以时间之比为6:3:3;全程所需时间为t=12:00﹣8:00=4h,所以在上坡路上行驶的时间为t8==≈2.2h>7h,则上午10:00时他行进在上坡路上。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判断出各段路所用的时间。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几个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不选或选错的得等分.请将其序号涂在答题卡上。11.【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解答】解: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手机静音,故B不符合题意;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故C不符合题意;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故D符合题意。故选:AD。【点评】有关噪声问题是声学中常见考点,理解其减弱的三个途径,还要和实际生活结合,题目比较简单。12.【分析】(1)甲、乙两人进行百米赛跑,甲比乙提前10m到达终点,所以在相同时间里甲跑了100m,乙跑了90m,由速度公式即可比较甲与乙的速度;(2)第二次甲跑了110m,乙跑了100m,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甲与乙的运动时间,然后判断谁先到达终点。【解答】解:(1)根据第一次比赛情况可知:在相同时间t,甲跑了100m,根据v=可知v甲==,乙的速度为:v乙==;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v乙;甲在起跑线后10m处,乙在起跑线同时起跑,被甲恰巧追上、乙在距离起跑线90m处相遇;(2)第二次比赛,甲在起跑线后10m处,甲到达终点时跑了110m甲===1.1t,乙到达终点时跑了100m,乙所用的时间:t乙==≈5.11t,由此可见:t甲<t乙,所以甲先到达终点;故选:AD。【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比较,理解百米赛跑过程,运动员先由静止做加速运动,当达到最大速度后保持匀速前进直到冲过终点线。13.【分析】(1)小明下车时间忽略不计,根据图象读出小明爸爸到达市场的时间和路程,根据v=求出去市场时电动自行车的速度;(2)小明爸爸到达市场的时间减去爸爸继续前行的时间即为到a点的时间,根据s=vt求出点a处对应的路程;(3)根据题意求出小明从a点回到家的时间,利用v=求出小明的速度,爸爸继续前行的时间即为爸爸到市场时小明运动的时间,根据s=vt求出小明运动的距离,爸爸到达市场的距离减去点a处对应的路程再加上小明运动的距离即为爸爸到市场时与小明相距的距离;(4)根据题意求出755s内小明运动的时间,根据s=vt求出小明运动的距离,爸爸到达市场的距离减去点a处对应的路程再加上小明运动的距离即为爸爸到市场时与小明相距的距离。【解答】解:A.因小明下车时间忽略不计,所以由图象可知1=500s,路程s1=4000m,则去市场时电动自行车的速度v3===6m/s;B.小明爸爸到达a点的时间t2=500s﹣175s=325s,则点a处对应的路程s2=v6t2=8m/s×325s=2600m,故B正确;C.小明从a点回到家的时间t4=1125s﹣500s+175s=800s,小明的速度v2===3.25m/s4=175s,小明运动的距离s8=v2t4=4.25m/s×175s=568.75m,爸爸到市场时与小明相距s3=s1﹣s7+s3=4000m﹣2600m+568.75m=1968.75m,故C错误;D.755s内小明运动的时间t5=755s﹣325s=430s,小明运动的距离s2=v2t5=4.25m/s×430s=1397.5m,爸爸到市场时与小明相距s5=s8﹣s2+s4=4000m﹣2600m+1397.2m=2797.5m,故D正确。故选:ABD。【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理清时间关系、路程关系是关键,具有一定的难度。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4.【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解答】解:(1)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0.5cm;圆柱左侧与8.00cm对齐,所以圆柱的直径为L=9.20cm﹣8.00cm=1.20cm;(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由图可知,指针在1min和4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0.5s,因此秒表读数为2min32.0s=92.0s。故答案为:5.20;92.0。【点评】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盘垂直。15.【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利用速度公式即可解答。【解答】解:物体的速度v===10m/s;在最后4s,该物体通过的路程s'=vt'=10m/s×4s=40m;前进50m需要的时间t″===2s。故答案为:40;5。【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由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第二问也可以直接利用全程用时间的一半来分析。16.【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解答】解: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人们听到弹奏的乐曲声,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答案为:振动;信息。【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信息,属于基础知识。17.【分析】(1)知道速度之比和路程之比,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2)由速度公式可知,当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路程与速度成正比。【解答】解:(1)由v=可知,甲====;(2)由v=可知,通过路程与速度成正比甲′:s乙′=v甲:v乙=3:1。故答案为:5:9;3:7。【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和理解,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18.【分析】敲击瓶子时,是瓶子与水柱振动发声;吹瓶口时,是空气柱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解答】解:敲击瓶子时,是瓶子与水柱振动发声,越容易振动。故答案为:升高;空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传播条件,在声音产生时特别要注意是发声体,属于基础题。19.【分析】根据图象知,在t1∼t2时间段上,相同的时间,甲的路程多,根据v=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则乙在甲的后边;甲、乙全程的路程和时间都相等,根据v=判断甲、乙的速度关系。【解答】解:由图可知,在t1∼t2时间段上,相同的时间,根据v=,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甲为参照物;甲、乙全程的路程和时间都相等可知甲=v乙。故答案为:后;=。【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能够从图像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四、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7分)20.【分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理是平均速度公式;(2)实验中使用金属挡板是为了能够阻挡小车,但并没有影响到斜面角度;(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4)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据此求出上半段距离,根据公式v=求出上半段平均速度;(5)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要用下半程的路程除以下半程所用的时间;(6)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据此可以找出符合题意的图像。【解答】解:(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2)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可以在该位置停下来,所以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不是金属挡板的作用,BC不符合题意;故选:A;(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计时会越困难,斜面坡度应较小;(4)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上半段距离为:s2=80.7cm﹣40.0cm=40.0cm;上半段平均速度为:v4===20cm/s=0.3m/s;(5)A、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计算得到v3结果不准确,故A错误;B、可以在B点开始计时,计时误差比较大,故B错误;C、不测量3=t8﹣t2,s3=s7﹣s2,再计算得到v3结果比较准确,故C正确;故选:C;(6)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由A,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由图C可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由图D可知,在v−t图象上,物体的速度增大,故D符合题意;故选:D。故答案为:(1)v=;(2)A;(4)40.7;(5)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主要考查实验原理、速度公式及其计算,稍有难度。21.【分析】(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2)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选择的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应相同。(3)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采用三根琴弦实验。【解答】解:(1)因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选择的是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所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同组的小惠选用A、D、F三根琴弦,选择的是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所以能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2)因为是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所以要求琴弦长度相同,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G,它的长度也为90cm和横截面积为1.02mm2。(3)一次实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答案为:(1)琴弦长短;能;(2)90;(3)实验次数较多。【点评】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实验中经常用到,一定要掌握。22.【分析】(1)交通标志牌“6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60km/h;“××隧道3km”,是指隧道全长;(2)方法一:已知通过该隧道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得开车速度,把求出的速度与交通标志牌对比即可。方法二:求得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与隧道全长比较。【解答】解:(1)标志牌上的数字“60”表示的意思:汽车通过该隧道时,行驶速度不能超过60km/h,“××隧道3km”,是指隧道全长3km;(2)方法一:已知t=7.4min=0.04h,隧道全长s=3km,其速度v===75km/h>60km/h。方法二: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s′=v最大t=60km/h×4.04h=2.4km<2km,故超速。答:(1)标志牌上的数字“60”表示的意思:汽车通过该隧道时,行驶速度不能超过60km/h,是指隧道全长3km;(2)小丽开车超速。【点评】本题考查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明白交通标志牌所表示的意义,为了安全,不要超速行驶。23.【分析】(1)已知汽车在反应过程中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计算汽车制动前的速度;(2)已知汽车制动的距离和制动的时间,计算出汽车的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v=计算汽车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3)先计算出司机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再计算出酒后行驶的总路程,和70m比较大小,据此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解答】解:(1)已知制动前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14m,反应时间为:t=0.75s,那么汽车制动前的速度为:v反应===m/s=67.2km/h;(2)已知汽车制动后的距离为:s制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