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联考试卷D卷_第1页
长沙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联考试卷D卷_第2页
长沙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联考试卷D卷_第3页
长沙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联考试卷D卷_第4页
长沙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联考试卷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沙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联考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金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言联璧由清代学者金缨编著,汇集历代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可以堪称一座包罗万象的格言宝库。(甲)全书以类编次,计才“学问”“存养”持躬”“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吉”“悖凶”共十类。这些格言警世醒心 , 启迪教育人们求真、向善趋美。(乙)“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这向话出自格言联璧“持躬”类。意为:节俭就会有节制,有节制则百善都会兴起;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则百恶都会爆发。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

2、的传统关德。(丙)墨子说过:“俭节则倡,淫佚则亡。”诸葛亮的诚子书中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史上,秦穆公奉行“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为政理念,勤俭治国,为秦的强大乃至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汉文帝崇尚勤俭,“露台惜费”,力戒奢侈,从而开创了“文景之治”。(1) 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堪称B . 警世醒心C . 爆发D . 从而(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B . 乙C . 丙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20高二上大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

3、,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

4、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5、,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 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

6、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B . 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C . 宋代诗坛追求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D . 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

7、材角度两方面进行论证。B . 文章第三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C . 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D .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创新。B . 唐代诗人多不倾向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而宋代诗人多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C . 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D . 宋诗追求的“

8、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的风格。3. (9分) (2017高三下龙泉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备受关注的2016年诺贝尔奖拉开了帷幕,在273位被提名的科学家中,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最后折桂,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独自收入囊中。其获奖理由是在细胞自噬领域的杰出贡献。现年71岁的大隅良典是日本知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目前担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10月3日接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通知时,他说:“我很惊讶,我在我的实验室。”之所以能走上这条科研之路,和他一直信奉的科研准则有直接关系“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1963年,大隅良典进入东京大

9、学学习,随后他果断选择分子生物学作为自己的未来之路。1974年年底,他进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师从197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杰拉尔德埃德尔曼。1977年大隅良典回国担任研究助理,直到1986年才晋升为讲师,两年之后成为助理教授才得以开展独立研究,此时他已43岁,但随后很快即做出“诺奖级”工作。1996年大隅良典来到国立基础生物研究所之后才成为正教授,距离他回国已将近20年。对于这样美妙的基础研究,大隅良典付出了足够多的耐心。2012年获得“京都奖”后,大隅良典曾寄语年轻科学家:“做其他人没有在做的事,并且做你发现真正有兴趣的事。做研究并不容易。然而,如果你真的被一个课题吸引,并且对它感兴趣,那么

10、你肯定会克服所有障碍,即便你的工作一时未获得赏识。人只能活一次。在所有事情都说完了做好了之后,你终将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取材于2016年10月4日中国科学报)材料二:2016年10月3日,大隅良典因为自噬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21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日本科学虽然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却未雨绸缪,他认为,不能因为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增多就认为日本很棒,并对日本科学研究的空心化等潜在问题表现出忧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宏研究员与大隅良典熟识,两人合办过4期“中日细胞自噬研讨会”。张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先生

11、做了很多极其重要的工作,但从来不追求CNS(Cell、Nature和Science三种最重要的期刊)。他批评过度追逐CNS的评估体系,认为CNS也有不少文章是错的;文章发出来就可以,重要的是工作扎实。”今年7月,大隅良典还在发育细胞杂志上发了一篇自噬机制的重要论文。张宏说,大隅良典经常跟他强调基础科学对转化医学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大隅良典4日在记者会上也对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深表忧虑。他坦承,日本的年轻研究人员减少,科研经费也不足。他担忧当前重视应用研究的社会现状,认为“有用”这个词戕害社会,妨害基础科学。大隅良典说,现在的日本硕士研究生出于现实考虑,很难做出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的决定。他希

12、望能让年轻人考虑5年、10年后的事情。(取材于2016年10月8日科技日报)材料三:1945年2月,大隅良典出生在日本福冈县,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排行老四。祖父长沼贤海,是日本史学者、九州大学名誉教授。他的父亲大隅芳雄是九州大学工学部矿山学教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用在大隅良典身上最确切不过。他对科学的兴趣萌发于对科学书籍的阅读。比他年长12岁的大哥大隅和雄,当时还是东京大学的学生,为激活弟弟热爱科学的神经末梢,不惜省下自己的生活费为其购买科普书籍。大隅良典在很多场合回忆起小时候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时,总是津津乐道,这些书主要包括八杉龙一的生物的历史、迈克尔法拉第的蜡烛的科学、三宅

13、泰雄的空气的发现等等,是这些科普读物在年少的大隅良典身上播撒了科学的种子,是这些书籍启蒙了他日后走向科学研究的殿堂。大隅从小体弱多病,家住福冈市郊外,朋友大多是农家子弟,一到夏天他们便相约在一起捞鱼抓虾,捕获昆虫,寻觅萤火虫,采摘野芹菜、野草莓等。此外,大隅还喜欢摆弄显微镜、试管之类,还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时候,大隅不由感言。(取材于搜狐网)(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14、A . 大隅良典在获得诺奖后,忠告年轻科学研究者,要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与其进行大家都在从事的研究,不如从事别人没有触及过的研究。B . 21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仍旧为日本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现象深表忧虑。C . 从大隅良典幼时的成长经历可知,他之所以能斩获诺贝尔奖,是因为有浓厚的家庭学术氛围、科学书籍的启蒙以及丰富的自然体验。D . 上述三段材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小即有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提倡踏实严谨治学的目光长远的科学家形象。(2) 材料中有多处引用,既有对大隅良典本人话语的引用,又有对其他人物话语的

15、引用,这两种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说大隅良典的经历对中国培养科技人才有何启示。4. (12分) (2019高二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于中飞钢凿敲打石料的叮叮声,是在一个初秋的清晨骤然响起的。那时候,远方的天际飘浮着绚丽的朝霞,火红的朝阳把整个天地映衬成一片耀眼的红。四叔裸露着黝黑的胸膛,在石料堆里把赢瘦的腰身紧紧绷成一张弓。四叔说,我要为老郑立尊像。四叔曾是方圆百里最有名的石雕工匠。一块块大小形态各异的石头到了四叔的手里,立刻就有了生命,花鸟虫鱼、龙凤狮子、菩萨罗汉四叔因材施艺,相石、打坯、雕刻、封蜡、润色;或浮雕,或镂雕,

16、或圆雕。四叔能把石头玩出花儿来。据说,四叔雕的观音菩萨,不论站在哪个角度,都能让人感受到菩萨洞悉万物的眼神。早些年的时候,方圆百里的庙宇都以有四叔雕琢的观音像为荣。四叔存有这个念头时日已久。这个念头日日夜夜抓挠着四叔的心,令他寝食难安。其实,如果不是两年前的那次意外,四叔早就实现了他的心愿。那次意外,让四叔的视力接近于零。确切地说,现在的四叔是个瞎子。一个瞎子要为人雕刻石像,听上去匪夷所思。其实,很多时候,瞎子的感受要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来的真切得多。石是好石,青褐色,高约两米,略圆,底端略粗,像一根倒立的萝卜。看材质,细腻软绵,似釉了一层彩,散发出温润的光泽。这石头是四叔托人在市面上转悠了半年多

17、才寻得的。石雕用石有讲究,沙粒要细,密度要紧,不能有明显的纹路。其次,还要选用向阳石坡的石头;向阳的石材,久经风吹日晒,该风化的已风化,不会龟裂崩刀,雕琢起来放心。四叔侧了头,闭了眼,枯枝般的双手在石料上来回摩挲,极小心,极缓慢,似在鉴赏一件绝世的宝物。四叔摸一阵,想一阵,凿一阵。再摸一阵,想一阵,凿一阵。清脆的叮当声中,月余时间过去了。粗凿,精雕,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各种凿子轮番用了个遍后,石像逐渐有了显山露水的意思。再月余,人物的轮廓便出来了。石像为一正襟危坐的花甲老者,长眉细目,端庄慈祥,一手抚膝,一手平托一物,昂首挺胸直视前方,一脸的庄重肃穆,凛凛然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村人啧啧称奇,神了!

18、瞎子也能干出这活计!哟,这雕的不是老郑吗?四叔咧咧嘴,舒展眉头,笑了,“是老郑。”四叔说。哎,不对呀!村里修路那阵,老郑风里来雨里去,和咱们一道吃一道住,一道上山凿石头,一道下山担土块,都累得直不起腰来,他啥时候也没把腰板挺得这么直啊!那年,为把进村的盘山公路早日修通,老郑不顾自己已花甲之年依然亲自上阵,开山凿石,挑土担石,赛个壮小伙儿。为此,老郑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逢阴天下雨就痛得龇牙咧嘴直不起腰。是啊,老郑待咱亲如一家人,谁家有困难不是老郑乐呵呵解决了,啥时候也没将脸绷得这么紧啊!那年,村人老李得急病住了院,手术费没筹够,是老郑连夜送去几千块钱救了急。后来大家才知道,那是他卖了家里的耕牛,

19、准备修房子给儿子娶媳妇用的钱。再端详。有人看出了端倪:这神态这身姿,咋越看越像尊菩萨呢?众人定睛再看,可不!这哪里是老郑?分明是尊菩萨嘛!四叔脖子一梗,吼道:“谁心里装着咱老百姓,我就拿他当菩萨供。”说这话时,四叔浑浊的眼里似乎熠熠冒出光来。(选自芒种2017年第7期,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视听结合,以火红的朝阳衬托出四叔伟岸高大的身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四叔雕刻老郑的塑像埋下伏笔。B . 盲人四叔能将老郑的塑像雕刻得栩栩如生,不仅突出了四叔精湛的技艺,更表现了老郑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C . 小说画线语

20、句从神态、动作等方面表现了四叔雕琢石像的投入程度,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他沉浸其中的情形,写出了他对老郑石像的重视。D . 小说结尾对四叔“脖子一梗”和“吼”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四叔的个性,也表现了四叔对老郑的由衷肯定,凸显了小说的主题。(2) 小说以“菩萨”为题有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3) 小说是怎样塑造老郑的形象的?老郑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9高二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茂,字元兴,安定安武人也。父耆,字黄老;永兴中自赫连屈丐来降,拜绥远将军,迁龙骧将军、常山太守,假安武侯。仍居常山之九门

21、。卒,赠泾州刺史,谥曰成侯。茂年十七,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太宗曾亲征丁零翟猛,茂为中军执幢。时有风,诸军旌旗皆偃仆,茂于马上持幢,初不倾倒。太宗异而问之,征茂所属,具以状对。太宗谓左右曰:“记之。”寻征诣行在所,试以骑射,太宗深奇之,以茂为虎贲中郎将。后从世祖讨赫连昌,大破之。世祖谓诸将曰:“今若穷兵极武,非吊民之道,明年当共卿等取之。”徙其民而还。以军功赐茂爵蒲阴子,加强弩将军,迁侍辇郎。又从征统万,大破之。从平平凉,当茂所冲,莫不应弦而殪。由是世祖壮之,拜内侍长,进爵九门侯,加冠军将军。后从征蠕蠕,频战大捷。与乐平王丕等伐和龙,徙其居民。从平凉州,茂为前锋都将,战功居多。迁司卫监。录前后功

22、,拜散骑常侍、殿中尚书,进爵安定公,加平南将军。从破薛永宗,伐盖吴。转都官尚书。从征悬瓠,频破贼军。车驾南征,分为六道,茂与高凉王那出青州。诸军渡淮,降者相继,拜茂徐州刺史以抚之。车驾还,以茂为侍中、尚书左仆射,加征南将军。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遁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侍中征南大将军茂沉毅笃实,虽无文学,每论议合理。为将善于抚众,勇冠当世,为朝廷所称。太安二年夏,领太子少师。冬卒,赠泾州刺史、安定王,谥曰桓王。长子备,字延德。袭爵安定公、征南大将军。(选自魏书韩茂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

23、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通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征南大将军/B . 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遁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征南大将军/C . 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遁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征南大将军/D . 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遁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征南大将军/(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人成年后由父母或尊长取的别名,又称“表字”。古人自称用字,称人用名。B . 太宗:古代帝王常见庙号,多为该朝代第二代帝王的庙号。此为

24、北魏太宗拓跋嗣。C . 蠕蠕: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即柔然。南史云:“蠕蠕为族,盖匈奴之别种也。”D . 车驾: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如汉书高帝纪下:“车驾西都长安。”(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茂出身不凡,为将门之后。其父韩耆永兴年间自赫连屈丐降魏,被任命为缓远将军,后升任龙骧将军,并暂代安武侯。死后被追赠泾州刺史,谥为成候。B . 韩茂膂力过人,擅长骑射。十七岁那年,太宗亲征丁零翟猛,他担任中军旗手,大风将各军旌旗吹倒,只有他在马上举旗没有被吹倒,从而受到太宗注意。C . 韩茂从驾出征,屡建功勋。他随世祖征讨赫连昌,进攻统万,平定平凉,出

25、征蠕蠕,讨伐和龙,平定凉州,破薛永宗,征伐悬弧,都能打败敌人立下战功。D . 韩茂沉毅诚实,勇冠当世。他虽然没有什么文才,但参议决策却常常切合事理;担任将军的时候,善于安抚部队,他的勇猛堪称当世第一,被朝廷称道。(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寻征诣行在所,试以骑射,太宗深奇之,以茂为虎贲中郎将。今若穷兵极武,非吊民之道,明年当共卿等取之。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9高二上金华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陈克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

26、孤影小窗灯。注: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盐:切碎的腌菜。“送老盐“这里代指养老之处。(1) 词以“孤影小窗灯”作结,运用了_的手法、并有_的特点,使得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 (2) 简析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6高一上河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_ , _。次北固山下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 , _。沁园春长沙中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是_ , _。再别康桥中,徐志摩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水草柔美的一句是_ , _。在雨

27、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_ , _。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1分)8. (1分) (2017珠海模拟)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对此网上众说纷纭。下面是某网站“微博”中网友的留言。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微博”中留下对此事的看法。要求:语言准确,观点鲜明,60字左右。网友A:中国人至今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别人不受罚自己也不会受罚。网友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于是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